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走进城市殡葬业 ——10营一 刘海娥、陈艳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走进城市殡葬业 ——10营一 刘海娥、陈艳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进城市殡葬业 ——10营一 刘海娥、陈艳庆

2 目 录 一、殡葬业的简介 二、殡葬业的宏观分析 三、殡葬业的微观分析 四、殡葬业的机会与威胁 五、殡葬业的发展前景

3 殡葬是什么?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包 括:遗体整容,陵园设计、殡仪礼仪服务、遗体接运、火化工。 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性质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民政局领导下的事业性单位。

4 发展概况 1、殡葬的初步专业化 中国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殡葬逐步商业化。殡葬的初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 2、殡仪馆的出现标志着殡葬进一步专业化 殡仪馆在中国的产生,是作为西方的现代文明被引进的。近代中国殡仪馆最早在上海出现。随着殡仪馆数量的增加,费用开始降低,就逐步进入大众化。这时候的殡葬伦理学不只关注“孝”、“礼”、“事死如生”,而且开始关注殡葬服务、殡葬文化的传承等。

5 走进现代殡葬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殡葬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业一样,也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殡葬业已拥有的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300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00余人。 朱金龙先生指出:“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多种社会资金的进入,中国殡葬业的服务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殡仪馆的建设均投入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全国1500家殡仪馆中,已经有近二成的殡仪馆因设施和管理水平符合标准,被评为国家等级殡仪馆,其中一级殡仪馆42个,二级殡仪馆101个,三级殡仪馆134个。 资料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网

6 宏观分析之政治分析 殡葬业是一个尚待发展的行业,需要倾斜的政策支持,促进其迅速发展。
政府的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倾斜是殡葬产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7 宏观分析之政治分析 第一,政府通过立法,发动可以利用的行政、社会力量,通过宣传倡导,法律政策引导,加速殡葬方式的彻底改革。
第二,政府制定有力政策引导殡葬产业化发展。在政策上明确对殡葬企业的扶持方式方法,引导其真正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将竞争机制引入殡葬企业,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制定竞争规则,维护竞争秩序,让百姓监督殡葬市场改革的成败,促使殡葬方式的改革和殡葬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殡葬产业化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

8 宏观分析之政治分析 (一)、实施惠民殡葬政策 (二)、推行绿色殡葬方式 (三)、殡葬服务标准化
2010年3月31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主要对殡葬业的发展提出了三大政策改革 (一)、实施惠民殡葬政策 (二)、推行绿色殡葬方式 (三)、殡葬服务标准化

9 宏观分析之政治分析 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殡葬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殡葬人力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殡葬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资料来源:殡葬业发展绿皮书

10 宏观分析之经济分析 国家统计局关于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的收入调查中显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2273元,增长16.0%,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3元,月人均增加52元。其占总收入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3.5%,拉动总收入增长3.6个百分点。 同时,政府转移性支付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增加了对无收入、无社保群体的救助范围和力度,社会救济收入增长22.5%。部分地区调高了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

11 宏观分析之经济分析 一、收入分析相关数据与报道:
(1)居民收入表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营销风险资料\收入.doc (2)统计局关于城镇居民收入报道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营销风险资料\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doc 二、北京市殡葬收费标准表: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营销风险资料\北京市收费标准.doc

12 宏观环境之自然环境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人均耕地不到1.5亩,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森林覆盖面不足11,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保护土地资源是中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的殡葬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的。

13 宏观环境之自然环境分析 资料来源:殡葬信息网
1985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确定了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在火葬区倡导推行火葬。人口稀少、偏僻山区,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划为土葬改革区,实行土葬。 资料来源:殡葬信息网

14 宏观分析之人口分析 中国殡葬业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市场的特殊行业,其容量及发展潜力都是惊人的,孕育着无限的商机。我们旨在对中国民情、国情、政情之格局分析,掌控中国殡葬市场发展态势,规划怀恩立基点及经营之道,率先抢占中国殡葬市场先机。

15 宏观分析之人口分析 1、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0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而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多达4.50亿人,占总人口的30%以上。

16 宏观分析之人口分析 2、中国人口老化进程加快  以湖南人口年龄结构为例,从1998年进入老龄化以来,老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58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27%,比 2000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100万人。

17 宏观分析之人口分析 3、中国人口的死亡率造就殡葬市场巨大潜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900万人。按照最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丧葬费,那么,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既定市场份额为180亿元。 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以及其他殡仪服务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对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市场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18 宏观分析之社会文化分析 殡葬的产业化应该坚持其文化特色,殡葬产业化同时也是对殡葬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感情的深化。殡葬产业化改革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一种新的祭祀怀念文化对就有文化的革新,是新的殡葬文化与旧有殡葬文化不断斗争的过程。只有当新的殡葬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殡葬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殡葬文化,用科学的世界观、生死观武装人的头脑,创造有利于殡葬产业化发展的殡葬文化环境,扫清殡葬产业化运行的外部障碍。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殡葬新文化,不仅是这个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

19 宏观分析之社会文化分析 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价值观念的转变 文化习俗的转变 行为的多样性

20 宏观环境之科技分析 科技殡葬是现代殡葬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为人本殡葬、文化殡葬和绿色殡葬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手段和可靠的保障。 据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2012年度环保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体系技术研究”第二期现场采样工作完成。2012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掌握了殡葬行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

21 微观分析(一) 仅就中国大陆而言,目前的死亡率大约为千分之六,也就是说,中国一年死亡人数约达八百二十万之巨。(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国人口为129533万) 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0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而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多达4.50亿人,占总人口的30%以上。

22 微观分析(二)——供应商 全国目前有各类殡葬设备用品生产厂商约3000家,主要生产火化机、殡仪车、冷藏柜、纸棺、寿衣(被)、骨灰盒及各类祭奠用品。这些生产厂家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分散,均属于家庭作坊式运作模式,主要通过上门推销的方式销售其产品。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资源的准确掌握,这种销售方式一是效率低,二是费用高,对生产厂家产生较大压力。而作为殡葬设备用品的采购单位,殡仪馆和公墓等殡仪服务部门,也大多采用到生产厂家现场考察的方式采购设备用品。由于行业资源渠道的闭塞、产品供应厂商的规模限制,各殡仪馆往往是需要多少用品就要跑多少生产厂家,使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产品分散,殡仪馆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缺少指导和比较,使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大大降低。

23 微观分析(三)——目标市场 根据中国人口的发展曲线可以推测,市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到2020年大约为24%,2050年大约为35%;在2030年前后的人口高峰估计会出现死亡人口的高峰阶段市场非常庞大。

24 微观分析(四)——公众 新中国的殡葬业,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殡葬业废墟中发展起来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拥有上万多名职工的新兴特殊服务行业。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后,WTO的原则使传统的中国殡葬服务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殡葬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违纪和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

25 微观分析(五) 目前我国殡葬管理体制还存在计划经济色彩,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殡葬管理单位大多数是事业单位,不仅代表政府对殡葬行业进行管理、规范,同时还承担文明办丧等殡葬改革任务,并进行殡葬经营,可谓集管理、执法、经营于一身。这种三位一体的特殊运作模式,形成殡葬业垄断的局面,造成殡葬暴利的事实。

26 微观分析(五) 时至今日,中国的殡葬业还是垄断经营,其格局依然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即便是有少数民营资本勉强进入,依旧无力改变大局。

27 微观分析(六) 殡葬管理 殡仪服务

28 理论上的殡葬管理可以具体分为5个内容:基本管理、核心管理、期望管理、延伸管理、边缘管理。
殡葬管理即是对殡仪馆、火化馆、公墓三处实行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回收反馈、汇总分析、备制预案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看,可细化分为几大类:如殡葬人文管理、殡葬目标管理,殡葬消费管理等。 理论上的殡葬管理可以具体分为5个内容:基本管理、核心管理、期望管理、延伸管理、边缘管理。

29 殡仪服务 即对售出的丧葬用品提供一系列周全的售后服务时所采用的一整套服务。如对丧葬用品的保换、保退、保质、保量的“四保”服务,以及销售完丧葬用品后所附带的一些附加性服务如布置会场、安装说明等,这些服务的有效运行都必需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为保障。再比如过清明节或特殊节日时,也可上门提供服务,为丧户提供骨灰寄拜、布置亡灵周年纪念厅等服务,而不仅仅限于骨灰寄存办理等基本性的服务管理。

30 管理局限 现在我国殡仪馆对于丧葬用品的管理还仅停留于做帐、简单进卖货、被动等待的初级管理模式,很少有主动引导丧户洽谈服务。电脑化操作、管理的科学化、规章的制度化、库房数据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运用还很少,而在国外企业这些早已运用,所以要适应激烈的竞争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31 殡葬管理文件 (1)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营销风险资料\殡葬管理条例.doc

32 机会VS威胁 机 会 1、政策的支持 2、市场广阔(老龄化) 3、不断的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政策的支持 1、革除殡葬陋习、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非朝夕之功,需要各地各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
2、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建立健全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基本殡葬服务公共属性,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力争把基本殡葬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产品,切实减国家专项建设规划,先行对殡葬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省份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扩大资助覆盖范围,完善殡葬服务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清明祭扫和其他殡葬服务需求。 3、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收费问题。

34 威 胁 1、人才和设备落后 2、市场垄断 3、政企不分 4、重视程度不同,发展程度不同 5、服务网点不足 6、缺少规范的收费体系

35 人才和设备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对殡葬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存在世俗的偏见。因此,殡葬业的员工是近亲多,子承父业多,家庭成员多,学历低的多,这“四多”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国内大部分殡仪馆的各种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殡仪服务设备设施也较为陈旧。殡仪馆内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技工、专业人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殡仪设备的科技含量不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在目前的1500多个殡仪馆中,达到国家一、二、三级殡仪馆的只有20%,尚有80%的殡仪馆未达到等级标准。

36 市场垄断 殡葬业长期以来享受政府有关政策的保护。行业的垄断状态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产生了负面作用。这种垄断,使殡葬服务单位缺乏降低服务成本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垄断消除了机构外的竞争压力,垄断造成了与殡葬相关事业的滞后,垄断下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实质上保护了落后,垄断使大多数殡葬事业仍然处于服务项目单一,经营服务手段粗糙,产品质量低下,员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领导者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能力。

37 政企不分 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事不分。殡葬管理处(所)和殡仪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殡葬管理,又不利于殡仪馆的经营。精力都集中在殡仪馆的经营上,使对社会面上的殡葬管理弱化,现有的僵化体制使殡葬业经营活动严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殡葬事业单位仍然采取企业经营事业化管理的体制,行业的领导者还是采用上级指派的方式,这样的领导者并不一定能全面而正确的掌握殡葬业的情况。所以这种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竞争。

38 重视程度不同,发展程度不同 殡仪馆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当地政府对殡仪馆更新改造重视程序不同和殡仪馆更新改造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等因素,经济不发达省份有的是吃饭财政,无力更新改造殡仪馆,所以,造成殡仪馆的发展很不平衡,悬殊很大。致使有的殡仪馆,例如广州市殡仪馆,投资2亿5人民币,占地267亩,建成了非常漂亮的现代化的欧式殡仪馆,无论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还有相当多的殡仪馆存在着难以维继的状况。

39 服务网点不足 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全国仅有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2600多个,实在太少,而美国有2亿人口,全国就有24000多个殡葬服务公司,法国有5700万人口,全国就有6000多个殡仪葬服务公司,他们基本上一万人就平均有一个殡葬服务公司,并且“生前、临终、后续”等服务完善配套都形成了产业规模。按照这个国际标准,以湖南为例,殡仪服务如果要形成产业化经营,将具有6000多所专业化服务公司的市场容量。因此,我国殡仪服务网点布点任务很重。

40 服务网点不足 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全国仅有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2600多个,实在太少,而美国有2亿人口,全国就有24000多个殡葬服务公司,法国有5700万人口,全国就有6000多个殡仪葬服务公司,他们基本上一万人就平均有一个殡葬服务公司,并且“生前、临终、后续”等服务完善配套都形成了产业规模。按照这个国际标准,以湖南为例,殡仪服务如果要形成产业化经营,将具有6000多所专业化服务公司的市场容量。因此,我国殡仪服务网点布点任务很重。

41 “死不起现象”:由于殡葬物品价格过高,利用死者家属悲痛心情乘机抬价和欺骗,大发死人财。让民众直呼死不起。
缺少规范的收费体系 大部分殡仪服务公司和殡葬生产制造商仍属于地方性经营运作,不明码标价,毫无体系规模可言。殡葬用品经营上缺乏市场定价机制、价格不透明、缺乏选择机会。 “死不起现象”:由于殡葬物品价格过高,利用死者家属悲痛心情乘机抬价和欺骗,大发死人财。让民众直呼死不起。

42 展望殡葬业的前景 中国是殡葬业最发达的国家,是财富也是累赘。吸收中国殡葬业的核心价值中合乎天理人伦的精华,抛弃其内容与形式中的封建迷信和奢侈靡费的糟粕,是刚刚起步的殡葬业的最大难题。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营销风险资料\殡葬业的现状与未来.doc

43 THE END THAT'S ALL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走进城市殡葬业 ——10营一 刘海娥、陈艳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