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 B L 歷 史 科 布袋戲成果發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P B L 歷 史 科 布袋戲成果發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 B L 歷 史 科 布袋戲成果發表

2 起源與傳台後之分期   布袋戲起源於福建泉州,傳台之後,由於戲路、詞調、配樂的不同可分為三派。第一派是南管布袋戲,道白為泉州調,唱腔為南管樂。第二派是北管布袋戲,道白為漳州調,唱腔為北管樂。第三派為潮調布袋戲,樂曲與道白以廣東梅縣、潮州、汕頭一帶的潮州戲調為主。   布袋戲曾為民間藝術,出色的藝人演出的精彩好戲,無疑是十分值得珍視的傳統戲曲藝術。這百年來的台灣布袋戲一直以相當快的腳步,隨著社會的風潮轉移而呈現十分豐富的變貌,具江武昌把台灣布袋戲的演變和發展分為八階段:

3 分期 龍底戲時期:指最早由唐山師父所傳授表演或家傳戲班由大陸傳台。
北管戲時期:清末民初,布袋戲由三派南管、北管、潮調合流改以北管戲為唱腔,以武戲為特色。 古冊戲時期:民國初年觀眾最喜愛章回演義小說戲。 劍俠戲時期:1920年至1936年,演出以江湖奇俠為主。

4 分期 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戰爭期間,統治台灣的日本當局禁止傳統戲曲演出中國歷史故事,禁用中國和台灣語言演出,布袋戲亦成為日本政府的宣傳工具,只能演皇民劇。 反共抗俄時期:台灣光復後,政府為宣導反共抗俄,演些「愛國劇」,但對布袋戲劇團影響不大。

5 分期 金光布袋戲時期:授皇民劇影響,禁演野台戲,走入內台戲,改良了立體佈景、戲偶,採用中西樂及七彩變化的燈光火炮。
廣播電視布袋戲時期:1961年後,有錄音布袋戲在廣播電台演出,也有拍成電影的布袋戲,更有在電視上播出的布袋戲,當時全台灣觀眾如痴如狂把布袋戲推上了最高峰,但1988年後,電視布袋戲幾乎絕跡。

6 布袋戲與其它傳統戲曲演出的不同

7 一般傳統戲曲演員只要扮演一個角色就可以, 布袋戲的主演卻要會一個人扮演各種角色,不論說白肢體,演生時要文質彬彬,演旦要婀娜多姿,淨通常聲若雷鳴、氣如山崩地裂,末則行動遲緩老態隆鐘,丑要活潑精靈引人發噱,雜則千變萬化,豬八戒貪得無饜、牛魔王兇狠中帶幾分憨厚、美猴王猴性難改;所以說,布袋戲的演出是「一口說出千古事,十只弄成百萬兵」布袋戲演師沒有二把刷子是上不了臺面。

8 布袋戲的音樂之美

9 音樂由樂師現場演奏配合,因樂師通常位舞臺後方而不露臉,故稱後場。後場有司管絃絲竹者為文場、司打擊鑼鼓樂者為武場,舞臺上劇情節奏的進行由前場主演掌控,所以後場音樂是被動的,通常前場演師需要音樂配合營造氣勢,會在說白上加重語氣或在操偶時作出特定動作,後場頭手馬上下指令配合,這時候默契最重要,當舞臺上演千軍萬馬,必須後場鑼鼓齊鳴助其勢;或臺前棄婦正傷情哭訴,後場配合悠悠絲竹襯其傷感。

10 布 袋 戲 偶 的 角 色 介 紹

11 布袋戲偶的角色介紹布袋戲偶的角色簡單分類為生、旦、淨、末、丑、雜六種。
一、生 生的臉譜,沒有其它特殊色彩,看來眉清眼秀,文質彬彬。生有童仔生,是布袋戲的小朋友;文生是讀書人,窮書生裝扮寒酸,一朝功成名就官袍加身,光耀門楣;武生是會武功的生,武松就是典型布袋戲武生;鬚是長黑鬍子的生,摻文是黑鬍子參雜白鬍子的生。

12 二、旦 凡是女性都稱為旦。 年輕的叫小旦,年老的稱老旦,寡婦叫獨旦,媒人婆叫卻老旦,也有稱為家婆旦,心狠手辣的壞女人叫殺手旦,白頭髮的女人叫白毛旦如楊家將裏的老太君就是 三、淨 淨是花臉,沒有鬍子叫紅花仔,有鬍子叫紅大花;沒有鬍子叫黑花仔,有鬍子叫黑大花;沒有鬍子叫青花仔,有鬍子叫青大花。通常,紅花臉象徵忠義耿直,黑花臉表示脾氣暴躁,青花臉代表邪惡、反派。

13 四、末 末是由老生分出來的,為年紀老邁的老人已趨人生末路之謂。末主要有二種,開口的叫白闊,閉口的叫村公,他們都已經頭法鬍子白了。 五、丑 丑是布袋戲的甘草人物,布袋戲因無丑而失其味,可見丑角的重要。丑有很多種,通常扮演小人物,三花又稱文丑,最常扮演花花公子;大頭仔較憨厚,適合當僕人跟班,人相、缺嘴、臭頭仔、鬍鬚龍仔各有特色。

14 六、雜 無法歸類到生、旦、淨、末、丑的人物稱為雜,如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及各種妖魔鬼怪。

15 結論

16 不論【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或是【歹戲多鑼鼓】,布袋戲音樂在戲裡的地位之重要已是眾所皆知,對一個布袋戲團而言,後場實力的強弱也是評估劇團實力的重要指標。後場的操作端靠一、二音樂高手已難成氣候,必須是團隊配合,當然其靈魂人物的【頭手】,無疑是音樂應用成敗之關鍵,亦是一場演出成敗重要關鍵之一。

17 訪談紀錄

18 布袋戲是否有甚麼其他稱呼?   Ans:布袋戲又可稱作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 在中國大陸是否也有布袋戲?   Ans:布袋戲發源於大陸,傳入台灣後在中國依然存在。 現代布袋戲的配樂與古時有甚麼不同?   Ans:古時是以管弦樂器為主,現代大多是採用流行樂曲或唱片,甚至演變出許多不同風格。

19 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布袋戲造型有何差異?   Ans:布袋戲的演化經過很多次變遷,就目前來說台灣布袋戲大致上分成古典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兩大類。傳統布袋戲掌握最基本的"生、旦、淨、末、丑"之角色,而現代則融入許多新式風格,如同音樂演變出多樣化。

20 布袋戲的服裝製作過程。   Ans:布袋戲的戲偶,大致上是由偶頭、手腳、服飾和盔冠四個部分所組成。 布袋戲戲偶的服飾部份,有內外之分,而幾乎都是四角長方形的,以便利掌伸入其中撐演。內衣用於連接偶頭、手腳,等於是身體。外衣除講究美觀外,主要用於角色的身份與性格的區別大多以綢緞為材料,畫好式樣與圖樣,以各色絲線繡製,尺寸皆依實際衣服的比例縮小。戲服主要可分為:蟒袍、繡補、戰甲、武袍、英雄衣、女帔、旦衣、袈裟、八卦衣、罪衣等而布袋戲服飾的製作,大致上與一般服飾的編織相似。

21 工作分配 談菊老師:指正與教導 李名揚:Power Point編輯與剪接 羅中佑:實地探訪與拍照 呂家慶:網路及書籍資料
沈治平:網路及書籍資料 蔡旻學:整理與策劃 蘇航立:文字與圖片處理


Download ppt "P B L 歷 史 科 布袋戲成果發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