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課 自我與社會 陳貞如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課 自我與社會 陳貞如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課 自我與社會 陳貞如老師

2 課程主題 一、自我的意義與發展 二、人格的建構與發展 三、青少年時期的人格發展 四、壓力與調適

3 一、自我的意義與發展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 1.【我是誰】? 2.【本我】--本能的我 3.【超我】--道德良知
4.【自我】--應兼顧本我與超我 5.自我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6.整合出發展成熟的自我

4 (二)身體與心理的社會的性質 1.身體的社會性質 →我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與方式,是在社會化 【理想身體】意象→破除不完美
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理想身體】意象→破除不完美 2.心理的社會性質 →社會會影響自我評價、自我認同。 【鏡中自我】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

5 補充:自我發展相關理論 顧里Cooley【鏡中自我】 米德Mead 【概括化他人】 自我的結構 自我概念的發展階段

6 【鏡中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 「個人的自我經驗並非直接,而是間接由來自同一社 會團體其他成員之觀點所塑造而成,或者是間接由其 所屬團體之整體性、一般性觀點所造就而成。」 「自我,本身就是一個物件,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結 構,而且自我的形成源始於社會生活的經驗。」

7 顧里認為自我的形成有三個過程: 先想像自己在別人腦海中的形象。 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透過他人的評價形成自我的感覺與反應。
換言之,鏡中之我即社會我,一個人對他本身所 作的各種判斷,係他人對他的態度的反映。 顧里認為個人自我觀念的發展,是透過社會化的 過程,兒童與其他人互動,意識到別人對他的態 度,形成他的自我意像。

8 【概括化他人】 (generalized others)
米德(G. H. Mead) I & Me –主我—自發、具創造力、未社會化 主觀的我 客我—採取他人態度與觀點、 已社會化的、客觀的我 概括化他人是一種將社會上各種角色加以類型化的過程,使得自我與他人互動時,有最低程度的互動判斷依據。

9 【通常可從下列四方面來分析概括化他人】 是個人社會行動或社會期望之定型化資料庫,個人透過團體的生活經驗使之內化於心中。
是自我發展最後階段之關鍵因素,是社會組織與人格形成的溝通橋樑。 是一種內在化的過程,藉扮演各種角色,而在心中自我檢討與反思,以接受或修正對他者(the others)的看法與態度。 為社會控制的橋樑,個人利用概括化他人所代表的社會規範以限制自己的行為。

10 米德區分自我的形成有三個階段 模仿階段 2~3歲 團體遊戲階段 7歲以後 嬉戲階段 4~7歲
模仿階段 2~3歲 是自我發展的準備階段。雖能模仿重要他人的行為,但卻不知為什麼這麼做,也還不能將這些經驗加以組織化或系統化。 嬉戲階段 4~7歲 可同時扮演好幾種角色,但仍然沒有系統整理的能力。難以理解不同角色間的關係。 團體遊戲階段 7歲以後 人們知道自己對團體的重要性,與團體對他們的重要性,是自我完成的階段。會考慮他人存在,並以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與人互動。

11 自我的結構 身體我—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定,將自身當作 獨立存在的客體。例:問五官或四肢 社會我—個人在社會團體與社會生活中所擔任
的各種角色的認定。 →表現正確的社會行為 人格我—個人對某些信念、理想、行為規準、 價值觀念的認同。 →成熟的人會有一套固定的行事風格

12 自我概念的發展階段 1.客體化階段—身體我的出現 (1)未分化狀態 -- 2個月內 →不能分辨「自身」和「外在世界」
(2)客體化關係的開始--第3個月 →對照顧者微笑反應 (3)身體我概念開始萌芽--第8個月 →察覺母體與自身不同(身體我意識的起始) (4)自身的客體 → 接近1歲學會行走、活動空間擴展 →1歲半到2歲半—第一人稱代名詞出現 →3歲後能將自身與外界客體分開

13 2.客觀化階段—社會我的發展 【自我中心→他人】 (1)類別化的自我 →能根據不同人的特質加以類別化 (小孩/老人) (2)反思能力的出現 →做錯事會有羞恥感(有主體我和客體我的區別) (3)性別角色的認知 →性別認同/明白自身要表現的性別角色行為 (4)【擁有】觀念的萌芽 → 屬於我/分享持有物 (5)概括化他人的發展 →講話已能置身他人立場

14 3.主觀化階段—人格我的成長 【人格我是人格尊嚴的基礎】 【會提出自己的主觀觀點】 (1)青少年自我意識高漲的原因 a.重大抉擇的決定期 b.生理急遽變化時期→影響自我觀念 c.社會地位不穩定時期—過去經驗/未來理想 d.自我期許提高/缺乏現實能力 (2)自我觀念內容的分化與充實

15 二、人格的建構與發展 (一)人格類型的建構 【人格】
個人在不同時間,面對各種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心理特質,這種心理特質決定了人們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及思維方式。

16 (二)人格發展階段的相關理論 六大學派 1.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分析 2.特質學派—特定連續性人格分析 3.生理學派—遺傳與生理機制分析
4.人本學派—個人責任與自我接受感 5.行為學派—行為環境獲得的獎賞與處罰 6.認知學派—個體處理訊息的模式

17 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本能—人格的基本元素
可將生理能量轉化成心理能量 人格組成要素 本我(id)--快樂原則 超我(super ego)—道德原則(完美原則) 自我(ego)—現實原則

18 人格動力 本我、自我、超我激盪產生的內在動力 →形成外顯行為=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1.壓抑作用(repression) 2.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3.投射作用(projection) 4.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5.退化作用(regression) 6.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7.昇華作用(sublimation)

19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論 口腔期 0-1歲 肛門期 1-3歲 性器期 3-6歲 潛伏期 7歲~青春期 兩性期 青春期以後
口腔期 0-1歲 肛門期 1-3歲 性器期 3-6歲 潛伏期 7歲~青春期 兩性期 青春期以後 【評價】1.病態學詮釋角度 2.對人性的觀點,受限於生物的及過去的經驗。 3.泛性詮釋觀點

20 阿德勒(Alfred AdLer) 對人性的看法較樂觀 人格一部分是天生的,另一部分是學習來的
中年時期的經驗,比兒童期對未來的希望影響更大。 人類是獨特的,擁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形成自己的發展。

21 面臨人際、職業、愛情等問題時,會採取下列四種生活型態處理:
1.統馭型—不顧及他人,可能傾向攻擊他人。 2.獲得型—期待由他人身上獲得滿足,所以變得依 賴他人。 3.逃避型—不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經由對困難的 逃避,避免失敗。 4.有益社會型—會與他人合作,並根據他人的需要 來行動。

22 特質學派 透過個人特質,強調人格的獨特性。 特質:個人能被分辨出來的特徵或性質,個人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現出來的、相當持久的反應傾向。
對不同刺激會以相同方式反應。 代表學者:奧耳波特(Gordon Allport) --個人特質(獨特)/一般特質(共有) 艾克森(Eysenck) --人格類型論

23 艾克森(Eysenck) 人格類型論 以人格測驗資料做分析,簡單歸類不同人格特質,說明人與人間性格差異。 二連續維度—內向/外向
穩定/不穩定情緒 冷靜型—內向且情緒穩定 樂觀型—個性外向且情緒穩定 急躁型—外向且情緒不穩定 抑鬱型—內向且情緒不穩定

24 人本學派 1930年奧耳波特(Gordon Allport)首先提出 需求依層次獲得滿足 影響: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強調自我實現)

25 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歸屬和愛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人的天賦與潛能的充分開發利用,使人的內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讓人格達到真善美合一的完美境界。

26 認知學派 著重探究人類認識環境與人類知覺、評價、學習、思考、決定和解決問題的行動與歷程。 代表人物:凱利(George Kelly)
皮亞傑(J. Piaget)

27 皮亞傑(J.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個人認知發展過程可分為四階段: 1.感覺動作期:0-2歲 以知覺和動作認知環境
1.感覺動作期:0-2歲 以知覺和動作認知環境 2.前運思期:2-7歲 使用符號代表及了解事物 僅限於表象 3.具體運思期:7-11歲 運用基本邏輯思考能力 思考具體或曾經驗的事物 4.形式運思期:青少年時期 運思模式不再侷限具體經驗與 現實表象,而能跨越時空,進行抽象思考

28 行為學派 人類的行為是學習反應的累積, 人格是外顯行為或習慣系統的集合。 代表:斯金納(B. F. Skinner)
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外在刺激所制約與操作的,人格就是這些行為的組合或集合。

29 生理學派 遺傳與生理機制分析 解釋基因、荷爾蒙和精神系統如何與環境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我們的學習、記憶、情緒與人格特質。

30 艾瑞克森(E. H. Erikson) 人格發展階段論
新精神分析學派 人格發展以自我認同為中心,在一生中不斷發展。 強調心理和社會的互相關係 人格發展階段: 1.0-1歲 信任/不信任 2.2-3歲 自主和羞愧懷疑 3.4-6歲 主動與內疚 4.7-12歲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歲 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歲 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

31 歲 衍生/停滯 8.50歲以上 自我完滿與悲觀失望

32 三、青少年時期的人格發展 (一)青少年的定義 12歲以上未滿18歲者 從兒童成長至成人之間的過渡階段

33 (二)青少年時期的人格發展特色 艾瑞克森(E. H. Erikson) 1.強調此階段面臨認同危機。 2.可能陷入角色混淆。
3.需懂得自我調適。

34 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危機 1.前瞻的時間觀←→混淆的時間觀 2.自我肯定←→自我懷疑 3.角色嘗試←→角色固著 4.期待成就←→無所事事
5.性別認同←→性別困擾 6.懂得領導與服從←→困惑於領導與服從 7.價值觀建立←→價值觀的混淆

35 四、壓力與調適 (一)壓力及其原因 壓力—個人在面對威脅性的情境時,無法消除威脅或脫困的一種壓迫感,因此所造成生理、心理與情緒上的緊張與負擔。 三觀點:1.刺激—壓力是壓迫的來源 2.反應—壓力是個體對壓迫來源的反應 3.刺激與反應交互作用—壓力的存在與否不應 只考量刺激的存在,還需考量個人行為反應。

36 壓力的來源 生理 經濟 父母 手足 其他親友 愛情 朋友 學校 負向事件 其他

37 青少年面臨的情緒問題 無緣由的情緒起伏 不穩定的情緒表現 常出現消極與負面的情緒反應 隱藏自己內心感受

38 (二)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的方法 警覺並檢視壓力存在 →負面情緒、身體反應、壓力的來源 妥善分配時間 →時間管理 定期從事休閒活動
→休閒、運動 改變觀點 →不一樣的角度與態度 尋求協助 →聽取別人意見

39


Download ppt "第一課 自我與社會 陳貞如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