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2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章節介紹 6.1 人格的定義 6.2 影響人格的因素 6.3 人格理論 6.4 人格的評量

3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6.1 人格的定義

4 人格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 是個人表現在思想、行為、情緒上的特有組型。它是相當持久的、前後一致的,也是與他人有差異的。
人格的界定 持久性 人格不因時間而有所改變 一致性 人格不因情境而有所差異 獨特性 人格無法與他人完全相同

5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6.2 影響人格的因素

6 影響人格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一、遺傳因素(heredity) 二、環境因素(environment)
遺傳基因決定我們思想、行為、情緒、態度的基本特質 二、環境因素(environment) (一)出生順序 (二)父母的管教 (三)同儕的影響 (四)社會文化的薰陶與期待

7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6.3 人格理論

8 良好的人格理論有助於充分瞭解個人的行為及其特徵
目前主要的人格理論有: 心理分析論 特質論 人本論 社會認知論

9 6.3.1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是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首創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是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首創 重視「潛意識」在人格動力、結構、發展上所扮演的功能 因不滿足於佛洛伊德「心理性慾論」的單一解釋,而有「新佛洛伊德學派」的產生

10 (一)佛洛伊德心理性慾論 潛意識(unconscious)是個人意識界不能覺識的心理境界。 探索潛意識的心理分析方法: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是讓患者輕鬆地仰臥在沙發上,自由自在地說出任何進入意識界的人、事、物 夢的分析(dream analysis)則是試圖從個人所回憶的夢去推論他所欲滿足的潛在欲望

11 1.人格的結構論 結構 來源 特性 本我(id) 天生、本能、衝動的慾力(libido) 是人生綿延不息的動力 依照「唯樂原則」行事
超我(superego) 後天經由內在化而習得的社會習俗、道德、理想 遵循自我理想(ego-ideal)與良知(conscience) 自我(ego) 意識 調和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遵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兼顧社會習俗與道德的規範

12 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觀

13 2.焦慮與防衛機制 現實情況下,許多本我與超我的衝突令自我感到焦慮不安,而產生內在衝突與緊張
個人為了要消除本我與超我間除衝突所帶來的焦慮,便產生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

14 常見的防衛機制有: 退化(regression):是回復到幼稚時期的行為方式。
投射(projection):是將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慾念加諸於他人。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是給予自己的行為一個社會認可的藉口以減少內心的焦慮。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是所作所為與原來的慾念背道而馳。 防衛機制能夠暫時性消減焦慮,但並不能真正化解衝突。只有在意識界裡面對現實地去解決問題,才是健全的做法。

15 3.人格的發展 人格的發展在六歲以前已經底定。人格發展依序分為五個時期,但是前三個時期對人格的影響最為深遠
個人如能自環境限制中順利地滿足其性慾,便有正常的人格發展。 在任何發展時期內,若性慾的滿足有「過與不及」的情形,就會產生「固著現象」(fixation),使個人停滯於某一發展期而產生種種人格特徵

16 (二)新佛洛伊德學派 1.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潛意識內容的擴大: 人格包括相互競存但力求調和的相對勢力
提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與原型(archetype)觀念。主張人類能透過分享先民所累積下來的普遍文化,並藉以彼此溝通 人格包括相互競存但力求調和的相對勢力 人格發展是這些相對勢力逐漸調和的歷程,要到成年期才逐漸發展完成

17 2.阿德勒的個別心理學 人天生具有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內在動力,並有關懷他人、相互合作的傾向
自卑情結(inferior complex) 然而每個人對自己勢必有某些身心或社會的不足感,若無法克服則成為自卑情節 在克服自卑情結的路程上,各人發展出一套特有的應對方式,稱之為生活型態(styles of life)。 個人的生活型態在五歲之前便已成型,它代表個人的思考、行為等人格特徵

18 3.女性心理學的啟蒙者──霍妮 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女性心理學的啟蒙
人格發展受親子間的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影響 兒童面臨有敵意的環境時,會感到孤獨與無助感的基本焦慮(basic anxiety),他們必須學習面對並因應基本焦慮,並維繫適當的人際關係 女性心理學的啟蒙 男人有子宮妒(womb envy),是男人因無法像女人一樣地懷孕與養育子女而引起的強烈嫉妒感,於是便藉由追求外界成就作為補償 女人的自卑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男性專斷的社會裡而學習到自己的不足,使女人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潛能

19 6.3.2 特質論 「特質」(traits)是指個人具有相當穩固的行為傾向 人們常自然地預設,每個人具備有別於他人的一些「特質」
特質論 「特質」(traits)是指個人具有相當穩固的行為傾向 人們常自然地預設,每個人具備有別於他人的一些「特質」 持特質論的人格心理學者偏重行為的評量與描述、尋求行為的個別差異或類別 對於行為動因的解釋、人類行為的共同性則不加討論

20 (一)奧波特的人格特質三層次 將英文字典中描述個人特質的字詞歸納為200個特質,主張人格是由這200個特質所組成 人格特質分成三個不同層次:
特質類別 特 性 主要特質 (cardinal trait) 最能代表個人性格的特質 是主導個人整個人格的特質傾向 中心特質 (central traits) 在主要特質下代表個人的一些重要特質 次要特質 (secondary traits)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人格特質

21 (二)卡特爾的人格因素論 採用統計學的因素分析法,將200個特質簡化為35個基本特質 對特質的區分:
代表外顯行為的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 代表行為來源的源本特質(source traits) 並編製16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簡稱16PF),以測量個人的源本特質

22 (三)艾森克的特質論 人格特質受生理層面基因的影響 基因影響的兩個面向: 由於兩面向搭配的型態,人格可以分為四個基本類型
內外向性(introversion-extraversion)是指大腦的活動程度與尋求刺激的傾向 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是指自律神經系統持續活動的穩定程度 由於兩面向搭配的型態,人格可以分為四個基本類型

23 艾森克人格特質論的解析圖

24 (四)大五人格因素論 由於統計技術的進步,卡特爾的35個基本特質被一再因素分析的結果,終於呈現五個主要人格特質,通稱大五人格因素(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五大特質不僅相當穩定,而且有跨國界的普遍性 現在工商界在挑選職員時也常以此作為判斷的標準

25 大五人格因素的主要內容 1 神經質 2 外向性 3 開放性 4 和善性 5 嚴謹性 因素名稱 說明的特性 特質 不安全與緊張的程度
憂慮、易情緒化、脆弱 2 外向性 活動性與社交性 親切、從眾、健談 3 開放性 對新經驗的想像與開放程度 想像、創新、多變化 4 和善性 親和程度 默許、心腸軟、信賴 5 嚴謹性 自我節制的程度 勤勞、進取、持續

26 6.3.3 人本論 人本論的核心是「自我」, 它偏重對人格的整體性研究。 以羅哲斯與馬斯洛為代表
人本論 人本論的核心是「自我」, 它偏重對人格的整體性研究。 以羅哲斯與馬斯洛為代表 重視人性善良的一面,自我實現的人生需求,與自我觀念的核心價值

27 (一)羅哲斯的個人中心人格論 人格的三大主力: 自我實現的需求 積極關照的需求 自我觀念 是人類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與實踐的需求
人類行為是在自我實現的前提下進行的 積極關照的需求 是指個人的被愛、被尊重、被接受是沒有先決條件的 自我觀念 是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性向、興趣、態度等所作的自我描述與評估

28 羅哲斯主張在自我發展中個人有兩個自我: 當兩者是一致的,則個人對自己感到滿足與快樂
真實我(real self)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而獲得的自我觀 理想我(ideal self)則是自己希望達成的自我觀 當兩者是一致的,則個人對自己感到滿足與快樂 若兩者不一致,甚至相互衝突,則個人對自己感到失望或挫折,甚至有適應上的困難

29 (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人格論 需求階梯論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是五個如同階梯的需求層次
前四種稱為匱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自我實現則稱為存在需求(being need) 匱乏性需求必須獲得滿足,才有存在需求的驅動力

30 自我實現的境界 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是人生達到巔峰狀態的心理境界 1.對現實環境有精確的認知 2.有高度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
馬斯洛分析卅八位成就卓越的舉世名人,歸納出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質: 1.對現實環境有精確的認知 2.有高度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 3.有少數但深入的知交 4.有高度的幽默感 5.接受自己,也接納別人 6.專注於解決問題 7.有愉悅與滿足的巔峰經驗

31 6.3.4 社會認知論 班度拉(Bandura)認為人格是由認知(如思想、期望、價值)、行為、環境三大因素共同決定
社會認知論 班度拉(Bandura)認為人格是由認知(如思想、期望、價值)、行為、環境三大因素共同決定 三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彼此作用的

32 (一)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
是個人對行為的自我操控,有別於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隨著兒童的生長與發展,原來的外來操控歷程與外界行為標準,逐漸經由內在化而成為內在自我操控的行為標準

33 (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個人自認是否有能力去組織與執行某特定行為,以獲得預期結果的一種自我信念。 研究顯示,高自我效能信念的學生,比低自我效能信念的學生,有較佳的學業成績,尋求更具挑戰的工作

34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6.4 人格的評量

35 6.4.1 自陳法 自陳法是以問卷方式,要求受試者以「是」或「非」來表達問卷中每一陳述對自己的感觸、思考、或行為的代表性。
自陳法 自陳法是以問卷方式,要求受試者以「是」或「非」來表達問卷中每一陳述對自己的感觸、思考、或行為的代表性。 以自陳法評量人格,其作答、計分相當簡易,而且結果的信度與效度也頗令人滿意 但是受試者也可能隱瞞作假,或朝社會願望(social desirability)的方向作答,以呈現更能夠被接受的人格特質

36 6.4.2 投射法 投射法是提供不明確的圖片,令受試者描述或編造故事,以便於在不自覺之中將其潛意識投射在敘述或故事裡
投射法 投射法是提供不明確的圖片,令受試者描述或編造故事,以便於在不自覺之中將其潛意識投射在敘述或故事裡 可避免受試者直接自我揭露時的壓迫感,在不受限制的情形下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 羅夏克墨跡測驗 (Rorschach Inkblot Test) 是採用投射法的重要人 格測驗方式

37 想想看 1.請向他人描述你自認的人格特質。他人同意你的自我描述嗎? 2.你認為哪些因素對你的人格形成影響最大?為什麼?
想想看  1.請向他人描述你自認的人格特質。他人同意你的自我描述嗎? 2.你認為哪些因素對你的人格形成影響最大?為什麼? 3.你認為哪一種人格論最能解釋人類的行為、態度、價值? 4.你曾看過哪些以人格議題為主題而創作的文學、藝術與電影作品?


Download ppt "CHAPTER 6 人格與人格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