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 - 位置 * 胸骨及脊骨之間 * 兩肺中間,橫膈膜之上 - 功能 相等於水泵,帶動血液循環
血管 * 動脈 - 動脈壁較厚、堅韌而有彈性 - 血液由心臟泵出通過動脈輸送到各組織 * 靜脈 - 靜脈壁較薄 - 大多具瓣膜以防止血液倒流 * 微血管 - 連接動脈、靜脈及身體各細胞 - 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間交換氧氣、養料、 廢物 的地方
血液 - 由血漿、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所組成 - 成人血量約為其體重的 8% - 血漿是血之液體部份
血球分為: - 紅血球 內含血色素,是輸送氧氣的元素 - 白血球 功用是將細菌吞滅及產生抗體 - 血小板 功用是幫助血液凝固
血液循環分肺循環及體循環兩部份 主動脈 肺動脈 肺靜脈 上腔靜脈 下腔靜脈
因血液循環減弱或衰竭導致腦部 及身體重要器官缺氧 嚴重可導致人事不省,甚至死亡 休 克休 克
1. 血容積減少性休克 2. 神經性休克
3. 心原性休克 4. 過敏性休克
面青唇白 皮膚濕冷 脈搏快而弱 呼吸淺促 / 困難 神智不清 口渴 噁心、嘔吐 早期 : 無特殊徵狀,但脈搏加快及有時會感到暈眩 後期 : *嚴重者會昏迷狀態,甚至窒息及心跳停止
1. 確定環境安全 2. 安慰傷病者,安置傷病者仰臥 3. 初步檢查 4. 制止外出血 5. 解鬆頸、胸及腰部緊身衣物
6. 若下肢沒有骨折,應將雙足承高,高於頭部約 三十厘米 7. 蓋氈保暖,但勿使傷病者過熱 8. 切勿單獨留下傷病者 9. 禁飲食 10. 密切檢查呼吸、血液 循環表徵及清醒程度 11. 速送醫院
因流入腦部的血液突然暫時減少而引起,通常不 會超過幾分鐘,傷病者一般可迅速完全復原 原因: 驚恐、壞消息、情緒激動、體力衰竭 長時間身體缺少活動,血液集中在身體下 半部及雙腿 虛弱性病症 疲倦、飢餓或穿著過重或過緊的衣物
打呵欠 暈眩 噁心、嘔吐 面色蒼白 面額及手出汗 神智不清 耳鳴
1. 安置傷病者坐著休 息或平臥 2. 鼓勵傷病者作深呼 吸 3. 鬆解緊身衣物 4. 確保周圍空氣流通 5. 若情況好轉,可給 冷水啜飲
類型 1) 割傷 - 由利器所做成 - 傷口切開邊緣 齊整,可引起大 量出血
2) 裂傷及撕裂 被機器、鐵線之勾或動物之爪所傷 容易被感染 傷口裂開、邊緣狀如鋸齒、參差不齊 被撕裂部份可能因缺血導致壞死
4) 刺傷 被尖銳器具所刺 傷口細小而可能深入體內 可能傷及深層組織或器官 3) 瘀傷 跌倒、被鈍 / 硬物擊傷或撞傷,可能有骨折 皮膚可能不穿破,傷口周圍有瘀腫
5) 擦傷 跌倒 傷處表皮被磨去 常有污物或砂粒嵌入肌肉裡 容易受感染 有類似燒傷感覺 6) 槍傷 出入口形狀大小視乎子彈種類 入口可能有燒傷或感染
8) 爆炸傷 由爆炸品直接造成 可能有深層損傷,多重組織壞死 有嚴重感染 7) 動物咬傷或刺傷 蛇蟲類或人畜咬傷,極大機會傷口感染 可能引致中毒或致命
檢查傷口 用清潔敷料覆蓋 包紮傷口 若傷口有鬆浮的異物(如泥沙), 可先用清水冲洗後再處理
1) 主要血管出血 2) 傷病者有血液病 3) 傷病者正在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
1) 動脈出血 如噴泉並與脈搏節律相同 2) 靜脈出血 從傷口不停湧出 3) 微血管出血 從傷口緩慢滲出 會自動止血
面青唇白 皮膚濕冷 脈搏快而弱 呼吸淺促 / 困 難 神智不清 口渴 噁心、嘔吐 昏迷 窒息 / 心跳停止 與休克徵狀相同
1. 直接壓法 用力直接按壓出血處,保 持足夠而持續壓力 2. 間接壓法 a) 在傷口四周施加壓力
b) 止血點 肱動脈 股動脈 * 施行止血點時,應每 隔十五分鐘放鬆數秒 盡可能持續施行直接 壓法及提高傷處
3. 承高傷處 高過心臟位置 4. 固定傷處 可減慢流血速度,常用於骨折傷病者 5. 止血帶 須由專業救護人員使用
1) 外部出血 2) 內部出血
1. D.R.A.B.C. 2. 置傷病者於適當臥姿 3. 檢查傷口 4. 立即止血 5. 包紮傷口 6. 預防或處理休克 7. 禁飲食 8. 速送醫院
原因: 撞擊 壓傷 骨折 非創傷
一般出血徵狀 若屬創傷,有外傷傷口 腹腔內器官創傷有硬實感及觸痛 撞擊受挫部位出現紅腫及觸痛 血液可能經傷者口腔、耳、鼻等孔道或排泄物而 顯露可見
病徵部位可能成因 咳出有泡鮮血 肺 肋骨折、肺部創傷 嘔血 食道 食道靜脈曲張、 食道撕裂 嘔出咖啡渣樣之胃容物 胃胃潰瘍 黑色柏油狀大便 腸上段十二指腸潰瘍 大便有血 腸下段 痔瘡、直腸損傷 小便帶血絲或血尿 泌尿道 盆骨折、腎或膀胱出血 陰道大量出血子宮流產、產後出血
D.R.A.B.C. 預防休克 密切觀察呼吸、脈搏 保留排泄物、嘔吐物送醫檢驗 禁飲食 切勿離開傷病者 速送醫院
小心使用利器及尖銳物件 用畢利器後放於安全地方 避免小童接觸利器 小心處理玻璃碎片、空鐵罐及舊刀片 仔細查看玩具是否有鋒利的邊或尖角
1. 現場環境評估 ( 安全? ) 2. 表明身份及安慰傷病者 3. 置傷病者於適當位置 4. 觀察傷處情況 ( 異物? ) 5. 替傷病者止血 ( 用足夠敷料及使用正確止血法 ) 6. 制止出血後,開始進行包紮 7. 包紮完成後,檢查傷處遠端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