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重要性 濕地的簡介 P.1 P 濕地的植物 7. 引言引言 總結總結 濕地的動物 統計結果 P.3 P P 濕地的定義 P 紅樹林 P.4 組員感想 資料來源
這次專題我們會介紹濕地和統計最受 歡迎的濕地動植物是甚麼。主要分為六個 部分 : 濕地的簡介、濕地的重要性、濕地 的定義、紅樹林、濕地的植物、濕地的動 物和統計結果。 引言
濕地的簡介 濕地是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經常或 間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涵括了我們所熟知 的鹽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 積水區和潮汐灘地等。 在濕地的類型中,一般可區分為沿海濕地與內陸 濕地;沿海濕地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 澤等,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 內陸濕地則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 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 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 森林沼澤等。
濕地的重要性 生態 : 失去或破壞了濕地,濕地的動物就不能生活甚至絕種。海岸和河口的濕地為生 物提供了食物、水、築巢材料、遮蔽的地方。很多有商業價值和供垂釣的魚,及牠 們的後代,都會生活在這些地區。很多鳥也靠濕地為生。每年有超過十二萬季候鳥 停留在香港的米埔沼澤過冬和繁殖。 水利 : 濕地有暫時貯存過多水份的功能,它可以用來防洪和控制水土流失,就像海綿 一樣將雨水或地上水貯存起來,然後慢慢地釋放出去。濕地可以補充及排放地下水, 從而調節地下水水位。濕地也可以對抗泥土的侵蝕及下沉和水位上升。 經濟 : 濕地的生產力很高,每公頃植物的生產率比農地還高。濕地為人類和其他動物 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些濕地產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濕地可以節省很多防洪 治水的金錢和促進農產品的生產。
濕地的定義 濕地處於長期水浸和乾地環境的潮間帶。 濕地有 水陸兩種環境的特點,而且很難被分類成水或陸地環 境。 很多的植物和動物依靠這種水位漲落的環境生長, 因此濕地有很高的生態價值。 拉姆薩爾公約是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根據這條公 約,濕地是包括沼澤、潮濕地段及泥地、它們可以是 自然的、 人工的、長期存在的、臨時的、靜水的、活 水的、淡水的、或是鹹水的。它們也包括在潮退時水 深不超過六米的海水部份。
紅樹林是熱帶至亞熱帶地區河口地帶的其中一個 主要的沿岸自然現象,可在一些鬆軟潮濕且滿佈泥濘 的「濕地」上找到,是資源最富庶的生態系統之一。 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地區被陸地包圍的海灣中的植 物群落,主要是紅樹科植物,還有其他生長在潮澗帶 的喬本和灌叢植物。紅樹林是一種常綠植物的生態群 落,當中包括多個不同科植物,但均擁有類似生理結 構和特徵,以適應沿岸高鹽份的生長環境。 紅樹林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主要以沿岸淺水地帶的魚蝦為食糧。黑臉琵鷺琵琶型的嘴有如 探雷器,幫助他們發現食物。黑面琵鷺喜歡在泥濘水塘、湖泊或泥灘等海岸口 地區的生境中活動,常在水中緩慢前進,嘴往兩旁甩動以尋找食物。 黑臉琵鷺的覓食: 濕地的動物 黑臉琵鷺的英文名 稱為 Black-faced Spoonbill ,意即具有黑色 面龐和匙狀嘴巴,這個黑長的扁平「湯匙嘴」和中國古時的樂器琵琶有 點相似,因此以琵鷺稱之最為貼切不過 。 除了黑色的嘴、臉和一對修 長的腿外,牠全身就是如雪般白的羽衣。 黑臉琵鷺的外貌:
黑面琵鷺繁殖在朝鮮島嶼和遼東島嶼。據記載冬季至臺灣及中國的華中華南 地區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島和越南北部越冬,過去曾在菲律賓越冬。 台灣: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 5 月可在臺南縣七股鄉附近看到。曾出現於宜蘭、關 渡、大肚溪口,以及曾文溪口等地﹔曾文溪口平時約有 160 只棲息。 2000 年的調 查中曾經多達 488 只,約占全世界估計量的三分之二,應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大族 群。 大陸:據觀鳥愛好者近期提交的記錄,在廣東深圳、江西永修、上海崇明及福建 閩江口等地有確證的黑面琵鷺觀測記錄,其中廣東深圳的福田紅樹林,每年有約 50 只左右的黑面琵鷺種群越冬,上海崇明東灘可以初步確證為黑面琵鷺的遷徙通 道。 黑臉琵鷺的生態分佈:
彈塗魚 彈塗魚有兩种種,較小的一種比較常見,稱為廣東彈塗魚,當海水低潮時,在紅樹 林的泥灘附近經常可以看見牠們;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或簡稱大彈塗魚。潮退時, 在浮橋盡頭的水邊附近,常有牠們的足跡。 彈塗魚的種類: 彈塗魚非常適應其半陸生的生活,可以離水一段長時間。牠的呼吸方法是先讓腮 腔充滿水,然後使水通過腮部。不過,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氧氣很快就會用完,牠必須 經常到小水洼或海邊去,吸入新鮮的水。彈塗魚也可以通過皮膚吸收氧氣,不過牠們 一定要保持皮膚濕潤,才可這樣做。 彈塗魚的呼吸系統: 每到繁殖季節,雄彈塗魚便會高豎背鰭,以胸鰭 撐高身體來吸引雌彈塗魚。受到吸引的雌彈塗魚會跟 雄彈塗魚入洞產卵。從此兩魚共同生活,雌彈塗魚留 居洞內,雄彈塗魚則負責守衛。 彈塗魚的繁殖:
彈塗魚大都呈深灰褐色或綠色,身上有幾顆較深色的斑點或幾條斜紋。彈塗 魚有一雙鼓凸的大眼睛,長在頭頂上;牠們有兩片背鰭,能夠像船帆似的升降。彈 塗魚的胸鰭肌肉結實,強壯有力。胸鰭連在一起,使牠們能在淤泥灘上彈跳自如。 彈塗魚的眼睛可以轉動,使牠的視野範圍擴及每個方向。 彈塗魚的身體: 廣東彈塗魚是食肉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雖然牠在陸上水中均能覓食,但牠多 喜歡離水尋找食物;薄氏大彈塗魚則是吃淤泥的動物,牠把頭垂在淤泥面上掃來掃去, 像吸塵機似地吸取泥面上一薄層營養豐富的藻和碎屑。 彈塗魚的捕食: 每到繁殖季節,雄彈塗魚便會高豎背鰭,以胸鰭撐高身體來吸引雌彈塗 魚。受到吸引的雌彈塗魚會跟雄彈塗魚入洞產卵。從此兩魚共同生活,雌彈 塗魚留居洞內,雄彈塗魚則負責守衛。 彈塗魚的繁殖:
招潮蟹 招潮蟹的外貌: 招潮蟹最明顯的特徵是雄蟹的兩隻螯大小不同,其中一隻大得不成比例, 往往跟蟹身其餘部份差不多大,而且顏色鮮艷,有特別的圖案。 招潮蟹屬於招潮屬,全世界已知的招潮蟹共有六十二種,其中四種可在香港找 到,包括海棲招潮蟹、弧邊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和粗腿綠眼招潮蟹。孤邊招潮蟹是 香港最大的招潮蟹,可長到直徑四厘米大。雄蟹的大螯呈銹紅色,有橙色斑紋,螯 端則為白色。海棲招潮蟹出沒於紅樹林向海那邊的鬆較淤泥上。 招潮蟹的種類: 如果另一頭雄蟹走近,牠便會搖動大螯,作為警告信號;牠也可以用大螯在 自己的甲殼或淤泥地面上拍打,造成一種警告聲音。如果兩頭雄蟹爭奪地盤或異 性,大螯便成為搏鬥的武器。首先,雄蟹將大螯向著對方屈曲和伸展數次,然後, 半曲著螯,突然逼近敵人,雙方大螯交接,互相摩擦著的下半部邊緣,隨而互相 以掌節扣緊。此時搏鬥成了角力,直至一方將對方從地上扯起,扔到一旁,才分 出勝負。 招潮蟹的鬥爭:
地洞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躲在洞中,牠們既可避免水陸各類捕食者的襲擊, 又不怕被太陽曬乾。最深的蟹洞可深入地下一公尺以上,住近海邊的較小的海棲招 潮蟹,多數建造較淺的地洞,只有三至四厘米深。在漲潮前,招潮蟹會用一團淤泥 塞好洞口;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令洞內能保存空氣,以便牠呼吸。 招潮蟹的居住環境: 在交配季節,成熟的雄蟹會表演特別的大螯揮動動作來吸引雌蟹,這種行動稱 為求偶表態。當雌蟹走近時,雄蟹的大螯會愈揮愈快;如果求偶成功,雌蟹便會跟 隨雄蟹進入地洞交配。招潮蟹不久便會從牠們的地洞中冒出來,表演其 “ 舞 ” 。 招潮蟹的繁殖: 招潮蟹的攝食: 就像其他蟹一樣,招潮蟹是橫行的。招潮蟹的腿雖然短,卻可以跑得很快。 牠們在地面上攝食,因此只有在海水低潮時才能離洞覓食。招潮蟹用小螯收集淤 泥顆粒推入口中,口內有一特別器官,可以將食物分類和過濾。
馬纓丹 中名:馬纓丹 別名:刺仔花、山大丹、五色梅、五色龍、臭金鳳、七變化 英名: Common lantana 學名: Lantana camara 科名: 馬鞭草科 原產地:熱帶美洲、西印度、中國大陸南部 濕地的植物
水筆仔 中名:水筆仔 別名:水筆、茄藤樹、秋茄樹、紅海茄冬 英名: Kandeliaobovata 學名: Kandelia candel 科名:紅樹科 原產地:中國南部、印度、婆羅州、琉球、日本南部
中名:白千層 別名:瓶刷子樹、白油樹、相思仔、日本相思、剝皮 英名: Paper-bark tree 學名: Melaleuca leucadendron 科名:桃金娘科 原產地:澳洲 白千層
木麻黃 中名:木麻黃 別名:牛尾松、木賊葉木麻黃、番麻黃 英名: Horsetail Tree 學名: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科名:木麻黃科 原產地:北澳洲
統計結果 最受歡迎的濕地植物 以上是受訪的 30 位同學選出他們最喜歡的濕地植物的圓形圖。
最受歡迎的濕地動物 以上是受訪的 30 位同學選出他們最喜歡的濕地動物的圓形圖。
濕地是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濕地裏 有很多動物和植物,若失去或破壞了濕地,濕地 的動物就不能生活甚至絕種。濕地也可以用來防 洪和控制水土流失,濕地產品還有很高的經濟價 值。 總結來說,在受訪的 30 位同學中,最受歡迎的 濕地動物是黑臉琵鷺,而植物則是馬纓丹。 總結
組員感想 莫凌浙 (23) : 在這次專題研習中, 我學懂了很多知識, 一來能夠認識 到很多有關動植物的生態 ; 二來可以學習怎與同學相處, 這 我真是大豐收啦 ! 葉悅兒 (32) : 這次專題研習,不但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濕地,還讓我學 習到怎樣將資料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
林浩輝 (11) : 這次專題,雖然很困難,但讓我進一步認識濕地。 我在這次專題明白到團體精神的重要和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 鄒觀俊 (8) : 這次專題裏,我學會了不斷分析及整理資料。 林彥彤 (14) :
資料來源 香港濕地公園 : 樹木谷 :
6B 莫凌浙 (23) 葉悅兒 (32) 林浩輝 (11) 鄒觀俊 (8) 林彥彤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