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1.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 ①纯净物 ②混合物 ③单质 ④化合物 ⑤金属⑥非金属 ⑦酸 ⑧碱 ⑨盐 ⑩氧化物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 C.①③ D.全部

2 解析 由H和Cl能组成氯化氢(属于酸、化合物、
纯净物);由He和Ne组成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 物;由不同的同位素 H和 H能组成氢气(属 于非金属、单质);由不同的同位素23Na和24Na 组成的金属钠(属于金属);由Na和Cl能组成 氯化钠(属于盐);由Na和O、H能组成氢氧化 钠(属于碱);由Na和O能组成氧化钠(属于氧 化物),故选D。 答案 D

3 基础回归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 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4 2.同素异形体 (1) , 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 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 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 变化。 不同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 相同的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同素异 形体)。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物理 化学 特别提醒

5 二、物质的分类 自我诊断 2.下表中对于相关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编号 纯净物 混合物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明矾 蔗糖 NaHCO3 CO2 B 天然橡胶 石膏 SO2 CH3CH2OH C 王水 H2SiO3 Cl2 D 胆矾 玻璃 H2CO3 NH3

6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知识,明矾[KAl(SO4)2·
12H2O]、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 等结晶水合物都是纯净物;玻璃是多种硅酸盐的混 合物;冰是水的固态,是纯净物;蔗糖有固定的组 成(C12H22O11),是纯净物;天然橡胶是高分子化合 物,一般来说高分子化合物都不是纯净物,天然物 质通常含有多种物质;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 合物;弱酸H2SiO3、H2CO3是弱电解质;NaHCO3是强电解质;SO2、CO2、CH3CH2OH、NH3是非电解质; 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 D

7 基础回归 1.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将物质分为 、 、 等类型;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将物质分为 、 和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 质可将物质分为 易溶 微溶 难溶 态物质 液态物质 固态物质

8

9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纯净物 混合物 区别 概念 组成 (1)宏观:同种 物质组成 (2)微观:由构 成同种物质的粒子
构成,对于分子构 成的物质而言由同 种分子构成 (3)具有固定不 变的组成 (1)宏观: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 (2)微观:由构成不 同种物质的粒子构成, 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而 言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没有固定的组成 转化 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10 是化学变化如H2与Cl2光照条件下爆炸,有的 是物理变化如自行车打气时轮胎爆炸等;
三、物质间的转化 自我诊断 3.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导电 ②爆炸 ③缓慢氧化 ④品红褪色 ⑤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⑥白磷转化 为红磷 ⑦久置浓硝酸变黄 ⑧克隆 解析 ①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 导电是化学变化;②爆炸的原因很多,有的 是化学变化如H2与Cl2光照条件下爆炸,有的 是物理变化如自行车打气时轮胎爆炸等;

11 ④品红褪色是因为其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别的
物质;⑤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是结合水生 成了胆矾;⑥白磷和红磷是两种不同的单质;⑦浓 硝酸久置分解出NO2,NO2又溶解在HNO3溶液中,使得硝酸变黄;⑧克隆是生物变化,已不是简单 的物质变化,超出了化学范畴。 答案 ③④⑤⑥⑦

12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 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 (1)两种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 的变化。如:酒精
基础回归 1.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 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 (1)两种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 的变化。如:酒精 挥发(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 的变化。如:铁生锈、 光合作用等。化学变化中常发生一些现象,如: 发光、放热、变色、生成固体或沉淀。 (2)两种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 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 有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一定 不一定

13 2.化学反应的分类

14 3.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是中学阶段学习的 五类重要物质,对其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熟练掌 握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15 在掌握各类物质化学通性的基础 上,还要注意各类物质中具体物质之间的差 异。既要掌握其所属类别的通性,还要掌握 这种物质的特性。如酸与金属反应可以生成 氢气和盐,这是一般规律,但并不是对任何 酸和任何金属的反应都适用。 特别提醒

16 四、胶体、分散系 自我诊断 4.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C.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 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17 解析 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前者可过滤分离,后
者过滤无法分离,只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A错误;某些 物质(如硝酸、酒精等)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存在 溶解度的限定,B错误;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可以比较,但如果未指明温 度,二者浓度大小不确定,C错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D正确。 答案 D

18 基础回归 1.分散系 (1)概念: 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 种(或多种)物质中

19 2.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 光的侧面可看见胶体中有 , 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这是由胶体粒子对 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在实验室里可利用该性质 鉴别胶体和溶液。 一条光亮的“通路”

20 要点精讲 要点一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21

22

23 特别提醒 判断氧化物的所属类别时,应注意: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 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 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形成对应的酸、碱时,元 素化合价不变,如NO2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不是碱

24 【典例导析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
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肯定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 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 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 为金属和非金属 ④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 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将所有氧化物分为碱性、 两性和酸性氧化物

25 A.①③ B.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解析 ①~⑤各项判断如下:①CH3COOH分子中含 4个氢原子,但它是一元酸,不合理;②强、弱电 解质是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 完全电离进行分类的,不合理;③区分金属与非 金属是依据其最外层电子的得失难易程度,而不 是以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合理;④任何化学 反应都有热效应,非吸热反应即放热反应,分类标准 合理;⑤氧化物分为碱性、两性和酸性氧化物的 标准应为氧化物能否和酸或碱反应,不合理。 答案 B

26 误区警示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新课标
教学首先介绍物质分类方法,突出化学方法在学习 中的应用,在学习基本概念分类时,如物质分类、 反应类型分类等,要抓住概念分类的根本标准,避 免外观现象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正确判断。

27 迁移应用1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
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 都是氧化物 B.HClO、浓硫酸、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 化性酸 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 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 原子,都是二元酸

28 解析 HCOOH是羧酸,Cu2(OH)2CO3是碱式
盐,A项错;CH3CH2OH是非电解质,C项错; HCOOH分子中只有羟基氢可以电离,属于一元 酸,D项错。 答案 B

29 要点二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 直径大小 <10-9 m 10-9 m~ 10-7 m >10-7 m 成分 离子或 小分子 大分子或 分子集合 大量分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 明或半透 不均匀、 不透明 实例 食盐水、 蔗糖溶液 Fe(OH)3 泥水

30 【典例导析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叫胶体 C.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别 D.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形成胶体 A

31 迁移应用2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 是 ( )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C

32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1.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NO3应属于( ) B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
题组一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1.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NO3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 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 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⑧ 解析 氢化物是指氢元素与另外一种元素形成 的化合物,HNO3不属于氢化物;氧化物是指氧 元素与另外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HNO3不属 于氧化物;HNO3是化合物,不属于混合物。 B

33 解析 A项酸性氧化物转化为酸,应按酸性氧化
2.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 A.SiO H2SiO3 B.Cu(OH) Fe(OH)3 C.CaCO Na2CO3 D.Cu Cu(NO3)2 解析 A项酸性氧化物转化为酸,应按酸性氧化 物+水 酸的反应形式直接转化,但SiO2与 水不反应,故SiO2不能由一步反应变为H2SiO3; B项碱变为其他碱,应按碱+盐 新碱+新 盐的反应形式直接转化,但Cu(OH)2不溶于水,

34 一般不能与盐反应生成其他碱,故Cu(OH)2不能由
一步反应转化为Fe(OH)3;C项盐变为其他盐,可能 的反应形式为盐+碱 新盐+新碱,盐+酸 新盐+新酸,盐+盐 新盐+新盐,盐+金属 新盐+新金属,由于CaCO3难溶于水,故它难与其他 物质反应转变为易溶于水的Na2CO3;D项金属变为盐, 可能的反应形式为金属+酸 盐+H2(强氧化性酸 反应产生其他气体),金属+盐 新金属+新盐, 铜可与AgNO3溶液反应直接产生Cu(NO3)2,也可与硝 酸反应直接产生Cu(NO3)2。 答案 D

35 3.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
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 ) 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 化物 解析 Na2SO4中含Na+,它是钠盐;含SO ,它 是硫酸盐;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Na+,阴离子只 有SO ,没有其他的阴、阳离子,故它属正盐。

36 从组成看,1个HNO3分子只电离出1个H+,故它是
H+和NO ,故它是强酸;从挥发性看,HNO3容易挥 发,故它是挥发性酸。Mg(OH)2是二元碱,是从 组成看的,说明1 mol Mg(OH)2能电离出2 mol OH-,而难溶性碱、中强碱是它的性质。Al2O3是两性氧 化物,说明它既能与OH-反应,又能与H+反应, 是从性质方面来分类的;它是金属氧化物、最高 价氧化物,是从组成方面分类的。 答案 A

37 B.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溶液中含有氢氧
题组二 胶体、分散系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 液、水等 B.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溶液中含有氢氧 化铁胶粒数为2NA C.可吸入颗粒(例如硅酸盐粉尘)形成气溶 胶,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D.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 无丁达尔效应

38 解析 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
水不是分散系,A错;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铁粒子为2NA,但氢氧化铁胶粒 是分子的集合体,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2NA,B 错;气溶胶吸入人体中,直接影响呼吸,长此以 往易形成呼吸疾病,C正确;丁达尔效应是溶液与 胶体的鉴别方法,D错误。 答案 C

39 5.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 A.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 B.加热时二者都能稳定存在 C.加入盐酸先沉淀,随后溶解 D.分散质微粒可透过滤纸 解析 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胶体能;加热 时,Fe(OH)3胶体不能稳定存在;Fe(OH)3胶 体中加入盐酸先聚沉后溶解而MgCl2溶液不能; 二者都能透过滤纸,故选D项。 D

40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
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 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 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解析 纳米碳的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 属于胶体粒子的范围,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 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 体的性质。 B

41 7.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 色。用此溶液进 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此反应属于 (填反 应类型)。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 至液体呈 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2 (3)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
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 (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 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 体,可以看到 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 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 。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 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 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得到棕黄色的 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43 此反应也属于 反应。 (5)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 (填“能”或“不能”)净水。 答案 Fe2O3+6HCl FeCl3+3H2O 棕黄 (1)FeCl3+3NaOH NaCl+Fe(OH)3↓ 复分解反应 (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 (4)Fe(OH)3+3HCl FeCl3+3H2O 复分解 (5)能

44 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广东,5)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
1.(2009·广东,5)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 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 是合金 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 质 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 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 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 是高分子化合物

45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BaSO4是难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Cl2中 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答案 B

46 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 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 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
2.(2008·广东,7)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 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 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 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 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 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 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解析 沼气是可再生能源,水煤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盐酸是HCl的水溶液,食醋是醋酸的水溶液,因此二 者都是混合物;纯碱是Na2CO3,是一种盐而不是碱。 因此②⑤⑥错。 D

47 3.一瓶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 ) A.一种单质 B.一种化合物 C.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 混合物 解析 一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也可以组成 混合物。如氧元素可以组成O2和O3。 D

48 4.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括号里的是类
别) ( ) A.空气(混合物)、C2H5OH(醇)、H2SO4(离 子化合物)、CO2(非电解质) B.液氨(氢化物)、NH4Cl(铵盐)、HNO3(含 氧酸)、NaOH(强电解质) C.HCl(共价化合物)、CH3COOH(羧酸)、 Na2O2(碱性氧化物)、CH3I(卤代烃) D.NO2(酸性氧化物)、CH3CHO(有机物)、 CO(有机物)、CH3COOCH3(酯)

49 解析 A中硫酸是共价化合物;C中Na2O2不属于
碱性氧化物;D中NO2不是酸性氧化物,CO是无 机物。 答案 B

50 5.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B.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 成CO2和H2O C.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 溶液制备Fe(OH)3胶体 D.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51 解析 石墨属于非金属材料,但石墨可以导电,故
A错;丝、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其中含有氮元 素,而某些合成纤维中也含有氮元素,故这些物质完全燃烧时其产物不可能只有CO2和H2O,故B错;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沸水中才能制备Fe(OH)3 胶体,而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中,得 到的只能是Fe(OH)3沉淀,故C错;淀粉溶液是 一种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D正确。 答案 D

52 6.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 ①鸡蛋白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 溶液 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 ⑥肥皂水A.②④ B.③④ C.②④⑥ D.④ 解析 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 ①③⑤⑥,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只 能是④,因为②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 D

53 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
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纯净物(B)与混合物(A)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B)与氧化物(A)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4 解析 据图示内容,物质分类的三个关系可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属并列关系,化合物与氧化物属包含关系,单质与化合物属并列关系,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交叉关系。
答案 B

55 8.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医用酒精用于皮肤消毒 B.用四氯化碳擦去圆珠笔油渍 C.橡胶老化 D.蜂蚁叮咬处涂些肥皂水可以减轻痛痒 B

56 9.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不稳定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 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 解析 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带电荷,但整个胶 体体系不显电性;加入电解质,胶体可发生聚 沉而产生沉淀,溶液加入某些电解质也可发生 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胶体是具有介稳性的分 散系,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而溶液是一 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 象,溶液没有丁达尔现象。 D

57 选项 蓝 黑 红 黄 绿 A SiO2 溶液 O2 NaOH溶液 Ag
10.奥运会会旗是五环旗,假定奥运 五环旗中的每一环表示一种物质, 相连环物质间一定条件下能发生 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 反应。且四种反应中必须包含化合反应、置 换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合适的一组是( ) 选项 绿 A SiO2 CuSO4 溶液 O2 NaOH溶液 Ag

58 B O2 稀硫酸 CO2 Fe NaOH溶液 C Al(OH)3 NH3 NaOH D Mg KOH 溶液 Al Fe2O3 解析 A项中代表绿色的Ag与代表黑色的CuSO4溶液 不能反应,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中代表黑色的稀 硫酸和代表红色的Al(OH)3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不 符合题目要求;D项中按题目要求的反应中没有复 分解反应,也不符合。 答案 B

59 11.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
的作用。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 的分子状况示意图,“ ” 和“ ”分别表示 不同的原子。对此反应的分类一定不正确的是 ( )

60 A.化合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可逆反应 D.置换反应 解析 该反应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的单质生成,故该反应一定不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 D

61 12.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
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 此类题目应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胶体 性质中,能使胶体聚沉的条件:一是加入电解 质溶液,二是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三 是加热等。 B

6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13.(10分)食品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 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理由是(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 。(3)生石灰还可以跟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列举两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63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
为什么? (5)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作干燥剂?举出一例。

64 答案 (1)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
(2)CaO+H2O Ca(OH)2 (3)与酸的反应:CaO+2HCl CaCl2+H2O,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CaO+CO CaCO3 (4)不能,因为生石灰全部变为Ca(OH)2后,小纸 袋中的物质将不再起干燥作用。 (5)酸:浓硫酸;氯化物:CaCl2;氧化物: P2O5;混合物: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65 14.(10分)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 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 替代的。 (1)现有下列六种物质:SO2、SiO2、CaO、 MgO、Fe2O3、Na2O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五种有明显的不同, 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分类的依据(至少 要写出两种分类方法)。 ① ; ② 。

66 (2)从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可以将化学反应
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Na2O2与水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是 。 从反应中 ,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 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从上述物质中分别 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 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 。

67 答案 (1)①SO2,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余为 固体②Na2O2,是过氧化物,其余为酸性氧化物 或碱性氧化物 (2)2Na2O2+2H2O 4Na++4OH-+O2↑ 有无 电子转移 CaO+SiO CaSiO3(或MgO+SO2 MgSO3等其他合理答案) Na2O2+SO2 Na2SO4

68 15.(12分)固体物质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 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 原子的最外层结构。该物质稍微加热就分 解成两种气体。 (1)A物质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有: 、 。 (2)A是 (填“离子”或“共价”) 化合物。 (3)A分解得到的两种气体的电子式是 、 (4)A溶于水后呈 (填“酸性”、“碱 性”或“中性”)。

69 (5)A加热分解 (填“是”或“不是”) 氧化还原反应。若是,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抓住化学式NH5分析,若氢元素全显+1价, 则氮元素应显-5价,由于氮的最低价态为-3价, 不能成立。根据氮的最低价态-3价,则其中一个 氢呈-1价,其余四个氢呈+1价,可满足题意。A 的化学式可写为NH4H,该物质加热分解可分解 为NH3和H2;溶于水可生成氨水并放出H2。

70 答案 (1) (2)离子 (3) (4)碱性 (5)是 NH4H NH3↑+H2↑

71 16.(8分)已知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
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

72 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 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不是 。 ①氢化物 ②酸 ③碱 ④盐 ⑤氧化物 (2)A、B、C三种元素中有一种是金属,则这种 元素是A、B、C中的 ,理由是 。 (3)如果E溶液是一种强酸,则E的化学式为 。

73 解析 (1)氢化物、无氧酸、无氧酸盐均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溶于水可以不发生变化;而碱必须
解析 (1)氢化物、无氧酸、无氧酸盐均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溶于水可以不发生变化;而碱必须 由三种元素组成,故一定不是;氧化物虽由两种元 素组成,但氧化物不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生成含氧酸, 故也不是。 (2)A可能是金属,因金属单质在常温下没有气 态。 (3)无氧酸中常见的强酸有HCl、HBr、HI的溶液,而 Br2、I2常温下均不是气态,故E的化学式只能是HCl。 答案 (1)③⑤ (2)A 金属单质在室温下不是气态物质 (3)HCl 返回


Download ppt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基础盘点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自我诊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