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文報告 儒家生死文化討論 不死鳥 組員 972BP001 彭科強 972BP008 王薪榕 972BP025 彭裕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文報告 儒家生死文化討論 不死鳥 組員 972BP001 彭科強 972BP008 王薪榕 972BP025 彭裕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文報告 儒家生死文化討論 不死鳥 組員 972BP001 彭科強 972BP008 王薪榕 972BP025 彭裕宗

2 儒家生死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張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是卻可以透過道德學問的修養使精神達到永存和不朽。
儒家講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生死觀中所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張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是卻可以透過道德學問的修養使精神達到永存和不朽。 只要人再活著的時後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社會服務,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也可以安祥自在、無愧無悔了。 道家的生死觀講究的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他們將生和死都視為一種自然現象。 老子認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過是安息,生死無非是氣之聚與散。 無論是儒家的重生輕死思想,還是道家的輕生輕死主張,都教導人們要不畏死亡、藐視死亡。 尤其儒家的生死觀直接孕育了國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其進步意義不可低估。

3 儒家生死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兩家的生死觀又未免過於忽視死亡了。
不了解生死的本質,不在生時認真思考死亡的意義,這實際上也是對死的不負責任。 從這一點來看,佛教的生死觀似乎更勝一籌。 佛教講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認為人世是充滿各種苦難的苦海,這種佛性便是每個人的本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洞澈自己的本心,就可以顯露出佛性,進而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 如此看來,佛教生死觀的著眼點不只在於生前,也不止於死後,而是在於生命個體的永恆歸宿; 它不是一昧地重生輕死,也不是簡單地輕生輕死,而是教導我們最終如何超越生死。

4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公 元 前 5 5 1 年( 周 靈 王 二 十 一 年 )
孔 子 生 。 提 倡 仁 、 義 、 禮 等 價 值 , 挺 立 道 德 主 體 , 開 創 了 儒 家 學 派 。 弟 子 記 其 言 行 , 雜 以 己 言 , 戰 國 初 年 成 《 論 語 》 一 書 。 公 元 前 年 卒 。春 秋 霸 局 時 興 、 禮 樂 崩 壞 , 孔 子 曾 棄 官 遊 說 各 國 , 顛 沛 流 離 只 盼 解 決 時 弊 , 但 一 人 之 力 難 挽 狂 瀾 。 晚 年 他 致 力 於 整 理 典 籍 : 刪 詩 書 、 訂 禮 樂 、 贊 周 易 、 修 春 秋 。 其 中 影 響 最 巨 者 為 史 書 《 春 秋 》 , 由 於 執 筆 嚴 峻 無 私 , 令 亂 臣 賊 子 畏 懼 。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5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公 元 前 ~ 前 年 ( 周 安 王 二 十 三 年 ~ 周 烈 王 四 年 )孟 子 生 。 以 復 興 孔 子 學 說 為 己 任 , 主 張 性 善 論 , 為 日 後 儒 家 學 派 建 立 嚴 密 的 哲 學 體 系 。 孟 子 及 其 弟 子 的 學 說 集 為 《 孟 子 》 一 書 。 卒 於 公 元 前 ~ 前 年 之 間。 孟子生當擾攘戰亂之世,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孟子滕文公篇)覺民救世,保衛儒家道統為己任。當其周遊列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於諸侯」(孟子滕文公篇),其聲勢之壯大,實超邁前賢而過之。惟孟子歿後,其學說湮沒而不彰;一直到唐代韓愈出,才認為:自孔子歿後,僅孟子得孔子的正傳;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韓愈一倡,此說大行。宋儒之極力推崇孟子,溯其源流,實自韓愈啟之。

6 儒家代表人物-荀 子 公 元 前 年 ( 周 顯 王 二 十 九 年 ) 荀 子 約 生 於 此 時 , 一 方 面 繼 承 儒 家 重 禮 義 的 思 想 , 一 方 面 反 對 孟 子 的 性 善 論 而 主 張 性 惡 論 。 著 有 《 荀 子 》 。 卒 於 公 元 前 年 。 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7 儒家哲學傳統簡介 孔子教導「仁」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範疇或思想體系﹐對於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所共同承認並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點﹐則在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特殊之處﹐即認為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不斷的功夫修養,便足以達至儒家理想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

8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

9 孔子透過對夏、商典籍的整理與對周文化的反省,開啟了儒家哲學的廣大思想內涵,其與弟子們的討論,被整理成《論語》、《易傳》等原始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孔子創造出仁的哲學,在政治、教育、倫理等日常生活作息與言行舉止中﹐發揮人們的德性本能,建立並置身於人與人間適當的人際關係當中;對於天人關係的思考與應對﹐也擺脫掉時人以現世得失與情緒為主而有的讚頌與咒怨的態度﹐而以理性的認知採取適當的天人關係﹐既強調其自然性﹐也重視其崇高性。

10 孟子及其弟子所編的《孟子》一書,是在論語之後最生動的原始儒家作品之一。
書中發揮義的精神,強調國君行仁政的理想事業,他對人們自發的心性修養功夫理論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覺悟,而找回內在本具的善性,因此為善為惡全在於人們自己的一心之中,這樣的理論傳統一直在後來的儒學思想家中不斷地受到發揮與擴充。 荀子作《荀子》一書,書中倡導化性起偽的思想,主張隆禮重法﹐認為人性本惡﹐因此人必須經過聖王的教化與自身的學習﹐才能知道善惡﹐行為合乎禮義。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為儒學綱領。

11 儒家和道家差異 儒家屬陽 道家屬陰 儒家講的是仁 是人和人相處之間所要謹守的本分 道家講的是真 是去掉教育與風氣之後的真 儒家講的是不好犯上 好犯上則好作亂 是長幼有序的倫理 道家講的是潛能的開發 是不自我設限的無限開展和逍遙自在 儒家講的投入 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家講的是放下 是人不與天爭的順化自然 儒家講的是知識養成 是理念內具 道家講的是無成心 是不被任何的理論成見所束縛 儒家講求的是禮教文明 道家講求的是反璞歸真

12 論語中孔子的生死觀 孔子對死亡態度,決定了儒家的生死哲學的方向。論語先進篇中說「未知生,焉知死?」,使得對於生的體會在相對於死的體會上取得了優先的地位;不過在諸多學者論文中,卻又有許多不同意見。以為「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這句話 封閉了儒家討論生命的門。歷代儒家學者沒有人對於人的生死正式討論,就如同對於宗教,孔子曾經『不語怪、力、亂、神』。

13 孔子雖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的話但並不表示儒家就不談死亡。曾向子問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個魯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願跟他多談死亡的問題。
以為對於生沒有體會,不可能了解死亡是什麼。 「儒家在談這個世界的時候,基本上是最合乎一般我們所謂的『人間性』而說的。但這其實也不是以人為中心,他是強調人必須正視人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一個存在,正視人是一個活在這個世界上裡頭的存在,經由這樣的一個『活』動,人開啟了對世界的理解。從這裡來思考問題,這是整個儒家的一個基本點。最基礎的地方從這裡說,他談生死從這裡說,所以子路一方面問事鬼神,孔老夫子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問死,孔老夫子又告訴他『未知生,焉知死』。人們對於生命沒有一種恰當的體會,沒有真正進入到生命的當下是什麼,你怎麼可以了解死亡是什麼?

14 儒學與現代社會的互動 (一)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儒家學派是中國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學派,中華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說,則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這指得是在中國文明體制的價值觀念方面,也就是表現在中國政治哲學及家庭倫理觀念上,以儒家價值觀為基本立場,從而展開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際倫理的規範,整體地是中華文明的主導思想。 (二)儒家傳統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儒家又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孝道觀念,並已深入人心,從而形成長遠的中華文化現象,因此在現代社會家庭人際關係中仍然是重要的價值。 (三)儒學研究的新路向 學重視社會理想的實踐,因此儒學理論建構應該著重與當代社會科學的結合,亦即儒學的經世濟民之學的強調與落實,建構之重點即在以儒家關懷社會的道德意識作為中國社會科學的價值指導原理。 至於傳統儒學理論的研究,則應重視儒家真理觀的辯證,亦即當作為中華文化共同傳統的儒學與道佛兩家進行義理辯證之時,儒學的真理觀建構基地的探究實為重點。


Download ppt "國文報告 儒家生死文化討論 不死鳥 組員 972BP001 彭科強 972BP008 王薪榕 972BP025 彭裕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