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物简介: 林则徐 宋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物简介: 林则徐 宋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物简介: 林则徐 宋震

2 林则徐名片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画像

3 人物简介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4 教育 尽管林则徐家境寒苦,但是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8][16]。原因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17]。 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暨讲究又开明。他不只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体罚,循循善诱,让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他教书的五十年当中,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最杰出的还是儿子林则徐,他八、九岁时,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16]。 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林则徐当选任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18]。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16]。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果然,林则徐十四岁时,就考上秀才,同年,林则徐就与郑大模之女郑淑卿订婚。以当时来说,进士门第出身的郑家千金下嫁给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见的事情[16]。

5 中举成家 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据林则徐长房后人林鸿汉表示,郑淑卿逝世后林则徐曾续弦再娶[19])。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1]。 年底,新婚燕尔的林则徐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会试。

6 受命禁烟 几乎全国所有的鸦片皆出自广东,林则徐自然就要去那里,他先派人搜集情报,查访与外商、散商打过交道的人,外国商馆的厨师和鸦片走私犯。又招通晓外语幕僚袁德辉、梁进德等人翻译《澳门新闻纸》等外国人书报,亦任用被清廷革职的废员彭凤池、马辰潜入鸦片贩子阵营[4]。林则徐为亲自接触外国人,暗学英语和葡语,怡和洋行的詹姆斯·马地臣致信威廉·渣甸时表示,竟听到林则徐口吐英葡两语而啧啧称奇[3]。 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下令处死了中国烟贩冯安刚。林则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宝顺洋行的兰士禄·颠地。威廉·渣甸为阻止林则徐,返回英国,游说政府对清廷采取强硬行动。林则徐一知道人称“铁头老鼠”的威廉·渣甸离去便高兴表示:“铁头老鼠,狡猾的鸦片走私头目,畏惧天朝的愤怒,已经回到烟雾之地。” 1830年代,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美等国的商人在广州大量贩卖鸦片[32],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白银外流,主张禁烟和弛烟的两派官员争论不休。 虽然只有少数官员主张禁烟,由于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的成功,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下定决心禁烟。林则徐被召入京,一连八日,天天与道光帝商谈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1][15][16]。 虽然道光帝决定禁烟,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满。林则徐受到了弛烟派首领琦善的威迫利诱[33]。龚自珍甚至建议林则徐带兵南下禁烟[34]。

7 销烟过程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烟贩在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林则徐并建议缴出一箱鸦片,则赏茶叶五斤。[39] 至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1]。 林则徐经道光帝同意,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1]。四月二十一日,在虎门销烟前一天,林公写文祭海,文说:倘波臣之夙戒无闻,恐水族之豫防莫及。本除害马,岂任殃鱼,比诸毒矢强弓,会须暂徙,庶使歼鳞凡介,勿损滋生。……尤赖明神昭示冥威,永祛妖物,驯彼犬羊之性,俾识撑梨;杜其蜂趸之萌,专输嫁布。

8 销烟过程 当天日记里又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许多人都来观看。当中有带同家眷之不贩鸦片的美商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十人,不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于是前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干脆给他们进入池边,让外国观察员直接详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待观看全部过程、反复考察后,皆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40]。 澳葡政府亦对查禁鸦片一事相当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诺不贩鸦片,并欢迎林则徐亲临查办。林则徐于是发表声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贸易,往中国贸易时更会得到保护,绝不被人欺凌[1]。 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当中,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15]。

9 鸦片战争 1839年6月20日,发生林维喜事件。林则徐觉得案件可疑,于是命新安县知县梁星源查办,要求义律交出凶手,但义律以领事裁判权为由,要求私自开审凶手。林则徐便委托美国医生伯驾和袁得辉合译瑞士法学家艾默瑞奇·德·瓦特尔的著作《万国公法》,查明义律根本没有治外法权。七月初四(1839年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开庭,对五名凶手轻判罚金和监禁后,便送回英国监狱服刑,事后才通知中国官方[1][15]。 林则徐震怒,七月初八(1839年8月15日),下令再次封锁澳门,七月初九(1839年8月17日),勒令义律交出凶手,并勒令澳葡政府将所有英国人驱逐出境[1]。 早在虎门销烟之时,美国商人C·W·金已通知林则徐有英国军舰在广东海域游戈,要林则徐注意,但他最终轻视C·W·金的提醒。但后来的事件,令林则徐意识到战争的可能性,他曾致道光帝,希望拨款买西洋的船炮布设海防,道光帝不肯,结果林则徐只好民间集资,通过新加坡密购英国利物浦铜炮[41],更购入一艘军舰剑桥号[16]。七月二十(1839年8月30日),英国军舰窝拉疑号抵达广东,义律要求澳门总督边度提供军队协助,却遭边度拒绝。林则徐为维持澳葡政府的中立,于七月廿四(1839年9月1日)巡阅澳门。七月廿七(1839年9月4日)中午,军舰窝拉疑号、路易莎号、珍珠号、甘米力治号在香港九龙海域向中国水师开炮,九龙之战爆发,战役历时一个半小时,英军用尽弹药,败走尖沙咀,阵亡者至少十七人[42]。

10 鸦片战争 战败后义律要求重开谈判,声称英国烟商同意不贩鸦片,中方亦可搜检,一查出夹带鸦片,即可没收。已具结者,可自由贸易,不具结者,则在沙角搜检,而不合作的英国烟商限三日内驱逐回国[43]。但林则徐发现了问题,若果不具结者可贸易,禁烟之举必全功尽废,于是林则徐以具结和交凶为必要前提。结果谈判破裂,义律把五名凶手送回英国[1]。 尽管与义律的谈判破裂,但有两艘英国商船汤姆士·葛号和皇家萨克逊号同意具结,林则徐立即允许正常贸易,给予特别保护。义律非常不满,认为有损权威,九月廿八(1839年11月3日)下令军舰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在穿鼻洋武力迫两船折返。提督关天培正常查究期间,窝拉疑号突向中方军队发炮,穿鼻之战爆发[1]。穿鼻之战战败后,英军尽逃回尖沙咀。林则徐下令军队驻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涌(今香港九龙油尖旺区佐敦)还击。英军本打算在尖沙咀修理军舰,被中方军队发现,驱逐出海。九月廿九(1839年11月4日)英军还击,欲以大炮轰击官涌军营,但军营地势颇高,中方军队居高临下发炮,英军败退。连续几次交锋后,十月六日(1839年11月11日),林则徐令军队分五路,主动合击英军,凌晨时分,中方军队包抄英军舰队,五路大炮,重迭发击,将英军舰队大半军舰摧毁。

11 鸦片战争 十月八日(1839年11月11日),英军舰队又再来犯,林则徐发动总攻击,五路大炮全向军舰船头发炮,英军舰队全灭。九月廿八至十月八日合共九日内,官涌之战六役,林则徐役役皆胜,将英军驱逐尖沙咀。并寻回汤姆士·葛号和皇家萨克逊号两船,带回港口贸易。 战争之后,中英贸易完全断绝,林则徐更密切注意世界局势,他组织一队翻译队伍,专门负责翻译外国报纸和外国书籍。他们翻译了《澳门月报》、英国商务总监戴维斯著的《中国人:中华帝国及其居民的概况》(即《华事夷言》)、传教士地尔洼牧师著的《对华鸦片罪过论》、休·慕瑞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即《四洲志》),及其他军事书籍[1]。 同时,他亦亲自接触外国人,向虎门销烟时来访的美商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人询问英国的情况,并接触英国海员,了解英国对禁烟的看法,态度极为亲密。接着他又再写了一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照会,由汤姆士·葛号船主带往伦敦,但英国外交部拒收信件[44],结果信件刊登在《泰晤士报》上[45]。十二月初一(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

12 防守粤闽海岸 英国政府任命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和全权代表,派遣的远征军于五月廿三(1840年6月22日)正式集合,总共有军舰十六艘、武装轮船四艘、运兵舰一艘、运输舰二十七艘。士兵四千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38]。远征军一抵达,即宣读英国政府的命令,封锁广州海岸,并打算攻打虎门示威。但林则徐早有准备,于澳门、虎门、尖沙咀及内河要道设重兵驻守,加上广州海岸多浅水暗礁的天然屏障,英军无隙而入[51]。同时,林则徐向广东民众颁布《英夷鸱张安民告示》,鼓厉人民杀敌,杀一白人士兵赏洋银百元,杀一南亚士兵赏洋银五十元[52]。英军并无攻打广州之意,只留下军舰都鲁壹号、拉呢号、海阿新号及武装轮船进取号继续封锁广州海岸,其他军舰北上闽境[46]。林则徐的防守是多此一举。 六月初四(1840年7月2日)早晨,军舰布朗底号带着《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副本前往厦门,要求上岸,但遭拒后向岸边发炮,最后由厦门守军击退。次日,林则徐向江苏、浙江二省通知英军入侵的消息,但两省大吏认为林则徐的话不足信,完全未做丝毫抗敌准备[53]。结果伯麦率领的军队于六月初七(1840年7月5日)轻易占领舟山定海县,掠财屠城[54]。

13 防守粤闽海岸 中国沿海的总督巡抚,没一个像林则徐具有如此的前瞻眼光,当英军占领定海的消息传来,林则徐气愤痛骂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他向道光帝奏收复定海的方法,但道光帝已经对林则徐转变态度,对之不予理采[15][55]。 封锁广州海岸的英军开始在珠江口横行无忌,英国军人温森特·士担顿枪杀船舵工盛全福,澳门民众活捉了士担顿。留在广州海岸的两名英军军官士密和参逊要求林则徐放人,林则徐拒绝。为防英军入侵澳门,林则徐和关天培增兵二千人入澳门,调集军舰防守。七月廿二(1840年8月19日)下午二时,英军由九州洋驶至关闸、拱北一带,向中国守军发炮,清军反击,英军败退,这次是为关闸之战。八月初五(1840年8月31日),林则徐派军舰于穿鼻洋和南龙穴一带的矾石洋向英军反击,是为矾石洋之战,英军反应不及,大败。清军只有数名轻伤者,而英军死伤惨重,英军点算至少十五士兵阵亡[56]。第一次鸦片战争之中,唯有林则徐领导的七次战役取得胜利,英军对广州海岸的进攻失败。

14 关天培的殉国及琦善的 获罪 道光帝得知英军继续进攻沿海,而且不肯离开定海,态度渐转强硬,于是复命林则徐及邓廷桢“协理夷务”,琦善礼节性拜会林则徐,希望他转向主和的态度,林则徐反应冷淡[1]。 琦善对于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一事保持隐瞒,但义律、马礼逊、伯麦等人也不等草约签定,就宣布占领香港。赖恩爵告之怡良香港岛割让的消息后非常震惊,怡良也向林则徐告示这消息。林则徐认为怡良向道光帝弹劾琦善,才能保住香港岛。但怡良怕无证据之下弹劾,会被琦善反咬一口,最后在林则徐敦劝和具体协助下,下定决心上奏,奏折亦在林则徐修改润色后呈上道光帝[40]。然而,文件未来得及呈上道光帝,琦善打算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1841年2月9日)正式签订《穿鼻草约》,此时,广东士绅常琦善之行动震怒,声讨琦善,广东的高级官员又站在怡良一边,琦善不敢签约[53]。 林则徐知广东士气涣散,自己仍可“协理夷务”之际增强广东防务,局面改观,于是郑重建议琦善抓住战机,迎击敌军、公布道光帝上谕、招抚汉奸、组织民众对抗,但林则徐所有提议皆被琦善一一否决。二月初五(1841年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麦廷章亲自督军,但由于士气涣散,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威远炮台失陷。林则徐和邓廷桢急求琦善出兵救援,可惜援兵来得太迟。横挡炮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亦告失陷,关天培、麦廷章以身殉国[53]。

15 关天培的殉国及琦善的获罪 是以,英军北攻广州,二月初七(1841年2月27日),英军经乌涌。林则徐本来在那里设有乌涌炮台,打算作虎门炮台之后的第二重防线,他购入的甘米力治号改装的截杀号亦在乌涌看守。不过英军一攻,清军先乱,截杀号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被击沉。二月初九(1841年3月1日),潖州炮台失陷,二月初十,猎得炮台失陷[1]。 琦善无可奈何,答应义律的条款。但道光帝从怡良得知香港岛被琦善私自割让,下令将琦善革职锁拿,押京治罪,家产查抄入官。改派湖南提督杨芳主持军事。但杨芳竟是昏庸无能之人,道光帝最后将杨芳连带怡良一同革职[40]。英国方面,英国外相亨利·约翰·坦普尔不满义律在《穿鼻草约》中得益太少,撤销义律职务,改派亨利·璞鼎查(又译砵甸乍)担任新的商务总监[38]。闰三月十一(1841年5月1日),道光帝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调任浙江。

16 调职浙江 两江总督裕谦是林则徐的故友,素来敬重。他向道光帝要求给林则徐负责浙东防务[40]。林则徐大力仿制西洋炮船、西式武器,与龚振麟创制车轮战船[62]。广东方面,道光帝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东指挥作战,英军随即进攻广州,以死9人代价击败2万中国军队,奕山挂白旗向英军投降,与英军签订《广州协定》,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结果清廷要林则徐及邓廷桢承担战败罪责,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遣戍新疆伊犁[40]。

17 退休 九月,林则徐在家人陪侍下,携夫人灵柩返闽。十一月廿一(1850年1月3日),林则徐路过长沙,时为举人的左宗棠亦去迎见。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而陶澍之子则娶左宗棠之女为妻,故胡林翼曾向林则徐提及左宗棠之事,故此林则徐多加留意他几分。左宗棠曾想成为林则徐的幕僚,而林则徐亦欢迎,但最后未能成事[84]。林则徐设宴款待左宗棠,当夜与左宗棠相谈甚欢。林则徐把新疆之事及俄国隐忧告之左宗棠,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交给他,希望他闯一番大事业。这次夜话深深影响了左宗棠对新疆事务的态度,当他与李鸿章争论对抗俄国或日本一事,左宗棠首先远征新疆,收复新疆建省[85]。 林则徐退休之后,欲与北京任京官的长子同住,因买不起京中住宅,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旧屋中[86]。其故居云左山房,又称七十二峰楼[87],他把新疆带回的七车书册,皆藏在里面,从此,过住平淡的生活。 此外,他亦注重晚辈的教育,每月约几次集族中晚辈在家中授课,教其写作,定期资助。这时候的福州在《南京条约》之中是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在城外定居,但有次英国人租下福州城内的神光寺、积翠寺居住,引起当地人不满,而地方官因惧洋人而不闻不问,只得找林则徐出面[16]。但闽浙总督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畬不单止不协助,还百般阻止。林则徐于是找朝中所有福建籍官员一同向福建当局施压,最终将英国人迫回城外,林则徐又防英国人以炮舰威胁,建炮台防范[88]。

18 与世长辞 咸丰帝继位后,因洪秀全等组织的拜上帝会正在准备起事,咸丰帝下旨求贤以对付太平天国,大学士潘世恩、通政使罗惇衍、两名尚书孙瑞珍、杜受田力荐林则徐。咸丰帝一直想重用林则徐,借用过去的威望去平起事。大学士穆彰阿、耆英等人仍想阻挠,咸丰帝忍无可忍,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录用,耆英亦被降职[16]。可是林则徐根本未康复,疝气不时发作,结果他要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1],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寿66岁。 林则徐逝世消息一传开,震惊全国,每天皆有数千人往行馆跪拜,左宗棠从黄冕得知林则徐逝世,放声痛哭。 为表彰林则徐,清廷予以殊荣,颁旨悼恤林则徐及亲属,晋封林则徐为太子太傅,赦免任内所有处分,并对他三名儿子授予官职。咸丰元年四月,咸丰帝赐祭葬,派员致祭,颁发《御祭文》和《御赐碑文》,赐谥号“文忠”,表彰建树,咸丰帝亦亲写挽联。 林则徐安葬在福州市郊的马鞍山,与父亲林宾日、母亲陈帙、弟弟林霈霖、弟妇林李氏、夫人郑淑卿同葬。林则徐墓至今仍保存良好,世界各地的后人每年皆聚集一起,祭治凭吊,至今不绝。而各地皆兴建林则徐祠,至今可见[1]。

19 非自然死亡说 林则徐逝世之时,只有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在他们的公开表示及记截中皆证明林则徐临终时:“以指向天,呼‘星斗南’三字,无一语及私[29]。”这三字引起人们对林则徐死因种种推测,以林则徐为非自然死亡的说法有两种,分别为“巴豆泻”和“新豆栏”。

20 自然死亡说 根据文献中的记截,林则徐经遣戍伊犁后,身体日差,在陕西巡抚任上大受风寒,咳嗽失音,脾泄疝气之症又一时并作,行动鞎难[91],加上发妻身故,因而力疾心瘁。适时咸丰帝又令林则徐远行数省对付太平天国,这可不是患重病的六十六岁老人应付得来的。 目前唯一留下诊治林则徐疾患的资料,是一名叫黄华珍的医生在林则徐逝世前数日写的(原件在普宁县文物馆),由他的曾孙黄介生自1982年11月12日提供,其中表示[1]: —“林则徐因懮郁过度,途中又感风寒,其时虽有侍从医生为之调治,但服药无效,病势日见危重。途经揭阳县,揭阳县令见其病情危重,为卸其任,藉言揭阳无名医,请大人即速驾临普宁,因普宁有良好名医可谓大人调治。林则徐听其言,即速赴普宁。…………敝祖华珍公诊治结果,认为大人之病,是身体虚弱,外感风寒所致,兼之误服方药,引致风寒入里,今病情危急,唯有尽量设法挽救而已。当即立下脉论、症论、方论,详细书明呈上,完毕之后退辞而归。越日,县令又亲请敝祖华珍公覆诊。敝祖诊其脉象转变,断言:‘大人一定无服昨天所开的方药,现已无法挽救!’辞别而归。越数日,林则徐便病逝于‘四老爷’衙。” 当中无显示林则徐为中毒身亡,以林则徐为自然死亡论者,认为“星斗南”有其他解法。

21 自然死亡说 林则徐在遣戍伊犁时,常在工地中观察天象[92]。作为传统士大夫,有星相学素养并非罕见;再加上他要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有相当多时间观察天象。 曾寅光的《林文忠公遗事》解释[93]: —“(林则徐)易篑时,呼‘星斗南’者三。或问余:‘此何谓?’余曰:‘太西称地球五大洲,以吾华为亚西亚洲,佛经称四大部洲,以吾华为南瞻洲,吾华居星斗之南,故北辰常在北。海疆事起,后进咸就公请方略,公曰:‘英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鄂罗斯乎!’时鄂人不交中国越数十年,闻者惑焉。公盖以发逆患在一时,洋务患在后世,西洋国众而联渔靡常,北洋地大而在毗连吾边裔。举吾华数万里百十年事,盖无日不往来于胸中,故公之存若殁,实关治辞安危之数。” 此说林则徐语中之“星斗南”,实乃以隠谕警告要后人提防俄罗斯帝国。

22 正面评价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都对林则徐禁烟和抗英一事,给与正面评值,并视为民族英雄,将其事绩列入教科书之中。
中华民国将林则徐开始销烟的日子6月3日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包括毛泽东等领袖皆对林则徐的变革开拓、抗英卫国加以赞喻,毛泽东曾语[104]:“我们的民主革命,是革前三张皮的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正因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则徐的遗物,墓所并未受大规模的破坏,得以保存。 由于林则徐在禁烟的成就,台湾反烟团体董氏基金会于1993年委由漫画家朱德庸设计一个“拒烟偶像”漫画角色,以争取年青人认同。名称则称之徐则林。 蒋廷黻:“林则徐被罢黜,是林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

23 负面评价 作家王文在《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书中披露:1839年9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认为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8月,林则徐听到定海沦陷后,曾献策悬赏激励军民杀敌,林则徐鼓动说,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人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给道光皇帝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国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林则徐说“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却把“China”记为“柴诺”。


Download ppt "人物简介: 林则徐 宋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