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 ——元明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 ——元明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 ——元明清

2 内容提要: 一、从宗宋到学唐——金元诗人 1、元好问及金代诗人 2、刘因等元代诗人 二、复古主义与明代诗歌 1、前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2、后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创作与实践 3、明代复古主义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清诗的复兴和诗界革命 1、王士祯与盛唐之音 2、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3 第一节 从宗宋到学唐——金元诗人 一、元好问及金代诗人 二、刘因等元代诗人

4 第二节 复古主义与明代诗歌 约从弘治至隆庆的近百年时间,大致可以说是明代诗学(其实也是明代文学整体)的中期,重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彼此之间有冲突碰撞,更有融合汇流。 明代中期最突出的文学家是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潮。 实质上前后七子的诗论、文论都有意摆脱理学对文学的束缚,而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的,中期作家在反对宋代理学的同时,也对宋代文学提出强烈的否定。

5 一、前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前七子”有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而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倡言诗文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为了改变台阁体、茶陵派以及性气派诗人所形成的明初种种风气。

6 1、李梦阳 “诗必盛唐” “夫诗发之情乎”(《空同集》) 对于诗歌创作,倡导比兴手法,反对理语诗及性气诗,由此进而否定宋诗。
肯定民歌的文学价值,主张真诗在于民间,并且明确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诗学命题。 在创作实践方面,李梦阳的诗勇于抨击时政,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玄明宫行》 《士兵行》、《石将军战场歌》 《秋望》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对于李梦阳诗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

7 2、何景明 与李梦阳并称“李何”,有《大复集》(景明号大复)
提倡诗文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梦阳并无歧异。《杂言十首》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在学习古人的具体方法、态度上,则又与李梦阳颇有分歧。 “李、何之争” 焦点在于对古法应该如何理解、学习 何景明作《与李空同论诗书》 VS.李梦阳又作《驳何氏论诗书》、《再与何氏书》 何景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更多地趋向于俊逸秀雅一路,且更具神韵。

8 3、徐祯卿 论诗专著《谈艺录》 徐氏论诗,推尊汉魏:“魏诗,门户也;汉诗,堂奥也。入户升堂,固其机也。”(《谈艺录》)
也主张情为之本,十分重视情感的本原作用。 《谈艺录》:“情者,心之情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在情与格这两方面,徐氏主张以情为本,因情立格,情居其首,格居其次。 徐氏也重调,调即声韵,所谓“因情以发气,因气而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

9 4、王廷相 明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上反对程、朱的“理在气先”之说,而主张“理根于气”,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王廷相又是一个深知诗文三昧的文学批评家。 在诗学范畴中,他重视诗的意象,对意象理论有自己的贡献。 “夫诗贵意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不仅把意象作为诗歌最为重要的元素,而且提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一在其空灵性,二在其含蓄性。

10 二、后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创作与实践 “后七子”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七人。
“后七子”是一个较为严密、自觉的文学流派,其首领是李攀龙、王世贞。 李、王重新激扬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继前七子而倡言复古,一时又掀起文坛上的轩然大波。 但“后七子”的诗论与创作更为复杂丰富,决非“复古”二字所可道尽的。

11 1、李攀龙 后七子中的领袖,其文学创作与批评都有严重的拟古倾向。 编纂《古今诗删》、《唐诗选》、《古今诗删》
《沧溟集》中收各体诗歌一千三百八十余首。其中有拟古诗两百余首。 《岁杪放歌》:“终岁著书无一字,中岁学道仍狂夫。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恶。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诗歌中艺术性较高,向为人们所称誉的,是他的近体诗。 《于郡城楼送明卿之江西》:“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2 2、王世贞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攀龙共主诗坛,在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高于李攀龙。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弁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诗稿二百七十卷。 《艺苑卮言》 世贞论诗,一方面主张格调法度,另一方面,也相当重视诗的自然神韵。 推崇唐诗,但却反对剽窃模拟,而认为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作,应是“神与境触,师心独造”。 认为学诗应该博采众长,不宜偏废。 “世人选体,往往谈西京、建安,便薄陶、谢;此似晓不晓者。毋论彼时诸公,即齐、梁纤调、李杜变风亦自可采。”(《艺苑卮言》卷一)

13 3、谢榛 在诗学理论和创作上有独特成就,七子诗社之首,在七子中年齿最长。 论诗专著《四溟诗话》四卷(《诗家直说》)
谢榛诗论,交叉于当时的复古派与浪漫派思潮之间,与李攀龙等人的诗学观念互有异同。 在学古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格调。 “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 发挥了严羽的“妙悟”说,并且有所补正与完善。 “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一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诸产一婴儿。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也。 在诗歌的艺术构思上,强调没有预先立意下的感兴。 “天机”:“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思苦索,不易得也,如戴石屏‘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属对精确,工非一朝,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14 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在后七子中颇见特色。
对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有重要阐析。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夫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淋漓,其浩无涯矣。” 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在后七子中颇见特色。 沈德潜《明诗别裁》:“四溟五言近体,句烹字炼,气逸调高,七子中故推独步。” 《榆河晓发》:“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缮者,空惭旅鬓斑。”

15 4、与后七子同时的胡应麟、王世懋 (1)胡应麟 《诗薮》 著名诗论家,《诗薮》一书,这是一部在中国诗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论诗著作。
共有二十卷,分内编、外编、杂编、续编四大部分。内编六卷,系分体总论,重在阐述各诗歌各体的起源与变迁;外编六卷,历评周、汉、六朝、唐、宋、元各代诗歌;杂编六卷,主要论及亡佚篇章、载籍,以及三国、五代、南宋和金代诗;续编两卷,系论明洪武至嘉靖年间的作品。作者以经纬交错的方法,构建了自己的诗歌本体论与诗歌批评论。

16 胡应麟论诗的理论基点在于“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并举。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 “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二者的关系:“体格声调,有则可寻;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花与月也,必水澄镜明,然后花月宛然,讵容 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 胡应麟论诗确乎对严羽的诗学颇有阐扬,对于严氏的“以禅喻诗”、“妙悟”,他都是加以认同并加以发挥的。 “严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然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须深造。”

17 (2)王世懋 《艺圃撷余》 对于诗史的发展,世懋强调“变”与“逗”。“变”指诗史上较为明显转折变化,“逗”则指渐变。他认为诗歌由简人繁,由古变今乃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今人作诗,必人故事。有持清虚之说者,谓盛唐诗即景造意,何尝有此。” 两汉以来古诗三变:曹植为一变,谢灵运为二变,杜子美为三变。 诗歌的发展与戏剧的服饰动作一样,日趋华美繁复,因而要求后世之人一味模拟汉魏高格是不现实的。 “逗”即“渐变”在诗史中的作用:“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唐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晚者,何者?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以变。” 王世懋的诗学思想中还有着“性灵”说的萌芽,对后来的性灵派文学思想是一种先声。

18 第三节 清诗的复兴和诗界革命 一、王士祯与盛唐之音 1、朱彝尊(号竹坨) 清代词坛为大家巨擘,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 诗论专著《静志居诗话》
第三节 清诗的复兴和诗界革命 一、王士祯与盛唐之音 1、朱彝尊(号竹坨) 清代词坛为大家巨擘,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 诗论专著《静志居诗话》 竹坨的诗,以学问为功底,以典籍为源。 “诗篇虽小技,其源本经史。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 《女耕田行》、《马草行》、 《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自采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19 2、王士祯(号渔洋) 诗论著作《渔洋诗话》,散见于《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居易录》、《分甘余话》、《花草蒙拾》、《唐贤三昧集》等。 《带经堂诗话》三十卷。 “神韵”是王士祯所提出的最为核心的诗歌美学范畴,是其诗论的核心思想。 神韵,指的是一种诗歌理想境界,其基本审美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而又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

20 “神韵”说的内涵,首在于充分发挥诗歌意境创造中“虚”的作用,也即是所谓“境生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虚实结合,是构成诗境的关键所在。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重” 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是诗人“兴会神到”时创造出来的,而非苦吟力索的结果。 “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缘刻木舟求之,失其指矣。”(《池北偶谈》)

21 严羽的“以禅论诗”,为王渔洋所大力发挥,他在其诗论中多次提出诗之神韵境界可以悟禅。
他高度评价严羽:“沧浪诗话借禅喻诗,归于妙悟。如谓盛唐诸家诗,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乃不易之论。” 具体的诗歌批评实践中,王渔洋也时以禅悟论之:“唐人五言绝句往往人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香祖笔记》)

22 王士祯的诗歌创作历程,几经变化,其始宗唐音,后来又尚宋调,晚年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再次推尊“唐贤三昧”。他的诗作风格清远萧淡,别有韵致,尤以七言绝句为擅场,体现其“神韵”主张。成为“神韵派”的代表作家。
《秦淮杂诗》中:“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真州绝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23 二、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戊戌维新” 1、黄遵宪 “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 《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的诗作思想内容新颖深刻,反对列强侵略,关心国家命运,描写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在甲午战争中,写有《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篇;中法战争期间,写下了《冯将军歌》 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黄遵宪还有许多诗篇批判封建守旧势力,要求变法图强。如其诗集《感怀》;《杂感》;组诗《感事》。 黄遵宪数度出任外交官,有许多诗篇,描述了异国风情与西方的科学文明。如《日本杂事诗》;《今别离》组诗。

24 黄遵宪在近代诗坛被誉为“诗界之哥伦布”(丘逢甲:《人境庐诗草跋》),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其诗作题材丰富,内容充实,善用缜密洗炼的笔触刻画人物,记叙事件,因而形象鲜明。同时,他还善于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来表现新题材,展示新理想。 梁启超:“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饮冰室诗话》)。

25 2、康有为 3、梁启超 4、谭嗣同:《狱中题壁、《有感一首》 5、丘逢甲 6、夏曾佑 7、蒋智由 “诗界革命之巨子”;《岭云海日楼诗钞》,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6、夏曾佑 7、蒋智由


Download ppt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 ——元明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