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唐卡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唐卡艺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唐卡艺术

2 唐卡概述 唐卡:作为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唐卡画面绘制笔划精细、色彩亮丽、造型生动、内容广泛,几乎包罗万象,形式种类繁多,品种和质地异彩纷呈。所用颜料皆取自大自然中的珍贵矿物和天然植物,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一般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构图很完整,十分壮观。 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药科学的。但西藏唐卡主要内容则是反映宗教这一主题的。即使是描绘历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却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3 唐卡艺术 唐卡:是一种藏传佛教艺术。在藏语中,唐卡的原意是印章,后来演变成藏式卷轴画的名称。唐卡一般是绘制宗教图像,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下轴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绢及双条彩带。裱成后,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考究,颜料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年不退。唐卡,作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媒体,融集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 在藏传佛教任何一座寺院、佛堂、僧舍,乃至许多信徒的家中,都悬有唐卡。这是皈依佛门的标志、顶礼膜拜的对象。

4 内容:唐卡的内容相当广泛,绝大部份是宗教画,几乎包罗了佛门所有的佛、菩萨、护法神、教义、教法等等,也有少量取材于社会历史、世俗生活及医学、天文等内容的挂图,涉及到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大致归纳为以下十二类: 一、佛 二、菩萨 三、女性尊者(佛母) 四、罗汉 五、密宗护法神 六、教派祖师、历史精英 七、教理、教规图 八、神话传说 九、历算、医药图 十、历史故事图 十一、古寺建筑图 十二、宗教图案

5 弥勒佛 清代 布画 边都寺

6 加牟尼 清代 金汁白描 布达拉宫

7 唐卡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绘画唐卡,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一类唐卡,大多绘在布面上,也有少数绘在纸面上。使用的颜料非常考究,采用不透明的矿物颜料,如石黄、石青、石缘、赭石和朱砂。布面唐卡一般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 第二类,是织物唐卡,有刺绣、织锦、缂丝和剪贴甚至织上珠宝、金丝等贵重物品。

8 1.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制而成,分高绣和平绣,高绣,也叫堆绣,整个藏区,只在青海省塔尔寺有这种唐卡,被称为塔尔寺“三绝艺术”之一(另两种是壁画和酥油花)。这是用各种彩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状,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而成,很有立体感 。画中佛、菩萨、罗汉等大都由深色背景陪衬的山水、花卉、楼台、亭阁、动物等等都可以绣成。 2.织锦唐卡:以绸缎为底子,用数色之丝为纬,使图像在需要之处与经线交织,间错提花而织造,有镂雕的立体视觉效果。

9 3.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楼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有的还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灿烂夺目。其特点是质地厚实,花纹精细,色彩凝重、绚丽,多为汉地织制而成。 4.剪贴唐卡,也称平堆或贴花唐卡,是剪下各色的绸缎拼凑成各种宗教图像,然后缝在布上的卷轴画。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10  唐卡的绘制:以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吴屯艺人绘制布画唐卡的方法为典型。在绘制前,画匠或艺僧均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才一面诵经,一面备料。
首先把白垩粉掺进骨胶,调成糊状,均匀地刷涂在棉白布上,使布面细孔被填塞。再用贝壳或圆石磨光,使之平整并易于着色。以平整、均匀,不透光为标准。薄了,颜色要浸透,厚了,将来卷画时会有脱落和袭纹。画布用细绳绷在或张钉在竹框或木框上。画时先找出中心线,并用赭色在背面或用炭条在正面画出,再找到中心点。然后起稿、涂色、渲染、勾线(勾金线和贴金 箔),画完去框,举行开光仪式。

11 释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隆务寺

12 释释迦牟尼下凡 当代 布画 尖木措绘

13 然后四边装上缎边或绢边,背面衬布,上下皆上棍轴,轴两头安铜或银质轴头。唐卡两边从上披下两幅丝幔,用以遮挡灰尘和灯火油烟。最外边缝上两条与丝幔等长的锦缎缀带,宽约四至五公分,既是装饰,又可挡住丝幔不被风吹开。供奉时才撩开丝幔。一幅较大的构图比较繁杂的唐卡,要经过两三个月的细心描绘。有的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但大都是师傅勾线和贴金,徒弟施色。

14 目的:绘制唐卡是一种宗教皈依和崇拜行为,目的是为了供奉和膜拜,不是艺术家表现自我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故而必须遵守固定的程式,不能随心所欲。
如宗教塑像和壁画一样,绘制唐卡以教化为唯一宗旨,全部用以供奉。故绘制者从不在画上署名,只在背面用朱砂写上经咒,至使年代久长或遥远的唐卡,无法考证出绘画年代和作者的姓名。 

15 释迦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拉卜楞寺

16 唐卡的绘画技法,按以下顺序和方法完成: 一、起稿,藏语称“姜瑞”。 二、着色,藏语称“嘎姐巴”。 三、分色渲染,藏语称“当姐巴”。 四、勾复线,藏语称“姐节巴”。 五、铺金和勾金线,藏语称“塞热”。 六、修整。藏语称“西扎”。 七、开光、镶边。 在藏传佛教神圣的殿堂、活佛公署和阿卡(一般和尚)的僧舍,乃至平常百姓的家中,都供奉有唐卡。游方僧和应请外出念经、操办佛事的僧人,也都携带唐卡。  

17 释迦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吴屯寺 

18 塔尔寺显宗学院(大经堂)里,悬挂有近五百幅大小不等的唐卡,大的二平方米,小的半平方米,有绘画的、有织绵的,有平堆、有高堆,犹如集唐卡艺术之大成的展览大厅,在三楼库房里,堆放了好多大木箱,里百珍藏着数百幅唐卡,准备用来在不同的宗教节目,如佛诞、佛涅般日等悬挂供奉。 更有四幅巨幅唐卡,面积在一百五十平方米左右,收卷起来要四五十人才能扛走,那是“晒大佛”时铺在山坡上供奉的。更有的佛堂,成了唐卡的世界,如甘肃拉卜楞寺加木样活佛公署内小佛堂,墙上密密麻麻全是唐卡,有的墙面上,唐卡被两三层重叠悬挂着。每一幅唐卡,都是高水平的艺术品。  

19 释迦牟尼 当代 刺绣 佑宁寺  

20 唐卡的历史: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可证明三、四千年以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原始的绘画艺术。 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21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乌钦”。

22 释释迦牟尼 当代 剪贴 外美尼马制 

23 据有关资料介绍,古印度游方僧在传经布道时,就常常使用这种宗教轴画。梵文Patas即指这种用于和膜拜的宗教卷轴画。所以,最早期的唐卡,理应与印度佛教壁画技艺同时传入西藏(至少可追溯到吐蕃时期遣存的大昭寺壁画“三十五佛”及“六相菩萨”等之前。目前寻不到实物,只是推断而已。

24 如壁画和雕塑一样,唐卡绘画艺术深受印度、尼泊尔以及汉地画风的影响。西藏著名历史学家多那他(公元1575年-1634年)传世著作中有过论述。敦煌壁画及出土的纸画中,也有吐蕃中晚期作品。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出土纸画虚空藏菩萨,下主有藏文题记,可能就是当时壁画和唐卡画的粉本。 印度不少佛教高僧到吐蕃传教,也带来了佛画艺术。不少藏族僧人到那里求学,印度灿烂的佛教艺术宝库--那烂寺,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至今唐卡绘画中仍明显地保留着古代印度的画风。    唐卡的画面大都是长方形,但最古老的形式有近乎方形的。有的画面上四角画四佛,画面下方为一方块,谓之:“门”。现在这种形式不多见了。  

25 释迦牟尼 清代 布画 吴屯寺

26 释释迦牟尼 清代 木刻版彩绘 布达拉宫 

27  唐卡的构图除了壇城、故事、天文、医药等唐卡之外,有关神佛、菩萨、护法以及尊者等。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也叫“凡界”。典型的唐卡构图形式为:“五壇”会聚。中央主尊佛为一壇,主尊左右各为一壇,主尊及左右这三壇绘的大多为功德圆满者;主尊之下是数量最多的供佛的一壇。 唐卡艺术,鉴于它本身的宗教属性,所以也和塑像一样,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流传蓬勃发展起来的,早在赞普松赞干布与笃信佛教的尼波罗(现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成亲后,开始尊崇佛教,并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28 释迦牟尼和十大弟子 清代 布画 塔尔寺  

29 释迦牟尼和文殊 弥勒二菩萨 年代不详 布画 吴屯寺
释迦牟尼和文殊 弥勒二菩萨 年代不详 布画 吴屯寺 

30 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大力弘扬佛法,于公元779年建成了首次供奉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鸢寺,并推广了“七户养僧”制度,佛教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绘制唐卡的画师要严格按照《造像度量经》所规定的法度。就像佛门弟子遵守佛训教规一样,把《造像度量经》奉为金科玉律。各类佛、菩萨、护法神等造的各部位,都有固定不变的比例尺度,一般以手指为基准来度量。 十二指为一面部宽;三个面部宽为一个身宽;五个面部宽为个坐佛身高;九个面部宽为一个立佛身高。另外,他们的位置、色彩、面容、坐立姿势、的法印、饰物、发式、光轮及所持法器等,也都是程式化了的。这样做,才能保持唐卡的庄严和神圣。 正式供奉的唐卡,背面加衬布,以保护画面,四边镶上缎或绢边。上边约四寸,两边约二寸,下边约一尺。画幅大的,镶边也就大,有的底边缎面宽两尺多。个别唐卡还在画上面用金丝缀上珠宝,显得珠联壁合,绚丽华贵,使信徒更为珍惜和宗教。不少唐卡的背面用珠砂写上经咒,有的还捺上喇嘛的金汁或珠砂“手模”。

31 释迦牟尼征服魔道六师 当代 布画 小夏吾才郎绘
释迦牟尼征服魔道六师 当代 布画 小夏吾才郎绘  

32 无量寿佛 不详 布画 吴屯寺 

33 唐卡艺术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色彩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如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忿怒相),也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用金箔贴佛面或用金汁勾勒线条,甚至整幅画面以金底铺底,则显得金璧辉煌、光彩照人。

34 无量寿佛 清代 布画 塔尔寺

35 由于唐卡绘画与雕塑和壁画一样,受到不可亵渎的神圣法则--神佛造像法的严格限制,一代代画师只能按规范程式,千篇一律地绘制,加上较单调的技法,因而缺乏中国国画那样的艺术个性。在不同地区的唐卡中大多数神佛绘得一模一样,缺少形体上的变化和独特的风彩和神韵。原因是画师不敢打破造像法的限制,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构图技巧。

36 面八臂观音 元代 布画 布达拉宫

37 绘画佛像,以“我佛慈悲”为其传神要领,一般都在莲花和光环的映辉下,神态慈祥可亲,法相庄严而迷离。而密宗护法神像,则以“佛法无边”为其传 神要领,多为千变化的忿怒相。在绘制中,艺师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和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夸张、色彩夸张的技法。藏族唐卡艺术的最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这一领域。 唐卡和壁画,往往互为蓝本,相互借鉴,摹绘,所以题材相同,技法相似,只是在构图上,唐卡不如壁画那么自由,但在线条和着色等方面,要比壁画更细致,画起来更费工夫。 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流传,唐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藏区很多地方出现了师徒相承,父子相承的专业画师队伍,绘画技艺也更加成熟,开成了一些画派。把藏族绘画分成西藏三画派(一、嘎赤 二、门赤 三、庆赤 )与外来三画派(一、加赤 “加”汉族的意思 二、加嘎尔赤 三、帕波尔赤 )。

38 千手千眼观音 不详 布画 吴屯寺

39 四臂观音 清代 剪贴 布达拉宫


Download ppt "唐卡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