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臺中市自然領域國小組三上第三單元溶解~教材教法研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臺中市自然領域國小組三上第三單元溶解~教材教法研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中市自然領域國小組三上第三單元溶解~教材教法研習
許彩梁

2 一位數學教授的話 談那麼久的建構式、創新教學、補救教學,結果是回到原點~就是教材教法嘛! (譚寧君 蓮潭會館) 原來如此….

3 雲是固體?液體?氣體? 網路資訊很多,捨誰取誰,要靠判斷力

4 自然領域現在正夯的是什麼? 探究教學→建構主義+多元智慧 多元評量→PISA、TIMSS等

5 請別忘了 教育的基本理念 你學過的方法 經常反思教學過程過於「速食」 經常反思是否忘了學生「頭腦」的運作

6 「溶解」要教什麼核心能力? 認識物質除了外表特徵之外,亦有性質的不同,例如溶解性質、磁性、導電性等。並應用這些性質來分離或結合它們。知道物質可因燃燒、氧化、發酵而改變,這些改變可能和溫度、水、空氣等都有關 認識水的性質及其重要性

7 教材細目 談什麼 224 水與水溶液 2b.察覺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程度也不同 來看教科書內容有什麼?

8 四、各版本內容比較與分析 出版社 單元名稱 小節名稱 康軒 3廚房裡的科學 活動1:調味小廚師 活動2:做果凍高手 活動3:食物的保存 南一
3溶解 活動1:溶解的現象 活動2:可以溶解的量 活動3:生活中溶解的例子 翰林 活動1:食鹽在水中溶解了 活動2:溶解高手 活動3:溶解的應用

9 溶解在國小的教材發展

10 單元重點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探究溶解的意義 經由觀察與操作,察覺有些物質會溶於水,有些不會 瞭解水量、溫度影響會溶解量
瞭解物質顆粒粗細及攪拌會影響溶解的速度 透過觀察與實驗知道物質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質溶解量也不同

11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泛指凡是與科學家不同觀點的概念,也就是知識的連結錯誤或遺漏,而形成和科學社群不同的概念 (熊召弟、王美芬,1995)

12 學生有哪些「溶解」的迷思概念 (一)「物質溶解過程」方面: 1.學童無法區分溶解與熔化 2.學童對物質的保留概念有迷思
3.學童認為糖在溶解後,就不是原來的糖了 轉引自: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3)

13 學生有哪些「溶解」的迷思概念 (二)針對「水溶液」方面: 學生會認為當物質溶於水之後,溶質會消失不見了、或變成粒子、碎片,或是顆粒

14 學生有哪些「溶解」的迷思概念 (三)針對「影響溶解的因素」方面: 1.溶質的性質:有些學生認為溶解的發生是溶質粒子的體積必須是小到足以溶解。
2.攪拌作用:學生會基於日常生活的經驗,他們會認為攪拌是會增加物質的溶解度。

15 我的想法 有些真的是概念上的迷思 有些則是「語言」不同(學生語言或生活語言與科學語言的差異) 接受學生的想法、鼓勵提出想法,適時給予導正

16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1)現象、直觀模式:學童傾向用日常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現象,去解釋科學的概念。
例如:看不到,就是消失了;看起來差不多的東西,就會有相同的結果 某甲:東西溶解後就看不見了,所以是像空氣一樣,看不到當然也沒有重量 某乙:糖和鹽看起來差不多,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味道不一樣 以下摘自: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3)

17 例如:有熱,物質就會融化或蒸發,所以熱也可使物質溶解;攪拌可以增加溶解量 某甲:東西要遇到熱才會蒸發,鹽因為放到熱水裡,所以鹽就會蒸發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2)推理、聯想不當模式: 例如:有熱,物質就會融化或蒸發,所以熱也可使物質溶解;攪拌可以增加溶解量 某甲:東西要遇到熱才會蒸發,鹽因為放到熱水裡,所以鹽就會蒸發 某乙:我覺得一直攪拌就可以撞擊到鹽,鹽被撞擊就會變小,就會較容易吸收

18 (3)類比或模型誤用:學童用相近似的概念或想法作類比或用已知的模型去解釋。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3)類比或模型誤用:學童用相近似的概念或想法作類比或用已知的模型去解釋。 某甲:因為油比水輕,所以不能溶解,而空氣比水輕,所以不能溶解於水中 某乙:水裡面其實含有某某一、某某二和某某三,溶解就是這樣。鹽加入水中後就會和水中的三個部分結合,變成一個新的東西,這就是溶解

19 (4)記憶連結錯誤模式:學童在相近階段同時學習近似概念或名詞,而產生混淆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4)記憶連結錯誤模式:學童在相近階段同時學習近似概念或名詞,而產生混淆 某甲:就像我們最近學的水會侵蝕,所以東西加到水裡,水會侵蝕鹽,然後鹽會慢慢變小,最後就溶解。所以,侵蝕後只有味道還留著,鹽就不見了

20 (5)經驗誤用模式:用生活經驗來解釋物質的溶解現象,誤以為是科學知識。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5)經驗誤用模式:用生活經驗來解釋物質的溶解現象,誤以為是科學知識。 某甲:食鹽水放一陣子不攪拌,鹽就會沈澱下來,就像味增湯一樣,感覺很像已經和水融合了,但很久不攪,就會沈澱下來 某乙:我曾經將鹽放在盤子中,本來要煮菜的,但是後來忘記了,放了一陣子,就發現它有點水水的,所以我覺得放久了,鹽就可能變成液體

21 (6)猜測模式:學童因為科學知識的不足、概念不清楚,就用猜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例如:學童對「鹽溶解後,到底在哪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猜想。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6)猜測模式:學童因為科學知識的不足、概念不清楚,就用猜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例如:學童對「鹽溶解後,到底在哪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猜想。 某甲:鹽加入水中溶解後,會變成許多大小不一樣的顆粒,大一點的小顆粒在最底部,更小的會像微生物一樣,浮在水中間或上面 某乙:我覺得鹽本來就是在海水裡面,才會叫海鹽,所以我們當然可以把鹽再放回水中。蔗糖也是甘蔗汁的結晶,所以它們都可以回歸到水裡面

22 (7)教學途徑誤導:對於教師所教的或教科書中所呈現,有時因為說明的不夠清楚或沒
研究晤談的一些對話 (7)教學途徑誤導:對於教師所教的或教科書中所呈現,有時因為說明的不夠清楚或沒 某甲:老師講過鹽溶解後會變很輕,幾乎沒有重量,所以溶解後應該會浮在水面。 某乙:我記得三年級做折射實驗的時候,我們放油下去看,老師也有說因為油比水輕所以不能溶解,所以我覺得比水輕的東西就不會溶解。

23 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之成因 依據晤談的結果,可以將學童迷思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1)依賴直觀的觀察。(2)科學概念知識不足。(3)相似概念的混淆。(4)日常生活經驗。(5)語言的因素。(6)視聽媒體的傳。(7)師長的誤導。(8)教科書的影響 

24 卡通!「卡」「通」 某生:因為電視上遊戲王「詛咒之龍」和「黑暗騎士」一起,黑暗騎士的攻擊力比較高,所以會吸收龍的攻擊力,兩個就融合了。所以我覺得鹽也是因為能力比較弱,所以就被水被吸收了。但水吸收了鹽的能力,所以水有鹽的味道,但是鹽不見了。

25 教學Q&A Q1:實驗時使用砂糖比較好?還是使用食鹽比較好?

26 教學Q&A Q2:國小自然的實驗設計,經常都不精確,例如:以平匙來取代克數,各組的結果差異性大,該如何取捨?

27 教學Q&A Q3:溫度的提升之於糖和鹽,哪一個溶解量的變化比較大? A3: 100c.c水中鹽與糖水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量表 20 40 60
(克) 20 40 60 80 100 179.0 204.0 238.0 287.0 362.0 487.0 35.5 35.9 36.4 37.0 38.0 39.2

28 教學Q&A Q4:進行溫度實驗時,要如何控制好溫度?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29 教學Q&A Q5: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是因為有沈澱的現象,那麼牛奶算是溶解?還是不溶解?

30 公與婆 公說公有理-- 牛奶這類的溶液,因為外表呈現混濁狀,代表有懸浮顆粒,所以應該屬於「不溶解」這一類。 婆說婆有理--
牛奶這類的溶液,因為不會產生沈澱的情形,所以應該屬於「溶解」這一類。

31 教育的困境 教育現場的困境往往不在專業不夠、時間不足等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把時間浪費在「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些東西逐漸耗掉我們的熱情、青春
多與正向思考的人在一起,才能豐富你的人生

32 實驗內容 太白粉、胡椒粒的溶解… 100ml到底可以溶解多少的糖和鹽(精秤)(注意重量、水位高度的變化)→產生沈澱以後加水或加溫使沉澱物消失
把鹽弄出來確定鹽還在水中 番茄浮在水面的實驗


Download ppt "臺中市自然領域國小組三上第三單元溶解~教材教法研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