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活 在 当 下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活 在 当 下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活 在 当 下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活 在 当 下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 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 禅理哲言: 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 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 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3 何为佛(佛的三智) 何为佛学

4 佛教起源历史 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据中国史书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也有一说是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往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5 佛教它实在就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务必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的智慧之义绝不是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 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6 “三智”析义 谓於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是成佛的基础;
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眾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道种智,是成佛的道路;(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觉悟所需要的七七八八的知识) 一切种智: 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相智,是成佛的结果。

7 什么是佛学 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 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8 【什么是佛教】 【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 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9

10

11

12

13 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 数百年的企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14 杜邦,1802年创立 诺基亚,1865年创立 爱立信,1876年创立 通用电气,1878年创立 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创立
国外的部分“长青”知名企业: 杜邦,1802年创立 诺基亚,1865年创立 爱立信,1876年创立 通用电气,1878年创立 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创立 柯达,1884年创立 可口可乐,1886年创立 登喜路,1902年创立 3M,1902年创立 福特,1903年创立 UPS,1907年创立

15 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广州陈李济,1600年创立 同仁堂制药,1669年创立 全聚德烤鸭,1864年创立 吴裕泰茶庄,1887年创立 张裕葡萄酒,1892年创立 东来顺饭庄,1903年创立 青岛啤酒, 年创立 本溪钢铁 年创立

16 但看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 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

17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建于67年,距今1900多年。 上海龙华寺,建于247年,距今1700多年。
浙江灵隐寺,创建于32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北京红螺寺,初建于34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浙江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公元 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北京戒台寺,始建于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陕西大觉寺,始建于627年,距今1300多年。 北京法源寺,始建于696年,距今1300多年。 湖南南禅寺,建于782年,距今1200多年。 ……这些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佛寺道观,其中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即使个别中途被毁,也大都能在后世重修起来

18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有组织,无纪律。” ――“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
“有组织,无纪律。” ――“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

19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 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 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 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

20 “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 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 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 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事务和责任当中。 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僧“随便”拉来几个人就能完成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

21 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要跟“佛”学管理 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 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 

22 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 “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同。”也有人叫“信仰” 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 “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 千年不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感悟

23 打不走的和尚VS留不住的员工 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
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 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24 方丈VS老板 在寺庙管理过程中,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的组织机构为寺庙的长青提供了制度保障,都监、衣钵和方丈之间是三角制约关系,都监和衣钵对方丈有着不同而重要的监督和警醒作用, 对方丈来说,有来自如下几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自我监督,包括两个方面:来自信仰的激励与戒律的约束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自我成就、荣誉感所赋予的责任感;二是法律赋予被服务机构的约束权——寺庙的机制监督;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经营失败时所要承担的个人信誉风险。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方丈在经营寺庙的过程中规避了风险。 同样,作为企业来说,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老板也需要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绝对的集权最终导致的是老板容易犯错并走向末路。

25 外来的和尚VS空降兵 一方面,外来的方丈好念经,另一方面,企业在聘请空降兵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其实,作为传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作为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空降兵,同样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建立自律的氛围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培育相应的信任机制和优化企业的工作环境。 当然,寺庙的庙规与企业文化、和尚的习惯与员工的执行力等等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寺庙好企业来说,都需要宣扬核心理念.保持组织人员的凝聚力;理顺管理关系,实现组织运营的畅通。作为现代企业来说,要善于从寺庙管理和运营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进而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像寺庙一样基业长青!

26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一个“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描述市场经济当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有没有人想过,“手”到底指的是什么?

27 原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的觉真法师 答案是:这是合起来的一双手,就是双方有利、双方得益、双方利益的平衡。双方就是买者与卖者,企业与顾客。做生意的全部学问中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佛家就叫众生平等(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叫“不二法门”(买卖双方是一个整体,利益不二,共生共存不二)。

28 佛学是内学。佛教的追求是内求。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不在外,在人的自身、自心。这心的学问,就是佛法的全部学问。企业管理的核心,从早期的生产导向,再到行销导向,到后来的财务导向,现在又转到人力资源导向,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行为导向……说到底,无一不是人的活 动、人的因素。

29 管理哲学的真正核心,依然是人。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管理活动,是人心管理。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过“人”才能实现。 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30 从佛门管理看文化的力量 案例:佛门是怎样运作文化的 佛门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我一直认为,把企业文化做得最好的机构,不是那些一流的大公司,而是被我们忽略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管理可以说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管理,那些大公司根本没法和它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31 我们先来看佛教的文化。佛教的文化是它管理的核心,佛教、佛门对于信徒和僧徒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的,它没有一个制度规定哪类人必须要信佛,哪类人必须要烧香磕头,这肯定没有。它不需要这些。
它靠什么?靠你自己的觉悟和觉醒,靠你自己的自觉,然后才会让你做出选择,所以说佛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管理什么呢?管理人的心。请记住,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人心。

32 我们来看佛教的文化是怎样实现人心的管理的,首先我们来看它的MI,就是它的理念识别是什么?也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什么?有两点,一个叫“证道”,一个叫“求得正知正觉”,正觉就是求觉悟然后成佛,很多人认为佛是觉悟的人,OK,佛就是觉悟的人,不然他成不了佛。没觉悟就是俗人一个,怎么能成佛?

33 接下来,我们看它的行为识别。大家统一的行为,叫“三归五戒”。什么叫“三归”?“归于佛”、“归于法”、“归于僧”。
归于佛是什么含义呢?叫“归于觉”,叫“觉悟”;然后归于法是什么呢?叫“归于正”,“正”是什么?就是说人要有正确的看法。什么要叫“归于僧”呢?叫“归于静”,就是说要守戒律。

34 佛门最好的管理,是通过它的“五戒”来实现的,叫做“杀淫盗妄酒”——“不杀生”,“不淫邪”,“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作为信徒,如果你触犯了它,它怎么说?它说佛不让我罚你的款,也不让我打你的板子,而是让你死后遁入恶道下地狱,如果你不想下地狱,那你最好就别做“杀淫盗妄酒”的事情。如果你做了,你就得下地狱。

35 首先,佛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是通过“六和敬”来完成的。什么叫六和敬?也就是它的组织管理,就是大家在一起修行要建立共识,在一起生活我们要定一个规矩,除了杀淫盗妄酒之外,我们早上要几点起床,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不影响别人等等。接下来,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就是大家在一起不要争论,就是快乐地学习。在学习当中寻找快乐,然后快乐地学习。并在物质利益上共同分配,平均分配。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36 “六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1、见和同解  2、戒和同修  3、身和同住 4、口和无诤  5、意和同悦  6、利和同均

37 它的组织管理既是学习型的组织,同时也是自主型执行。它怎么做呀?它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按佛学中所释,它的寓义深刻。佛学中行六渡是成道必经法门,“行六渡”行是坚持,渡是渡化,只要坚持“六度”,生命就能得到升华。

38 一度,“布施”,即是要懂得舍。根据各自的能力服务群生,丢失小我得大我。想潇洒自在,就要舍去他人能得到的东西,舍去别人舍不得的,才能众望所归。一个善于抛弃的人永远不会贫穷。其实职场中有何尝不是这样?无论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懂得施于别人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39

40 07年推出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能够牵动千万人的心。一个简单的目标“人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需要好好的活”,然而就是这有意义的事,让他在本能中付出,给予他人太多的真诚,或许,现在的职场,大家在呼吁着“许三多”精神,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真诚的付出,真诚的给予,少一些苛求,我们的职场才会更精彩。

41 二度,“持戒”,是守法,去恶习。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宇宙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少,都有运行法则。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世间万物,存在必有合理的地方。
职场中,遵守职业操守,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所有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都是我们必须去做的。然而,要想获得更高的自由,唯有先遵守,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者,才有基础成为优秀者,成为卓越者。而随着职业的高度提升,职业的相对自由度也会越来越高。

42 三度“忍辱”,忍包含宽容,辱包含低位。凡情最难忍受莫过如侮辱,辱若可忍,心就炼得宽容了。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给予的辱,还要忍内心的烦恼、生理上的饥寒热痛,同時要忍自己所处的环境。

43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可谓商界名人,他作为央视二套《赢在中国》栏目评委时曾对参赛选手说过:“男人的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

44 电视剧《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气量值得一学。

45 心胸的宽容,其实也是一种美,特别对于职业女性,那更是一种特有的气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想想李开复先生的一句格言:“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

46 四度,“精进”,是度懈怠。纯一无杂是精,勇往直前是进。精是得其精华、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永远进步。勤勤恳恳,不生懒惰、涣散、懈怠的心。精进不是冲动的心态,过分地勇猛前进,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

47 引入职场“修为”,我将“精进”看作是朝着既定的目标精益求精,不断进取。而要不断进取,需要不断的学习,修正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工作中总结来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也是一种进取。
残疾人谢坤山的故事:因为小时候一次意外被高压线伤到了身体,失去了双臂,双腿。后来又遇到一次不幸,失去了一只眼睛。对于常人来讲,这样的现实或许太多的人会去选择死,或者苟活着,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自己,刻苦的学习油画技术,最后成为一名画家。他每天告诉自己的是“你不要想你没有什么,要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就是这么朴实的信念,和不断的 “精进”,最后获得了美满的家庭,以及非常有前景的事业。 职场中,需要我们多一些“精进”,才会在职业生涯的阶梯上攀的更高。

48 五度,“禅定”,禅定度散乱心,消除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念念不停的涣散迷乱状态。在入世社会里做到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动摇。

49 禅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禅定的好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 禅定是佛法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称为解脱门,不修禅定不能见性。为何有这么多法门?法门是方法、手段;修禅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法里的一种。 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禅定,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来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禅。坐禅,《坛经》说:心不动,名为坐;心不执着,名为禅。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能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来断除。

50 六度,“般若”智慧度愚痴,是禪定所证得的。戒生定,定生慧。这种智慧,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聪明才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
「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禅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禅定,因定开慧。智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 智能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能。 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能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众生,善巧方便。

51

52 “般若”在佛学中是大智慧的意思,也是一种最高境界。在此我仍想引用马云的一句精点格言:“愚蠢的人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子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
真正的智慧首先源于真诚,或许向“许三多”式的人,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而在职场中,大智慧是真诚、宽容、勤奋、主动、能多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和处理事情。同时也是“六度”中前五度的升华,做到前边“五度”其实就达到了“般若”的境界了。 “职场六度”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必须具备敢于舍弃;遵守规则;胸怀宽广;忠诚、恒定;精益求精、积极上进;务实,智慧的统一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得更高,更远……

53 总 结 佛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的自觉状态。学习佛法,最根本的体会,就是无我(放下我执、我见)。一个假借〝因缘〞、〝背景〞、〝他力〞生活的人,不能忘了〝无我〞这根本的一条。这个角色定位明确了,就不会狂妄,自满。我做好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由于人的差异性很大,人与人不同,人就生活在局限性之中(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局限,人有情绪反映,这也是局限)。所以,一个领导者,还要宽容大度,慈悲待人。团队就有凝聚力了,我管的并不多,我让大家自己管好自己。就这么简单。

54 祈愿: 所有家人身体健康 事业有成功德福修 早闻佛法受佛教化 离苦得乐得生极乐


Download ppt "活 在 当 下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