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施錫彬 副研究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施錫彬 副研究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施錫彬 副研究員
水稻病蟲害防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施錫彬 副研究員

2

3 育苗箱秧苗立枯病 主要在低溫苗期發生。秧苗生育不良呈萎凋狀,苗色淡褐以至枯死。有時在根部與地際部之葉鞘褐變,長滿紅色之菌絲叢,或被害苗莖部常有白色菌絲纏繞,苗葉呈黃色隨之枯萎,或被害苗呈白色而枯死。

4 育苗箱秧苗立枯病 17.5%滅達樂溶液0.5公撮1,000倍播種後隨即灌注藥液,再行覆土。 35%本達樂可濕性粉劑0.25公克2,000倍。
34%殺紋滅達樂溶液0.4公撮1,250倍播種後灌注藥液再行覆土。 5%滅達樂粒劑2公克∕箱,藥劑與土壤混合均勻後播種。 10%滅速克粉劑10公克藥劑與育苗土(包括覆蓋土)充分混合後使用。

5 水稻徒長病 秧苗感染此病即發生徒長現象,全株顯得纖弱細長,呈淡黃綠色,葉片狹長,傾斜角度也大,不久即枯死。
如將病苗移植本田,則發生與秧苗類似之病徵,並於節上生長鬚根。

6 水稻徒長病防治方法 一、實施稻種消毒: 二、拔除病株:秧田發現罹病秧苗,須隨時拔除,不可移植於本田。本田發現病株,亦隨時拔除,減少傳染病原。

7 稻白葉枯病 初沿葉緣產生黃色條斑,條斑之周緣呈波浪狀,或葉緣呈蒼白黃色條紋。如發生在插秧不久之感病品種幼苗,會造成急性萎凋而枯死。
常發生於颱風過後,因颱風造成很多傷口,病原細菌容易由傷口侵入危害。

8 稻白葉枯病防治方法 一、秈稻較易感染本病,曾經發病地區及風大之地區,避免種植秈稻。 二、病菌由傷口侵入,儘量採用直播,減少移植時感染病菌。
三、避免偏用氮素肥料。 四、晨露未乾前,避免進入稻田,以減少人為傳染病菌。 五、10%克枯爛可濕性粉劑1,000倍

9 稻紋枯病 初期在葉鞘上形成灰綠色水浸狀的橢圓形病斑,後來逐漸擴大變成中間灰白色邊緣褐色,有時數個病斑癒合成虎斑狀。葉部受害時初呈濕潤狀灰綠色病斑,迅速擴大成雲紋狀或不正形的枯褐色大病斑。稻穗被害則局部呈污綠色,後腐朽枯死。環境適宜,病斑上或附近稻表面組織上的菌絲會形成菌核。

10 稻紋枯病防治方法 一、第一次施藥時,應噴施於稻株葉鞘部,第二次、三次施藥時,應噴施於全株。 二、第一期作,如發生本病時,亦須施藥。
三、15%福多寧乳劑1,500倍

11 稻熱病

12 稻熱病 葉稻熱病:發病初期先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如環境適合,擴大成紡錘形。此時病斑周圍呈黃色,中間赤褐色,內部灰白色。嚴重時葉片枯萎甚至全株牯。 穗稻熱病:發生於穗頸、枝梗及穀粒上之稻熱病統稱為穗稻熱病。一般穗頸及枝梗上病斑呈淡褐色或暗褐色,穀粒之病斑則為暗灰色或白色。發病後穀粒不充實或為不稔粒。 節稻熱病:稻莖節呈暗褐色,容易折斷,且上部逐漸枯死,通常在水稻抽穗後較易發現。 葉舌稻熱病:發生在葉鞘與葉鄰接位置呈褐色。

13 稻熱病發生誘因 溫度:溫度高低不定之環境下,會減低稻的抵抗力,容易引起稻熱病的發生。
濕度:病原菌產生孢子與孢子發芽,以及發芽之後侵入稻體組織,需要高的濕度(90%以上),所以雨、露水與發病有密切的關係。 肥料:多施氮肥會減低稻的抵抗力,發生時不可施用氮肥,以免加劇及蔓延。維持三要素之適當比率,可減輕發生。

14 稻熱病防治方法 一、栽植抗病品種 二、育苗箱秧苗處理:40%亞賜圃可濕性粉劑20公克、75%三賽唑可濕性粉劑2公克、8%三賽唑粒劑40公克、4%撲殺熱粒劑40公克。 三、水田秧苗處理(葉稻熱病): 四、本田部分:本病於第一期作較易發生。插秧後35~50天,田間如有葉稻熱病發生應即施藥一次,若經7天後繼續蔓延時再施藥一次。再於抽穗前7天左右及齊穗期各施藥一次,以預防穗稻熱病發生。

15 稻線蟲白尖病 典型病徵出現於分蘗期,葉片抽出時,葉尖呈黃白色油浸狀,病組織透明而後轉呈灰白色條狀螺旋形捲縮,長度約為2~5公分,病組織常斷裂脫落,又稱切葉病。被害稻株,穗變短小,多呈暗紅褐色乾枯形狀,嚴重者,常導致抽穗不正常,節上另生1~2小型稻穗。

16 稻線蟲白尖病防治 藥劑名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0.3%芬普尼粒劑 每育苗箱50公克
插秧前24小時均勻撒佈,之後立即灑水至飽和狀。 1.  育苗箱使用。 2.  對水生物劇毒;對蜜蜂毒性高。 24%毆殺滅溶液 1,000 稻種預浸24小時後,再浸藥處理2小時。 口服劇毒,呼吸極劇毒,具眼刺激性及對蜜蜂毒性高。 10%毆殺滅粒劑 每育苗箱60公克 於秧苗綠化期均勻撒佈。

17 福壽螺 雜食性螺,水草、金魚草、浮萍、空心菜、布袋蓮或菱角之根及幼莖,水稻幼苗均可取食。
攝食以腹足抱住食物,再以口器之顎片切割食物成小片後吞食。 成熟螺體,一日可取食秧苗達12株左右,密度高時,插秧後水稻常被啃食一空。

18

19 福壽螺防治方法 灌溉進水口設置阻隔網以防螺體之流入稻田,並於排水口鋪設30公分長之浪板防止螺體之逆水侵入稻田。
撿拾螺體及摘除卵塊壓碎,供家畜或水產養殖之飼料。 池塘或水庫養飼青魚或鯉魚捕食。 70%耐克螺可濕性粉劑0.4公斤、80%聚乙醛可濕性粉劑1.2公斤20℃以下暫停使用。

20 水稻水象鼻蟲

21 水稻水象鼻蟲重要性 水稻水象鼻蟲為入侵性害蟲 為世界各國列為檢疫對象之害蟲 本身具很強飛翔能力、陸棲、水生,行孤雌生殖,因此蔓延迅速
水稻受害嚴重時造成40 %產量損失

22 水稻水象鼻蟲傳播路線 美國(1880) 多明尼加共和國(1972) 日本(1976) 中國大陸(1988) 韓國(1988)
北韓(1988) 台灣(1990)

23 水稻分蘗數減少 危害症狀 葉片造成碎斑狀食痕 抽穗延遲 稻株衰弱、矮化 枯死、缺株

24 發生世代 發生世代取決于當地的氣候、種植方式和栽培條件。 一般在溫帶的單季稻區1年1代,在亞熱帶和熱帶的雙季稻區1年2-3代。
台灣地區1年2-3代。

25 生活史 二期作 一期作 第一代成蟲 越夏場所 越冬場所 桃園地區水稻水象鼻蟲生活史模式圖

26 白殭菌 越冬成蟲受白殭菌感染36.4%

27 圖1、水稻生育初期不同曬田處理對水稻水象鼻蟲幼蟲之效應

28 水稻水象鼻蟲 幼蟲:為害根部,被害根呈碎洞狀,破壞根系,稻株黃化枯萎,分蘗減少,稻株容易拔起,生育明顯受阻。
成蟲:主要為害葉片,被啃食稻葉沿葉脈造成寬約0.1公分,長0.5~10公分之白色織紋狀食痕,影響光合作用,阻礙水稻發育。 危害狀:葉片造成寬0.1cm,長0.5cm以上之細長白色碎斑食痕;根部致使稻株矮化分蘗數減少。

29 水稻水象鼻蟲

30 水稻水象鼻蟲耕作防治 清除或燒毀田間周圍雜草,減少中間寄主及越冬場所。 整田儘量整平,避免積水誘引成蟲侵入產卵。
避免提早插秧,減少越冬成蟲集中侵入危害。 避免栽植已被越冬成蟲危害的秧苗。 控制周圍灌溉排水,田間儘量保持低水位(約0.5公分),以減少成蟲在水面下葉鞘組織產卵機會。 分蘗期後曬田,減少幼蟲殘存。

31 水稻水象鼻蟲藥劑防治 (一)育苗箱施藥 :3%丁基甲保扶粒劑、2%益達胺粒劑、3%加保扶粒劑,任選一種,每育苗箱用藥量50克。
(二)本田期處理: 5%免扶克粒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40公斤、 6%培丹粒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30公斤、3%加保扶粒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60公斤、3%丁基加保扶粒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60公斤。

32 美國螯蝦

33 美國螯蝦 原產美國西南部沼澤地。 1980年首次於士林附近筊白筍田發現危害
淡水觀賞水族業者或養殖業者引進作為觀賞兼作肉食用,但由於肉質不佳,肉小殼多,並缺乏觀賞價值,乃任意棄置河川、水塘、溝渠、稻田,造成滋生蔓延,破壞農田水利設施,甚至為害水稻。

34 美國螯蝦危害習性

35 螯蝦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以50%芬殺松乳劑稀釋1000倍防治效果最好,其次為50%賽達松乳劑稀釋1000倍、22.5%陶斯松乳劑稀釋450倍及4%培丹粒劑30kg/ha均有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利用Aphanomyces astaci黴菌感染螯蝦引起螯蝦黑死病造成大量死亡。 以食餌誘殺或捕捉田間水道中的蝦。 大量捕捉誘殺以製成魚類、家畜飼料。 放飼有益魚種取食蝦卵、稚蝦減少族群。 法規防治:加強進口檢疫工作,訂定相關法律條文規 範,避免不肖業者引進。

36 一點大螟 產卵塊於葉尖處,呈半橢圓形,上覆成蛾淡黃色之尾毛。
甫孵化之幼蟲大部由上部葉鞘間或稻莖上方之第一節蛀入莖內,然後向下蛀食,造成捲心,枯心苗或白穗。 幼蟲遷移別株時,將稻葉嚙成筒狀穿入其內,隨水流移動 成蟲發生盛期後10天後若發現捲心率達5~10%時即應行施藥防治。 孕穗期後採預防防治,於嚴重發生區應於螟蛾發生盛期施藥處理,7~10天後再處理一次。

37 一點大螟防治方法 50%撲滅松乳劑1000倍、50%芬殺松乳劑1000倍、50%益滅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38 二化螟 卵塊呈長橢圓形,魚鱗狀而被有透明之臘質,主要產於葉片。
甫孵化幼蟲自外葉潛入葉鞘內側危害,被害部位黃化,稱之為側黃葉,至第二齡期即蛀入莖內危害,具群居性。 老齡幼蟲在稻稿或遺株之稻桿內化蛹。 一期作稻受害均較二期作稻嚴重。

39 二化螟防治方法 於幼蟲發生期後7~10天施藥。 第一期作初期防除,在幼株期觀察稻株,如發現葉鞘變黃達10%至15%以上時,應即行施藥。
5%培丹粒劑每公頃20公斤、8%亞素靈粒劑20公所/公頃、1%芬普尼粒劑20公斤/公頃。

40 大螟 成蟲產卵於葉鞘內側,分成2~3列,卵粒呈淡黃色,圓饅頭形。幼蟲在基內蛀食危害,老熟幼蟲在蟲孔外之葉鞘內側或葉鞘間作薄繭化蛹。
初孵化幼蟲群棲於葉鞘內側危害,使被害葉鞘呈黃褐色,稍長則分散他株直接蛀入莖內危害,在分蘗期造成枯心,於孕穗期以後受害則導致白穗。稻莖受大螟危害,常僅存外膜,莖內外充滿糞便或從食入孔排出糞便,極易倒伏。

41 大螟防治方法 50%撲滅松乳劑1000倍、50%芬殺松乳劑1000倍、50%益滅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42 負尼蟲 於3月中至下旬幼蟲發生密度達高峰期,幼蟲經14~30日即化蛹,在稻葉上營白色橢圓形繭,蛹7~10日羽化,4月中至下旬成蟲又逐漸飛離稻田。 成蟲與幼蟲均嚙食稻葉組織,使葉呈現灰白色之縱條,嚴重時全葉變白、枯死、水稻發育受阻,成熟期延長,影響稻穀產量與品質。

43 負尼蟲防治方法 3%加保扶粒劑40-60公斤、 50%益滅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40.64%加保扶水懸劑800倍、90%納乃得可濕性粉劑1800倍。

44 瘤野螟 卵產於葉片,剛孵化幼蟲為害嫩葉葉肉,二齡後即將葉尖捲成筒狀,並藏匿其中,沿葉脈取食,幼蟲稍受驚動即急速後退或躍身下墜。受害葉片呈長條白色斑痕。 年發生7~9世代,於第一、二期作,其族群高峰均出現於水稻抽穗以後。二期稻作受害較一期作嚴重。

45 瘤野螟 10%得芬諾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5%歐殺松可溶性粉劑1,500倍或2.8%賽洛寧乳劑2,000倍 、6%培丹粒劑 20公斤。
每平方公尺發現有1隻成蟲或在成蟲發生盛期後7天,幼蟲捲葉數每叢稻平均達三葉(或每叢幼蟲1隻)以上時開始施藥。

46 稻心蠅 幼蟲蛆狀,孵化後即沿葉鞘內側潛行取食,為害未展開之嫩葉內緣。
被害心葉展開後,於葉緣呈淡黃白色不規則的缺口或捲曲。發生嚴重時,生育受阻,植株矮化,分蘗減少,成熟期延遲。幼穗期受害穀粒呈白莩狀,影響稻穀產量。

47 稻心蠅 22.5%陶斯松乳劑750早植或晚植稻於水稻插秧後15天被害狀出現時施藥一次 40.64%加保扶水懸劑1,500
 40.64%加保扶水懸劑1,500 3%加保扶粉劑每公頃30公斤 

48 褐飛蝨 成蟲與若蟲均好群集於稻株基部吸取稻液為害,卵產於葉鞘脊部組織內,於第二期稻作乳熟期至糊熟期間為害最烈。

49 褐飛蝨防治方法 栽植抗蟲品種:臺灣已推廣抗蟲品種有秈稻10品種,梗稻5品種,糯稻3品種。
水稻生長期以後,特別注意孕穗期至抽穗初期之防除,如發現每叢水稻飛蝨平均密度在5隻以上時,即行防治。藥劑處理應儘量噴佈在水稻植株莖部,效果較佳。 6%益達胺溶液3000倍、10﹪賽速安水溶性粒劑4,000倍、16﹪可尼丁水溶性粒劑3,000倍 、25%布芬治蝨可濕性粉劑750倍任選一種防治。

50

51 謝謝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施錫彬 副研究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