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經濟學 I 第十一章 工資與地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經濟學 I 第十一章 工資與地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學 I 第十一章 工資與地租

2

3 11-1.1 勞動的意義與特性 11-1.2 勞動力與勞動生產力 11-1.3 勞動的供給與需要 11-1.4 工資的意義與種類 11-1.5 工資的決定 11-1.6 工資的差異與工會的影響

4 勞動的意義與特性 勞動的意義 「勞動」指人類為了獲取報酬,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各種勞心與勞力的活動。為公司進行研發企劃案、教師教書、醫生看病等屬於勞心的活動;農民耕種、工人做工等則屬於勞力的活動。

5 提供勞動所賺取的報酬,即為「工資」。故一般非為賺取報酬為目的而付出之心力活動,諸如運動、競技、旅遊等,則不視為勞動。
勞心的活動

6 勞動的特性 勞動無法儲藏 勞動不能和人體分離 短期勞動的供給量有限 勞力的活動

7 勞動力與勞動生產力 勞動力(labor force)
「勞動力」指年滿15歲,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的民間人口,包括「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 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 國民健康狀況 社會風氣與宗教信仰 勞動觀念

8 勞動生產力(labor productivity)
「勞動生產力」指在一定的勞動期間內,平均每一單位勞動投入獲得的產量,也就是勞動者的「平均產量」,代表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9 勞動者的素質 資本的配合 生產技術的配合 分工與專業程度 管理與經營績效 增加機器設備,可使勞動生產力提升

10 勞動的供給與需要 勞動的供給(labor supply)
「個別的勞動供給」指其他情況不變下,個別勞動者在不同的工資水準下,願意且有能力提供的勞動時數。 假設勞動者將一天24小時分配在「工作」與「休閒」上,工資率(W)變動對勞動的供給的影響可產生下列兩種效果:

11 (1)替代效果(W↑ →L ↑): 當工資率(W)上升,勞動者為增加所得,會增加勞動時間(L),減少休閒,以「工作」替代「休閒」,即「多工作,少休閒」。 (2)所得效果(W↑ →L ↓): 當工資率(W)上升,勞動者反而增加休閒時間,減少勞動時間(L),即「少工作,多休閒」。

12 1.休閒的「機會成本」為「工資率」。 2.工資率(W)上升的效果:  (1)替代效果:W↑→L↑(多工作,少休閒)。  (2)所得效果:W↑→L↓(少工作,多休閒)。

13 一般而言,個別的勞動供給曲線會隨工資率的上升變化,產生後彎的現象,即「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由圖中說明。
後彎的個別勞動供給曲線

14 (1)當工資率低於OW2時: 當工資率由OW1上升至OW2時,勞動時數由OL1增加至OL2 ,表示工資率上升時,勞動者的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個別勞動者會增加勞動時數,減少休閒時效,此時勞動供給曲線SL,為正斜率。

15 (2)當工資率高於OW2時: 工資率由OW2上升至OW2時,勞動時數反而由OL2減少至OL3,表示工資上升時,勞動者的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個別勞動者會減少勞動時數,增加休閒時數,此時勞動供給曲線SL向後彎曲,為負斜率。

16 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乃由個別的勞動供給曲線「水平加總」而來。現實社會中,絕大部份的勞動者皆位於工資率上升時,寧可多工作換取更多的收入,因此市場的勞動供給曲線少有後彎的現象,仍為正斜率,如右圖所示。

17 勞動的需要 勞動的需要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在各種不同工資水準下,廠商願意且有能力僱用的勞動數量。工資率上升,廠商會減少僱用勞動;反之,則僱用量增加,因此勞動需要曲線為負斜率曲線,如右圖所示。

18 爭時,廠商對勞動的需要量決定於MRPL=PL, 因此個別勞動的需要曲線即MRPL曲線。 2.市場的勞動需要曲線即個別的需要曲線MRPL
1.依據邊際生產力理論,當勞動市場為完全競 爭時,廠商對勞動的需要量決定於MRPL=PL, 因此個別勞動的需要曲線即MRPL曲線。 2.市場的勞動需要曲線即個別的需要曲線MRPL 水平加總而得。

19 工資的意義與種類 工資的意義 「工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期間內,因提供勞動而獲得的報酬;也就是廠商使用勞動所需支付的代價。

20 工資的種類 依工資形成方式區分 依工資支付工具區分 依工資的計算方式區分 依工資的表示方式區分

21 經濟工資:以勞動者的生產貢獻大小,即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工資。例如保險或汽車業務員,以其業績成效來決定工資。
契約工資:以勞資雙方訂立的契約決定工資。一般公務人員或上班族領取固定月薪者屬之。

22 貨幣工資:以「貨幣」為直接支付工具的工資,絕大多數領取現金為工資者屬之 。
實物工資:以「實物」為支付工具的工資。早期我國公務人員除領貨幣工資外,另外配給米、麵粉等實物,此類實物配給就是實物工資。當物價上漲壓力很大時,實物工資通常較受歡迎。

23 計時工資:依一定工作時間來計算的工資。例如小明在麥當勞打工,每小時領85元,這就屬於計時工資。
計件工資:以生產數量或件數計算的工資。例如小揚幫人生產代工製作手工藝品,每件收取20元工資,即屬於計件工資。

24 名目工資:又稱「貨幣工資」,以貨幣數量表示的工資。
實質工資:以貨幣購買力表示的工資,即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上獲得的工資。

25 若以2000年為基期,至2010年物價上漲25%,林先生於2010年時名目工資為50,000元,則林先生的實質工資多少?

26 工資的決定 均衡工資的決定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中,均衡工資率是由勞動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如下圖所示。

27 實際工資的決定 在現實社會中,實際工資率通常由勞資雙方彼此共同議商決定。廠商基於成本與利潤的考量,工資水準最高不能超過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MRPL),但最低不能低於維持勞動者最低生活水準。因此實際工資水準應介於二者之間。

28 工資的差異與工會的影響 工資的差異 生產力差異 勞動市場不完全性 補償性工資差異(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勞動市場供需的變動

29 由於每個人先天稟賦差異,加上後天的教育與訓練不同,產生不同的「人力資本」,故生產力有所差異,出現「不同工不同酬」現象,生產力愈高者工資高,生產力低者工資低。

30 由於勞動市場的不完全性,勞動者無法自由流動,造成「同工不同酬」現象。例如職場上因訊息不同,種族宗教或性別的歧視或法規之限制,皆可能產生工資差異。

31 由於工作性質、工作場所的不同,造成工資差異,此種為了彌補工作條件或工作環境的不同,給予不同工資做為彌補者,稱為「補償性工資」。例如從事危險性較高、赴偏遠地區工作的勞動者給予較高的工資或加給屬之。

32 勞動的供給與需求決定均衡工資,一旦勞動市場的供需產生變動,將影響到均衡工資,在供需調整的過程中便可能產生工資差異。
例如生物科技日受重視,相關人才供不應求,生物科技行業的工資水準也隨之水漲船高,與其他行業拉大差距。

33 工會的影響 如圖中所示,若工會要求工資由OW0直接提高至OW1 ,此時勞動供給曲線為W1abSL,與勞動需要曲線DL交於a點,此時勞動需求量OL1,勞動供給量OL2,產生 L1L2(即ab )的失業。

34 如圖中所示,工會可藉由減少勞動供給使均衡工資提高。當勞動供給由SL左移至SL’時,使工資率由OW0提高至OW1 。減少勞動供給的方式包括縮短工時、強迫退休或以證照制度限制執業等。

35 如圖中所示,工會可藉增加勞動需求使均衡工資提高。當勞動需求由DL右移至DL’時,使均衡工資由 OW0提高至OW1 ,就業人數也由OL0增加至OL01。

36 欲增加廠商對勞動的需求方式包括加強勞動者的教育訓練,以提升勞動者的生產力,或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進一步使廠商對勞動者產生「引申需求」等。

37 11-2.1 土地的意義與特性 11-2.2 地租的意義 11-2.3 地租的決定 11-2.4 地租的論點 11-2.5 地租與地價的關係 11-2.6 準租與經濟租

38 土地的意義與特性 土地的意義 經濟學上所稱的「土地」指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切自然資源,而不僅是指狹義的陸地。換言之,山川、森林、河流、海洋、礦產及陽光、風力、水力等均稱為土地。

39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供給曲線 供給有限性 位置不移性 土地具有生長力與負載力 土地的生產力有限

40 地租的意義 地租指使用土地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也是地主提供土地所獲得的報酬。地租是土地的「使用價格」,而非指土地的買賣價格,故地主收取地租並不會使土地所有權移轉。

41 地租的決定 稀少地租說 「稀少地租說」認為地租的產生是因土地的供給固定,相對於土地的需要具稀少性。
由於土地為固定供給,供給曲線S為一垂直線,供給彈性ES=0,因此地租大小決定於對土地的需要,如圖中所示。

42 (1)當土地需求很少,需要曲線為D0時,不需
支付代價就可以使用土地,此時土地可視 為自由財,地租為零。 (2)當土地需要增加,上移至D1時,此時土地 的使用價格為OP1,地租為 OP1E1Q0 。 (3)當土地的需要增加至D2時,此時土地的使 用價格為OP12,地租增加為 OP2E2Q0 。 由上可知,土地需求強弱決定地租的大小,當土地的需要愈強,地租愈多,需要愈弱,地租愈少。

43 差額地租說 (1)提出者:李嘉圖 (2)理論內容
認為土地「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造成各級土地的收益不同,產生地租的差異,謂之「差額地租」。

44 李嘉圖認為人們使用土地時,是從最肥沃或地理位置最佳的土地開始耕種。當人口稀少時,耕作最優等土地即足以滿足需要,土地不會有收益的差額,不產生差額地租;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糧食不敷所需時,人們會選擇次級土地來耕種,直到可滿足人們需求為止,此時第一級土地與第二級土地的收益差額,即產生「差額地租」。

45 各級土地中,收益僅足夠支付投入的成本的土地,稱為「邊際土地」(marginal land)。「差額地租」即各級土地與邊際土地收益的差額。

46 圖11-16中,假設生產成本為  1,000元,第一級土地的收益為  3,000元,第二級土地的收益為  2,000元,第三級土地的收益為  1,000元,則 ˙第一級土地差額地租 =3,000-1,000=2,000元 ˙第二級土地差額地租 =2,000-1,000=1,000元 ˙第三級土地差額地租=0 (收益=成本,為邊際土 地,地租=0)

47 由上可知,依李嘉圖的「差額地租」觀點,如果糧食價格上漲,則土地的收益會增加,則地租隨之增加。因此,糧價會影響地租,亦即地租是糧價上漲的結果,而不是決定糧價的原因,所以地租是一種「剩餘」。

48 地租的論點 由生產者個體觀點-地租是一種「成本」
由個別生產者觀點而言,土地具有多種用途,存在著機會成本。生產者必須支付地租,才能使用土地,所以地租是一種「成本」,會影響產品價格。

49 由社會總體觀點-地租是一種「剩餘」 由社會總體觀點而言,土地是固定供給,除了供生產耕種使用,別無其他用途,使用土地的機會成本=0。使用土地不需支付地租,因此地租不是成本,地租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故地租是一種「剩餘」。

50 地租與地價的關係 地租與地價不同,地租是土地的「使用價格」,地價是土地的「買賣價格」。地租與地價的關係,可以下列公式表示:
由上述公式可知,地價與地租呈同向關係,地價與市場利率呈反向關係。地價愈高,地租愈高,地價愈低,地租愈低。

51 假設某土地每年地租收入為10萬元,市場的年利率為5%,則該土地地價多少?

52 準租與經濟租 準租 (1)提出學者:馬歇爾 (2)理論內容: 認為準租是「短期內,廠商使用固定資本財的報酬」。
短期固定資本財的供給為固定,供給彈性為零,其特性和土地類似,因此報酬也相似,故將其報酬稱為「準租」。

53 「準租」是短期暫時性的收益,而土地是永
久性稀少,故「地租」是永久性的收益。 短期使用固定資本財的報酬是「準租」,長 期使用資本財的報酬是「利息」。

54 經濟租 任何一種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活動的報酬,超過其所要求的最低報酬,此超過的差額稱為「經濟租」,如圖所示。
「經濟租」與「生產者剩餘」的概念類似;而生產者所要求的最低報酬,稱為「轉移賺額」也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55 一般而言,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愈小,轉移賺額就愈小,經濟租愈大。當供給彈性ES=0時(如土地),轉移賺額為零,此時經濟租就如同地租,如圖所示。
經濟租-(地租)

56 若王建民放棄原在國內年薪新台幣1,000萬的職棒球員收入,赴美加入美國職棒擔任投手,年薪約新台幣1億5,000萬,試求王建民加入美國職棒投手的(1)轉移賺額(2)經濟租 各為多少?


Download ppt "經濟學 I 第十一章 工資與地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