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師卦 師出以律,眾正以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師卦 師出以律,眾正以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師卦 師出以律,眾正以王 minderchen@gmail.com
Minder Chen, Ph.D.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rtin V.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annel Islands Camarillo, CA 93012

2 師卦 〈說卦〉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荀九家:為律)

3 師卦:寓兵於民,師出以律 師[地水] — 第7卦 卦辭:師: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序卦傳: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雜卦傳:比樂,師憂。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谿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此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4 師字 --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5 序卦傳 序卦傳: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 人有各種需求欲望,相互爭奪資源,先是興訟,此乃文鬥,文鬥不成,師興動眾,此乃武鬥。 《易程傳》師,〈序卦〉: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之興由有爭也,所以次訟也。為卦坤上坎下。以二體言之:地中有水,為衆聚之象。以二卦之義言之:内險外順,險道而以順行,師之義也。以爻言之:一陽而為衆陰之主,統衆之象也。比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上,君之象也;師以一陽為衆陰之主而在下,將帥之象也。

6 師卦:寓兵於民,師出以律 爻題 爻辭 小象辭 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凶。 「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 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 師或輿尸,凶。 「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六四 師,左次,无咎。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 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上六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7 武 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體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音及)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體 楚王酓璋戈 楚王酓璋戈,长22.3ccm,宽7.2cm,重0.22kg。 戈长援,有“胡”,胡残,援及胡饰嵌金鸟篆铭文18字: “楚王酓璋严南越,用作戈,以邵扬文武之。” 记楚王酓璋重击南越,作此车战用戈,用以宣扬先王之武功。 戰國銅鑑上攻戰圖樣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音及)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保大:指保有天下,因天下至大,故言「保大」。

8 卦辭和彖辭 卦辭:師: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何晏曰:師者,軍旅之名。故《周禮》云:二千五百人爲師也。 王弼曰:丈人,嚴莊之稱,有軍正者也。爲師之正,丈人乃吉。興役動衆,无功則罪,故吉乃无咎。 陸績曰:丈人者,聖人也。帥師未必聖人,若漢高祖、光武應此義也。 崔憬曰:《子夏傳》作大人,竝(併)王者之師也。

9 大人偉大?還是理想遠大? 李鼎祚案:此《彖》云:師衆,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故《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由是觀之,則知夫爲王者,必大人也,豈以丈人而爲王哉!故《乾.文言》曰:「夫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行師乎!以斯而論,《子夏傳》作大人,是也。今王氏曲解大人爲丈人,臆云「嚴莊之稱」,學不師古,匪說攸聞,既誤違於經旨,輒改正作大人明矣。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三釋師卦曰:「能以眾正,可以王矣。王者往義,群眾所持者正,以此動天下而天下無不歸往其呼號之下也。【非謂有一人在上,而天下歸往之也。】師之爻辭多取象於兵事,而意不在兵事。」強調群眾運動的目標要正確貞固,不然只是群盲妄動(盲目亂動的群眾)。

10 吉,无咎 雖勝亦敗 《說文》「咎,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違也。」无咎。不與他人相違,不為難對方,包括對手(敵人)在內。
出師勝利為「吉」,然而應注意如何處理「戰勝」之後安置對方軍民的工作,及本國有功人員之分封和退伍軍人之輔導,至少得做到「无咎」。 歐陽修《易童子問》 童子曰:「吉,無咎」,何謂也? 曰:為《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咎也,又曰善補過也。嗚呼!舉師之成功,莫大於王也,然不免毒天下,而僅得補過、無咎,以此見兵非聖王之所務,而湯、武不足貴也。 雖勝亦敗 本有過錯,善於補過,故能无咎。

11 吉,无咎

12 伊拉克戰爭關鍵時刻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raqi insurgency
February 5, 2003: Colin Powell addressed a plenary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Powell asserted that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Saddam Hussein has biological weapons and the capability to rapidly produce more, many more.”  WMD March 20: The United States begins the invasion of Iraq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coordinating a satellite-guided tomahawk cruise missile strike on Baghdad. American, British, Australian, Polish, and Danish military operations begin; ground troops move into Iraq. April 10: Fall of Baghdad: Coalition forces moved into Baghdad, symbolically ending the twenty-four year reign of Iraqi President Saddam Hussein. May 1: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declares major combat operations in Iraq over. May 23 - L. Paul Bremer issues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 Order Number 2, dissolving the Iraqi Army and other entities of the former Ba‘athist state. 未能以夷制夷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raqi insurgency

13 魏相論兵 元康(漢宣帝年號)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能下。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復擾西域。相上書諫曰:「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雖爭屯田車師,不足致意中。今聞諸將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於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案今年計,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願陛下與平昌侯、樂昌侯、平恩侯及有識者詳議乃可。」上從其言而止。 《漢書‧魏相、丙吉傳》

14 宰相(丙吉)知大體、不親小事 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為茂陵令。… 相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以為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治律令,為魯獄史。積功勞,稍遷至廷尉右監。坐法失官,歸為州從事。武帝末,巫蠱事起,吉以故廷尉監徵,詔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繫,吉見而憐之。又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曾孫無辜,吉擇謹厚女徒,令保養曾孫,置閒燥處。… 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宣帝)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宣帝初即位…後五歲,[丙吉]代魏相為丞相。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漢書‧魏相、丙吉傳》

15 彖辭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註》王云:毒,役也。馬云:治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坤爲衆,謂二失位,變之五,爲比故能以衆正,乃可以王矣。 荀爽曰: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群陰,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干寶曰:坎爲險,坤爲順,兵革刑獄,所以險民也。毒民於險中,而得順道者,聖王之所難也。毒,荼苦也。五刑之用,斬刺肌體,六軍之鋒,殘破城邑,皆所以荼毒奸凶之人,使服王法者也。故曰「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毒以治民,明不獲(得)已而用之,故於彖象六爻,皆著戒懼之辭也。 崔憬曰:剛能進義,中能正衆,既順且應,行險戡暴,亭毒天下,人皆歸往而以爲王,吉又何咎矣。

16 五陰一陽之卦復師謙豫比剝 五陰一陽之卦 卦主之說
又卦唯九二一陽居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陰順而從之,為眾之象。九二以剛居下而用事,六五以柔居上而任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其卦之名曰師。丈人,長老之稱。用師之道,利於得正,而任老成之人,乃得吉而无咎。戒占者亦必如是也。 -- 朱熹《周易本義》 夫《彖》者,何也? 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 ,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 則一陽為之主矣。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 --王弼《周易略例》 卦主之說 五陰一陽之卦復師謙豫比剝

17 《孫子》始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18 黃石公《三略》 Three Strategies by Yellow Stone Master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

19 《六韜·文韜·文師》 太公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20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孔子家語》
知兵 祭公謀父曰:「先王耀德,不觀兵。」 --《史記‧周本紀》 老子曰:「佳兵者,不祥。」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孔子家語》 以文德修內政國,以武備抵禦外侮,文武兼備方為上策。老成謀國者不可不知兵,不可不研究師卦和兵法。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司馬法‧仁本》

21 君子以容民畜眾 【大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蔣百里《國防論》: 「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師,兵眾也。下坎上坤,坎險坤順,坎水坤地。古者寓兵於農,伏至險於大順,藏不測於至靜之中。--朱熹《周易本義》 管子對曰:「請以令發師置屯籍農。」--《管子‧輕重乙》

22 朱震《漢上易傳》曰:「比得位而眾比之,故樂;師犯難而眾從之,故憂。憂樂以天下也。」
比樂,師憂 【雜卦傳】比樂,師憂。 朱震《漢上易傳》曰:「比得位而眾比之,故樂;師犯難而眾從之,故憂。憂樂以天下也。」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范仲淹《岳陽樓記》

23 兵馬俑一號坑

24 兵馬俑銅車馬1號車 銅車馬1號車,古稱立車,又稱高車、戎車,是一輛開道車。1號的戰車是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駕馬。

25 師比御眾圖 爻題 爻辭 上六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六五 六四 師,左次,无咎。 六三 師或輿尸,凶。 九二
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六四 師,左次,无咎。 六三 師或輿尸,凶。 九二 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凶。

26 君王 將帥 始 終 師卦示意圖:化敵為友,仁者無敵 中節 全策 敵軍 5事7計12詭 上與民意同 謀略 外交 競爭 任之專 伐兵 對手
虛實 形勢 動靜 攻守 進退 上與民意同 敵軍 競爭 對手 君王 中節 全策 謀略 外交 伐兵 攻城 通天下之志 能以眾正 尾大不掉 任之專 神主牌 監軍/政戰 用而疑 士 卒 師出有名 將帥 寓兵於民 動員召集 訓練,紀律 始計,謀攻,作戰,用間 開國承家,論功行賞,解甲復員 民眾 令民與上同意

27 五事、七計、十二詭道 五事: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七計: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十二詭道: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28 師出以律 【爻辭】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小象】「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律,法也。否臧,謂不善也。晁氏曰,否字先儒多作不,是也。在卦之初,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謹其始,以律則吉,不臧則凶。戒占者當謹始而守法也。  -- 朱熹《周易本義》 李鼎祚案:初六以陰居陽,履失其位,位既匪正,雖令不從。以斯行師,失律者也。凡首率師出必以律,若不以律,雖臧亦凶。故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家易》曰:坎爲法律也。 * 律要靠訓練有素,包括賞與罰,功過分明,信賞必罰。 律也有韻律節奏之意。

29 吳宮教戰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 」對曰:「可! 」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 」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30 《爾雅·釋詁》法也。又常也。《註》謂常法。《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說文》「均布也。」段注:「均律雙聲。均古音同匀也。《易》曰:『師出以律。』《尙書》:『正日。同律度量衡。』《爾雅》:『坎律銓也。』律者所以範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 《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秦王破陣樂〉 六律,古代十二律分為六律和六呂。六律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指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合為十二律。從黃鐘律起,按照三分損益法連續產生其他十一律。十二律中按音高排列,相鄰兩律都構成半音關系。這里所說的六律也包括六呂。 古代用竹管製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的六個管稱呂,後來律呂作為音律的統稱。

31 懷綏萬邦 【爻辭】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小象】「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九家易》曰:「雖當爲王,尚在師中,爲天所寵,事克功成。故吉无咎。二非其位,蓋謂武王受命而未即位也。受命爲王,定天下以師。故曰:『在師中吉』。」 -- 李鼎祚,《周易集解》。 荀爽曰:「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群陰,上(往上行)居五位,可以王也。」 * 師卦 比卦 比卦: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32 司馬穰苴 晏嬰乃薦田穰(音攘)苴(音居)給齊景公曰:「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明天)日中會於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後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對曰:「當斬。」

33 司馬穰苴 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問軍正曰:「馳三軍,法何?」正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斬其僕,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後行。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於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後反歸寢。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 

34 輿尸 【爻辭】六三,師或輿尸,凶。 【小象】「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或,通惑。迷惑。 輿尸
* 輿尸 輿音餘,車。尸,屍體。輿尸表戰敗時用車輛載陣亡將士之屍體。 輿,「《廣韻》多也;《集韻》衆也。」尸者,主也,主導、領導也。「輿尸」是指眾人作主,號令不統一,軍令出多門,故凶。 尸:木主,神主牌,引伸為政權的代表。《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牌位),載以車,中軍(主帥)。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或,通惑。迷惑。 《禮記‧曾子問》

35 《左傳‧宣公十二年》 晉楚邲之戰 師卦 臨卦 *
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 彘(音志)子(即先縠)曰:「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師以出,聞敵彊而退,非夫也。命有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謂一軍之內,將、佐分之,各有所帥。)濟。 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如,從也。)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彘子尸之(主此禍),雖免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謂桓子(即荀林父)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左傳‧宣公十二年》 【經】 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 楚子圍鄭。 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 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傳】 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脩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勦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楚軍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昧也。《武》曰:『無競惟烈。』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師以出,聞敵彊而退,非夫也。命為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羣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濟。 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謂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彘子尸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楚子北師次於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晉師在敖、鄗之間。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彘子曰:「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昏。內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子良,鄭之良也;師叔,楚之崇也。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趙莊子曰:「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 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于晉?二三子無淹久。」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羣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羣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辟敵。』羣臣無所逃命。」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 晉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請致師,弗許。請使,許之。遂往,請戰而還。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敢獻於從者。」叔黨命去之。趙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請挑戰,弗許。請召盟,許之。與魏錡皆命而往。郤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為?」士季曰:「備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彘子不可。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敗而先濟。 潘黨既逐魏錡,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聘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匊也。 晉師右移,上軍未動。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駒伯曰:「待諸乎?」隨季曰:「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 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蕩戶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顧曰:「趙傁在後。」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於是。」授趙旃綏以免。明日以表尸之,皆重獲在木下。楚熊負羈囚知罃。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尸;射公子穀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于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舖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將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辛未,鄭殺僕叔及子服。君子曰:「史佚所謂『毋怙亂』者,謂是類也。《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歸於怙亂者也夫。」 鄭伯、許男如楚。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不可。城濮之役,晉師三日穀,文公猶有憂色。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晉侯使復其位。 冬,楚子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殺,吾退。」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遂傅於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叔展曰:「有麥麯乎?」曰:「無」。「有山鞠窮乎?」曰:「無。」「河魚腹疾奈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絰,哭井則己。」明日,蕭潰。申叔視其井,則茅絰存焉,號而出之。 晉原縠、宋華椒、衛孔達、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討貳。」於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討,我則死之。」 坎為川,今變為兌,兌為澤,是「川壅為澤」 * 師卦 臨卦

36 《左傳正義》 疏「知莊子」至「大咎」。○正義曰:莊子見彘子逆命,必當有禍,乃論其事云:此師之行,甚危殆哉!《周易》之書,而有此事。師之初六變而為臨。初六爻辭云,軍師之出,當須以法。若不善,則致其凶。既引《易》文,以人從律,今者師出,乃以律從人,則有「不臧」之凶。又覆解「不臧」之義,云執事上下,相順和成則為臧,若相違逆則為不臧。既釋「不臧」之事,又釋「以律」之意。坎為眾,今變為兌,兌為柔弱,是「眾散為弱」。坎為川,今變為兌,兌為澤,是「川壅為澤」。坎為法象,今為眾則弱,為川則壅,是法律破壞從人之象。故曰「律否臧」,以釋《易》文「律否臧」之義。否臧,《易》注云:「為師之始,齊師者也。齊眾以律,失律則散。故師出以律,律不可失。失律而臧,何異於否?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師出不以律,否臧皆凶。」釋「否臧」既了,又釋「凶」之一字,故云「且律竭」,言法律竭盡也。川水當盈,而以竭盡,且又被夭塞,不得整流,似法當嚴整,而以破壞,被人違逆,不得施行,所以致此凶禍。解釋「凶」義既了,以盡《易》意,然後論彘子之惡,當此初六之禍,故云水之不行,是謂臨矣。彘子有帥不從,欲論不行之臨事,誰甚於彘子?《周易》所言,是彘子之謂。若能違辟前敵,於事猶可。若果敢遇敵,必致禍敗也。此禍敗之事,彘子主受之,雖在敵免死而歸,必大咎也。師、坎為水,坤為眾,眾行如水,師出之象,故名其卦為師。服虔云:「坎為水,坤為眾。又互體震,震為雷。雷,鼓類,又為長子。長子帥眾,鳴鼓巡水而行,行師之象也;臨、兌為澤,坤為地。居地而俯視於澤,臨下之義,故名為臨。」

37 尸訓主 彘子尸之。〈(主此禍。)〉 疏注「主此禍」。○正義曰:《釋言》訓尸為主,故云「主此禍也」。服虔亦云「主此禍也」。又引《易·師卦·六五》:「長子帥師,弟子輿尸,凶。」「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佐之於元帥,弟子也,而專以師濟,使不當也,軍必破敗而輿尸。案下句云「雖免而歸」,則謂彘子當在陳而死,師卦有「輿尸」之語,其言「尸之」,或容有此意。但「尸」字不可兩解,故杜(杜預的注)略去之。 

38 尸 尸,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儀禮·士虞禮》「祝延尸。」注:「屍,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繫,立尸而主意焉。」
《禮記‧曾子問》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無遷主,則何主?」 孔子曰:「主命。」 問曰:「何謂也?」 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遂奉以出,載于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後就舍。反必告,設奠卒,斂幣玉,藏諸兩階之間,乃出。蓋貴命也。」 《禮記‧郊特牲》尸,神象也。

39 輿尸而糜軍 《白虎通》:不臣將帥用兵者,重士眾為敵國,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內御,欲成其威,一其令。《春秋》之義,兵不稱使,明不可臣也。
《孫子‧謀攻》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軍之所以患于君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君王不放心將領而糜軍,一則是自以為是,二則是畏懼將領兵權在握而造反,故任之不專、用而疑之,經常因此中了敵方的反間之計,此「輿師凶」之深義。 卦辭之「丈人」為九二爻,丈之本義為棍杖、權杖,丈人可引申為執權杖之大人,代表九二執掌軍權而且號令統一,在前線作戰時能根據敵我形勢制宜,不受君令或監軍之掣肘,故無輿尸之凶。 《白虎通》:不臣將帥用兵者,重士眾為敵國,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內御,欲成其威,一其令。《春秋》之義,兵不稱使,明不可臣也。

40 一辭多義,如何取捨? 若在經文中出現一次以上,應有一致性。 與此卦中的卦辭及其他爻辭的解讀相應。 是否有象數上的根據?
是否在不同情境下有較靈活的適用性? 是否有助思考當下之情境而解決問題? 有無其他經典文獻的支持? 數義可否並存而不礙? 能否符合、具備現代化的意義? 是否符合《易經》乘承應比等原則? 以較古之義優先考慮。

41 誰做主? 擒獲賓拉登行動中白宮戰情室一景

42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自古以來用人的名言。然而,管理者如果將「疑人不用」奉為經綸的話,必將無人可用;如果「用人不疑」的話,所用之人就容易恃寵生嬌[尾大不掉],最終的結局就是害人害己、玉石俱焚。 用人上對於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必須建立監督機制且做到充分授權,才能做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從易經看管理/解讀「君無為而臣有為」 :04:32 經濟日報 張威龍 監督其規劃執行之績效而不是事事掣肘。

43 師左次 【爻辭】六四,師左次,无咎。 【小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左傳·莊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謂駐紮在高險之地,孔穎達疏:「師左次,无咎」者,六四得位而无應,无應不可以行,得位則可以處,故云「師左次,无咎」。故師在高險之左,以次止則无凶咎也。 一說為謂退止。尚秉和 注:「次,舍也。震為左,故曰左次。古人尚右,左次則退也。」  《老子》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以守為攻,以靜待動,不敢輕敵,老氏言兵,其理與師卦六四爻同。 王(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音刪)刈(音義)羣雄,幾平海內。 --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一】 *

44 《孫子》:「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防守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 《孫子‧軍形》 兵,凶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仰之間耳。 -- 晁錯〈言兵事疏〉 《老子河上公注》:「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飾也。祥,善也。兵者,驚精神,濁和氣,不善人之器也,不當修飾之。)物或惡之,(兵動則有所害,故萬物無有不惡之者。)故有道者不處。(有道之人不處其國。)君子居則貴左,(貴柔弱也)。用兵則貴右。(貴剛強也,此言兵道與君子之道反,所貴者異也。)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非君子所貴重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謂遭衰逆亂禍,欲加萬民,乃用之以自守。)恬淡為上。(不貪土地,利人財寶。)勝而不美,(雖得勝而不以為利己也。)而美之者,是樂殺人。(美得勝者,是為喜樂殺人者也。)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為人君而樂殺人者,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矣,為人主必專制人命,妄行刑誅。)吉事尚左,(左,生位也。)凶事尚右,(陰道殺人。偏將軍居左,(偏將軍卑而居陽者,以其不專殺也。)上將軍居右。(上將軍尊而居陰者,以其專主殺也。)言以喪禮處之。(上將軍居右,喪禮尚右,死人貴陰也。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傷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無辜之民。)戰勝,以喪禮處之。(古者戰勝,將軍居喪主禮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以而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則以左為生存之位,不專事殺戮。 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后時再入隴西,攻城屠邑,敺略畜產;其後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亡有勝意。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底厲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衆,殺一王,敗其衆而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繇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相近,平地淺屮,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萑葦竹蕭,屮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阸相薄,此劍楯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亡矢同;中不能入,與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彊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彊,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鬬,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以誅數萬之匈奴,衆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雖然,兵,凶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衆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卽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裏,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衆,此萬全之術也。   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擇。 《孫子》:「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45 利執言 【爻辭】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小象】「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 《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 禽:泛指禽獸,戰勝執獲曰禽,通擒。田:指田地或田獵。 王弼注:處師之時,柔得尊位,陰不先唱,柔不犯物,犯而後應,往必得直,故田有禽也。物先犯己,故可以執言而无咎也。柔非軍帥,陰非剛武,故不躬行,必以授也。授不得主,則眾不從,故長子帥師可也。弟子之凶,固其宜也。 虞翻曰:長子謂二,震爲長子,在師中,故帥師也。弟子謂三。三體坎。坎震之弟而乾之子,失位乘陽,逆,故貞凶。

46 程頤注 程頤注:五,君位,興師之主也,故言興師任將之道。師之興,必以蠻夷猾夏冦賊姦宄為生民之害,不可懷來,然後奉辭以誅之。若禽獸入于田中,侵害稼穡,於義宜獵取則獵取之。如此而動,乃得无咎。若輕動以毒天下,其咎大矣。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也。若秦皇漢武皆窮山林以索禽獸者也,非田有禽也。任將授師之道,當以長子帥師,二在下而為師之主,長子也。若以弟子衆主之,則所為雖正亦凶也。弟子凡非長者也,自古任將不專而致覆敗者,如晉荀林父邲(音必)之戰,唐郭子儀相州之敗是也。

47 US Making a Case for Invading Iraq
US Secretary of State Colin Powell holding up a vial that could be used to hold anthrax, in his presentation to the UN in February 2003, ahead of the Iraq invasion. Ex-secretary of state Colin Powell called on the CIA and Pentagon to explain how he was given unreliable information which proved key to the US case for invading Iraq. (2011) Computer-generated image of an alleged mobile production facility for biological weapons, presented by Powell at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On May 27, 2003, US and UK experts examined the trailers and declared the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biological weapons.[44]

48 利執言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心理戰、宣傳戰 抗戰宣言、出兵宣言
〈廬山聲明〉 「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地無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49 誓師辭 《尚書‧湯誓》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音宜,我)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用益了)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唐駱賓王著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斗平。喑(音英)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50 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爻辭】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小象】「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干寶曰:大君,聖人也。有命,天命也。五常爲王位,至師之家,而變其例者。上爲郊也,故易位以見武王親征與師,人同處於野也。離上九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上六爲宗廟,武王以文王行,故正開國之辭於宗廟之爻,明己之受命,文王之德也。故《書.泰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開國,封諸侯也。承家,立都邑也。小人勿用,非所能矣。 * 《周易正義》曰:「『大君有命』者,上六處師之極,是師之終竟也。 『大君』謂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爲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爲卿大夫。 『小人勿用』者,言開國承家,須用君子,勿用小人也。」

51 國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體   簡體 或的本義是國。《說文》國,邦也。或,邦也。 國界

52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 高明士主編《中國通史》 荀爽曰:大君,謂二。師旅已息,既上居五,當封賞有功,立國命家也。開國,封諸侯。承家,立大夫也。
周武王和周公共分封71國,姓姬諸侯佔了53個,其次才是功臣或滅國之後(興滅國,繼絕世)。 高明士主編《中國通史》 「封建」即「封土建國」, 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諸侯再分封卿大夫,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上有相當的自主權。分封是讓他們建立封國和軍隊,協助統治。 荀爽曰:大君,謂二。師旅已息,既上居五,當封賞有功,立國命家也。開國,封諸侯。承家,立大夫也。

53 天下初定,偃武修文 《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音兵,地名)之阜,以望商邑。…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史記·周本紀》 《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4 兩個務必 1949年3月,在進北京城的前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於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講話:「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

55 結論 胡炳文曰:初,師之始,故紀其出師而有律,上,師之終,故紀其還師而賞功,六爻中,將兵將將,伐罪賞功,靡所不載。末曰「小人勿用」,則又戒辭也。雖然,亦在於謹其始焉耳。曰「丈人」,曰「長子」,用以行師者得其人。及其「開國承家」,自不至於用小人矣。 -- 《周易折中》

56 結論 楊萬里《誠齋易傳》: 「初六出師而嚴其律,九二帥師而得其人。戒六三之輿尸,而一其令。審六四之左次,而重其進。去天下之害,而不自為害;奉天人之辭,而不自為辭。此皆六五之君,得興師之道,操任將之法。」 初六爻強調出師時軍隊的紀律要嚴明,九二爻指出任命將帥要得其人。爻辭警告六三不要無故地干涉前線的軍事決策,這樣號令才能統一。六四爻固守陣地,不冒進,不會出大差錯。六五之君,要得興師之道,而且任用有才能的將領,充分授權。上六知道天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陸賈對漢高祖所說的話),能轉換思維任用善於治國之人才。

57 王霸之分 孟子形容商湯順從民心征伐四方的情況:「《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音以,等待)我后(人君) ,后來其蘇。』」  正義之師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公孫丑上》 「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白虎通德論》

58

59 將之五德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李筌曰:此五者,為將之德,故「師」有「丈人」之稱 也。
杜牧曰: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者流,用智為先。 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 ;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 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楚申包胥使於越,越王 勾踐將伐吳,問戰焉,曰「夫戰,智力始,仁次之,勇 次之。不智,則不能知民之極,無以詮度天下之衆寡; 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 發大計也。

60 將之五德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賈林曰:專任智則賊,偏施仁則懦,固守信則愚,恃勇力則暴,令過嚴則殘。五者兼備,各適其用,則可為將帥。
梅堯臣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衆,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王晳曰: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惠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徇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衆心也。五者相須,闕一不可。故曹公曰:「將宜五德備也。」。 何氏曰: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衆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強齊衆。全此五才,將之體也。 張預曰:智不可亂,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懼,嚴不可犯。五德皆備,然後可以為大將。

61 權 謀攻 經 勢 形 常 變 動攻,動於九天之上 靜守,藏於九地之下 正 奇 經與權 負陰抱陽 分言合用 主其內 佐其外 進 退 始計 守
轉圓石於千仞之山 負陰抱陽 分言合用 決積水於千仞之谿 撃虛 避實 中庸:最高深最难把握的智慧  毕宝魁 腾讯儒学 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儒学”可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并可【查看历史消息】,了解往期精彩内容。 文/毕宝魁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基本处在被否定和排斥的处境中。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把一百多年被欺负的恶果算在儒学以及传统文化的账上,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解非常深。杜维明先生曾很痛心地说欧美思想家对于儒学之误会到达难以理解的程度。其实何止外国人,我们自己对于儒家思想之精华也有很多误解。而“中庸”是被误会最深最广泛的一个术语。 中庸是孔子最先明确提出的一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表述,其后《礼记》中出现的《中庸》是阐释孔子原义的,而南宋的朱熹将其和《大学》单独成篇,并和《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四书五经之一。但内容更驳杂,和孔子的原意有区别。下面我们便先来解说孔子所说中庸的本义。 孔子提倡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论语·雍也》篇第29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中唯一用“中庸”这个词的地方,故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我在《论语镜铨》中翻译为: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层次的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评析说:“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是指看待事物、处理事情应该掌握的原则与尺度,即适中,要不偏不倚,因此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具体实行时要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总的原则是不偏激,不走极端。后世许多人把中庸误解为和稀泥,不讲是非,是最大误解。孔子是非常强调是非观念的,中庸是在正确判断是非的前提下不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再透彻点说,庸是平常日用,所有的生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礼乐刑政,都要坚持适中的原则,这便是中庸。”“道”、“仁德”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儒学实用理性的特点,也体现其现实生活指导原则的伦理作用。如前文提到孔子见南子的问题,孔子对于南子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去见见也无妨,体现中庸之道和灵活性。” 《论语》中涉及与中庸有关的提法还有五处。分别简介之。 1、《子路》篇第21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中行”是指行为采取适中的做法,中庸、中行意思基本相同。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交友之道。一定要和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一起,当然是能够中道而行的大君子最好,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人,那么和那些思想激进而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起也可以,与那些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僻之人在一起也可以。总之,讨厌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庸俗不堪的卑鄙小人。狂者和狷者只是处世态度上有些偏激而已,但还属于君子的品格。如竹林七贤等便属于此类人。 2、《尧曰》篇第1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里的“允执厥中”也是中庸的意思,即要稳妥地把握好中正的尺度。 3、《为政》第16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大意是说,“看问题要全面,要有两点论,如果只在一个方面下功夫,那就容易偏激,是很有危害的。”实际便是提倡中庸而反对偏激。 4、《子罕》第8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大意说:“我有知识吗?没有什么知识。有个农夫请教我问题,我好像腹中空空,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从这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本末两点来反复询问考察,尽力搞清楚。”从两端向中间寻找最适中的点,便是应该采取的态度。 5、《先进》第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便是最适合的点,如果过了也不好,如果过的距离和不及的距离是一样的,则错误程度也一样。 通过对这些原文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提倡的中庸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适度原则。这是非常难的,也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如果举例来说,阳货特别想拉孔子加入自己的团队,因此要见孔子不得,后来用手段在半路上碰到孔子,对孔子进行一番不太恭敬的训话,孔子并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采取报复行动。但依旧坚决不加入而已。孔子一生不为已甚,没有任何偏激的行为。实际便是采取了中庸态度。 被误解的“中庸” 柳宗元在《断刑论下》有几句话,对于理解中庸有一定帮助。他说:“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离之,滋惑矣。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离而为名者,大中之器用也。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这里的“大中”和中庸的意思近似。经,是原则,是底线,权,是权变,是变通。在不突破底线前提下灵活处理事情,便是中庸。子路便是没有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而死的。我读论语和注释论语,开始时总感觉孔子对子路有点刻薄,批评太多了。但全部读完以及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后,才真正理解孔子的苦心。 但是中庸被后世误解得太深了。贾谊《过秦论》“才能不及中庸”,后世便解释为“中庸,平常的,犹言中材”。这种解释本身是很值得商榷的。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等,基本是贬义词了。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通讯》:一文中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这种批评是非常深刻的,并没有否定中庸这个词。 顺便提及一点,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是中庸,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意思是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这正好和孔子所说中庸的意思重合。这倒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整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目前人类的困境是个好途径。故对于轴心时代哲人的原典进行深入研究,相互比较和整合应该是今天全世界学术界的共同职责。 新朋友可查找公众账号:腾讯儒学,或者搜索微信号:ruxue_qq,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收听和转发每日精彩儒学内容,亲近儒家文化,成就君子人格。 主其內 佐其外 陳明德 易經與管理:時乘六龍經營天下的秘訣

62 三十六計 勝戰計 一、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外。太陽,太陰。 二、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三、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四、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五、趁火打劫︰敵害之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六、聲東擊西︰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敵戰計 七、無中生有︰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八、暗渡陳倉︰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九、隔岸觀火︰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怒睢,其勢自斃。順從動豫,豫以順動。 十、笑裏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十一、李代桃僵︰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十二、順手牽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勿得。少陰,少陽。

63 三十六計 攻戰計 十三、打草驚蛇︰疑以叩實,察而後勤。覆者,陰之媒也。 十四、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十五、調虎離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十六、欲擒故縱︰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十七、拋磚引玉︰類以誘之,擊蒙也。 十八、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在野,其道窮也。 混戰計[纂] 十九、釜底抽薪︰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二十、混水摸魚︰混水摸魚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二十一、金蟬脫殼︰存其形,定其勢,友不疑,亂不動,巽而止,蠱。 二十二、關門捉賊︰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二十三、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二十四、假道伐虢︰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64 三十六計 並戰計 二十五、偷樑換柱︰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二十六、指桑罵槐︰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二十七、假癡不癲︰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二十八、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二十九、樹上開花︰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三十、反客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敗戰計 三十一、美人計︰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三十二、空城計︰兵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三十三、反間計︰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三十四、苦肉計︰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願以巽也。 三十五、連環計︰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三十六、走為上︰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65 「治時」、「先時」、「因時」,及「違時」
太上治時,其次先時,其次因時,最下亟違乎時。亟違乎時,亡之疾矣。 治時者,時然後而弗然,消息乎己以匡時者也。 先時者,時將然而導之,先時之索宗也。 因時者,時然而不得不然。從乎時以自免,而亦免矣。 亟違時者,時未得為,我更加失焉,或託之美名以自文,適自捐也。 - 王夫之,《春秋世論》,收入《船山全書》,第五冊,嶽麓書社,第509頁〈昭公第十一〉,1996。 孫中興 〈鄉黨18〉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這章是孔子看到雌雉知時,而借機感嘆。不過幾種古注的解釋差異很大。這章放在〈鄉黨〉的最後,還引用了孔子的話,和前面只記載孔子舉止行為的篇章很不相同。朱子覺得這張怪怪的,推測「上下必有闕文」。戴望也有同感。 何晏所引用的各家解釋很片段:馬融說:「見顏色不善而去」,這應該是解釋「色斯舉矣」。周曰:「回翔審觀而後下止也」是解釋「翔而後集」。何曰:「言山梁雌雉得其時,而人不得其時,故歎之」是說本章主旨。 皇侃的解釋比較完整,可是也不盡理想:「色斯舉矣」說是指「孔子在處觀人顏色而舉動也」。「翔而後集」是「孔子所至之處也,必迴翔審觀之後,乃下集也」,跟雌雉好像沒關係,這部分是比較牽強的解釋。「山梁雌雉,時哉!時哉!」是「記者記孔子因所見而有歎也」。「子路供之」是指子路不懂孔子的意思,竟然就把雌雉打下來,煮熟了供給孔子食用。這裡把「共」字當成「供」。「三嗅而作」的主詞又回到孔子,孔子怕自己不吃這煮熟的雌雉,子路會生氣,可是又不想違背本心,就先用鼻子聞了三次,然後起身。皇侃引用虞氏的另一種解釋後半段:子路看見雌雉,就拿食物誘捕,雌雉很機警,聞了三次就飛走了,並沒有上當。 所以孔子沒吃到。皇侃的第一種解釋,似乎認為子路把孔子說的「時哉!時哉!」誤聽成同音的「食哉!食哉!」所以才有後來「捕雉獻師」的荒謬結果。如果真是如此,真可謂萬萬沒想到。邢昺基本上也是這麼解釋的。 朱子沒循著前人的解釋路線。他的說法平實:「鳥見人之顏色不善則飛去,回翔審視而後下止。人之見幾而作,審擇所處,亦當如此。」這等於提醒人:「視實務者為俊傑」。 戴望將「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當成是沒有流傳下來的「佚詩」。「色斯」就是「歆然、驚駭貌」。這句話就是說,鳥兒在天上飛,看到沒危險了才下來停在河上的小木橋上。「山梁」是「山之穹隆似梁者」。「共」也當「給」。戴望也解釋成子路誘捕雌雉,可是雌雉「三臭(嗅)其氣,不食而起。」最後他也強調:「孔子引《詩》言歎其知時,以喻君子遠害,亦當歆舉翔集如斯雉矣。」 劉寶楠引證諸多經典,解釋「色斯」是「驚駭貌」,「山梁」是「山澗中橋,以通人行也。」 黃懷信認為「共」應該是「拱」,是「合手以轟趕之。」又是一解 總之,這章的一個重點是「時」,也就是後來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的那個「時」(《孟子》〈萬章10〉),也就是《易經》〈乾卦24〉盛讚的「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禮記》〈學記8〉說:「當其可之謂時」,簡單說也就是「恰到好處」,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也就是「時中」(《禮記》〈中庸2〉)。 毓老師曾經提醒王船山對於「時」的幾個區分:「治時」、「先時」、「因時」,及「違時」:「太上治時,其次先時,其次因時,最下亟違乎時。亟違乎時,亡之疾矣。治時者,時然後而弗然,消息乎己以匡時者也。先時者,時將然而導之,先時之索宗也。因時者,時然而不得不然。從乎時以自免,而亦免矣。亟違時者,時未得為,我更加失焉,或託之美名以自文,適自捐也。」(王夫之•1996•《春秋世論》•收入《船山全書》•第五冊•嶽麓書社•第509頁〈昭公第十一〉)﹝一說出自王夫之的《周易外傳》,我還沒查到正確的出處。﹞這「四時」可以簡單的說,「治時」是不隨流俗,匡正時勢。「先時」則是讓問題發生時,有對策可以應付化解。「因時」,則是隨著問題的出現才開始尋找解決之道。「違時」則是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等著被淘汰。 我也記得毓老師常常提醒的「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文子》〈尚禮7〉和《淮南子》〈覽冥訓11〉。這些似乎只能算是王夫之的「因時」,算不得上乘智慧。 而我們在實踐「復興中華文化」的同時,更要警惕自己在對於古代經典的取捨之間,要特別留心:「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禮記》〈中庸29〉)。這種「違時」的作法,恐怕會讓我們葬身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真正的救贖之道,除了從古人(不分中外)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之外,朋友多方開成布公,討論講習,古今中外智慧融於一爐,恐怕才是讓我們避開「違時」、超越「因時」,而且邁向「先時」和「治時」的重要管道。 附錄 《孟子》〈萬章10〉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易經》〈乾卦24〉「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文子》〈尚禮7〉夫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絕。 《淮南子》〈覽冥訓11〉夫聖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 《禮記》〈中庸29〉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禮記》〈學記8〉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禮記》〈中庸2〉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66 《易》文似《詩》 《文心雕龍‧宗經篇》曰:「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其根。」陳騤文則曰:「六經之道,既曰同歸,六經之文,容無異體。故《易》文似《詩》,《詩》文似《書》,《書》文似《禮》。中孚九二曰:『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糜之。』使入《詩‧雅》,孰別文辭? 〈抑〉二章(《詩經·大雅·蕩之什》) 曰:『其在于今,興迷亂於政,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使人《書》誥,孰別雅語?〈顧命〉曰:『牗間南嚮,敷重蔑席,黼純華玉仍几;西序東嚮,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几;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几;西夾南嚮,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几。』使入春官司几筵,孰別命語?」宋景濂曰:「五經各備文之眾法,非可以一事而指名也。」福按:劉氏之言,言其大凡耳。陳氏特指其一二相似者而言,宋氏則謂五經可以備諸體。雖然,劉氏不足以啟陳氏,微陳氏則宋氏無由出此言也。後之論者,固不可以此而廢彼焉。 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經書的基本情況,特别強調其巨大的教育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五種經書的主要寫作特點及其成就。        第三部分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作品的關係來看,劉勰認爲各種文體都從經書開始;文能宗經,就有六種好處,否則就會出現楚漢以後過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劉勰對儒家經典推崇備至,認爲經書的内容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顯然是錯誤的;認爲各種文體都源於經書,隻要向經書學習,寫文章就有六大優點,這些說法也是不完全正確的。但他強調儒家經典的教育作用,把經書的寫作特點歸結爲“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以及以内容爲主的“六義”說,對於當時趨於華靡的文壇風氣,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編輯本段 原文   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墳》,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歲曆綿曖,條流紛糅,自夫子刪述,而大寶鹹耀。於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義既埏乎性情,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譬萬鈞之洪鍾,無錚錚之細響矣。   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故《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歎《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照灼也。《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攡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禮》以立體,據事制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鹢,以詳備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聖文之殊致,表里之異體者也。   至根柢盤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馀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讚,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記傳盟檄,則《春秋》爲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内者也。   若禀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爲鹽也。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颺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四教所先,符采相濟。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   讚曰∶三極彝訓,道深稽古。致化惟一,分教斯五。               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 翻譯   說明天、地、人的經常的道理的,這種書叫做“經”。所謂“經”,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偉大教訓。經書取法於天地,征驗於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從而制訂出人類的綱紀;它們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並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東西。三皇時產生了《三墳》,五帝時出現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書;它們經過長期的流傳而不清楚了,後來的著作越來越錯綜複雜。自從經過孔子對古書的整理,它們的精華都放射出光芒。於是,《易》的意義有《十翼》來發揮,《書》中指出了“七觀”,《詩》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禮》明確了五種主要的禮儀,《春秋》中提出五種記事條例。所有這些,在義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辭上也可稱爲寫作的典範;因此能夠啟發學習,培養正道,這些作用永遠曆曆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於聖人的見解非常高深,加之他們的道德學問也很高超,因此他們的著作就能深刻地體現自然之道。這就像千萬斤重的大鍾,決不會發出細小的聲音來。  《易經》是專門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講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實際中運用;所以《系辭》中說:《易經》的意旨深遠,辭句有文采,說的話符合實際,講的事理卻比較難懂。孔子讀這部書時,三次翻斷了系竹簡的皮繩,可見這部書是聖人深奧哲理的寶庫。《尚書》主要是記言的,隻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語言,它的意義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讚歎《尚書》說:“它像日月那樣明亮,像星辰那樣清晰。”這無非是說,《尚書》記的很清楚明白。《詩經》主要是抒發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書》一樣不易理解;里邊有《風》、《雅》等不同類型的詩篇,又有“比”、“興”等不同的表現方法,文辭華美,比喻曲摺;諷誦起來,可以體會到它溫柔敦厚的特點,所以它最能切合讀者的心情。《禮經》可以樹立體制,它根據各種事務來制訂法度,其中的條款非常詳細周密;執行起來,有明顯的效果;任意從中取出一詞一句,沒有不是十分可貴的。《春秋》這部書在辨明道理上,一個字就能顯示出讚美或批評來。例如關於“石頭從天上落到宋國的有五塊”、“六隻鷁鳥退着飛過宋國都城”等記載,是以文字的詳盡來顯示寫作的技巧;又如關於“雉門和兩觀發生火災”的記載,是以排列先後的不同來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記載,用婉轉曲摺、含蓄隱蔽的方法寫成,那的確是相當深刻的。總起來看,《尚書》的文字看起來似乎古奧一些,隻要尋找出所講的道理,還是易於領會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義,卻又深奧難懂。由此可見,聖人的文章豐富多采,文辭和内容各有特色。   經書和樹木一樣,根深抵固,枝大葉茂;文辭簡練而意義豐富,所擧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卻很遠大。所以,過去的經書曆時雖已久遠,但它們遺留下來的意義卻永遠新穎。後世的人向它們學習,一點不嫌太晚;前代學者用了很久,也並不嫌過早。經書的偉大作用,可以說像泰山上的雲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黄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圍千里都得到灌溉。   所以論、說、辭、序等體裁,都從《周易》開始;詔、策、章、奏等體裁,都發源於《尚書》;賦、頌、歌、讚等體裁,都以《詩經》爲本源;銘、誄、箴、祝等體裁,都從《禮經》開端;紀、傳、盟、檄等體裁,都以《春秋》爲根本。這些經書都爲後世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替文章的發展開辟了極爲廣闊的領域。因此,在創作上任憑諸子百家怎樣馳騁活躍,歸根到底總是超不出經書的範圍。如果能根據經書來制定文章的格式,學習經書中的詞匯來豐富語言,這就如同靠近礦山來鍊銅,煎熬海水來制鹽。所以如果能夠學習聖人經典來寫文章,這種文章就能基本上具備六種特點:第一是感情深摯而不欺詐,第二是教訓純正而不雜亂,第三是所寫事物真實而不虛妄,第四是意義正確而不歪曲,第五是風格簡練而不繁雜,第六是文辭華麗而不過分。颺雄用玉必雕琢然後才能成器作比喻,說明五經里面也必須有文采。人的德行決定着文章的好壞,而德行又是通過文辭表現出來的。孔子用“文、行、忠、信”四項來教育學生,而把“文”放在首要地位;正如美玉必須有精致的花紋一樣,“文”是和其他三項相配合的。後世的人在勉勵德行、建樹功名上,都知道要向聖人學習,隻有在文章的寫作上,很少學習聖人的經典。因此,楚國宋玉等人的作品就比較豔麗,漢代更出現了許多過分鋪排的辭賦。這種偏向越發展越嚴重。糾正這種錯誤,使之回到經書的正路上來,不就好了嗎?   總之,經書上闡述了天、地、人最經常的道理;要從這里吸取教訓,便應深深地鑽研經書。它們本着一個總的教育目的,具體進行教育則分爲五經。它們不僅有培養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且是文章的巨大寶庫。經書是這樣的精深和美好呵!真是一切文章的祖宗。 後世評論   《征聖》、《宗經》兩篇所論,和上述劉勰對儒家的態度是一致的。這兩篇對儒家著作雖然作竭力的吹捧,也全都是從寫作的角度着眼的。劉勰所強調的,主要是儒家聖人的著作值得學習。如說聖人之文“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或“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等,都是講聖人的文章在寫作上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堪爲後人學習的典範。這一思想講得最集中的,是《宗經》篇提出的“六義”: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就是劉勰所論學習儒家經典的全部價值,也是他主張“征聖”、“宗經”的全部目的。學習儒家經典來寫作,他認爲就有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六大好處,這就是他要歸的“本”。“六義”的提出,其針對性也很明確,就是當時文學創作中出現的:詭、雜、誕、回(邪)、蕪、淫,這就是劉勰要正的“末”。所以,劉勰“征聖”、“宗經”的主張,主要就是企圖糾正當時文學創作中形式主義的傾向,使之“正末歸本”。 國朝典故卷之六十四  青溪暇筆下(明)不著撰人

67 參考資料 十一家註孫子 http://www.cos.url.tw/sunzi/10man.htm
朔雪寒 天府策 《兵經百言》 天平的《師—出師之道》 《兵經百篇》戰略思想之研究 以第一次波灣戰爭為例 巫穎翰 Thesis Jack,【周易全解】師卦 中華文化——易中天廈門大學 先秦的士 全場 被遺忘的戰士 回首抗戰勝利70年

68 阜 龍思明老師解釋師字 師=从𠂤从帀。有環衛之意。(Circled the wagon) 𠂤,堆本字,小 也。象形。 帀,同匝;周也。
𠂤,堆本字,小 也。象形。 帀,同匝;周也。 甲骨文 小篆 楷體 《說文》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音富。《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又訓為多、豐盛、大也。 阜用作左偏旁寫成阝,俗稱「左耳刀旁」,又稱「左包耳」。 邑, 國也。右偏旁作阝。

69 以吏為師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韓非子‧五蠹》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則戰之自勝者也。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是以聖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於計。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計未定而兵出於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韓非子‧參患》

70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老子》

71 師出必須有名 〈吳侵陳(1)〉 師出必須有名目 吳侵陳(2)。斬祀殺厲(3)。師還,出竟(4),陳行人儀使于師(5)。夫差謂太宰嚭曰(6):「是夫也多言,盍嘗問焉(7):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者,則謂之何?」行人儀曰:「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8)。今斯師也,殺厲與?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與曰:「反爾地(9),歸爾之,則謂之何?」曰:「君王討敝邑之罪(10),又在矜而赦之(11),師與,有無名乎?」 【注釋】(1)本節選自《禮記‧檀弓》下。(2)吳:春秋時諸侯國名,姬姓。陳:春秋時諸侯國名,媯(音歸)姓。(3)斬祀:破壞祭神地場所。殺厲:殺害患疫病地人。(4)竟:同境。(5)太宰:古代官名。嚭(音否,如否卦之否):人名。(6)行人:官名,外交官。儀:人名。(7)盍(音何):何不。(8)二毛:鬢髮斑白的人。(9)反:同歸,歸還。(10)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11)矜:憐憫。 案:原文中太宰嚭和行人儀弄反了,已改正。 【譯文】 吳國侵伐陳國,破壞了祭祀的場所,殺害了患疫病的人。後來吳軍返回,離開陳國邊境。陳國的太宰嚭出使吳軍。吳王夫差對行人儀說道:“這個人能說會道,我們何不試著問他一下:出師討伐一定要有個名目,如果人們問起我們的軍隊來,該怎樣稱呼呢?”太宰嚭回答道:“古人侵伐他國時,不破壞祭祀場所,不殺害患疫病的人,不俘獲鬢髮斑白的人。現在貴國軍隊不是殺了病人嗎?不是可以稱為殺害病人的軍隊嗎?”夫差說:“要是歸還你們土地,歸還你們被俘的子女,又該怎樣稱呼我們的軍隊呢?”太宰嚭回答說:“君王討伐我國的罪過,卻又憐憫並赦免我們,這樣的軍隊,還能沒有好的名目嗎?”


Download ppt "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師卦 師出以律,眾正以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