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

2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 由于浪漫主义运动热衷于异国情调和原始文化,因此,在十九世纪逐渐增长了对民间创作的兴趣。民族乐派作曲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才赋,按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

3 音乐的民族主义倾向主要在俄罗斯和东、北欧一些国家中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从十八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运动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都已基本结束,而上述那些国家到十九世纪却还尚待解决。所以,十九世纪的民族乐派,不同于先前一些作曲家采用民间曲调的做法,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普遍用以来提高民族自觉和强化其争取民主、自由与独立的斗争。

4 实际意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既属于浪漫乐派,又属于民族乐派。

5 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音乐后,意大利歌剧便在皇室贵族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特别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一1796),它一直被用以装饰宫廷的豪华排场。到十九世纪初,俄国依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812年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大大加强了民族意识,并促使俄罗斯民族文化向前迈进。这时,在俄国彻底觉醒的音乐界中第一个出现的作曲家是格林卡,他从民间音乐和东正教教会音乐的丰富宝藏吸取养料写出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1836年),反映了俄罗斯作曲家为发展民族独立文化的巨大努力和信心。此后,作为一种艺术信条,民族主义在俄罗斯音乐中结出了最为丰硕的果实。

6 “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 Mikhal Glinka(1804-1857)

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始人。有"俄罗斯音乐之父"美称,贵族家庭出身。于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毕业后在交通部任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1830年后曾游学欧洲。代表作有歌剧<<伊凡·苏萨宁>>。他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形象刻画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形成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

8 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来。

9 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10 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11 “强力集团” 在音乐界,1855年前后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为首,逐渐形成了俄国的“强力集团”,探索俄国音乐的民族化之路。他们明确反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流社会对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盲目崇拜,倡导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到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文学著作和民间音乐中去寻找创作素材。“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居伊等的创作,推出了俄国音乐的崭新乐章。

12 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

13 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俄国普斯科夫乡村,六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他1852年到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同时跟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成为“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不曾受过学院式的音乐教育,投身于音乐事业后,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特点。1881年3月28日,穆索尔斯基在彼得堡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14 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霍万兴那》,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洋娃娃》等。他的歌剧创作富于戏剧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钢琴作品则具有独成一家的特点。而他的歌曲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哀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写作风格上富有巧妙的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一种强烈诱人的个性。

15 交响组曲《图画展览会》 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74年创作的钢琴组曲。这个作品为他突然早逝的亡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中的十幅画而作,出于对挚友至诚的感情,出于对哈特曼作品的强烈印象,几乎一挥而就。在这个作品中,作曲家用音乐的手法通过一幅幅画面来描绘显示中的景物人物,用音乐的手法再现画作的精美构思和意境,给人以身临展厅的奇妙感受。作者去世后,被许多作曲家改编成不同版本的管弦乐曲。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的改编曲最为流行。

16 《跳蚤之歌》 《跳蚤之歌》的歌词选德国诗剧《浮士德》中的一段讽刺诗。原作是借剧中的魔鬼讥讽德国封建诸侯豢养宠臣的丑态。19世纪以来,先后有贝多芬、里拉、柏辽兹等作曲家为此诗谱过曲,其中以俄罗斯作曲家穆索乐斯基谱写的《跳蚤之歌》最为出色。 这首歌成为世界上许多男中音、男低音的保留曲目。

17 歌曲的第一段曲调是叙述性的,接近于朗诵调。叙述国王养了一只大跳蚤,对它关怀备至,召来裁缝为它做龙袍。
第二段,音乐模拟威严的颂歌,表现跳蚤穿上龙袍,狐假虎威不可一世的架势。 第三段把前面两段曲调综合起来,最后以掐死跳蚤的胜利都的爽朗笑声结束全曲。

18 亚历山大· 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 )

19 俄罗斯作曲家和化学家,“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1833年11月12日,鲍罗丁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他童年时就醉心于音乐,九岁开始学习长笛、大提琴,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感兴趣,求学期间他又学会多种乐器的演奏,并开始作曲。 鲍罗丁1862年任医学院化学副教授。鲍罗丁自从结识了音乐家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等人之后,对他们所倡导和发展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十分赞赏,决心加入“强力集团”,为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而努力创作。

20 这位“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只有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鲍罗丁的音乐创作独具特色,吸取了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继承了格林卡的俄罗斯音乐传统,将浓郁迷人的俄罗斯民族音调和风格融汇在他的作品中。雄浑的英雄性、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和广阔胸襟。作为一位卓越的化学家,尽管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有限,但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21 交响诗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是俄罗切民族乐派作曲家鲍罗丁(1833_1887)最负盛名的杰作之一。
《中亚细亚草原》是一首标题性作品,它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精致而极富诗意的抒情音调、严谨的结构、鲜明的音乐形象、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与民族民间生活场景完美地结合公一起。

22 这首乐曲描写了一支骆驼商旅在草原上行进的情景。作曲家在总谱上解释:“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一首平静的俄罗斯曲调,马和骆驼的脚步声自远渐近,一支东方旋律随之响起,一队商旅由俄罗斯士兵们护卫着而来。他们相信俄罗斯士兵的保护,无忧无虑地在广阔的草原上长途旅行,平静的俄罗斯曲调和东方旋律融成一片,和谐的回音在旷野上飘荡。然后,他们逐渐走远了,这种音响也逐渐地消逝在中亚细亚草原的天空中。”

23 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由俄罗斯曲调和东方音调两个主题变化、发展而成。
乐曲伊始,小提琴高音区持续而透明的泛音的背景,仿佛是空旷辽阔、寂静无声的茫茫草原。远远地传来了单簧管演奏的宁静安祥、气息宽广的俄罗斯曲调。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在商队的脚步声背景中,静谧而又无忧无虑的东方音调由英国管细腻而又缠绵地奏出而又迷人的旋律。

24 蹄声阵阵,俄罗斯风格的曲调不断反复,在乐队的全奏中达到庄严而气势雄伟的高潮,好象商队已经栩栩如生地来到听众眼前一般。优美的东方行调再一次响起,不断变化的配器手法和调性转换,使这个主题带给人们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感受。 随后,作者以对位的方式巧妙地将两个主题交织、迭置在一起,俄罗斯曲调和东方音调此起彼伏,水乳交融,形成和谐的回声。 尾声中,音乐随着脚步声渐渐远去。俄罗斯主题的片断先后在不同乐器上用不同的调性再现。最后,音乐在甜蜜如歌的、极轻微的长笛声中慢慢地消逝,留下复归寂静的广袤的大草原。

25 里姆斯基· 柯萨科夫(1844~1908)

26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年3月18日生于俄国诺夫哥罗德一个贵族家庭。他七岁学钢琴,十岁作曲,十二岁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十八岁毕业授海军准尉军衔。在学校里,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倡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并加入“强力集团”小组,开始进行音乐创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写出了许多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作品。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甚多,不少作品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重点在歌剧领域,共创作歌剧15部。

27 代表作有歌剧《五月之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金鸡》等。他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等也非常受欢迎。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作品多从俄罗斯民间童话故事和寓言中寻找灵感,不太注重表现历史和现实,不是用音乐去具体地表现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音乐的气氛来感染听众,让听众自己去联想,因此他的作品更富于幻想和传奇的色彩。

28 歌剧《萨旦王的故事》 选段《野蜂飞舞》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29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的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30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得》 又译《天方夜谭组曲》,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宰相之女舍赫拉查德不忍目睹事态发展,为了挽救自己的姐妹。她自愿嫁给苏丹王,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就停住,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她。之后,她就这样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

31 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这个乐章主要描写航海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乐曲开始的引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威严、阴沉,由全部弦乐及单簧管、大管、长号、大号以三个八度齐奏,是苏丹王凶残的形象。 接着是木管器的延续与和弦进行。然后,独奏小提琴在竖琴轻柔的伴奏下,奏出了另一个充满幻想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是温柔、美丽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她仿佛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国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32 呈示部是在大提琴、中提琴波动的音型伴奏下出现了主部主题,犹如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这个主题主要是对大海与辛巴德船的描绘。
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长笛吹出,它描写了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辛巴德的航船在从容不迫地行驶。 第二主题由舍赫拉查德主题变化而来,充满激动不安的情绪,仿佛航船遇到狂风巨浪。

33 音乐在惊涛骇浪般的高潮中进入再现部,这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结合,描绘海上暴风雨的情景。经历暴雨之后,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建立在大海主题上的抒情曲调,似芦笛的低吟。音乐显得宁静柔和,仿佛辛巴德的船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平稳地驶向远方。

34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了舍赫拉查德主题,仿佛告诉人们,舍赫拉查德又在讲述她那迷人的故事。独奏大管悠闲地奏出卡伦德王子东方色彩的主题,音乐速度多次变化,使人联想到王子那充满神奇色彩的遭遇。 中间段音乐对比较大。长号、小号有力的呼应,发出号角般的音调,音乐急促饱满,惊险而激烈,使人感到奇迹的发生。由小号再一次变化重复的号角性音调,成为这一部分展开的动机,并在发展中多次重现。随后,卡伦德王子的主题再现,舍赫拉查德又继续讲述起了王子的故事。在这里,音乐主题一共变奏了四次,而且显得越来越激动。

35 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全曲较为抒情、宁静,音乐描写的是年青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中的情景。首先,小提琴奏出温柔而平静的主部主题,这一主题生动刻画了王子温文尔雅的形象。 随后,单簧管奏出轻盈而优美的东方舞曲风格的音乐主题,这一主题生动地描绘了娇美的公主那优雅的舞姿,小鼓与三角铁的装饰性节奏,更加强调出舞蹈者的风采。 再现部在新的色彩中重复,上面两个主题显得情绪更加激动热烈,旋律进行中舍赫拉查德主题两次加进来,并运用了许多华彩乐句,好像是故事越讲越生动有趣。

36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和辛巴德的船撞上骑士铜像的峭壁。乐曲的结构比较自由,类似回旋曲形式。乐曲开始的引子由苏丹王和舍赫拉查德主题构成。这里苏丹王的主题由弦乐和木管奏出,已失去原有了那种威严和恐怖力量,而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则由小提琴奏出,使人感到沉着而自信的王后已开始征服凶暴的苏丹王。随后,乐队奏起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的轻快节奏,引出一个简洁热情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急速活跃,像是漫无节制的一股音流,它那固定不变的急剧的节奏型,几乎贯串着整个节日的场面。

37 在惶惑不安的号声之后,奏出了王子的回应。副部主题是第三乐章公主主题流畅的旋律。富有东方色彩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多次反复变化,特别是通过调式调性的不断转换,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节日场面。
展开部中除了原有的素材之外,引进了经过很大变化的苏丹王主题及卡伦德王子主题。再现部中整个管弦乐队响亮的声音,把巴格达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结尾部转为6/4拍,音乐转入海上风暴画面,狂风咆哮、波涛汹涌,辛巴德的船在海洋中已无能为力。最高潮声中大锣一声巨响,音乐立刻沉寂下来,辛巴德的航船被峭壁撞得粉碎而遭到灭顶之灾。

38 简短的尾声与引子相呼应。小提琴演奏的柔美抒情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在这里明亮响了起来,象征着她讲完了所有的故事。由低音管乐奏出的苏丹王主题已变得柔和舒缓与亲切,象征苏丹王终于放弃了他残暴的誓言。音乐在平静中结束了这个神奇的音乐故事。

39 东欧和北欧国家的音乐

40 “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 )

41 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
他将捷克民间音乐素养充分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少直接采用民歌主题,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斯美塔那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了他在音乐中。 器乐作品中,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最著名,它像一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抒发了祖国深沉挚爱的感情。这部在立意和结构上均有创作的作品成国后来史诗性交响写作的范本。

42 《伏尔塔瓦河》 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43 伏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 弦乐器奏出了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充满了迷人的诗意,时而又有着史诗般咏唱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

44 伏尔塔瓦河流过了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中回响着。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伏尔塔瓦河流过了村庄,岸边传来了轻盈欢快的波尔卡舞曲。这是黄昏时分,村民们正在载歌舞地举厅婚礼。 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转弱。木管乐器宁激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音乐充溢着神秘幻想的色彩。优美动人虚无飘渺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地奏出,这是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鳞鳞月光下翩翩起舞。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地吹奏着流动音型,朦胧的月光倾泄,伏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着。

45 黑夜将逝,表现伏尔塔瓦河的基本主题在黎明中出现。音乐渐强,乐队的全奏,铜管乐肆虐的喧嚣,木管乐尖锐的啸叫,描写了河流在圣约翰湍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终于,滔滔的河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冲出了险境,景色豁然开朗。伏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意气风发。大调的基本主题由乐队全奏着,显得更加宽广妩媚而感人至深,充满了欢乐利力量。

46 伏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第一首交响诗中史诗般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两次响起,这个主题象征着捷克人民的伟大和光荣,整部交响诗集也有机地贯穿在一起。
最后,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流向远方……

47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48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

49 1891年,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同年被布拉格音乐学院聘为作曲教授。1892年,德沃夏克到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并以自己杰出的音乐活动,推动美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是欧洲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美国交响曲。这部作品抒发了他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并倾注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交响曲中的主题既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旋律和节奏特色,又有捷克民间舞蹈的因素。

50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二乐章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念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51 本乐章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再寻旧生活,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故乡!故乡!思念故乡! 孤客在他乡,寂寞又凄凉。我常常思念故乡,和我亲人欢聚一堂,欢聚一堂。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我渴望和亲人欢聚在一堂,欢聚在一堂。 念故乡,念故乡,念故乡……

52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53 歌剧《水仙女》选段 《月亮颂》 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是一部悲剧性的三幕歌剧,剧本由捷克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杰罗斯拉夫·克伐比尔所作。讲述了水仙女鲁沙卡(Rusalka)和王子的悲剧爱情故事,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是第一幕水仙女所唱的咏叹调《月亮颂》,表现了水仙女对爱情的渴望,是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歌曲,已经成为音乐会上必不可少的曲目之一。

54 第一幕中,水仙女在人间与心爱的王子失之交臂,无限眷恋地返回水中。在静静的月夜,水仙女独自唱起这首《月亮颂》。德沃夏克在这首咏叹调中,并没有刻意表达悲哀的情绪,而是描写了一种深切绵远的感怀。正是这样一种值得回味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

55 水仙女是一个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从前,在大森林里的一个湖中,住着一位仙女,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了变成人到人间去和王子相会,她只好去求助女妖。女妖对她说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须变成哑巴,同时,一旦她失去王子的爱,就必须永远生活在湖的最深处而且王子也将遭到不幸。水仙女来到人间,也的确与王子相爱了,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王子却爱上了作为来宾的邻国的一位公主。水仙女痛苦万分只好遵守诺言,回到湖水深处。不久,王子后悔了,他来到湖边呼唤水仙女,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

56 银色的月亮请你告诉他, 我要用双臂拥抱他, 告诉他,在梦中想念我, 哪管它只有一刹那, 在远方的月亮啊,请你照耀他, 告诉他我在这里等待他。 假如我爱人梦见我,      愿把他从梦中唤醒, 月亮啊!留下吧,留下吧,月亮啊,留下吧! 星夜的天空上银色月光,你的光芒照耀远方, 你尽情地漫游全世界,注视这人们地窗户!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吧! 告诉我,我爱人在哪里?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 告诉我,我爱人在哪里?     

57 格里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58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6岁随钢琴家的母亲学习音乐,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

59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选段 《在山魔的宫殿中》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选段 《在山魔的宫殿中》 格里格应邀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通过青年农民培尔金特所经历的光怪陆离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纯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60 描写培尔、金特误入山魔大王宫殿,魔鬼围着他喊叫及魔王的凶恶形象。乐曲开始由圆号奏出阴森的音调,再由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拨弦奏出了阴沉怪诞的山魔主题。当大管从小调转为大调重复这个主题音乐后,这一主题又反复变奏,随着乐器逐渐增多、音量加大、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区扩展,造成群魔疯狂乱舞的场面。

61 夏尔·卡米·圣-桑 CamilleSaint-Saens 1835-1921

62 法国作曲家。1835年10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出身于诺曼底附近的贫苦农家,母亲是水彩画家。父亲在圣-桑两个月大时去世,圣桑由母亲和伯母共同抚养,伯母是音乐家,于圣桑两岁半时开始教他弹琴。
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圣玛丽教堂任管风琴手,1852年、1864年两次角逐罗马大奖失败,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除此以外他还有9本音乐论著,并发表过诗集,精通哲学、美术和天文学,而且精通多种语言,他的博学令人惊叹,被称为“活的百科辞典”。

63 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64 交响诗《骷髅之舞》 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按天主教教规规定,11月2日是“万灵节”。据说,在这天夜晚,鬼怪神魔都要破土而出,狂歌欢舞,通宵达旦。

65 吱格,吱格,吱格, 死神按照韵律, 用他的踝骨拍打着墓石 子夜时分, 死神正奏着一支舞曲。 在他的提琴上…… 朔风凛冽,夜色茫茫, 阵阵呻吟,在椴木丛中鸣响, 鬼影憧憧,在阴影下闪闪晃晃。 狂奔、跳跃、尸袍飞扬。 吱格,吱格,吱格, 个个打着寒颤。 你听那舞者的白骨格格作响。 ……但是,嘘! 突然间,他们停止了舞蹈, 东推西撞,慌忙逃窜-- 晨鸡报晓,向着东方。"

66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67 《动物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一)序奏及狮王的行进;(二)公鸡和母鸡;(三)野马;(四)乌龟;(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馆;(八)长耳人;(九)林中杜鹃;(十)大鸟笼;(十一)钢琴家;(十二)化石;(十三)天鹅;(十四)终曲。其中只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

68 第十三曲《天鹅》 本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69 20世纪音乐

70 斯特拉文斯基 I.F.Stravinsky (1882--1971)

71 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国著名作曲家,1882年6月17日生于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包姆,父亲是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首席男低音演员,九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进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但钻研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多,自1903年起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三年,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从191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与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先后为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谱写了音乐,引起了西方音乐界的轰动。

72 《火鸟》组曲 《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是20世纪芭蕾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久演不衰。
芭蕾舞剧《火鸟》完成于1910年4月。6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德彪西会见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并表达了自己对《火鸟》的赞赏。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有人还认为斯特拉文斯基自从写了《火鸟》组曲后,他就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拉威尔等人并驾齐驱了。

73 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由俄罗斯舞剧团的编导米哈伊尔·福金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而编写的。剧情大致为:
王子伊凡猎获一只神奇的火鸟,又放其归去,火鸟赠与王子一支闪光的羽毛为谢。此刻,王子发现13位少女在金苹果树下游戏,并爱上了其中一位少女。她们原是公主,是魔王将这些少女囚禁起来,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王子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但不幸被魔王捉住。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74 这部组曲共分七段: 一、引子:乐曲以带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一段起伏的阴暗旋律为开始。在这支旋律上,有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一些猎号般的短句。这段音乐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景:在荒野之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城堡及其花园,天空中飘浮着不祥的云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有点阴森可怖。 二、火鸟之舞:散布于整个弦乐器组的一个突如其来的颤栗,宣告了火鸟的来临。接着,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一连串急促而略显焦躁的乐句,暗示出火鸟激烈、骄矜的舞蹈。

75 三、火鸟变奏曲:这段变奏是在丰富的幻想中,由闪烁发光的弦乐器和尖刻辉煌的木管乐器的音响构筑起来的。
四、公主之舞:公主们的舞蹈温柔而抒情,采用的是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旋律。霍洛沃多舞曲的一支副歌般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背景是加弱音器的弦乐器的轻柔音响。音乐的织体清晰透明,仿佛使人进入了仙境。

76 五、魔王卡茨之舞:在这一段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他擅长描绘怪诞异常、极其恐怖的事物之才能:强烈的切分节奏、闪耀着怪异光芒的乐队色彩、互相抵触的和声、引人注目的不协和音等,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刻划出魔鬼卡茨及其同伙粗野、狂暴的险恶嘴脸。 六、催眠曲:这是火鸟用来催眠妖魔的一段音乐。那种神秘的朦胧感、轻轻晃动的节奏、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确实具有催眠作用。 七、终曲:一支独奏法国号模仿着“公主之舞”中长笛引子的旋律,奏起了宣告胜利的欢歌。

77 哈恰图良Aramllich Khachaturian ( 1903-1978)

78 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79 《马刀舞曲》 《加雅涅》是哈恰图良所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部作品充满亚美尼亚地方色彩,哈恰图良根据其中13段音乐编成两套组曲,其中《马刀舞曲》和《玫瑰女郎之舞》是音乐会常演奏的曲目。《马刀舞曲》是这部舞剧里描写亚美尼亚人彪悍性格的一段舞蹈音乐。它以活泼的旋律、东方的情调,深受听众们的喜爱。

80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 一开始,在定音鼓、军鼓以及长号和弦乐器的伴奏下,木琴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居住在高山上的库尔特族人民有出征时跳战斗性舞蹈的传统,这一节奏强烈,迅疾奔放的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骠悍的性格。 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遍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这一主题是由萨克斯管和大提琴奏出的旋律,原为舞剧第二幕第一场中加雅涅的弟弟努列和女友卡莲舞蹈时的配乐。 中间部主题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骠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Download ppt "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