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张 宏
一、定义 心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 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 心脏性猝死: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 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 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 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 1 小时内死亡。 91 %是由心律失常所致。
临床死亡(假死):心搏、呼吸停止的一刹那。 ↓ 脑细胞损害阶段:心搏、呼吸停止四分钟以后。 ↓ 生物学死亡 :心搏、呼吸停止十分钟以后。
二. 危险因素 1. 性别、年龄: ①生后六个月,为第一峰。 ② 45 ~ 75 岁,为第二峰。 年龄增加是猝死的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发 生率高(约 4 : 1 )。 2. 高血压与左室肥厚: 左室肥厚是高血压导致猝死 的主要机制。
3. 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 4. 饮食 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及过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的 摄入均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未直接观察到 与猝死 的关系。 5. 运动 冠心病患者剧烈运动有可能诱发猝死和急性 心肌梗死。
6. 饮酒: 过度饮酒、醉酒增加猝死发生的危险性。 7. 心率与心率变异度: 心率增快是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心率 变异度受损者及 24 小时最慢心率< 50 次 / 分 者,猝死发生的危险性约为正常者的 2 倍。
8. 吸烟 吸烟是猝死的触发因素之一。 吸烟易于增加血小板粘附,降低心室颤动 阈值,升高血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 碳氧血红蛋白积累和肌红蛋白利用受损而 降低循环携氧能力,导致尼古丁诱导的儿 茶酚胺释放。
9. 精神因素 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个人与社会因 素造成的情绪激动及孤独,生活负担的过 重引起的情绪压抑等与猝死密切相关。 10. 家族史 猝死的家族史亦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如长 QT 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右心室发 育不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11. 其他危险因素 心室内传导阻滞、糖耐量试验异常和 肥胖等。
三. 病因 绝大多数猝死者有心脏结构异常。成年人主 要是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 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和 心内异常通道,这些心脏结构改变是室性快速心 律失常的发生基础。 猝死可由以下因素触发:心电不稳定、血小 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自主神经系 统不稳定、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 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 。
四. 病理 1.40 %~ 86 %发现有冠心病。猝死病人中大 多数具有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 15 %~ 64 %具有新近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证 据。 2. 左室肥厚本身容易发生心脏骤停,以往有 过心梗则发生的危险性更大;细胞凋亡也 参与了猝死者心律失常或传导系统异常的 发生和病理改变。
3. 心脏神经疾病可能是猝死的致病因素,包 括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缺血性损伤和病毒 所致的心脏神经病损,它可导致自主神经 的不稳定及心律失常。
五. 病理生理 1. 心室纤颤 2. 心室停搏 3. 心电-机械分离
正常心电图
心室颤动
六.诊 断六.诊 断 1. 突然意识丧失 拍打双肩,大声 呼叫。 2. 颈总动脉搏动消 失 颈A: 喉结旁开 2~3cm
3.呼吸停止或叹气样呼吸 一看:看胸廓起伏 二听:听呼吸音 三感受:感受口鼻的 呼吸气流 时间:<5秒!
七、心肺复苏 “ 五不要 ” 1. 对可疑的病人不要犹疑! 2. 不要用听诊器反复听心音! 3. 不要反复测量血压! 4. 不要以瞳孔的变化作为心搏骤停的征象! 5. 最好不要做心内注射!
八、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评估现场安全 → 诊断 → 呼救 ↓ 开放气道、判断呼吸 ↓ 人工呼吸 ↓ 判断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一) A (开放气道) 1. 清除口咽部的异物 察看口腔,如有异物,立即清除。 2. 仰头抬颏法 对于所有患者,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 气道。但创伤患者,不要使用仰头托颌法、 仰头抬颈法开放气道,因为仰头、抬颈可 能造成受伤的颈椎移动,加重损伤。
仰头抬颏法
(二) B (人工呼吸) 1. 方式: 口对口、口对口鼻。
球囊-面罩人工呼吸
单人操作
双人操作
2. 次数: 成人( ≥8 岁): 10 ~ 12 次 / 分(约 5 ~ 6 秒吹气一次) 儿童( 1 ~ 8 岁)及婴儿(< 1 岁) 12 ~ 20 次 / 分(约 3 ~ 5 秒吹气一次)
3. 吹气时间: 2 次吹气,每次持续 1 秒以上。 4. 吹气压力: 每次通气须使胸廓起伏。如果第一次人工呼吸 未能使胸廓起伏,在再次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 道后, 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 ( 过多次吹气或吹 气力量过猛 ) 可能有害, 应避免。 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 气 。
(三) C (人工循环) 1. 部位 成人及儿童 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2. 频率 100次 ∕ 分
3. 深度 成人: 3.8~5.1 厘米 儿童及婴儿:约胸廓的 1/3~1/2 。 4. 按压 / 通气比例 成 人: 30 ∶ 2 ( 单人或双人 ) 儿童及婴儿: 30 ∶ 2 (单人) 15 ∶ 2 (双人)
婴儿 紧贴乳头连线下方水平
5. 按压方法 快速有力、匀速,胸壁充分弹性复位。 成人:一手掌根接触按压部位, 另一只手重 叠于上方按压。 儿童:一手掌根接触按压部位, 另一只手重 叠于上方按压;或单手掌根按压。 婴儿:用中指、无名指两手指按压 ,或两 手环抱婴儿胸部,拇指按压胸骨,同时手 指挤压胸廓。
注意: 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 CPR 时,应每 2 分 钟或每 5 个周期 CPR( 每个周期 CPR 包括 30 次按压和 2 次人工呼吸 ) 更换按压者。施救者 应在 5 秒钟内完成转换工作。因为按压开始 1 ~ 2 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 降 ( 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 不理想 ) ,但是,直至 5 分钟或更长时间后, 操作者才开始报告疲劳。
九、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肋骨骨折 心包积血、心脏破裂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