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節 社會變遷 目次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的動力 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 社會型態的改變 生活型態的改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節 社會變遷 目次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的動力 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 社會型態的改變 生活型態的改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三節 社會變遷 目次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的動力 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 社會型態的改變 生活型態的改變

3 Dear all sorry~今天沒聲音上課… 請對照ppt畫4-3重點 ☆ 14:40考4-2,下課收 ppt每3min會切換下一張
來不及的可參考紙本 ☆ 14:40考4-2,下課收

4 戒嚴時期的僵化社會 背景:國民黨威權體制 社會變遷的動力 ☆經濟發展→社會轉型 教育普及→知識提升

5 社會運動興起的背景 ☆ 1970年代 1.背景:外~ 內~ ◎蔣經國○化 2.行動:《大學雜誌》、《臺灣政論》 圖4-39:政治味濃厚的喜帖
1.背景:外~ 內~ ◎蔣經國○化 2.行動:《大學雜誌》、《臺灣政論》 圖4-39:政治味濃厚的喜帖 圖4-40:大學雜誌創刊號封面

6 解嚴前的社會運動 1.背景:1980’s黨外政治運動 ↑ 2.情形:自力救濟最激烈 (環保) ex. ①大里廢水污染
②鹿港反杜邦設廠(戰後規模最大)

7 三晃化工廠事件 課外補很大 國62年設廠於大里鄉、太平市交界附近後,不斷製造空氣與水源
三晃化工廠(生產以砷和異氰酸鉀酯為原料的劇毒農藥 )於民 國62年設廠於大里鄉、太平市交界附近後,不斷製造空氣與水源 污染,常與附近居民發生糾紛。對於環保單位無力維護居民生活 環境潔淨,不堪受害的居民於73年由黃登堂等九人發起「吾愛吾 村公害防衛會」,獲得居民的共識與支持。74年,該廠因連續機 械故障,毒臭氣體大量外洩造成嚴重污染,而再度與民眾發生糾 紛,均由防衛委員代表協調息事。 6月5日三晃化工廠與防衛會代表在省環保局主持之協調會席 上立下「切結書」,限定75年7月31日在該廠原址停止生產農藥作 業,根除了農藥公害污染源。

8 課外補很大 反對杜邦設廠 此事件起因為民國74年,美國杜邦公司向政府提出在鹿 港設置二氧化鈦工廠的請求。由於彰濱工業區外海海岸線是 當地重要的養殖漁場,遂引起在地居民與漁民的恐慌。 經鹿港居民不斷抗爭,杜邦宣布撤廠,這也是戰後臺灣 民間抗拒反污染工業投資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9 解嚴後(1987)的社會運動 ◆ ☆蓬勃發展、多元競爭 (1)環保:貢寮反核四、宜蘭反六輕 (2)原住民:正名、還我土地、自治
(3)農民:(1988)「520農民抗爭事件」 (4)學生:(1990)「三月學運」 ☆ ☆ (5)教育:(1994)「410教改」

10 課外補很大 520農民抗爭事件 民國77年5月20日,十多縣市的農民在立法院前示威抗 議,提出七項要求:一、全面農保與眷保;二、肥料自由買 買;三、增加稻米保證價格收購面積;四、廢止農會總幹事 遴選;五、廢止水利會會長遴選;六、設立農業部;七、農 地自由買賣。警察因此與民眾爆發衝突,甚至有民眾前往國 民黨黨部,部分民眾因此被逮捕。警方於凌晨噴水驅散,爆 發街頭巷戰。 事後多人被提起公訴,引發中研院及各大專教授連署向 政府抗議,是為「五二0事件」。此為臺灣戰後第一次大規 模的農民街頭遊行。

11 課外補很大 三月學運 1.背景:中央民意代表成為變相的終身職,無法反映社會現實,使「萬 年國會」成為解嚴後民主改革的首要焦點 2.時間:民國79年3月 3.情形:大專院校學生聚集於中正紀念堂抗議,要求加速民主改革 4.訴求: (1)解散國民大會、總統直選 (2)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3)召開國是會議 (4)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 5.意義: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學生運動 6.結束:同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總統 ,並召開國是會議,達 成「廢除《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總統民選」 、「省市長民選」等四項共識

12 410教育改造運動 課外補很大 1.民國83年「四一○教改大遊行」的訴求:落實小班小校、普設高中大 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 2.民國83年9月「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成立 (1)召集人:李遠哲 (2)民國85年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改建議 ①核心理念:教育鬆綁 ②強調教育的原動力必須回歸到教育的主體,也就是自我改善與自 我實現中的個人。教育問題的重心由施教者轉移到學習者身上 3.內容: (1)希望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拋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教 材內容」 (2)掃除過去升學主義、管理主義、填鴨式教學、非教育因素的積弊 (3)重要教育政策:提倡母語和鄉土教育、校園自主化、開放私人和地 方興學、普設高中大學、推廣終身學習、推廣資訊教育和外語教育 、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一綱多本、師資培育多元化等

13 人口結構 1.人口增加:日治中期、國府遷台 (死亡率↓) 2.家庭計畫: 1960’s ~ 1970’s 3.目前社會:高齡化、少子化

14 家庭結構 1.演變: 1961 ↑  1960~1980  1980’s後 擴大.折衷 折衷家庭 核心家庭 2.原因:~
擴大.折衷 折衷家庭 核心家庭 2.原因:~ (一)(二)(三)

15 性別與性向關係 1.性別差異→社會傳統形塑 1980’s後,婦女地位提高 2.性向差異 人類情慾多元→有待立法保障

16 族群關係的轉變 1.戰後:省籍情結 (∵228) 2.現今: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 ◎分類-文化差異 ◎關係-多元文化 (差異而平等)
1.戰後:省籍情結 (∵228) 2.現今: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 ◎分類-文化差異 ◎關係-多元文化 (差異而平等) 第五大族群

17 課外補很大 第五大族群--臺灣新住民 1.來源:外籍勞工、外籍新娘及其婚生子女 2.主要地區:除中國外,多半來自東南亞地區,以 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為主 3.願景:尊重並協助外籍勞工、新娘及其子女適應臺灣生活環境,成為臺灣社會的新課題,雖然外籍新娘對提高生育率頗有幫助,但因語言、文化、經濟條件等問題,在教養子女上政府應給予更多協助 影片:臺灣新住民(3:56)

18 生活型態的改變 物質生活 精神生活 ☆背景:經濟快速發展 圖4-50:國連鎖速食店 圖4-51:臺灣高速鐵路通車
圖4-52: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圖4-53:俄國莫斯科芭蕾舞團於國家音樂廳彩排情形

19 考題考很大 出處:98指考 下表為1995年台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 所佔該族群全台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
族的原住民?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臺北縣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縣 450(9.6%) 1380(29.4%) 1939(41.4%) 123(2.7%) 解答:C 出處:98指考

20 考題考很大 出處:99學測 表一與表二是1956到1986年間臺灣四個都會區人口數與人口年成長率的資料。 表一的丙都會區最可能是:
表一 (單位:千人) 表二 (單位:%) 表一的丙都會區最可能是: (A)臺北 (B)臺中 (C)臺南 (D)高雄 1956 1966 1976 1986 1237 2099 3457 4887 608 977 1546 1954 378 560 808 1109 426 599 780 972 1956 1966 1976 1986 6.1 5.3 4.4 3.6 4.3 3.5 1.8 3.7 3.1 6.6 2.3 解答:B 出處:99學測

21 考題考很大 出處:99學測 表二的甲都會區到1980年代以後人口仍維持較高成長率的主要原因為何? (A)經濟與社會發展,吸引大批人口移入
表一 (單位:千人) 表二 (單位:%) 表二的甲都會區到1980年代以後人口仍維持較高成長率的主要原因為何? (A)經濟與社會發展,吸引大批人口移入 (B)政府推行鼓勵生育的新人口政策生效 (C)醫療資源發達,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 (D)為發展經濟,進用國外高級科技人才 1956 1966 1976 1986 1237 2099 3457 4887 608 977 1546 1954 378 560 808 1109 426 599 780 972 1956 1966 1976 1986 6.1 5.3 4.4 3.6 4.3 3.5 1.8 3.7 3.1 6.6 2.3 解答:A 出處:99學測

22 圖4-39 政治味濃厚的喜帖:民國50年代郵政總局發行的禮券背面,也印上政治標語,反映了戒嚴時期僵化的社會。

23 圖4-40 大學雜誌創刊號封面:以義大利傳奇畫家莫迪里亞尼( A m e d e o Modigliani, 1884∼1920)為創刊封面的大學雜誌,初期內容偏向文藝介紹,1970 年代以後戰後新生代知識分子,則開始利用該雜誌凝聚政治革新的輿論力量。

24 圖4-41 反六輕運動:1990年(民國79年)12月1日,2千餘位來自宜蘭羅東等鄉鎮民眾,齊聚經濟部門前,抗議台塑六輕在宜蘭設廠的計畫。前後兩任宜蘭縣長陳定南與游錫堃和民間反六輕等環保團體合作,帶動反六輕運動的高潮。但這場環保戰役也限制了宜蘭的工業發展。

25 圖4-42 原住民運動:原住民因生存空間長期受到壓縮,面臨生計威脅,發起原住民運動,要求「還我語言和土地」。

26 圖4-43 野百合三月學運:1990年(民國79年)各校學生集體前往中正紀念堂抗議,揭開「三月學運」的序幕,廣場樹立起學運象徵的野百合。

27 圖4-44 520農民抗爭事件:民國77年(1988)雲林農權會發動各縣市農民在臺北市街頭抗議。農民的心聲白底黑字寫在抗議的牌子上。

28 圖4-45 410遊行:1994年(民國83年),人本教育基金會及「410教育改造聯盟」等社團,發起為下一代而走的「410遊行」活動,以嘉年華方式、表演行動劇,表達對教育體制的不滿, 希望打破一元單調的教育體系,朝向多元化發展。

29 圖4-46 客家人還我母語運動:民國77年(1988)客家風雲雜誌發起「還我母語」運動, 並號召數起街頭運動。

30 圖4-47  臺灣地區未來人口結構趨勢預測圖:由圖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老人的安養與照護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

31 圖4-48 家庭生育計畫宣導:民國60年代為緩和未來人口壓力,推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生男生女一樣好」的口號。

32 圖4-49 獨居老人:隨著經濟及家庭型態改 變,讓獨居老人的照護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33 表4-1 2000~2011年(民國89~100年)臺閩地區獨居老人人數統計表
年別 合計 2000 53,444 33,551 19,893 2001 52,279 31,045 21,234 2002 49,111 29,471 19,640 2003 48,637 28,260 20,377 2004 48,171 27,246 20,925 2005 47,469 26,109 21,360 2006 48,561 26,033 22,528 2007 48,666 25,103 23,563 2008 47,943 24,009 23,934 2009 49,399 24,532 24,867 2010 47,256 22,830 24,426 2011 47,255 22,575 24,680

34 表4-2 臺灣省縣(市)議員歷屆選舉婦女當選人數百分比
時間 當選總人數 婦女保障名額 婦女當選人數 百分比(%) 1950 814 70 69 8.5 1958 1025 102 101 9.9 1964 907 108 123 13.6 1968 847 100 14.5 1973 850 99 119 14.0 1982 799 89 115 14.4 1986 837 97 127 15.2 1990 842 94 128 1998 865 87 151 17.5 2002 871 153 191 21.9

35 圖4-50  跨國連鎖速食店

36 圖4-51 臺灣高速鐵路通車:2007年3月高鐵正式通車,時速飆到300公里,改變了工作與生活型態,形成全島一日生活圈。

37 圖4-53 俄國莫斯科芭蕾舞團於國家音樂廳彩排情形:民國94
年(2005)5月,莫斯科芭蕾舞團四度來臺,巡迴北、中、南演出。

38 圖4-52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臺北花博展期自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止,以美麗的花卉,舖陳成壯觀的花海,展現出震撼人心的「美麗力量」,吸引近900萬入
園人潮,相當於臺灣40%的人口。

39 下一節: 第四節 臺灣的教育與文化


Download ppt "第三節 社會變遷 目次 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的動力 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 社會型態的改變 生活型態的改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