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都市階層與都 市結構 製作:李柏翰96.6.4
一、都市體系與都市規模 1. 都市區位與都市體系 (1) 都市區位 – 都市地點與位置的條件,統稱 為都市的區位條件。 地點與位置 地點 本身 都市本身的條件,如水源、地形等 位置 對外 都市對外的關係,如交通網等。
位置較地點重要:如果一個地點具備水源 與基本運輸條件,則只能興起一個小規模 的市鎮;但如果位置良好,有優良的易達 性,則可能發展為一個大都市。 胡佛水壩 如美國洛杉機市原本缺水,自從胡佛水壩 埋管取水後,發展超過舊金山,為西部第 一大城。
(2) 都市體系 工業化交 通革新 規模機能 都市體系的形 成:工業化與交 通革新不僅帶動 了都市化與個別 都市成長,也讓 都市與都市之間 發生新的關聯, 形成規模與機能 有所差異的都市 體系。 人口數 功能
都市體系的發展深受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 及聚落區位的變遷影響: 原因:因為交通運輸需要花費運輸成本, 故人類從事工、商業或選擇居住區位時, 會傾向選擇交通方便的位置,以減少交通 成本。 結果:交通樞紐地區往往形成人口聚集的 大都市。
一個地區內大小都市的空間分布深受交通 技術進步的影響: 時期主要交通方式 都市的空 間分布 舉例 農業 時代 人獸 陸上交通主要依 賴人力或獸力, 受到步行速率影 響,都市規模小。 均勻 在平原地 形上呈現 均勻點狀 的分布 清代臺灣都 市的分布
時期主要交通方式 都市的空間分布 舉例 鐵路及公路成為陸 上交通的主力,快 速、大量運送旅客 與貨物,大幅地擴 大人類活動範圍, 設站地點形成人口 聚集的都市。 鐵 路 都市沿鐵 路呈線狀 分布 20 世紀 中葉 汽車普及,各國廣 建公路網,都市分 布循公路網延伸。 帶 狀 都市除了沿 主幹線成帶 狀擴張,更 呈現面狀擴 展。 現代臺灣都 市沿交通幹 線分布,形 成北、中、 南三大都會 區。
2. 都市規模、階層與都市體系 階層 (1) 都市體系中,多 以都市的「人口規 模」來劃分「都市 階層」。 (2) 都市體系中,規 模大的都市數目較 少,規模小的都市 數目較多。
(3) 「等級大小法則」: 規律 都市體系中,都市的人口規模與不同等級 間都市數目的變化,具有某種程度的規律 性。這種規律性,可以等級大小法則來顯 示。 一地區人口最多的都市,稱為首市,若第 二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首市人口的 1/2 ,而 第三大都市的人口數約為第一大都市人口 的 1/3 …… 依此類推。
公式: Pr = P1 / r 式中: Pr 為代表區內第 r 級都市的人口數, P1 為地表區內最大城市的人口數, r 為都市的等級。
標準型(或稱常態型)、首要型與 複合型的等級大小法則: 項目說明圖示 標準型 (或稱 常態型) 等級大小 依據等級大小法則, 例如臺灣的都市體 系,大致即屬於此 類型。
項目 說明圖示 最大都市和其他城 市人口數差太大,都 市首要性太過突出, 即該國的第一大都市 之規模,遠大於第二 級都市。 不均 若是一國家或地區 ,歷史上曾為殖民帝 國或殖民地,或是都 市化歷史短淺,或人 口分布極度不均,即 可能出現首要型等級 大小分布。
項目 說明圖示 第二大甚至第三大都 市的實際人口數,遠大 於等級大小法則公式的 推算值,出現了若干人 口差距較小的大都市後, 才呈現依等級大小法則 分布的型態 孟買 加爾各答 如印度,根據 2000 年 的人口資料,最大都市 孟買的人口 17,449,532 人,第二大城加爾各答 的人口則是 13,216,546 人。
小辭典 等級大小法則 等級大小法則 早在 1913 年,奧爾巴克 (F. Auerbach) 就注 意到都市大小與其等級是有關係的。但直 到 1949 年,戚普夫 (G. K. Zipf) 才列出此方 程式。 今日的等級大小法則公式,已修正為: Pr = P1 / rq , 以符合各種情況。 q=1 時即為原公式, q > 1 時則曲線斜率較為陡急,代表人口規模變 化大; q < 1 時則曲線斜率較為平緩,上下 等級間的人口差數較小。
☆例如民國八十五年臺灣地區 最大都市( P1 )為臺北市,人口 260 萬人。 第 2 級都市是高雄市,人口 143 萬人(近似 P1 / 2 ) 第 3 級都市是臺中市,人口 88 萬人(近似 P1 / 3 )。 第 4 級都市是臺南市,人口 71 萬人(近似 P1 / 4 )。 第 7 級都市是基隆市,人口 37 萬人(近似 P1 / 7 )。 第 8 級都市是新竹市,人口 34 萬人(近似 P1 / 8 )。 第 10 級都市是嘉義市,人口 26 萬人(近似 P1 / 10 )。 第 50 級都市是馬公市,人口 5 萬人(近似 P1 / 50 )。 85 年臺灣有 2 個直轄市, 5 個省轄市, 29 個縣轄市, 61 個鎮。 少 多 ★等級越高的都市,數目越(少),等級越低的都市, 數目越(多)。
◎都市機能 1 意義:指都市居民賴以生活的經濟活動。 就業結構 2 衡量指標:市民的(就業結構)。
3 機能差異: 3 機能差異: 一般 (1) (一般)都市的機能 為四周鄉民提供貨物與服務。 如臺灣的臺北、高雄、基隆、新竹、臺中、 嘉義、臺南等,主要機能分為商業、社會 服務及個人服務、金融保險、公共行政業、 製造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等。
特殊 (2) (特殊)都市的機能 仍具有一般都市的機能,惟其某一機能 就業人口比例較都市平均突出。 如基隆市的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 % >6.84 %,屬交通都市。 鞍山礦業 商業 宗教 其他:工業都市 — (鞍山);(礦業)都 市 — 撫順;(商業)都市 — 紐約;政治都 市 — 華盛頓;(宗教)都市 — 麥加;大學 城 — 劍橋。
◎都市結構 ★都市的土地利用 種類區位特徵 商業 用地 交通方便,行人眾 多之地 中心商業 其中土地利用強度最 大,商業最集中區即 為(中心商業)區 ( CBD ) 工業 用地 (1) 大型者多分布在 都市外圍 (2) 小型者多在商業 、住宅區間 地租 勞工市場 大型者因用地廣,需 考量(地租)低廉; 小型者的生存條件是 (勞工)和(市場)
種類區位特徵 住宅 用地 多在商業、小型 工業區外 占都市 1 / 2 用地以上 占都市 1 / 2 用地以上, 選地原則:生活、交通、 租金費用和居住面積 行政 用地 接近服務對象的 交通方便處 為市民服務 娛樂 用地 市中心(如大劇 院、音樂廳); 各角落(如公園、 遊樂場) 提供市民各種不同娛樂 需求 交通 網路 各用地間 占都市 20 %用地以上, 是都市神經系統
★都市結構的三種理論 柏格斯的同心圓理論 賀伊特的扇形理論 哈里斯和奧曼的多核心理論
同心圓 1 (同心圓)理論 柏格斯 提出者:(柏格斯)( E. W. Burgess ) 理論基礎:植物學上解釋植物的分布,是看其 「入侵」,「競爭」和「占據」的能力。柏格斯 藉以解釋城市內部的空間差異,當都市各區受到 挑戰團體入侵,將出現競爭,而入侵者若能主宰 其地,便能據有其地。
適用都市:市區面積廣大,地形一致,居民 有種族、文化、社會差異,如芝加哥。 現象:都市內部結構由 CBD 依同心圓向四周 發展。 中心商業 (中心商業)區:樓宇高大,為交通、商 業、服務業中心。 過渡 退化 (過渡)區:初期為住宅區,後來商業、 輕工業入侵和低收入戶移入,社的複雜,環 境惡劣,亦稱(退化)帶。 勞工住宅 (勞工住宅)區:工人居住,不希望離工 作地點太遠。 高級住宅 (高級住宅)區 通勤 (通勤)區:市界之外,距市中心半至一 小時車程的郊區或衛星市鎮所組成。
扇形 2 (扇形)理論 賀伊特 提出者:(賀伊特)( H. Hoyt ) 理論基礎:住宅因文化、社會、種族差異產生 聚族集居,而工商業因「聚集經濟」效益而採 地緣集中,所以都市內部形成分區現象。
鐵路進入市區,自成一扇,鄰接有工業扇。 兩側再依次鄰接低級、中級住宅區。 高級住宅扇遠離鐵路、工廠和低級住宅扇 有錢人對居住地的優先選擇,是決定都市住宅分 布的關鍵,其所選擇的扇形成為高級住宅區,環境 要求為 — 有快速道路到市中心;當都市盛行吹西風, 工業區常設於東郊,住宅選擇於西郊;靠近文教設 施。所以高級住宅扇遠離鐵路、工廠和低級住宅扇, 且其接近市中心部分,可與教育、娛樂扇相鄰。
多核心 3 (多核心)理論 哈里斯奧曼 提出者:(哈里斯)和(奧曼)( C.Harris and E. L.Ullman )。 CBD 理論基礎:形成核心位置所需的交通條件, 有的是自然條件,有的是人為設施,或是地 租的高低,或原為 CBD 後被大都市兼併等因 素,使都市內部形成多核心發展。
現象:土地利用圍繞著幾個分立的核心分別 各自成長 有些核原本就存在(如小市鎮的 CBD ), 後因都市發展將其合併。 有的郊區住宅或衛星都市,因實際需要發 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