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2

3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4 基本概念 世界政治格局: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
极:指国际政治中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5 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无论最终目标是什么,都是为权力而斗争。 ——美国际政治学家:摩根索
国际政治格局基本特点: 各国在对外目标上追求不同,并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摩根索

6 自主学习 根据政治格局概念和特点,依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两极格局形成原因

7 材料一: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外贸出口占三分之一,黄金储备占四分之三,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还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军,其军事基地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并独家垄断着原子弹。——《美国与冷战缘起》 材料二:二战后,横行欧亚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战前称雄世界的英法元气大伤,其他欧洲国家也深受战争蹂躏而一蹶不振,战后亚非拉人民民族解放的斗争汹涌澎湃,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殖民主义体系。

8 依据材料,归纳二战后国际力量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拥1136.5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并远超过其他国家。而且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从建立“东方战线”起,且苏军的反攻又使它进驻欧洲更广阔的地区。 依据材料,归纳二战后国际力量发生的变化。

9 美国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最大的“非美因素素”(unAmerican),即可以导致美国社会解体的因素。它在意识形态层面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根本对立,在政治上,其制度是对美国“立宪民主”的威胁。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在美国和世界的传播被视为自由和民主的灾难。苏联的政体被视为极权。“可以有把握地说,战后时期几乎每一项重要的美国对外政策决定,都是某一觉察到的或明显的共产主义威胁所作的反应。” [美]迈克尔·亨特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斯大林坚持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政治、军事和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美国,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战争胜利使苏联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世界革命的信念更为坚定,也使苏联在其军事能力所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社会制度。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结合教材,阐述你对上面两段话理解。

10 这段材料说明二战后期国际会议起到什么作用?
  大战中后期,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所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于是,双方最后达成的妥协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苏的实际军事控制线,这也就在实际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美苏在地缘政治结构互相遭遇。 1945年英美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商议战后惩治法西斯和建立联合国问题 这段材料说明二战后期国际会议起到什么作用?

11 战后的美国,挟其世界头号强国的实力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向全球扩张的需要,其“领导世界”的意识大为膨胀,要求在世界事务中独占鳌头。确保美国战略利益不受威胁。
战后的苏联,以保卫国家安全特别是其西部边界的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苏联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在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安全当中,也包含着大国沙文主义成分。不仅表现在它将本国西部边界的大大向西推移以及在东欧建立的“安全带”,而且表现在它对巴尔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的寻求与控制,以及企图进一步向中近东的扩张。 上述两段材料说明了美苏那方面的冲突?

12 两极格局源于

13 两极格局源于 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
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政治框架划分了政治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利益的碰撞

14   摩根索认为:国际权力的均衡是指一个国际系统内,各国力量通过某种分化组合的方式达到分布的大体平衡;
摩根索认为建立均势主要通过几种方式: (1) 分而治之; (2) 重新划分疆界和势力范围; (3) 军备竞赛; (4) 结盟 二战后的均势是如何建立,是否符合摩根索提出建立方式?

15 两极格局的形成 政治对峙构建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政治对抗

16 杜鲁门主义

17 经济割据 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 东 欧 各 国

18 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 马歇尔

19 马歇尔计划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接受这一法案(指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1948年4月 马歇尔计划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20 军事对峙构建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约。

21 两极格局形成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2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美 两极格局形成 苏 经济 政治 军事 划 马 歇 尔 计 成 立 经 互 会 冷战遏制 针锋相对 约 成 立 北 成 立
军事

23 如何理解? 不能否认的是,二战前因有多个力量中心,更易引爆脆弱稳定局势;相反,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政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 ——黄正柏:《美苏冷战霸史》 “冷战”如同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同样是人类所蒙受的灾难。 ——邓小平

24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影响 1. 1949年德国的分裂 2. 1950年朝鲜战争 3. 1961-1973年越南战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影响 年德国的分裂 年朝鲜战争 年越南战争 年古巴导弹危机

25 四国分区占领 柏林

26

27 二战后特别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直接热战,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也就是说,在东西方的紧张对峙包括在局部战场上的冲突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整个冷战时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约翰·W·梅森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所说:自1945 年以来结果是 形成了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民族主义浪潮,使当年那些幅员辽阔的欧洲殖民帝国在短短20年间便七零八落,全部消失,一百多个民族独立国家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以惊人的速度结束了欧洲自15世纪就开始构筑的世界殖民体系。

28 CDMA通信技术是在两极格局冷战期间,美国为了防止苏联窃取有效情报,在军事单位所应用的信号稳定,保密性强通信技术,后来转为民用。

29 积极影响 1.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创造了环境; 3. 两大集团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30 如何理解? 不能否认的是,二战前因有多个力量中心,更易引爆脆弱稳定局势;相反,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政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 ——黄正柏:《美苏冷战霸史》 “冷战”如同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同样是人类所蒙受的灾难。 ——邓小平

31 消极:两极格局下,双方剑拔弩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危机和战争接连不断
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 分裂: 朝鲜、德国的分裂,欧洲甚至世界分裂; 战争:扩军备战,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断; 核威胁:古巴导弹危机

32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徐蓝《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20世纪40-6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33 沙场练兵 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危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4 沙场练兵 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危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5 材料一 长期以来,美国以两大洋为屏障,不参与欧洲的争端,也不与欧洲结盟,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实力。
材料二 美国参议员范登堡曾经是孤立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在二战时期开始转变。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次日,他投票赞成罗斯福对轴心国宣战。他曾说“珍珠港结束了孤立主义。”1945年,他还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美国要打破“沉默”,积极参与世界事务。 材料三 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36 根据以上关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1) 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4分)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5分)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美国为什么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4分)

37 【答案】 (1) 由推行孤立主义,不卷入国际事务到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再到二战后与西欧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反抗苏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4分) (2) ①从根本上说,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想通过参与国际事务,获得世界霸权。②具体来说,二战中关国的自身利益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害和威胁,所以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参加二战。③二战后,苏联实力的壮大成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5分) (3) 与苏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的冲突等。(4分)


Download ppt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