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 自己 ” ,排除 “ 非 己 ”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以上第一、二道防线均有何共同点?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 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 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二)特异性免疫 是后天形成的,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 物起作用。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体液免疫过程 感应 阶段 反应 阶段 效应 阶段 抗原(细菌) 吞噬细胞(处理) T 细胞(呈递) B 细胞(识别) 效应 B 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吞噬细胞消化 增值、分化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 感应阶段: 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的 阶段 反应阶段: B 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效应阶段: 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感应阶段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效应阶段 吞噬细胞(处理) T 细胞 ( 识别 ) 与靶细胞结合 抗原(病毒) 效应 T 细胞 记忆细胞 增值、分化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 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抗原暴露,被抗体消灭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的阶段 T 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效应 T 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 宿主细胞(靶 细胞) 效应 B 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 效应 T 与靶细胞 密切接触,释 放淋巴因子
1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2 、只要接触一次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 抗原的特征。( ) 3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 4 、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 A 、吞噬细胞 B 、靶细胞 C 、 T 细胞 D 、浆细胞 × × D 练一练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 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 自己 ” ,排 除 “ 非己 ” ,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 2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3 、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癌细胞)。
1 、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度、 “ 敌 我不分 ” 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 击-自身免疫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 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扩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对称性、多滑 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 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 斑狼疮
2 、引起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 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织;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源,如:花粉、 海鲜、水果、动物的毛屑、青霉素等。
组织胺
免疫失调 类型特点基本原理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功能 过高 将不是大分子或正常机 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 识别为抗原 将正常细胞视为 抗原加以排斥 免疫功能 过低 遗传因素引起或 HIV 侵入 T 细胞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 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的病因: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 (HIV)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T 细胞 ) ,使人 体丧失抵抗力。 (2)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主要有:洁身自爱,使用一 次性注射器,不共用注射器。
变式 1. 艾滋病是由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 HIV 存在于艾滋病患 者的细胞中,其遗传物质 RNA 逆转录形成的 DNA 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 基因组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 HIV 的工厂,每个被感 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数百万个 HIV 。人若感染 HIV ,潜伏期一般 2 ~ 10 年 ( 如图 ) ,一旦确诊为艾滋病,一般 2 ~ 3 年死于其他疾病或癌症。 (1) 曲线 I 在 AB 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2)HIV 主要攻击人的 细胞。 B 点的存在说明了 HIV 的遗传物质经 潜伏在感染细胞中。 CD 段说明 HIV 在血液中的数量上升。 (3)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结合下列遗传信息传递图解分析,控制 HIV 产生 新个体的最佳环节应是 。 效应 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 使 HIV 暴 露, 再经抗体作用, 吞噬细胞将 HIV 分解吞食 T 逆转录形成的 DNA 逆转录
变式 2. 下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侵入人体后,病 毒和 T 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 HIV B . HIV 的增殖速度与 T 细胞增殖速度相同 C .人体一旦被 HIV 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D . HIV 对人体 T 细胞有攻击作用 D
本节小结: 1. 两个重要概念 1 )抗原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点:①异物性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2 )抗体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效应 B 细胞产生的具有免 疫功能的球蛋白。 本质:球蛋白(单纯蛋白)。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抗原第二次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的特点: 数量多;速度快(所用时间短);维持时间长 。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T 细胞、 B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
2.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过敏反应体液免疫 性 质 分 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球 蛋 白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 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 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 泌液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 原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 引发过敏反应 形成沉淀或细胞 集团 3.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中抗体的比较:
随堂训练: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 A. 脾脏 B. 吞噬细胞 C.T 细胞 D. 溶酶体 2. 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 A. 皮肤和黏膜 B. 血液和消化液 C. 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 D. 溶菌酶和肝脏 3. 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 特异性免疫出现迟,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 D.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4. 吞噬细胞参与 ( 多选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D C D ABC
5. 治疗艾滋病 ( 其遗传物质为 RNA) 的药物 AZT 的分子结构与胸腺 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很相似。则 AZT 抑制病毒繁殖机制可能是 A. 抑制艾滋病病毒的 RNA 的转录 B. 抑制艾滋病病毒的 RNA 的逆转录 C. 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D. 抑制艾滋病病毒 RNA 的自我复制 6.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结合, 发生免疫反应 B. 细胞免疫中, 效应 T 细胞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 胞 C. 进行免疫反应的是 T 淋巴细胞 D.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7. 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相同的是 A. 来源 B. 作用 C. 分布 D. 化学本质 B ABD D
8. 右图表示某种特异性免疫细胞某时期的结构,请据图分析 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抗体是由图中④合成,经③通过①分泌到细胞外 B. 若该细胞是浆细胞,它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 C. 如果该细胞是效应 T 细胞,则释放的物质为淋巴因子 D. 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与过敏原结合,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C
9. 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入兔体内后,兔体内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 X ,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 A 。若第 8 天,同 时注射抗原 Y 和 X ,图中表示对抗原 Y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 线 ;表示对抗原 X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 其特点是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细胞的作用。若 第 8 天不注射抗原 X ,则以后对抗原 X 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 是曲线 。 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 ( 反应快, 产生的抗体多 ) 记忆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