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看看我们的家--地球 开始吧! 初一(1)班 冯嘉欣 3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看看我们的家--地球 开始吧! 初一(1)班 冯嘉欣 3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看看我们的家--地球 开始吧! 初一(1)班 冯嘉欣 3号

2 目录 ~环境科普~ ~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3 下一页 返回 地球上危害生命最广泛的10种物质 1、二氧化碳-大量的积累致使地球表面的温度显著升高,在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造成灾难。
地球上危害生命最广泛的10种物质 1、二氧化碳-大量的积累致使地球表面的温度显著升高,在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造成灾难。    2、一氧化碳-大量积累会破坏同温层的平衡。 3、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形成酸雨酸雾腐蚀某些合成纤维及金属设备,引起并加重呼吸器官疾病。    4、一氧化氮-是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烟罩中的主要成分,影响人的呼吸道。   5、碳酸盐-造成河流湖泊污染。   6、汞-污染食品,尤其是海产品,人体中积累会损害神经。    7、石油-流入海中,会破坏大海中的浮游生物、植物和鱼类资源,并污染海滩和港口设施。    8、铅-影响酶和细胞的新陈代谢。   9、DDT农药-过量使用会毒死鸟类和鱼类,甚至导致某些癌症。   10、辐射-它是10大污染物质中最危险的一种,如管理不善,会引起恶性肿瘤。 下一页 返回

4 下一页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上)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上)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下一页

5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下一页

6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下)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The Yellow River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 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返回

7 长江女神——白鳍豚 白鳍豚,属哺乳纲,鲸科。特产于长江,现仅存约150头,比大熊猫还少,是水生的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它列为“濒危种”,属保护级别最高的动物。 白鳍豚似鱼非鱼,胎生、哺乳。为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它逐渐变化成像鱼的样子,但却没有腮,而用肺呼吸。长有130颗牙齿,却不用它咀嚼,而是咬住食物以后,囫囵吞下。白鳍豚两个后肢蜕化消失,前肢演化为鳍,但内部结构却有和人手相似的桡骨、尺骨、腕骨、指骨。白鳍豚心脏分四腔,体温恒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它是哺乳动物而并非鱼类。 它的尾鳍不像鱼一样上下垂直,而是从水平方向分成两叶,可以上下摆动,从而推动躯体前进。加之它是标准的流线体型,皮肤构造特殊,所以游动速度特别快。它还能发出叫声,据科学界最新研究,不同的声音反映其不同的感情。它可长到2~3米长,200~300公斤重,可额头上的一对眼睛却小如绿豆。它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风雨之前常频频露出水面,所以被鱼民看作可以呼风唤雨的“神鱼” 。 据专家预测,由于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包括三峡水库将引起中游河道冲刷,沙洲的形状与位置会发生改变等,都可能对白暨豚产生不利影响,或许于25年以后消失,也就是在全世界灭绝。所以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有关方面正在不断采取措施。希望白鳍豚也会像中华鲟一样,终将从死亡的边缘被拯救出来。 返回 下一页

8 国宝——金丝猴 金丝猴,中国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金丝猴分为三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 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秦岭和神农架地区,它们面孔呈蓝色,鼻孔上仰,所以也叫“蓝面猴”、“仰鼻猴”。它们毛色金黄柔软,最长可达10厘米,耀眼夺目。 滇金丝猴产于云南西部,体背、体侧、四肢外侧、足和尾呈黑色,因此又叫“黑金丝猴”或“黑仰鼻猴”。其幼猴全身为白色,随年龄增长才能逐渐变成父母的体色。 黔金丝猴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区,其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国内外动物园均未饲养展出过,所以绝大多数人不能见到。其身上没有“金色”,体毛主要是灰褐色,身上有许多白斑,当地人又称之为“花猴”;因尾巴又黑又细,象牛尾巴,所以又称“牛尾猴”。是金丝猴中最珍贵的一种。 金丝猴主要吃嫩枝、幼芽、鲜叶、竹叶和各种水果,一般栖息于海拔 米或更高的暗针叶林带,营树而居,主要活动在高大乔木树冠的顶层,它爬树灵活敏捷,跳跃能力特别强,常几十只结群活动,雌雄老幼一起,由雄中的长者带队,在树上觅食,以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实等素食为主。母猴怀胎五、六月后,多数仅产一仔。据目前调查所知,黔金丝猴尚存数百只,已濒临绝灭。 下一页 返回

9 水生活化石——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 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返回

10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始建于1983年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巴东、兴山、房县三县交界处,神农架林区的西南部,属西南高山与华中中山、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山高、坡陡、河谷幽深和气候凉爽、湿润多雨的特点。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有“华中屋脊”之称。 保护区面积70464公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其微,因而成为各地植物区系荟萃之地,蕴藏着许多古老、珍稀和特有的植物。仅蕨类和种子植物就有206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珙桐、香果树、连香树、银杏、红豆杉等32种;汉白杨、红坪杏、毛属叶鼠李、文玉、长果楸等33种植物,系神农架所特有。区内药用植物以种类多、产量大、珍贵稀有而驰名中外,被誉为“百草园”或“天然药园”,可作中草药的植物有上千种,其中杜仲、厚朴、天麻、黄莲、七叶一枝花等,均为珍贵药或当地特有药。栽培植物的野生种或近亲种资源也十分丰富,仅 年就收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六类163种,如野大豆、红坪杏、茅栗、猕猴桃、刺葡萄、紫斑牡丹、湖北山楂、华中山楂、湖北海棠、野枇杷、东方草莓等,这对培育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神农架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据调查,脊椎动物有33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冠长尾雉、金雕、大鲵等54种。这里是现存金丝猴分布区的最东端,目前全区共有金丝猴 只。此外,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白化动物,也多次有所发现,在科学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地段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下一页

11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年建立的长江新螺江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和洪湖、蒲圻两市,长江中游新滩口至螺山一段。江段全长135.5公里,其北岸属洪湖市,南岸分属蒲圻和嘉鱼县,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鳍豚及其栖息地。   新螺江段地处江汉平原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江面宽阔,水深约25米,河道迁回曲折,沿岸有发育良好的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江段内支流众多,上游紧接洞庭湖口,并有内荆河、小清河、红庙河、东荆河连接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水系注入长江。沿岸还有一些突出的矶头,控着水流的流向。形成较多的深槽和大洄水区,是白鳍豚理想的栖息环境。 新螺江段两岸,水草丰茂,又有众多的通江湖泊,是全省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江段,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鲶鱼、黄鲴、翘嘴蝗、凤尾鱼、铜鱼、赤眼鳟等,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白鳍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食料。因此,在白鳍豚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水域中,这里便成为白鳍豚主要栖息场所之一,白鳍豚种群的相对密度远高于其他江段,并且分布比较稳定。 白鳍豚为鲸目,鳍豚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稀有水生哺乳动物,是世界上仅有的四种淡水豚中最少的一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鳍豚仅仅分布在长江干流的中下游水域,目前的数量已非常稀少,白鳍豚不但是研究鲸类演化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而且由于其大脑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军事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返回


Download ppt "看看我们的家--地球 开始吧! 初一(1)班 冯嘉欣 3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