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新教材,新挑战,新应对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介绍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钱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新教材,新挑战,新应对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介绍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钱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教材,新挑战,新应对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介绍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钱兴

2 关键词一:新教材

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 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 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4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 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 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5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
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 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 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7 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 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实行“四审”制度: 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

8 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 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 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审查。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9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10 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11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13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人、秦末农民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1)历史人物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人、秦末农民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 一国人与多国人

14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张骞通西域(介绍)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2)历史事件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介绍)

15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目的: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对于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教材除了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经过,更着重于张骞通西域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

16

17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1.点: (3)历史现象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3)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18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农业与农学: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手工业:门类、技术、产品;商业:城市、交通、货币 两汉时期的经济
1.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值得关注的变化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农业与农学: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手工业:门类、技术、产品;商业:城市、交通、货币 两汉时期的经济 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如: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诗经与楚辞、绘画)

19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2.线: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2)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20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2.线: 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历代农民起义、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 突出了若干重点。如:依法治国、国家意志、制度文明、主权意识(台湾、新疆、西藏、钓鱼岛、南海)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其重心南移 中外交往:从汉到明 沿边沿海:秦、汉、东晋南朝

21 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完善每条线上的缺项,也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单元概述的设置,弥补了知识点删减后,线上出现的某些断点。 3.点线结合: 贯通解释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我们习惯上常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路。 完善每条线上的缺项,也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农业文明、物质文明:农业文明主导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就;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玉器、瓷器、丝织业、中医中药 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变迁:原始贝币、战国货币、秦半两、汉五铢

22 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1.有限而准确的知识 2.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 3.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 4.简练的图表
编者追求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各式各样的栏目和多姿多彩的图片,全方位地落实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严谨科学的历史教科书,为学生养成对历史的感情。 1.有限而准确的知识 2.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 3.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 4.简练的图表

23 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 (1)想象画 (2)文物图 (3)遗址古迹
陶器:国博馆藏最早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河姆渡猪纹陶钵、良渚刻符罐、陕西宝鸡船型彩陶壶、陶寺彩绘龙纹陶盘、秦陵兵马俑、秦砖汉瓦、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魏晋南北朝陶牛车等。 (1)想象画 (2)文物图 (3)遗址古迹 青铜器:甘肃出土中国最早的铜刀、二里头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记述武王伐纣过程的利簋、文字最多的毛公鼎、战国铜冰鉴、战国水陆攻战铜壶、秦铜权、铜钱等。 1.食器;.酒器;3.乐器;4.水器;5.兵器;6.工具;7.玺印符节;8.度量衡;9.货币;10.铜镜;11.杂项。

24 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1. 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2.《材料研读》是编者格外关注的一个栏目。 有趣、有用,但难以把握。 3.新版课程标准为课改创造了条件,也给教科书的编写 提出了空前的挑战。随着知识点的减少,教科书串联上的许多节点出不来,需要找出合适的链接体系,或明显、或隐含地为教学创设条件、构建平台。 研究方法

25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 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 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26 具体的呈现 方式,是在 单元框架下 设课,在每 课中设子目。

27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
如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28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 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 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29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 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 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 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30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 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示例:《百家争鸣》的导言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31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
●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 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 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

32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材料研读”

33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 学生讨论。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问题思考”

34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示例:《百家争鸣》的“课后活动”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示例:《百家争鸣》的“课后活动”

35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
●课文后设: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 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示例:《百家争鸣》的“知识拓展”

36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 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 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 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37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38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 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 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 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 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 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 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39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学课时的变化 原有教材共四个单元22课,还有五节活动课,新教材四个单元21课,其中活动课一节。
一方面是考虑了教学进度的问题,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需要我们教师的认真思考,大胆实践。 第三,课时的缩减其实也给了我们教师更大更多的空间,我们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开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使综合性探究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形成一个系统。

40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1、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等内容。 2、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列在《标准(2011)》之中了,也就相应地不出现在教材之中。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所以教材中也就不再讲述这一内容。 3、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如《资治通鉴》。

41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4、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删减了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点。
比如先秦文化、两汉时期的文化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都由原来的两课时缩减为一课时。这样的安排既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是为了突出重要的“点”,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的特点。另外,删减还是为了考虑降低难度。许多科技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比较枯燥,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是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的。 比如原先教材中单列的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去掉了,这是因为有些内容已经在新教材的第12课中出现了,也充分考虑 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降低教学难度。

42 新、旧教材之比较:单元标题的变化 结论:更明显地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 单元标题的变化更能反映出相应的历史阶段特征。
新教材 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结论:更明显地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 单元标题的变化更能反映出相应的历史阶段特征。 将“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融”,更符合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43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44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看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45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46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47 新、旧教材之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 旧教材 新教材 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 山顶洞人 北京人的特征
这样的变化,着重突出“北京人”,以北京人作为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的“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的特点。 把“山顶洞人”这一内容放到“知识拓展”,可能基于以下考虑:山顶洞人与北京人都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在地理上重叠;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两者之间有不少容易混淆的地方;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方式有不同,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

48 最大的变化就是突出了“家天下”,这是我国制度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突出“家天下”,能更明确地突出制度文明发展的线索。
新、旧教材之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 旧教材 新教材 夏朝的兴衰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商汤灭夏 西周的分封制 武王伐纣 最大的变化就是突出了“家天下”,这是我国制度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突出“家天下”,能更明确地突出制度文明发展的线索。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49 新、旧教材之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本课讲述了先秦文化,由原有教材的两课时变为一课时,大量删减了科技史、文化史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教学的难度。 本课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介绍他们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及当今有何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课选取的几位思想家是重要的“点”,通过讲述这些重要的点,引导学生以这些“点”为基础,“以点带面,点线结合”。

50 新、旧教材之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新增的教学内容。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新增的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 课文的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51 新、旧教材之比较:具体内容的变化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旧教材 新教材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小字)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旧教材 新教材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班超经营西域(小字) 对西域的管理 突出了对西域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的管理,突出了主权意识,是国家意志的高度体现。

52 从教育目标看,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旧教材之比较:活动课的变化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历史新课程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从教育目标看,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教学心理学看,活动课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习学科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看,活动课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吸取更多信息,培养学科兴趣,获得一定的学科技能。

53 活动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人,在活动课中尽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是活动的倡导者、指导者;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活动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应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现、培养学科的“尖子”;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观条件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 ; 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活动课应加强社会性、实践性,走出学校、到社会去 ,仍应以校内为主,校外活动为辅 。

54 从原有教材的五节活动课到新教材的一节活动课…
1.有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有利于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活动课。 3.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课。

55 关键词二:新挑战 新教材体现“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结合,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 打造高效课堂

56 高效课堂的内涵描述 ——知识的超市 生命的狂欢
——知识的超市 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57 高效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依靠学生 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 相信学生才是“师德”。 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 依靠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58 抓住每一课的中心,即课魂。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 百家争鸣争什么?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历史课有历史课之“魂”,所有的教学活动及材料准备都应围绕这个“魂”并为它服务。那么历史课的“魂”究竟是什么?是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或是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历史课的“魂”是由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确定,当然也要结合班情实际。 百家争鸣争什么?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59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 用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

60 《百家争鸣》一课的导入

61 核心是:问题引导思考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 设置有效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有内涵(有思维含量)
问题有梯度(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题有引领 问题有开放(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核心是:问题引导思考

62 研读课标---提出核心问题的关键和起点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 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 但是,只有高于课标, 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的忠告

63 案例: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孔子。 这些问题学生大都能在课本上找到,起不到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目的。
1.请简要介绍孔子的相关情况。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说说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 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孔子倡导的“仁”在当时社会适用吗?

64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会去从事各种活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我们更多地认为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65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66 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 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67 设计人物名片:为本课中提及的思想家(老子、孔子等)设计人物名片。

68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秦王嬴政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看看 应该采用哪个学派的思想来治国,来强国?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秦王嬴政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看看 应该采用哪个学派的思想来治国,来强国? 道家 儒家 墨家 出谋划策 法家

69 关键词三:新应对 处于新课改大潮浪尖的一线教师该做何应对?

70 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地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所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序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查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71 二是要贯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希望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细、过深的历史论述,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是要全面理解并实践修订后历史课标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具体建议。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的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落到实处。

72 四、教师要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
课堂不是私人的领地。在观点上,还是要依据依据课标,正面教育。

73 教学方式应该是百花齐放 《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在思想深处播种》介绍了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他“以讲为主”,却照样高质量!
“历史是人的一种素质,是对人和社会的理解的学问。” “教师的教学阐释必须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学生一定要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无论是简是繁,无论是难是易,深入到位的阐释应该呈现在每一堂课中,应该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74 1.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历史感和情境感(什么叫历史感呢?就是你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如今自己眼前的日常生活哪些会在时光的过滤器当中被无情地过滤掉,哪些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当你读以往的历史的时候,你能够把它还原成像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面的具体内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你的历史感。)

75 当前历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教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 避免上课是一锅粥,下课还是一锅粥。就是上课很热闹,讨论很多,教师讲授很少,而且没有把关键点讲明白。结果下课了,学生的脑子里还是一锅粥。

76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要靠潜移默化的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必须要突出重点。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避免采用说教的方式,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提高学科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77 加强人文素养浸润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其拉丁文词源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学,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78 历史学科如何加强人文素养 1、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情感目标的培养。 2、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79 因此,我们教师要识大体,顾大局,要有的使命感,认识到中学课改是势在必行。我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形势的变化,变被动参加课改,为积极主动参加课改,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争取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80 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处理好的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2、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3、教学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系

81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互相启发的关系。
一是要解决好教师的角色转换,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由历史教师一人唱主角转变为大家参与的课程,教师要主动地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共同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交流,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改阵地。 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位学生创设机会,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展示或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与质量。很明显,在新课改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82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是依托知识基础的。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学的,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标”就是学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标准:“不断求新”的标准,学习历史的新方法,考虑问题的新视角,对不同材料的新组合,归纳总结历史的新途径,独立思考后产生的新观点;“历史求真”的标准,发扬“论从史出”的良好学风;“价值取向”的标准。

83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应有学生“预习”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或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讲解重点的设计,应该把握好“五个三”。一是“三度”(深度、广度、难度);二是“三性”(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三是“三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错、易忽视),成立三个组(课标、设计、课题)。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按分片、分层、分龄、分段组织备课组,每一个备课组应该将一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制度化,每个教师轮流担当主备课职责,写出每周授课详案,明确讲解重点、难点,全组统一进度。

84 3、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做到“五个一”,即每课讲清一条线索、理清一个框架、突出一个重点、化解一个难点、出现一个亮点。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言、有所动、有所疑、有所悟、有所得) 4、在上好每一堂课之后,还应该做到仔细反思。一方面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反馈意见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课后反思,最好详细记录,从而为今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在本人、本校交流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每月的片活动、市级教研活动与其他学校交流上课心得、论文成果、试卷习题,或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教研成果的共享,或通过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发挥名师效应,通过“青蓝合同”的方式共同提高。

85 5、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教师还需要:
⑴提高信息素养。 ⑵更新教学理念,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 ⑶更新专业知识。 6、针对新教材使用中出现的一些缺憾,尤其是学生课余学习时间不足和条件不具备等问题,可以尽量开放校园图书馆,校园网络也定时对学生开放,最好能建立班级图书角,或者成立兴趣小组,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丰富文化知识。

86 7、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不要视学生为容器、白纸、任意装,任意写。
其次,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表露自我心迹。教师应该满怀真诚而不是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无所不知的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师生之间进行坦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可以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备课时,感受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授课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相互交流,培养各种能力。老师提问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个中学生。

87 叶圣陶说: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千古不变。 自己努力,才有进步。教师如同朋友,无论如何高明,只能从旁启发,尽切磋的责任,代替学习是不可能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和设疑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热情,科学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教学境界,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应该把功夫用在“导”上,引导、指导、诱导,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

88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教,并通过 提高素质更好地提升自己! 为何说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是“走钢丝”? 因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是我们的职业良心和操守; 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是我们的现实责任和成就。 优秀教师应当追求的是: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教,并通过 提高素质更好地提升自己!

89 新课标、新教材在路上, 我们的历史责任在路上。 让我们同行!


Download ppt "新教材,新挑战,新应对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介绍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钱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