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2 第六节 地球自转 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3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地心说的产生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直接感觉地球的运动。然而,人们却能直接观察到日月星辰绕地球旋转的现象。因此,就很容易误认为地球位居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于是地心说应运而生——由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提出,→ 他的门生欧多克斯和亚里士多德极力倡导 → 托勒密(90-168年)在2世纪中叶加以系统化 → 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心体系。在政教合一的欧洲,这一理论将近统治了1500年。

4 日心说的提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年),总结分析了前人学说及其观测资料,在1505年提出日心说的理论,并用了大半生时间去验证修改和补充日心说说的理论。→ 在他的弟子雷提卡斯的协助下,于其临终前(1543年)公开发表了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地球是运动的,它只是一颗既有自转运动而又环绕太阳作公转运动的普通行星。

5 小小的地球旋转一周,那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节选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天旋”是由于“地转”。我们可以通过 几何方法证明——“天比地大,其大无比” 如果让庞大无比的天穹,在24小时内绕 小小的地球旋转一周,那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6 节选自《伽利略对话录》:

7 讨论与交流 有什么证据可以 证实地球是在 不停转动而 不是静止的?

8 一、地球自转的证明   天球的周日运动是有目共睹的,地心说认为这是真运动,而日心说则认为这是视运动——地球自转运动在天球上的反映。到底真是“天旋” 还是真的“地转”?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未能提出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在其逝世后的300多年中,无数学者前赴后继地为地球自转寻找证据。其中最有说服力、最直观的证据,是傅科摆的偏转。

9

10 地球自转在地球上留下的蛛丝马迹 地球变扁和重力变化
天体虽有周日运动,但古代人仍凭直觉判断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原因是自转角速度太小,方向改变很慢。但经科学家仔细考察,还是能从地球本身找到一些自转运动的蛛丝马迹。 地球变扁和重力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其垂直分量减轻了物体的重量,水平分量使重力不指向地心,导致地球变扁。 地球参考椭球体的赤道半径= km 极半径= km 两极比赤道扁了大约43km。 在两极重10kg的物体,到了赤道只有9.947kg, 其中因离心力变小轻了35g,因引力变小轻了18g。

11 1、证据--地球的形状

12 证据-- 2、讨论:落体偏? 西

13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保泰安教堂,用一个特殊的单摆让在场的观众亲眼看到地球在自转,从而巧妙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现象。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特殊的单摆叫做“傅科摆”。
傅科摆的特殊结构,都是为了使摆动平面不受地球自转牵连,以及尽可能延长摆动维持时间而设定的: A、傅科摆须有一个密度大的有足够重量的金属摆锤(傅科当年用了一个28kg金属锤),以增大惯性并可储备足够的摆动机械能(为什么?); B、傅科摆还须有一个尽可能长的摆臂(傅科当年用了一根67m长的钢丝悬挂摆锤),使摆周期延长——降低摆锤运动速度,以减小其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 C、傅科摆结构的关键一环是钢丝末端的特殊悬挂装置——万向节,正是这个万向节使得摆动平面能够超然于地球自转。

14

15

16 证据--3、傅科摆 特征:摆长,锤重,持续时间长 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转速度:因纬度而异, d/dt=15sin/时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7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 一、证明: “傅科摆” 1、结构:单摆,长67米,锤27公斤。 2、优点:周期长---长绳; 持续久----抗阻力强。 3、特点:摆参与地球自转,摆动平面不变。

18

19

20 傅科摆实验

21 这样有了一个能摆脱地球自转牵连,并能长时间作惯性摆动的傅科摆,人们就可以耐心地观察地球极为缓慢的自转现象。
D、当傅科摆起摆若干时间后,在北半球人们会发现摆动平面发生顺时针方向偏转(图2.24),而在南半球摆动平面则发生逆时针方向偏转。 E、傅科摆的偏转现象的解释:假设当傅科摆起摆时,摆动平面与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重合。经过若干时间后,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该地的南北方向线(或东西方向线)发生偏转,但因摆锤运动的惯性和摆动平面不受地球自转的牵连,故南北方向线(或东西方向线)相对摆面发生了偏离。

22 图 3-2 傅科摆偏转速度

23 图 3-3 在两极,傅科摆偏转最快(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在赤道,偏转速度为零。

24 ω为任意纬度佛科摆偏转角速度,ψ为当地地理纬度
推算地球自转 对于一般纬度而言:   因为:Δη=AA′/OA,Δθ= AA′/PA,黑体为圆弧   所以:Δθ/Δη = OA/PA=sinψ      Δθ=Δηsinψ,      Δθ/Δt=Δη/Δt sinψ      当Δt→0时      dθ/dt=dη/dt sinψ      ω=ω0 sinψ,ω0=15°/h    ω=15°/h sinψ ω为任意纬度佛科摆偏转角速度,ψ为当地地理纬度    北京为:ω=15°/h sin40o=9.64°/h 推算地球自转

25 一、地球自转及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地轴和极移 二)地轴进动 三)地球自转周期 四)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26

27 3、周期:自由摆动周期:14个月; 受迫摆动周期:1年
一)地轴和极移 ( 1、定义:地极在地表的移动 2、原因:地内物质分布不均 3、周期:自由摆动周期:14个月; 受迫摆动周期:1年 4、范围:0.5“ 相当于15米范围 5、后果:地理坐标的微小改变。

28 二)进动: 1、定义 2、原因 3、进动表现 4、进动后果 5、极移与进动比较:

29 二)地轴进动 1、定义:地轴绕黄极自东向西作缓慢的周期性的圆周运动。 (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映了地轴在宇宙空间的运动,叫地轴进动。50.29″/年) 左:陀螺的进动(向东) 右:地球的进动(向西)

30

31

32 2、地轴进动的原因: (1)、地球形状:地球赤道部分隆起,日月引力。   (2)、黄赤交角的存在,附加引力产生使地轴进动的合力矩。 (3)、地球自转。

33 力矩 M1>M2,合力矩使地轴趋近黄轴

34 3 、地轴进动的表现 地轴的一种圆锥运动 圆锥轴垂直于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
方向向西(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 速度每年50; 周期25 800年。

35 4、地轴进动的结果 天极周期性运动; 北极星变迁;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二分点沿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
恒星赤经、赤纬、黄经发生变化,黄纬不变。 二分点沿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

36

37

38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我国古称“岁差”)太阳巡天一周,有别于季节上的一周岁,差值为20 ;
春分点西移: 赤道坐标系中:恒星赤经和赤纬都缓慢而持续变化; 黄道坐标系中:春分点沿黄道西移,恒星黄经持续变化,黄纬不变。

39

40 天赤道2 天赤道1 春分点2 1 黄道是不变的,天赤道从1-2

41 遥远的恆星 恆星年 回归年 春分点移动 地球 恒星年 圖1.5 恆星年示意圖

42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地轴和极移 极移与进动的比较
极移是地极的移动,不涉及天极在天球上位置的变化;进动造成天极的移动,不涉及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的变化

43 5、极移与进动比较:

44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地轴和极移 二)地轴进动 三)地球自转周期 四)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45 三)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差别),23小时56 分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相联系的;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46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00 分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50 分 太阳日和太阴日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速度

47 恒星日与 太阳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阳日内,地球公转59,自转360°59。这59的差值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

48 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地球自转周期 1、自转周期叫日。 2、三种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 3、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
 如上图,当地球在E1,恒星、太阳同时在A地中天,恒星日、太阳日同时开始。由于地球自转又绕日公转至E2,恒星在A地第二次中天,完成一个恒星日,但太阳未第二次中天,未完成一个太阳日,要完成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约1°,约需要4分钟。因此,太阳日比恒星日长4分钟。

49 地球自转周期 4、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如上图,当地球在E1处,恒星,月球同时在A处中天,恒星日,太阳日同时开始。此后,月绕地公转,地绕轴自转,同时又绕日公转,地公转至E2处,恒星第二次在A处中天,完成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月球未完成一个太阴日,要完成一个太阴日,地球要自转13°38′。 (在一个恒星日中,月球绕地公转13°10′35″,即地要匀自转13°10′35″,但地自转13°10′35″过程中,月绕地又转了一个角度θ,所以13°10′35″+θ=13°38′)自转13°38′约需要54分,因此,太阴日比恒星日长54分钟。

50 这太阳日为视太阳日,也叫真太阳日

51 3、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它的长度包含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因素。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太阳日长度发生季节性变化。每日赤经差越大,太阳日越长,反之越短。这种因季节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    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作为时间单位的太阳日是平太阳日,是同太阳每日59/的赤经差相联系的。造成每日太阳赤经差季节变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52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53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阴日内,月球公转13°38,地球自转373°38,这13°38的差值是月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54分。

54 A

55 一、地球自转及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地轴和极移 二)地轴进动 三)地球自转周期 四)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五)地球自转速度

56 四)、真(视)太阳日 平太阳日

57 这是什么?特征?

58 讨论:视太阳日长度的季节变化 观察:太阳每日赤经差

59 太阳赤径、赤纬有何变化

60

61

62

63 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形成原因) (1)、黄赤交角的存在相同黄经差,造成赤经差不同。
春秋分日,每日59′黄经差,造成59′-5′=54′,时间减少21秒 真太阳日长度23h 59m 39s 二至日,每日59′黄经差,造成59′+5′=64′,时间增加21秒 真太阳日长度24h 0m 21s

64 太阳周年运动向东,赤经逐日递增,中天时刻逐减推迟,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 因而太阳日大于恒星日 ;
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异,视太阳长 度有季节变化。

65

66 (2)、椭圆轨道 1月初地球来到近日点,每日公转59′+2′=61′,     真太阳日长度24h 0m 8s   7月初地球来到远日点,每日公转59′-2′=57′,     真太阳日长度23h 59m 52s   事实上,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同时起作用并相互干扰。前者是主要的。近日点在冬至之后,远日点在夏至之后,所以一年之中:   冬至日的真太阳日略长于夏至日;   春分日的真太阳日略长于秋分日。   一年之中最长的真太阳日24h 0m 29s发生在12月23日(冬至后)   一年之中最短的真太阳日23h 59m 39s发生在9月17日(秋分前)

67 (a)一月初,地球近近日点,太阳每日赤经差达极大值(61  ), 视太阳日最长。
1月2日视午 1月1日视午 月2日视午 4月1日视午 月2日视午 7月1日视午 (a)视太阳日平太阳日 (a)视太阳日平太阳日 (a)视太阳日平太阳日 图3-11 椭圆轨道(公转速度)与视太阳日长度 (a)一月初,地球近近日点,太阳每日赤经差达极大值(61  ), 视太阳日最长。 (b)四月初,太阳每日赤经差为全年平均值(59  ),视太阳日=平太阳日。 (c)七月初,地球近远日点,太阳每日赤经差达极小值(57  ), 视太阳日最短。

68 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赤交角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原点(春分点),因基圈不同,黄经不同于赤经; 冬夏二至(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视太阳日最长;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视太阳日最短。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69 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不等;
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不等; 近日点变化最快,视太阳日较长 ; 远日点变化最慢,视太阳日较短。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70 视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点线为长度因黄赤交角而发生的变化,虚线为视太阳日长度因日地距离而发生的变化, 实线表示二者的叠加,主极大在冬至后,次极大在夏至前;主极小在秋分前,次极小在春分后。

71 真太阳日长度受到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两个因素的作用和干扰 真太阳日长度变化:二至最长,二分最短;
冬至略长于夏至(最长的视太阳日在冬至后) ; 秋分短于春分(最短的视太阳日在秋分前)。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72 3、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它的长度包含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因素。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太阳日长度发生季节性变化。每日赤经差越大,太阳日越长,反之越短。这种因季节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    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作为时间单位的太阳日是平太阳日,是同太阳每日59/的赤经差相联系的。造成每日太阳赤经差季节变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73 古法记时

74 真(视)太阳日:太阳日不同于恒星日,在于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不能作为度量衡)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假想值) (作为时间单位);

75 一、地球自转及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地轴和极移 二)地轴进动 三)地球自转周期 四)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五)地球自转速度

76 五)地球自转速度 角速度:15/h 线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演示 V0=2R/T=465m/s V V0 cos
T/s为地球自转周期 R/m为赤道半径 地球自转速度演示

77 4、地球自转的速度 (1)、角速度   ω: 15°/h ,15′/m , 15″/s。 1°/4 , 1′/4 。(恒星时)   ω: 15°2′27″/h ,15′2.4″/m , 15″.04/s。(平太阳时) (2)、线速度   V0=2πR/T=2×3.14× /86146=465(m/s)   V0=(2πR/T)cosψ=465 cosψ(m/s)    一个平太阳日=24*60*60=86400平太阳秒    一个恒星日=86400平太阳秒—59′×4s/1′=86164(s)

78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长期减慢 周期变化 不规则变化

79 四亿年前,泥盆纪珊瑚化石,400日纹

80 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81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地面方向及地理坐标的确定
昼夜更替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82 地球仪:

83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天文现象

84 1、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即各自所在的赤纬圈,都以南北天极为不动的中心
天和地的关系,犹如球面和球心的关系,周日运动的方向应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如实反映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它的角速度

85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地球的自转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自东向西在周日平行圈上每日运行一周 →所有天体的东升西落。

86

87 这是北天恒星周日视运动的照片。每条弧线都是一颗恒星穿过夜空的轨迹。图(a)的暴光时间约为1小时,图(b)约为5小时。

88 2、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恒显星、恒显区和恒显圈 恒显星:在北半球看来,天北极周围恒星永不落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
恒隐星:天南极周围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 出没星:介于上述两部分星区之间的恒星,有东升西落,这部分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

89

90 (一)不同纬度天体周日运动 在两极:天体高度不变(如右图)   天顶与天极重合,因为周日圈与天赤道平行,所以周日圈与地平圈平行;天体高度无改变,无升降现象。对北极来说,北半天球恒星为恒显星,南半天球为恒隐星,无出没星。

91 在赤道:天体直升直落(如右图)   天顶在天赤道上,天极在地平圈上,地平圈与天赤道垂直。因为周日圈与天赤道平行,所以周日圈与地平圈垂直。天体直升直降,12小时在地平以上,12小时在地平以下,全为出没星,无恒显星也无恒隐星。

92 在其它纬度:天体斜升斜落(如右图) 天轴与地轴相交角度为,天赤道与地平圈斜交。因为周日圈与天赤道平行,所以周日圈与地平圈斜交,天体斜升斜降。对于北半球,以北天极为心,为半径以内的天区为恒显星。以南天极为心,为半径以内天区为恒隐星;其它为出没星。

93 以北半球为例,天北极周围为恒显星,天南极周围为恒隐星,天赤道南北为出没星。天赤道以北的恒星在地平以上的时间较长,天赤道以南的恒星反之。南半球与之相反。
图3-13 恒显星区(1)、恒隐星区(3)和出没星区(2)

94

95 图3-14 不同纬度的天球周日运动 (左):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而无出没星;周日圈平行于地平圈。(中):在赤道,只有出没星,而无恒显星和恒隐星;周日圈垂直于地平圈。(右):在北半球某纬度,南北天极周围有恒显星和恒隐星,天赤道南北是出没星。北天恒星在地平以上的时间较长,南天恒星反之。周日圈倾斜与地平圈,倾角为当地余纬(90-)。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96 永不上升与永不下落天体 δ≥(900-φ) 永不上升天体: δ≤-(900-φ) 地理纬度越高,这类天体越多: 极区:各半; 赤道:无
永不下落天体: δ≥(900-φ) 永不上升天体: δ≤-(900-φ) 地理纬度越高,这类天体越多: 极区:各半; 赤道:无 

97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与地平圈相切的赤纬圈。
恒显星区:恒显星在天球上的赤纬范围;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与地平圈相切的赤纬圈。 纬度越高,恒显(隐)星区愈大,出没星区愈小: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 纬度越低,恒显(隐)区愈小,出没区愈大: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大。 恒显(隐)圈的仰(俯)极距= 出没星区宽度=2(90- 周日圈与地平交角=90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98 3、 水平运动偏转 (1)、地转偏向力 (2)地转偏向力对地表自然现象的影响

99 (1)地转偏向力

100 (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斜 1、现象: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2、原因:地球自转造成经纬线方向改变,而运动物体有保持不变的惯性。 3、解释:

101 水平物体的偏转 如右图,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转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假设某一物体,从A出发,经过若干时间后,到达A′处,此时,经纬线发生空间变化,由于惯性,水平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方向,结果使物体向右偏(北半球)。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102 F  Vm·sin 偏转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对形成行星风带、天气系统和洋流有重要作用

103 (2)对地表自然现象的影响: 盛行风向 气旋、反气旋转动方向 河岸的不对称 洋流的偏转

104 温带气旋

105

106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