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2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复习心血管系统组成 微循环

3 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

4 第 1 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5 动脉硬化 ⒈定义: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⒉分类: ⑴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 ⑵动脉中层钙化:中型动脉中膜变性、坏 死,钙化。
⑵动脉中层钙化:中型动脉中膜变性、坏 死,钙化。 ⑶动脉粥样硬化

6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种血脂异常, 在大、中动脉(弹力型和弹力肌型)内膜有脂质沉积,并伴有血管平滑肌增殖及纤维基质沉积形成纤维硬化斑块,继而斑块深部成分的坏死与脂质混合成粥样物质形成粥样瘤性斑块,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7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率上升,中、老年多见; 检出率北方高于南方; 发病年龄北方小于南方; 主动脉 AS检出率女高于男; 冠状动脉AS检出率男高于女。

8 动脉粥样硬化(示意图)

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病因素 1. 高脂血症 :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LDL/sLDL 是判断AS和CHD(冠心病)的最佳指标,其次为VLDL和CM。 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氧化LDL(ox-LDL) 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也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

10 HDL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载体,促使摄取肝外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使游离胆固醇酯化后传递给HDL而运回肝脏。
此外,HDL可抑制细胞对LDL的摄取,最终使VLDL,LDL及CM以残体形式被降解和清除。

11

12 2.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与同龄、性别组比 发病早、重
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较高,造成内皮损伤。 3. 吸烟:→ CO↑→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 内皮释放PDGF↑→使LDL氧化 →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泡沫C →SMC增生移行→内膜→泡沫C →凝血Ⅰ、Ⅷ等↑ → 血栓形成

13 4、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1)糖尿病: VLDL、 TG HDL ; LDL氧化 2)高胰岛素血症: A壁SMC增生
3)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高TC、LDL 血症

14 5、其他因素 (2) 性别: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 → 降低胆固醇水平, 女性少于男性,绝经后与男性相同
(1) 年龄:年龄↑ → 接触致AS因素机会多,动脉壁本身增生性改变 (2) 性别: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 → 降低胆固醇水平, 女性少于男性,绝经后与男性相同 (3)肥胖:易患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

15 (二)、发病机制 1、脂源性学说 2、损伤应答学说 3、炎症(巨噬细胞受体缺失)学说 4、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16 1、脂源性学说 是高脂血症与本病的因果关系的学说 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 脂蛋白:载脂蛋白 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
VLDL:甘油三酯最多 LDL:含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多 HDL:含蛋白质最多

17   LDL 渗入内皮下间隙(SES),释放MCP-1,单核细胞(MC)迁入内膜,OX-LDL与MC表面的受体结合摄入,形成泡沫细胞。

18 2. 损伤应答学说 认为:AS斑块是EC对多种损伤因素修复性反应的结果 损伤因素: 机械、LDL、高胆固醇血症、免疫作用、过氧化脂质、吸烟等

19 ① 脂质的作用: ② EC损伤: ③ 单核/巨噬细胞: ④ SMC增殖: 上述环节相互作用 → AS斑块形成

20 单核细胞和平滑机细胞迁入内膜和泡沫细胞形成

21 3. 巨噬C受体缺失学说 ① 不被天然LDL受体识 ② 通过清道夫受体(Mφ表面)介导的内吞作用 ③ 对单核C趋化作
④ 对EC、SMC趋化作 ⑤ GF↑

22 4. 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① 认为:AS斑块SMC → 单克隆性 (一个突变SMC产生子代细胞) ② 原因:化学致突变物或病毒

23 二、病理变化 (一) 基本病变 1. 脂纹及脂斑 早期病变 (1) 肉眼:脂纹为淡黄色条纹,1-2mm,长 短不一,位于主A分枝开口处,脂斑为帽针头大小,稍隆起.

24

25

26

27 (2) 镜下 ① 泡沫细胞(foamy cells) 多为巨噬C源性, 少量肌源性 ② SMC及较多细胞外基质 ③ 少量TC、WBC (3) 形成过程:脂质↑ → Mφ、SMC吞噬 → 泡沫C (两种来源) (4) 结局: 一种可逆病变,青年、儿童也可出现,可自行消退

28 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

29 内皮细胞 内皮下间隙 内弹性膜 血中单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中膜SMC 肌源性泡沫细胞

30 泡沫细胞呈圆形,体积大,胞浆内有脂质空泡

31 2. 纤维斑块: (1) 肉眼:灰黄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2) 镜下:① 表面:纤维帽 (SMC+细胞 外 基质+胶原纤维)
② 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32 (fibrous plaque) 肉眼: 隆起于表面的淡黄色或瓷白色斑块

33   泡沫细胞坏死,SMC继续增生,产生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形成纤维斑块。

34 ⑵镜下: 纤维帽(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大量细胞外基质)。 纤维帽下:增生的SMC、巨噬细胞、泡沫细胞、 细胞外脂质及炎细胞。

35 3. 粥样斑块 (Atheromatous plaque)
(1) 肉眼:大小不等,隆起的灰黄色斑块。有黄色粥样物质。

36 粥样斑块

37 (2) 镜下 ① 表面: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SMC埋于细胞外基质中) ② 深层: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脂 质、胆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源:肉芽组织 外周:淋巴细胞 + 泡沫细胞 ③ 中膜: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38

39 中膜平滑肌萎缩变薄

40 中膜平滑肌萎缩变薄

41 (二 )继发改变及后果: 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粥样化溃疡): 3)血栓形成 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42

43 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 4钙化:5动脉瘤形成:

44 三、重要器官动脉病变及影响 ⑶结果:动脉瘤-致命性大出血 1. 主A AS:
(1) 部位:好发于主A后壁及分支开口处,腹主A > 胸主A > 主A弓 > 升主A (2) 病变:常见粥样斑块及其继发改变(溃疡、钙化、出血等) ⑶结果:动脉瘤-致命性大出血

45 (1) 好发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脑中A及Willis动脉环
2. 冠状A AS: 冠心病 3. 颈A、脑A AS: (1) 好发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脑中A及Willis动脉环 (2) 病变: ① 脑萎缩:血管狭窄→缺血 ② 脑软化:血栓形成→闭塞,多见于颞叶、内囊、尾状核、豆状核、丘脑 ③ 脑出血:AS → 小动脉瘤 → 血压↑时 → 破裂出血

46 脑底动脉粥样硬化 脑底动脉Willis环及其分支粥样硬化

47 大脑基底部粥样硬化

48 4. 肾A AS: (1) 部位: 肾A开口处或主干附近 (2) 病变:AS性固缩肾

49 5. 四肢A AS: (1) 部位: 下肢A多见且严重。 (2) 病变: 血管狭窄 → 缺血 → 间歇性跛行 血栓形成 → 闭塞 → 坏疽 6. 肠系膜A AS: 狭窄→腹痛、腹胀、发热;阻塞→肠梗死

5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51

52

53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㈠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右冠状A主干 左旋支

54 ㈡特点: 斑块性病变呈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㈢分级:Ⅰ级≤25% ㈣影响:心脏病变, Ⅱ级≤26~50% Ⅲ级≤51~75%
Ⅳ级 > 76% ㈣影响:心脏病变, 心源性猝死

55 正常冠状动脉(镜下)

56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
1. 冠心病:冠状A狭窄所致心肌缺血 → 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 2. 病因及机制: ① 冠状A供血不足:冠状A AS、冠状A痉挛 ② 心肌耗氧量剧增:血压↑↑,过劳,情绪激动 等→心肌负荷↑

57 (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
1. 概念 由于心肌急性、短暂性供血不足缺血, 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 临床分型 (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心绞痛性质、强度、部位、发作次数和诱因等在1-3日内无明显改变者,多伴 稳定的冠状A AS狭窄(>75%)

58 (2)恶化性劳累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在3个月内疼痛频率、程 度、时限、诱因经常变动,进行性加重 (3)自发型变异型心绞痛 无明显诱因,多在休息或梦醒时发作.

59 3机制:缺血酸性代谢产物堆集 刺激心内交感神经  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大脑(痛觉) 相应脊髓段脊神经分布区域压榨和紧缩感。 4表现:阵发性胸骨后部疼痛, 向心前区及左上肢放射,持续数分钟, 可休息或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缓解。

60 (二)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⑴定义:心肌严重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⑵原因: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 ⑶表现: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 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 ⑷类型: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典型心肌梗死类型)

61 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室壁内层1/3心肌、肉柱和乳头肌 广泛小灶状梗死, 可累及整个左室内膜 (环状MI) 冠状动脉严重弥漫狭窄并附加某些因素(休克,过量运动,心动过速)

62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 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或痉挛 好发部位:左心室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50%,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右冠状动脉(25%,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左旋支:左室侧壁

63 (5)病变 肉眼: 梗死区形状不规则 6小时才能辨认,梗死灶呈苍白色 8-9小时:淡黄色 4天后:梗死灶周出现出血、充血带
1周后:红色(肉芽组织增生) 2-8周:灰白色,瘢痕

64 心肌梗死形状不规则

65 6小时后,梗死灶呈苍白色

66 心肌梗死(8-9小时淡黄色)

67 1周后:红色(肉芽组织增生)

68 2周后:灰白色,瘢痕组织

69

70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71 梗死灶的肉芽组织

72

73 合并症: ①心力衰竭:最常见死亡原因。 ②心源性休克:左心室梗死>40%时,心输出量 休克 ③心律失常:受累传导束 ④室壁瘤形成:心腔内压 ⑤附壁血栓:室壁瘤处,栓塞。 ⑥心脏破裂:4-7天多见,蛋白水解酶 ⑦急性心包炎: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74

75 心脏的横截面上心室动脉瘤。 此处动脉瘤的内部形成附壁血栓。

76 心肌破裂,它极有可能发生在初次发作后的第3-5天,(心肌最柔软)。
在左心室游离室壁和隔膜的心后壁梗塞前面

77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心肌纤维化 室壁瘤

78 (三)心肌纤维化 (myocardial fibrosis)
1. 概念:中、重度冠状AS性狭窄 → 心肌持续或反复缺血缺氧所致 2. 肉眼:心脏增大,心腔扩张,多灶性白 色纤维条块 3. 镜下:广泛,多灶性心肌纤维化伴邻近 心肌萎缩或肥大。部分心肌纤维 → 空泡化 4.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或心衰

79 (四)冠状动脉猝死 1. 诱因:饮酒、过劳、吸烟、运动。 部分病例 → 死于夜间 2. 病变: ◆冠状A AS→1支以上冠状A中重 度狭窄→相应心肌病变 ◆少数病变轻,可能与合并冠状A 痉挛有关


Download ppt "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