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2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教学要求:重点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系统,分析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思考练习题

4 近几年部分学校考研试题 1、名词: 经济基础(2006年山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上层建筑(2006南开大学) 杰出人物(2006南开大学)
社会形态(2005年西南大学) 2、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2006年山东师范大学) (2)简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 (3)谈谈你对生产力的理解。(2005南开大学) (4)怎样从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理解人民的价值?(2007年西南大学) (5)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决定作用?”(2004年西南大学)

5 3、论述题 (1)根据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的原理,说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2005年西南大学) (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原理。”(2004年西南大学) (3)试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05南开大学) (4)论述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2005年天津师范大学)

6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一)自然运动是自在形式,社会运动是一种自为形式。
1、自然运动的自在形式:以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 2、社会运动的自为形式:运动的主体是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运动的,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7 (二)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即自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1、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盲目、自发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们的交叉力量作用的结果。 2、从发 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来看,自然发展规律形成于自然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而社会发展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

8 3、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出来的;而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4、从发 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9 动力学规律提示的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关系,它指明一种事物的存在必定导致另一种确定事物的发生,偶然现象可以忽略不计。
统计学规律揭示的不是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 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可以准确地预见自然事件的发生,而社会科学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

10 (三)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1、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11 A 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他人活动是制约某人活动的客观条件;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B 前人活动制约后人活动,前人活动是制约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动及其关系的制约 。 C 他人活动在某人活动之外,前人活动在后人活动之外,因而它们都具有非选择性,即不以某人、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2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4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 动 者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15 1.劳动资料 (1)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16 (2)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劳动资料 ①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②控制系统、信息及其传递系统; ③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3)生产工具是最基本的劳动资料

17 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 (1)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是主干,是其他物质资料得以成为劳动资料的前提;(2)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是人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并且对生产的规模、生产的种类都有直接的规定作用;(3)在劳动者和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标志着人们获得了改变自己身体结构的新的器官,表现为手的延长、体力的增强和脑力的补充与提高,进而使人类生活出现新面貌;

18 (4)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上,生产工具的变化成为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基础,它的变化从根本主导致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工具不能脱离其他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更是如此。生产工具和整个劳动资料系统的发展导致全部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导致新劳动资料系统的出现,也就是新生产力的形成。

19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 控制系统 物质条件

20 2.劳动对象 (1)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对象。 (2)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①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②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21 劳动对象 自然物

22 (3)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劳动对象 ①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的水平; 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劳动者只有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23 3、劳动者 管理人员 体力劳动者 工程技术人员 科研工作者

24 劳动者 (1)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2)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 (3)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

25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26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7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生产力中劳动者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

28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的关系,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29 总 结 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属人性。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 第二,社会性。它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

30 第三,客观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是由客观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不断地从一种水平发展到另一种水平,由此而呈现出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1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32 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33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产品交换关系 产品消费关系

34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公有制社会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私有制社会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35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36 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方面的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决定 决定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7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平等关系 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全部占有 封建社会 半人身依附关系 贡赋、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利润 社会主义社会 按劳分配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按需分配

38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生产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客观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其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态随意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虽然网络人际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并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而也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39 第二,历史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条件的产物,都是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对应的。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即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分别构成了五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

40 第三,复杂性。当我们考察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时都会发现,在该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代表其特征的生产关系,而是往往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42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43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4 生 产 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反作用

4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运动,而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1、分工与生产力直接相联,具有生产力属性。 A 分工使统一的生产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部分。 B 分工是工具和劳动者的具体结合方式 ,是工具水平和劳动者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

46 2、分工与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A 分工是生产过程中人与工具的结合方式 B 分工是人与人的结合方式

47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生产关系 基本内容 反作用 生 产 力

4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客观要求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打破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适合 打破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适合 打破 铁 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适合 打破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51 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标准。

52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马克思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列宁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 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邓小平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3 坚持生产力标准 (1)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 (2)要把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3)结合“综合国力标准”和“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全面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 (4)要从静态事实和动态发展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54 理解生产力标准的提示 坚持生产力标准 A.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不是衡量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
B.生产力标准是制定各项工作具体标准的标准和依据。 C.要把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5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里所谓"生产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二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使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是同生产力相对应,它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使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则是同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

56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1)含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的总和。 (2)构成:政治上层建筑、观念(思想)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两方面的关系

5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5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59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60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适合 适合
不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61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6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6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 力 上层建筑 反作用 反作用

64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1、政治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但是在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 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观念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65 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的起源、实质和阶级的历史发展 1、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66 阶级的起源 人类社会最初的时期即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一个人劳动除了供他个人消费外,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公有的,不存在人剥削人的可能,从而也就没有阶级。 随着历史的前进,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人劳动出现了剩余产品,阶级产生有了可能。而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就使阶级产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聚和集中,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手中财富愈来愈多,他们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另一部分人,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不同地位的各社会集团,划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于是阶级产生了

67 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两个对立的阶级是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阶级是沿着两条途径形成的:一是原始社会中担任某些公共职务的人;二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使氏族内部两极分化,一些家庭生产条件较好,占有更多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就吸收一个或几个外来的贫穷者到家族内,强迫他们生产剩余产品,供他们剥削。 被剥削阶级即奴隶产生的途径也有两条:一是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另一是由于氏族两极分化,一些贫苦氏族成员,变成为奴隶。

68 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69 这一科学的阶级定义告诉我们: 阶级是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生产体系、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来确定的。在生产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这是划分阶级的基础。其次是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最后是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即分配方式的不同。所以,阶级的实质就是一个集团能够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70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奴隶主与奴隶 基本阶级 地主与农民 资本家与工人 阶级 自由民和手工业者 非基本阶级 小生产者 小商品生产者

71 2、阶级结构的演变 所谓阶级结构是指社会的阶级构成,各阶级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和总和。阶级结构是由社会生产方式主要是生产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的区别,在各个阶级中又有不同的阶层或不同的等级以及不同的社会集团。其中,两个基本阶级的对立和统一是各个阶级社会的社会结构的骨架。

72 历史上所经历的三个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是以基本的阶级结构不同为标志的。奴隶社会主要是由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基本阶级构成;封建社会有地主和农民两大基本阶级;而资本主义社会则十分明确地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

73 同一阶级中又分为不同的阶层。如奴隶主阶级分为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主平民,封建地主阶级分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阶层,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还有等级的区分。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曾经存在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些等级。

74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75 3、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即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就在于不同阶级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根本对立,在于他们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

76 阶级斗争的形式 1、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它是以争取和捍卫工人目前的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斗争。 2、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具体形式有罢工请愿、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等等,武装夺取政权是它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7 3、 思想斗争 无产阶级为了广泛地开展经济斗争特别是政治斗争,必须开展思想和理论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 在这三种斗争中,政治斗争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只有经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改变社会的性质,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一切经济斗争、思想斗争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78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发生质变,即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其次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如中国封建社会,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大小经历了数百次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有的只是做了封建王朝更换的工具。

79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三、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三、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1、所谓历史主体指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一般地说历史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具体地分析,到底是那些人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这个问题上便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2、唯心史观认为是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有所作用。这种历史主体观叫做英雄史观。

80 3、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二是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4、英雄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心史观,这种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的缺陷:一是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81 5、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占统治地位,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社会分工问题、认识顺序问题、阶级偏见问题)
6、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做群众史观,群众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物史观。 7、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自然物质条件,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者。因此,坚持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观上必然是群众史观。

82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科学和技术 1.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83 2.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84 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一1784)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条目中开始列入了“技术”条目。他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85 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5个要点: ①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 ②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共同协作”完成的; ③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 ④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 ⑤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86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密切相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科学的职能在于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则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

87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
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88 技术 科学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理论基础 手段 做什么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现 实 可 能 从一般到个别 从个别到一般 物质形态 知识形态
现 实 可 能 从一般到个别 从个别到一般 物质形态 知识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89 蒸汽机车 集成电路 (二)科学技术的特征 1.创造性 月球漫步 飞船上天 2.探索性 太阳系 银河系 3.连续性

90 (二)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2.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9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92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知识资本 知识与信息 知本家 知识分子 科技人员 农业经济 先干后学 知识经济 学好再干 工业经济 边干边学

93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

94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747飞机 列车

95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人群

96 、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标志—以六大技术群体的崛起为标志 1、信息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计算机、激光、
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讯等; 2、新材料技术群体,包括非晶态、多晶薄膜、 碳纤维、结构陶瓷、记忆合金、分离膜、超导体等; 3、新能源技术群体,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97 4、生物技术群体,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
5、海洋技术群体,包括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水提铀,海水养殖; 6、空间技术群体,包括空间探测、空间工业,航天运输,空间军事等。

98 (二)微电子技术在六大技术群体中 居主导地位, 因为: 1、它最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复杂化、精确化、系统化、
高速化。 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自动化、科学管理。

99 2、它对其它技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和渗透性。
A、据国外统计,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已超过6000种 B、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65%都与微电子技术有关。 C、据日本调查,平均每个日本家庭有微处理机100个,大量用在各种家用电器和其他消费品上。 3、它的开发投资小,见效快。

100 (三)、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产业结构的冲击—传统产业不断衰退,“知 识密集型产业”日益增长。 某些发达国家第二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产业)超过了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的总和。

101 2、引起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脑力劳动者的人数超过体力劳动者。 3、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 20世纪初,世界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左右依靠科技;20世纪70年代,上升到60%—80%

102 4、使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劳动方式革命:脑力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 生活方式的革命: A、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 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 地球越来越小,“天堑变通途”,令人有“天涯咫尺” 之感。

103 5、引起管理、决策方式的变化—由粗放式向精确
的计量性方向发展。 6、引起文化教育、智力开发方式的变化 7、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A、促进各国资本或资金的互相渗透,近年,跨国公司发展十分迅速 B、促进国际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迅速发展 C、促进世界贸易空前迅速地发展 8、影响和推动着思维方式的变革。 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趋势。

104 (四)科技革命是一柄双刃利剑,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全球问题”的产生
1、人口爆炸 、粮食问题 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5、环境问题

105 二是违背人的尊严,不利于保护人的遗传物质的安全; 三是人性、人格和家庭观念将受到冲击,是对人的个性、不确定性和相互联系性的严重挑战;
克隆技术的利于弊(一) 克隆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嫁接;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羊,2000年美国克隆出猴子,2001年,美意科学家联手展开克隆人的工作。从技术上将,克隆人是有可能的,但由此带来的问题,远大于此: 一是对人口遗传多样性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违背人的尊严,不利于保护人的遗传物质的安全; 三是人性、人格和家庭观念将受到冲击,是对人的个性、不确定性和相互联系性的严重挑战; 四是克隆人将被视为物件,可随意宰割利用,人类将受到“人工克隆人工具化”的威胁。

106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利”,他因此被称为“克隆羊之父”。威尔穆特2005年3月在法兰克福荣膺德国最高医学奖。评委会称,威尔穆特的杰出工作使“胚胎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多利”的资料照片。

107 克隆技术的利于弊(二) 一是生态层面,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文化层面,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祟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 三是哲学层面,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108 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几乎都反对克隆人,原因就是这是另一种生育模式,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就是关注一个情感培育问题,人的成长是在两性繁殖、双亲抚育的状态下完成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现,社会该如何应对,克隆人与被克隆人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呢? 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个儿子来分你的财产,他们的指纹、基因都一样,该咋办?是不是要像汽车挂牌照一样在他们额头上刻上克隆人鄂A0001、克隆人鄂A0002之类的标记才能识别。 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你自认为优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纹、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证克隆人会和你一样优秀而不误入歧途吗?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109 反对“技术决定论” 1、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独立自主的,不依赖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美)丹尼尔·贝尔

110 丹尼尔·贝尔(1919——) 贝尔(Daniel Bell)出生于纽约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出生不久,父亲即离开人世。迫于生活,贝尔被寄托在一家犹太孤儿院里。孤儿院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低层生活的艰辛促进了他心智的早熟。从少年时期开始,贝尔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表现了极大的热忱。1935至1939年,他先后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以后,贝尔积极参与社会: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曾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社会学教席并任职于许多公共机构。作为一名“介入型”学者,贝尔密切关注并深入广泛分析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撰写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著作。他的名字和“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11 主要著作: 《意识形态的终结》(The End of Ideology)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Marxian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普通教育的改革》(The Reform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工作及其不满》(Work and Its Discontents)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蜿蜒之路》(The Winding Passage : Sociological Essays And Journal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科学》(The Social Science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赤字:多大?多久?多危险?》(The Deficits: How Big ?How Long ?How Dangerous?)  《第三次技术革命》 (The Thir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nd Its Possibl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112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113 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

114 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15 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116 A、片面夸大科技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
2、“技术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A、片面夸大科技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 B、片面夸大生产力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在区分经济时期中的作用。 C、只看到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不理解二者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不理解社会革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117 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20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可持续发展逐渐被公众接受 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118 三、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 经济上 科技是生产力 政治上 科技是影响力 军事上 科技是威慑力

119 二、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120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

121 ?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革命 革命 革命 矛盾
奴隶与奴隶主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 工人阶级与资本家 人民内部 演化为 演化为 演化为 演化为 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122 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1.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2.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1)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2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

124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唯意志论 尼采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梁启超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25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柏拉图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黑格尔

126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7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的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28 想一想: 这段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9 劳动群众 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 量的规定性:人们中的大多数。 质的规定性:一切对社会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 体力劳动者
主 要 稳 定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劳动群众

130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群众

131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32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33 人民群众的作用 丰收图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134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①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纲了物质前途财富的者。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135 人民群众的作用 编钟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136

137

138

139 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是群众性的活动?
想一想: 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是群众性的活动?

140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141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作用 秋收起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2 杰出人物及其作用 1.杰出人物的定义: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正面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143 2.杰出人物的作用 (1)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2)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44 杰出人物作用 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爱因斯坦 邓小平 孙中山 毛泽东 列宁
马克思和恩格斯

145 3.时势造就英雄 (1)时势召唤英雄 (2)时势锻炼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

146 普通个人的作用 1.平行四边形原理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

147 平行四边形原理 H(合力) P1 (个人) Pn (个人) O(出发点)

148 2.普通个人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参与者 (2)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在现代普通个人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149 普通个人的作用 雷 锋 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150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毕升 瓦特

151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比尔盖茨

152 杰出人物与人民 群众作用的一致性 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153 大泽乡起义 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154 秋收起义 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155 (三)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56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孔繁森在阿里

157 开国大典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158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与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59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3.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

160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1、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社会形态是指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也是由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所构成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并从根本上把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区别。经济基础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成为不同社会形态相互区别的最终标志。

161 3、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变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依次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4、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内容,就是用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直接实现社会形态演变的力量是先进阶级所进行的社会革命,而最根本的力量则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才是先进阶级,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

162 (一)社会形态的含义 1.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构成的社会总体结构。
2.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其自身客观规律的。

163 教学提示 自然历史过程理解 和自然界一样 人类社会发展 物质实在性 运动变化性 客观规律性 提示: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64 (二) 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165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166 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提示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由奴隶制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法国通过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革。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由奴隶制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67 社会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 教学提示 ★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 ★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

168 1.五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
(三)社会形态的类型 1.五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

169 五 大 社 会 经 济 形 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的实质

170 2.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
社会形态的类型 2.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

171 三大社会形态 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社会 生产关系的形式

172 产品经济 货币交换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 以物换物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73 3.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的类型 3.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74 技 术 社 会 形 态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生物社会 生 产 力 水 平

175 社 会 形 态 五大经济社会形态 三大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经济社会
社 会 形 态 五大经济社会形态 三大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社会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生物社会 生产关系的实质 生产关系的形式 生产力水平

176 (四) 世界历史时期 (1)什么是世界历史时期 所谓世界历史时期是指各民族、国家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已成为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77 (2)从地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 ①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②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黄金时代”;
③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78 教学提示 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第二阶段: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黄金时代” 时期(瓦特发明蒸汽机) 第三阶段: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爱迪生发明灯泡)

179 世界历史的新发展 40年代末科学技术革命形成了全球一体化新浪潮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后解体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180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社会发展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181 主体选择论: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182 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社会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1.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2.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

183 考研模拟题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同时,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具有选择性,这体现了人的自觉选择作用。试结合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184 答 案 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可以能动地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决定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而人的选择性则体现了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则表明:当我们能科学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时,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重大胜利,反之则必然遭遇挫折。

185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3、人民群众 4、历史人物 5、经济基础 6、上层建筑 二、区别范畴
1、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 3、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

186 三、简答题 1、简述自然发 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2、判断说明题:在人类历史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不可重复,因而不存在规律性。
3、什么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各民族作出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4、什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5、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6、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87 7、什么是阶级斗争?它根源于什么? 8、新科技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9、简述三次科技革命。 10、科技革命如何影响现代社会发展? 11、什么是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活动的条件有哪些? 12、什么是时势造英雄?


Download ppt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