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能指与所指 双重分节 符号意指三分式 无限衍义、分叉衍义 试推法 艾柯七条、类型符问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能指与所指 双重分节 符号意指三分式 无限衍义、分叉衍义 试推法 艾柯七条、类型符问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能指与所指 双重分节 符号意指三分式 无限衍义、分叉衍义 试推法 艾柯七条、类型符问题
第三讲: 符号表意过程 能指与所指 双重分节 符号意指三分式 无限衍义、分叉衍义 试推法 艾柯七条、类型符问题

2 “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讨论符号的出发点。
索绪尔把符号视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能指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在不十分严格地讨论时,符号也就是符号的能指。 符号的意义称为“所指”。 能指可以是“符号载体”,“符号文本”。 所指是“意义”“对象”、“解释”等。

3 哪个在先? 所指是否先在,等着一个能指来指出,能指应所指之需求才出现?
还是相反:能指被解释出一个所指?艾柯看来赞同后一说,他曾经干脆称能指/所指为“前件/后件” 。当前件消失,后件也不可能存在。 没有能指,任何一种所指都不可能出现。 在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中,存在是纯粹意识的意向性存在,世界是被构造的的意义世界:思必有所思。 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

4 所指就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 这定义的确是同义反复,而且似乎故作惊人。
实际上索绪尔的术语本来就是这个意思:这两个法文词(signifiant/ signifié)只是一个动词(signifier,符指)的主动动名词(符指者)与被动动名词(被符指者)。 在西文中,从来不必为“所指”下定义,而在中文中不得不来一个同义反复的定义。

5 “所指优势”符号:科学的/实用的 《易传.明像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实用表意活动以达意为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是正常的。 化学方程式如果不能与实验对应,就无效。 朗格:“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他的意义存在于它自身以外的地方”。 “名不副实”是我们都想躲开的罪名。

6 鲁迅的解剖图 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说到他把解剖图“美化”了一下,受到藤野先生的好意规劝: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解剖图当然必须所指优先,能指是否“好看”,不必也不应当考虑。

7 能指优势符号:艺术/仪式/文化 能指并不需要明确指向所指,而是独立形成一种价值。
古代中国人三跪九叩向皇帝表示敬意,欧洲人用鞠躬。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苦心经营二百年,最后撤出,原因是梵蒂冈教皇虽然也同意教士应当向中国皇帝表示敬意,却不允许他们用叩头方式表示这种敬意。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8 能指能够制造真相的感觉 犹太人忌食海蜇,是因为犹太人为种族维系而长期禁止族外通婚,海蜇被视为“非鱼非肉”,触犯了忌讳。直至今日民族文化意识过强的犹太人,看到食用海蜇会反胃。 伊斯兰教徒闻到猪肉会恶心, 中国人看到“美式摔跤”(其实是一种表演)觉得惨不忍睹,过分残酷。 《诗》可兴观群怨,小说可诲淫诲盗,都与能指制造的“现实幻觉”有关。

9 能指形式至关重要:避讳与命名 中国古代的避讳,所指相同,能指只是改用一个写法,不遵守就会有杀身之祸。
太平天国在江河日下时,公布《钦定敬避字样》,避讳制度却加倍严格起来,显然是为了加强控制。 各种命名法,例如地名,国家名的更改,也是起团结内部作用。

10 能指形式偏执 对能指仪式意义的过分崇敬。 1996年广州与北京同时改电话号码位数为八位,北京统一加6,暗指“六六大顺”,
广州原拟加5,但是受到群众反对,因为5粤音谐音“无”,因此改成8,粤语谐音求财。 北京人和广州人的幸福感固然不高,但是没有每天接触到的这些吉祥数字,感觉会更糟一些。

11 福柯《词与物》 人类最初使用符号时,语言符号是物的确实并且透明的符号。 但是文化让符号超越与具体物的对应,而指向自身。
词语-物关系的逆转,是现代社会知识型上的根本断裂。 最终,符号作为传播媒介,就像货币作为流通媒介一样,只关心自身的增殖潜能,而将其与物的关系通道全部切断。 应当说,福柯的这个看法非常尖锐正确:当代文化中符号泛滥,是因为能指优势吞没了文化。

12 双重分节(double articulation)
索绪尔:“应用到言语上,分节既表明说出来的语词链分为音节,也表明意义链分为有意义的单元”。 此后语言学家马丁奈(André Martinet)对双重分节做出反向的讲述。 叶尔慕斯列夫认为语言最基本的双重分节,不是在词素与音素之间,而是在“表达”与“内容”这两个层面之间。 叶尔慕斯列夫认为表达层的单元是纯粹形式,是空洞的,他称为空符(ceneme);相对应的内容层面是具体的意,是实符(plereme)。 巴尔特建议符号学可以称作“分节学” (arthrologie) 符号本身可以改称“节”(articuli)。

13 分级的重大作用 能指分节造成所指分节才形成符号系统: 学生分成年级和学历, 教师分成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军官分成尉级校级将级帅级,
机关职员分成科级处级局级部级, 没有 “5进4”之类的PK制,各种选秀节目将是一片混沌。 清代文官体系,分成九品,各有顶戴,蟒袍,补服。 对物种进行详细命名分类,才能明白生物界全貌。

14 分节的要求:“不重叠”、“覆盖全域” 写论文章节不清,范围重叠,论述就会陷于混乱;
商品和商店分成等级,才形成商品市场的分流,重叠往往被称为“搅乱市场”。 公孙龙《名实论》讨论分节的“非重叠”要求,非常精彩:“谓彼而彼不唯乎彼,而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唯乎彼此”,就是能指各组分互相清晰地分开。

15 “矢符”(vector) 能指出现正负(例如南北球)、上下(例如经纬度方向)、向度(例如昼夜),分区(例如时钟,例如经纬度,例如戏票分区)、源流方向(例如声音气味)、展开方向(例如叙述的故事头尾)、动势方向(例如舞蹈)、对比方向(例如股票涨落图表)等等。 此时能指的分节本身是带着方向意味的指示符号,形成意义域的方向秩序。

16 分节与社会关系 汉语中表哥表弟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堂姐堂妹,分成八节; 法语对应词有阴性阳性,因此有男女之分;英语一个词cousin。
爱斯基摩语言有四十种称呼雪的方式,阿拉伯语中的骆驼有上百个词。 亚马逊皮哈拉人用的数词只有三个:一、二、多。 斯瓦西里语把死者分成两种,这种分节成就了他们的文化。

17 分节划分“内容星云” 不同的能指区分,才把所指隔成一个个意义单元,能指如何分节,意义就如何显现。
汉语把色彩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西方人始终就不明白中国人的“青”或“碧” ,他们难以“感觉”这种颜色。 叶尔慕斯列夫测定了英语,威尔士语关于各种色彩的命名与对应,发现各民族语言虽然都有“绿”,绿色的范围不一样,英语的green与威尔士语的gwyrdhd,都是“绿色”,在光谱上的划出的段落却并不一致。

18 张爱玲:分节与文明 张爱玲有一段描写很有意思:
夜晚投宿到荒村,如果忽然听见中白的滴答,那一定又惊又喜-----文明的节拍!文明的日子是一分一秒划分清楚的……蛮荒的日夜,没有鈡,只是悠悠地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日子过得像像均窖淡青底子上的紫晕,那倒也好。 张爱玲敏锐地觉察到,文明需要切割,需要分节。她不喜欢文明世界,但她明白不分节的蛮荒不可能。

19 分节与社会行为 双重分节,对于文化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政治本来就是人际关系的操作,必须对人众进行分类,才能知道如何采取一个社会行动。
“谁是我的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土地改革的先决条件是“划分成分”,不然不知道“依靠谁打击谁”; 经适房适用范围必须区隔清楚,不然这个政策会弊病丛生。

20 多线分节 阴历阳历一年之始时间不同,都可以当作新年郑重地过节;
同样一组动物,可以分成水生,飞翔,陆栖,也可以分为虫类,鱼类,鸟类,兽类。按前一种,鲸鱼是水生,按后一种,鲸鱼是兽类。 我可以是教师,男人,黄种人,南方人,音乐爱好者等等。

21 艾柯:多重分节 艾柯也认为分节问题至关重要:“任何符号学课题……是对世界进行切分的历史和社会的结果”。
艾柯认为分节并不是是符号表意普遍必须有的条件。 无分节系统(如盲人的白手杖); 只有第一分节或第二分节(即是分节不对应)的系统; 具有双重分节的系统; 分节变动不居的系统(扑克牌,音乐); 三层分节系统(摄影)。 不明确分节:一张脸的图像,可以继续分解出嘴唇,眼睛等,每个单元另有意义;置于一个系列之中,就组成镜头;而电影的镜头组才是意义解读单位。至少三层分节:图像,镜头,镜头组。

22 符号意指三分式 上文说过,皮尔斯没有听说过索绪尔 索绪尔所有的原理,在皮尔斯那里都有另一套说法,当代符号学由此得到宝贵的模式比较机会。
与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两分法不同,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元素方案,得到了当代符号学界的广泛支持。

23 符号过程三元素 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称为“再现体”(representatum),相当于能指;
“符号所代替的,是对象(object), “对象”比较固定,不太依据解释而变动。 而“符号引发的思想”,称为符号的‘解释项’(interpretant),解释项完全依靠接收者的解释努力。 符号表意的重点放到了接收解释这一端。

24 Object客体还是对象? “一件可见到或可触摸的物体”(A material thing that can be seen or touched)。 “行为或感情针对的人或事物”(a person or thing to which action or feeling is directed)。 “独立于思考心智即主体的东西”(a thing external to the thinking mind, subject) 三者,汉语中竟然都译为“客体” : 第一条,可感知之物是客观存在;第三条,与主体相对之物是主体外之客。而中文的“客体”,是 “在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综合了上面第一第三定义,混淆了物理客体与心智客体。 符号的表意指向,恰恰是上面说的第二种object,即“行为或感情针对的人或事物”。

25 表意三分的历史 钱锺书是最早注意到皮尔斯理论,并加以发展的中国学者, 钱锺书的看法可以总结成这样一张简表:
钱锺书: 符号 事物 思想或提示 皮尔斯: sign object interpretant 瑞恰慈: symbol referent thought of reference 墨子: 名 实 举 刘勰: 辞 事 情 陆机: 文 物 意 陆贽: 言 事 心

26 因明学(Hetuvidya)中的三分式 玄奘:“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
公元5-6世纪出现小乘佛教的新因明,陈那(Dignāga)为其奠基大师, 陈那作《集量论》,开创“量论因明学”。量即感知. 陈那也提出认识的三分式,即所量、能量、量果。 所量,谓被量度者; 能量,谓量度者; 量果,谓知其结果。心识的作用作分别:相分即所量,见分即能量,自证分即量果。 “所量”为认识对象,“能量”为认识能力,“量果”是认识的结果。 “量果”,接近皮尔斯的“解释项”。

27 意义三联式 各家使用的术语不同,方式却都有点相近,大致如下表: 对象(object)/解释项(interpretant)-----皮尔斯
字面的(literal)/语境的(contextual)----- 瑞恰慈 外延(denotation)/内涵(connotation)-----叶姆斯列夫 指向(denotatum)/意味(significatum)-----莫里斯 外包(extension)/内包(intension)-----卡尔纳普 指称(referent)/意味(significance)-----雅科布森 意义(meaning)/神话(myth) 巴尔特 词典解码(dictionary)/百科解码(encyclopedia)-----艾柯 含义(Sinn)/意义(Bedeutung)----- 赫许

28 跳过外延 艾柯指出,外延是“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而内涵“未必对应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
艾柯又说:“内涵必然取决于先行的外延”。这就失察了:有不少符号,对象并不存在,例如仪式符号(凤凰麒麟等图腾符号),艺术符号(例如在空中飞的人物,融化的表),政治符号(例如“托派取消派”、“右派分子”、“走资派”)。 很多符号并没有对象,而是直接引向解释项(右派是反动派)。

29 内涵也能创造符号 从这个解释项出发的新的符号过程,才创造相应的对象(例如每个单位都划出一定比例的右派分子,或画廊礼品店出售达利式的流动手表)。 跳过对象直趋解释项,是多种符号的共同特点。 这些艺术经常被称为“抽象艺术”,此词是用对的:“抽象”的符号文本,例如数学或逻辑公式,也是跳过对象(没有具体指称),但是解释项丰富

30 内涵的重要性 达奈西认为内涵有三种:外包义(extentional),情绪义(emotional),象征义(symbolic)。
符号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内涵符号学,因此 巴尔特说符号学家实际上是个“内涵科学家”(scientist of connotations)。

31 无限衍义 皮尔斯说符号:“面对另一个人,也就是说,在这个人心中创造一个相应的,或进一步发展的符号”。
符号必须有接收者,在此人心里,解释项变成一个新的的再现体, “对于某人来说在某个方面或某个品格上代替某事物。该符号在此人心中唤起一个等同的或更发展的符号,由该符号创造的此符号,我们称为解释项”。 这个理解非常出色:解释项是意义,必然是一个新的符号,因为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再现。 悖论式定义:“符号就是我们为了了解别的东西才了解的东西”。 这段话绕口,却非常值得思考:要说明一个解释项,必须开始另一个符号过程。

32 无限衍义(umlimited semiosis)
符号的意义必然是“可解释的”。 但是要解释意义,就必须另用一个符号。 这样一来,符号过程,定义上不可能终结。 皮尔斯理论比索绪尔开阔,正是由于从解释项推出的这个“无限衍义” 概念,令人惊奇地预示了后结构主义的开放势态。 符号表意过程在理论上是无结束的;在实践中,符号表意“能被打断,却不可能被终结”。

33 一个简单的例子 “树”的符号表现  树  自然界的肺 (自然界的肺)  呼出氧气 良好环境
(良好环境) 适宜人->躲避工业污染的地方 哪怕“树”这样一个简单的符号,我们的解释也永远不会终止。

34 列维-布吕艾尔(Lucien Lévy-Brühl)的例子
“一片树叶上有个脚印指示了有个人踩在上面, 脚印的方向影响印象踩着树叶的人, 这个人又象征了他所属的部落”。 这就开始了一个无限衍义过程。

35 人是符号,那么…… 皮尔斯一段更奇妙的延伸说明:
“人指向此刻他注意力所在的对象;人却意味他对此对象的知识和感觉,他本人正是这种形式或知识类别的肉体化身; 他的解释项即此认知的未来记忆,他本人的未来,他表达意义的另一个人,或是他写下的句子,或是他生下的孩子”。 人的符号表现体  人 关于人的知识和感觉 (关于人的知识和感觉)  他本人 未来,他人,写作,孩子

36 皮尔斯与后结构主义 我们能从皮尔斯的无限衍义思想中,找到道路通向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博尔赫斯的“迷宫“,
艾柯的“百科全书”, 德勒兹的“块茎传播”, 互联网之“万维”

37 皮尔斯三点 1.符号指向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对象,另一个是解释项;
2.解释项是“指涉同一对象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解释项要用另一个符号才能表达; 3.而这个新的符号表意又会产生另一个解释项,如此绵延以至无穷,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穷尽一个符号的意义。

38

39 皮尔斯谈三元 皮尔斯认为无限衍义是人的思想方式的本质特征:
“每个思想必须与其他思想说话”。“思想永远用对话的形式进展----自我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对话----这样,对话性本质上就是由符号组成”。 皮尔斯说:“一个只有三条分叉的路可以有任何数量的终点,而一端接一端的直线的路只能产生两个终点,因此,任何数字,无论多大,都可以在三种事物的组合基础上产生”。 “三生万物”。

40 雅克布森名言 “能指必然可以感知,所指必然可以翻译”。
雅柯布森的说法简练但是明确:“可译性”指“可以用语言解释”,也包括“可以用另一种符号再现”。 “可译”就是用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符号,但另一个符号依然需要解释。 雅柯布森认为意义就是“可译性”(translatability)。

41 Roman Jakobson ( )

42

43 “封闭漂流”(Hermetic Drift)
艾柯认为符号衍义是不必追溯的。 假定衍义已经从A到E,“最终能是A与E连接的只有一点:他们都从属于一个家族像似网络……但是在这个链条中,一旦我们认识E时,关于A的想法已经消失。内涵扩散就像癌症,每一步,前一个符号就忘记了,消除了,漂流的快乐在于从符号漂流到符号,除了在符号与物的迷宫中游荡其他没有目的。” 艾柯的意思是无限衍义并不是同一个符号的累加解释,而是不断更换成新的符号。已经过去的衍义过程,有可能不留下痕迹。

44 博德利亚论当代传媒 第一阶段,媒体介入零度事件; 第二阶段,将其变成媒体事件,同时将其抽象化为信息;
第三阶段,若干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形成若干媒体事件。越来越多信息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事件退出这一个事实; 第四阶段:媒体与事件已经不再有联系,它只是自身的拟像。媒体信息互相指涉,而不指涉事件。

45 Jean Baudrillard(1929 –2007)

46 “海湾战争从未发生过” 1.“零度事件”就是“表现体”,尚无意义可言,此谓 “零度”; 2.“媒体事件”就是符号文本;
3.媒体大量加入,解释其意义,意义使“事件退出”; 4.媒体的报道衍生出报道,无限衍义以至无穷。 所以,博德利亚认为这场战争是“一个媒体上的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拟像”。

47

48 无限衍义最后到达何处? 皮尔斯认为:“正由于解释会成为一种符号,所以可能需要一种补充性解释,它和已经扩充过的符号一起,构成更大的符号;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下去,我们将会,或者说应当会最终触及符号本身。” 艾柯解释说这个“最终符号实际上不是符号,而是结构那样的把份混合性衔接并联系起来的整体语意场“。 类似数学的极限概念,任何符号衍义,理论上最后迫近“整个文化”。

49 衍义的实际暂停 理论上没有“有限表意”; 符号表意活动都会中止在某处,甚至如潜在符号那样从来没有开始。
大部分符号由于解释过程中的实际原因:接收者的能力,解释意愿,或者简单地因为时间不够 任何解释活动,是解释推动,当这个意图消失,解释者已经满足于一种取得的意义。 无限衍义就变成潜在的可能。

50 分叉衍义 同一个符号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释项,例如皮尔斯说的“人生意义”的解释项,就可以是“未来,他人,写作,孩子”四种。
鲁迅那段名言很多人引用,各种人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解释都可以衍生发展,成为一种单独衍生的“红学”。

51 分叉衍义的用途 例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多数倾向于题目模糊,允许学生可以分叉衍义。
2009年北京考场用了台湾女歌手张韵涵的歌《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虽然题解给了一段歌词,有人指出这是“小女生的歌”,男生不太熟,那就不得不让衍义朝不同的分叉方向走。 分岔衍义也给误读提供了机会,只要第一环节似乎有根据,以下的衍义就都似乎是有道理。 例如费诺罗萨记下了一些关于汉字的说法,被庞德抓住了,以此为根据构筑了一套“表意文字法” 体系,给美国现代诗提供了“整整一套价值观”。

52 分岔衍义幽默 小时侯上学,把English读为“应给利息”的同学当了银行行长; 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
读为“硬改历史”的成了政治家; 读为“英国里去”的成了海外华侨; 读为“阴沟里洗”的成了小菜贩子; 不小心读成了“应该累死”结果成了打工的”。 出发点都是似乎有道理的发音“像似性”。

53 试推法(Abduction) 大部分文化符号的解释,就不能完全靠逻辑。皮尔斯提出符号意义解释的普遍性方法是“试推法”(abduction)。
他认为逻辑归纳与推理法很难解决符号的释义。 归纳法(induction)从各种符号文本出发,以取得一个整体的解释,结果是“实际”(actually be)如何; 推理法(deduction)从一般规律或整体理解出发,用此说明具体问题,结果是“应当”(must be)如何。 皮尔斯提出符号的解释是对一个假定的试验,试推法的结果是“或许”(might be)如何。 试推法是后验性的归纳法, “逆推法”(retroduction)

54 侦探小说用的是试推法 西方的侦探小说,被认为是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体现,
而福尔摩斯的所谓“推理”,不是严格的推理,而是给予猜测和(解释的)试验,其结果是否达到真相,要看具体效果。 西比奥克和艾柯都认为皮尔斯与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精神相通,方法可以互相印证,甚至皮尔斯本人也曾手痒做业余侦探。

55 试推法与解释循环 试推法与解释循环的共同前提,是无法最后确定真相,只能渐渐靠拢真相。
诠释循环在二十世纪诠释学诸家中发展到五种之多(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两种循环:部分与整体,体裁与作品;伽达玛提出历史语境与当下语境;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与理解;利科提出第五种:信仰与理解)。 伽达玛指出:“理解既非纯主观,又非纯客观,而是传统的运动与解释者的运动之间的互动。对意指的预期决定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不是主体性的行为,而是由把我们与传统连接起来的社群决定的”。 皮尔斯也强调,试推法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非严格逻辑的认知方式。

56 试推法的意义 试推法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许多二十世纪的思想者,都主张类似方法,
乔姆斯基主张的“纠正行为”(corrective action)。 皮尔斯甚至认为应当从逻辑学中取消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对取得知识作用极有限……归纳中无独创性,归纳只是测试已提出的看法”。 今天我们至少可以同意,试推法应当与演绎法,归纳法并列而三。

57 “证伪主义”(fallibilism) 皮尔斯的确提到证伪主义,但是他并没有把它教条化: 证伪主义最充分的发展者,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他把证伪主义视为人类认知的准则:非科学(例如信仰)无法证伪。而所有的科学论述(除了个别数学与逻辑“公理”)都是可以证伪的。 也就是说总有早某种条件下发现是错的,而正因为这种可证伪性,才说明它们此刻尚是真理。 这种说法把“科学”与“非科学”截然划开,实际上是认为”非科学”不可能包含真理,立场已经接近怀疑论(skepticism)。

58 质符qualisign,单符sinsign,型符legisign
质符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符号载体”,是符号感知; 单符是符号的每次出现,后来改称为“个别符”(token); 型符是指向概念的符号,后来改称“类型符”(type); 例如,在本书中,“符号”这个词用了好多遍,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单符或个别符,但它们都是同一个型符或类型符(即“符号”此词的对象)。

59 副本Replica ,重复 Double 如果同属一个型符的单符完全一样,例如“符号”这个词每次的写法相同,就成为一个“副本”(replica)。 副本是指向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符号,作为“质符”可以外形不同,作为“单符”却相同:例如THE,The,the; 重复(double)是从外表到意指完全相同,例如一幅画制成的上万张印刷品,互相可以替代。 一句话:副本外形不一定重复,而重复是感知上完全一样,例如工厂出来的上千辆吉普车,或是资本主义生产线上的工人,可以是同一重复 。

60 所指是“概念”? 索绪尔认为能指是“声音-形象”,而所指是“概念”。在索绪尔看来,两者都不是客观的物理实体。
能指“是声音留下的印迹,是声音给我们的印象”,而所指是社会性的“集体概念” 。两者都是“独立于外界客体的心智体”。 不管能指还是所指,都是只在“符号结构”(sign structure)内部的存在。 索绪尔的 “概念说”,是西方哲学 “理念”说的延伸:他说“树”指的不是特定的树,而是“树”这个概念集合。

61 符号是类型? 皮尔斯一再说:“所有的常规符号都是型符”。 他的意思是,符号的意义必然指向一个类型,一个集合: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对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类型“。 “作为一个符号,型符也必须在一个存在的东西里具体出现。但是,具体化的过程不影响符号的特征”。

62 艾柯七条 艾柯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一书中,艾柯专章辩论镜像是否为符号,为此提出关于符号的七条定义,他认为镜像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因此镜像不是符号。 艾柯的讨论相当详细,而且从镜像一步步推演到哈哈镜,彩虹,照相,电影,现场电视转播等镜子的延伸变形。 镜像不能算符号有七个原因,但是在其他这些绝似符号中,这些非符号的条件一步步消失,成为符号。 李幼蒸作了详细反驳。 这个讨论牵涉到符号的基本品质,符号学家们分歧能如此之大,很令人惊奇。

63 第一条:前件有在场并可感知的潜力,后件通常不在场
火是烟的物理成因,此时两者并不是符号关系;烟指向了火,这才是符号关系。 因此意指关系中的火,依然是“后件”。艾柯的术语“前后件”,在符号学范围内是行得通的,只是物理因与意指对象的区分比较细腻,容易引起误会。 艾柯认为镜像是“两个在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认为镜像不是符号。 参考上面关于烟与火关系的说明,笔者认为镜像的物理成因,与镜像的意指对象,虽然是同一个“我”,在符号学上是不同的。 只是镜像的符指距离几乎消失,让人觉得似乎符号与其对象同时在场。

64 第二条:因此,前件可以(may be)无后件单独产生
艾柯的例子是化学品冒烟,实际上没有火。 而镜像不可能没有后件,因此镜像不是符号。 要说明的是:“可以无后件”不是符号的必然条件,只是符号有此潜力而已。

65 第三条:符号可以用来撒谎:前件无需后件作为其必要或有效的原因,只是假定由后件造成
而镜像不然,他说“我们可以制造假镜像(可能艾柯想到了魔术中常用镜子),但是无法‘使用与通过’ 镜像撒谎”。艾柯这说法,是坚持他对符号学的“撒谎学”定义。 符号学既然是“意义学”,的确无法回避“诚意”、“真相”这些有关意义的重大问题。关于艾柯的“符号撒谎原理”, 镜像完全可能误导,上过服装店穿衣镜之当的朋友,请站出来作证。

66 第七条:一表达的内容可以被解释“。 这绝对正确:没有解释不成其为符号。 艾柯接着说“镜像不能被解释……至多是它的对象可以解释”,
解释项不是仅解释符号文本,解释项解释的是符号与对象的关系。 用艾柯自己的例子:符号是烟,对象是火,解释项是火灾。正因为解释项针对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因此接收者可能上当(例如把消防演习的烟当做真的火灾)。

67 镜像具有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
这是看镜子的目的。 我很可能对着镜像中的自己惊叹:“我怎么成了这个模样!” 既然我的照片,我的日记,我的重量,我的血压脉搏,我的胆固醇高度,对于我都具有“可解释性”,那么,我的镜像对我也具有“可解释性”。 《红楼梦》黛玉照镜,“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贾瑞照镜,想找出相思病的原因,结果他了解到的自己实在太多,以至于一命呜呼。 林黛玉看到的是“真镜像”,贾瑞看到的是幻像(谎言镜像),都引出特殊解释。

68 风月宝鉴

69 456三条:类型问题 第四条:“前件主要不是与一事态相连,而与多少一般性的内容相连。在每个意指系统中,前件所传达的后件仅为一个可能诸多后件的类群(a class)”。而镜像的指称却是个别的。 第五条:“符号本身是非物质的,是两个命题之间的蕴涵关系,也就是一前件类型与一后件类型相连的法则。符号关系存在于类型(type)之间,而不存在于个别 (token)之间。而镜像“只在两个个别物之间建立关系”,因此不是符号。 艾柯第六条,“符号是两个类型者间的关系,使符号独立于生成或传达符号的实际的渠道或介质”。例如烟到底是什么样的烟,与“有烟必有火”无关。而镜像不能独立于其唯一的渠道即镜子。

70 李幼蒸的反驳 李幼蒸拒绝讨论这一条,他说:“说谎功能问题,可以不在符号学理论中讨论”。
类型或是型例,都可以是符号:两个单独的个别符(token)之间也可以发生意指关系。例如中国军事指挥远距传令用的“虎符”。 李幼蒸还认为符号“是否独立于其介质,不是符号的必要条件”。

71 符号必是类型符Type? “符号必然是类型” ,的确可以在皮尔斯和索绪尔哪里找到起源,这是符号学两位奠基者不多的意见相合处之一,
艾柯说镜子照见的是个别物,不是类型。 镜像经常是类型,例如从后视镜看到一辆警车追上来,你就知道超速被抓住了。 我揽镜自照,看到的是我自己,也可以看到“人”这个类型。 符号本身不可能决定自身是否为个别符或类型符,它只可能被解释出”个别性“或“类型性”,而解释不取决与“意指关系“,更取决于接收者个人,以及文化语境。

72 一辆汽车 一辆汽车驶过小区花园的窄道, 我看到的是我的邻居买了一辆跑车,全身“璀璨金”:
我旁边这位朋友,是汽车发烧友,他马上注意到这是一辆进口兰博基尼: 他看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车,他看到的是个“副本”(replica)。

73 A Lamboghini

74 是否为类型取决于解释 例如著名肖像画《红衣主教利歇留》 对熟悉法国史的人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物, 对其他人可能指类型“一位主教”;
家里放一盆花可能表示“喜欢这颗花”, 也可能表示“喜欢这种花”, 或表示“热爱大自然”; 敬一个礼可能表示尊敬对方, 也可能表达“尊重权威”。

75 《Portrait of Cardinal Richelieu》 1637

76 书籍去个别化 在手抄本时代,每本书都是个别符,因为很可能是异文;。文学史专家看到手抄本如获至宝,至少有特殊的流传消息,可以用作版本校雠对照。
"每一个抄本和版本,都是一场独一无二具有历史性和时间性的表演,参加表演的有抄写者、编辑者、评点者、刻板者和藏书家,他们一个个在文本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从而改变了文本。” 现代书籍出版,使“每个单符都是型符”,但例外依然可能出现,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双名人题签本”(名人作者题赠名人朋友),就是个别符,不可能是类型符。

77 逃避类型符 商品限量版的经营策略,就是朝个别符演化:“名牌‘或者“普通名牌”这个类型符,不足以满足高端消费者的心理期待,要用限量版,签字版,编号版,成为”个别符号“。 这种“个别化”在当代常见:电影演出班子的明星,有单独的化妆师伺候; 足球队的大牌球星穿7号或10号球衣; 名人观众坐包厢,或坐前排。

78 艾柯自己反类型论 艾柯说五岁前的孩子,只能认出“一个女人的照片”,把此照片解释为一个“类型符女人”(type-woman),
然后他渐渐能认出是“个别符女人”(token-woman), 最后他认出是自己的母亲。 可见皮尔斯与艾柯都被西方思想的“理念“传统误导了:符号的理解,可以从个别到类型,也可以从类型到个别,取决于媒介接收者的具体理解过程。

79 《荀子》 “共名”与“别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有时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两种推进过程,从共到别,从别到共,都是正常的。

80 山东兰陵荀子墓


Download ppt "能指与所指 双重分节 符号意指三分式 无限衍义、分叉衍义 试推法 艾柯七条、类型符问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