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 1333 班樊慧娴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 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 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而在国外,元宵也以 The 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 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 ─ ~ 六一九)才出现 ,算 是晚出的节目内容 之一 ,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 月上辛祠太一而开其端 。 不 过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并非年 年举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说在 汉武帝之时。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 元节或佛 教的燃灯法会的说法也都没有 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如下文「习 俗」 一节所述,元宵大约是从三世纪开始 , 慢慢形成的一种节庆 , 在南北朝发展 成一固定的节日 , 但成为后世元宵主 要节日的花灯和百戏要到隋炀帝才开其 端,炀帝也是一个把元宵庆典官式化的 皇帝。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 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 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 个消 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 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 “ 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 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 都被烧死了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 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 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 了。人们就 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链接: om/link?url=tl9tutK hTOK7gKY_YXNL JGMg9CffTsaB_A3 eF7g-HYK7Z0qs- tOFxL1E0vJtXsMc
猜灯谜 “ 猜灯谜 ” 又叫 “ 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 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 · 灯品》记载: "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 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 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 " 灯谜 " 。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 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打灯谜赏 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 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 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 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 书 · 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 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舞龙灯黄帝 张衡西京赋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 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 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 ,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 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 “ 照田财 ” ,用来预卜早 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 称之 “ 跳鬼 ” 。 【安徽省 】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 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 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 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 旧有 “ 正月十五大似年 ” 的说法。
上 元 夜 崔 液 玉 漏 铜 壶 且 莫 催, 铁 关 金 锁 彻 夜 开。 谁 家 见 月 能 闲 坐, 何 处 闻 灯 不 看 来。 元 夕 影 永 冰 灯 唐 顺 之 正 怜 火 树 千 春 妍, 忽 见 清 辉 映 月 阑。 出 海 鲛 珠 犹 带 水, 满 堂 罗 袖 欲 生 寒。 烛 花 不 碍 空 中 影, 晕 气 疑 从 月 里 看。 为 语 东 风 暂 相 借, 来 宵 还 得 尽 余 欢。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灯夜 (隋) 隋炀帝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 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 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 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 台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 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 姑。 诗曰 (宋)姜白石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 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 节偷灯的原因时说: “ 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 这里 “ 灯 ” 谐音 “ 丁 ” ,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 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 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 “ 丁 ”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 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 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 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 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 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