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自殺現象之初探 指導教授 : 翟本瑞 報告組員 : 郭晉瑋,陳依華,陳姿潔, 黃千芳
自殺是社會問題 臺灣政經情勢動盪不安,社會大環境惡劣, 失業率節節上升,最新一波自殺潮有如瘟 疫般蔓延開來。根據衛生署統計發現,近 三年來「 自 殺 」已擠入國人十大死因之列, 每年平均超過二千人自殺死亡,除了老人 自殺率偏高外,並且有三成七的自殺死亡 人口集中在中壯年,男性自殺死亡率更是 女性的兩倍。
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表示,近幾個月 來,由於國內失業率升高、社會環境變遷、 久病厭世、感情因素以及在經濟、欠債壓 力下等,導致國人自殺率有增加的趨勢。
社會壓迫下的憂鬱蔓延 / 憂鬱的 島嶼 根據科學研究指出,憂鬱症具有生理器質 性根源,但是,外在的生命環境與社會環 境卻能產生誘發強化或緩和弱化憂鬱狀態 的作用,自殺行為則更是與環境因素緊密 相關。國內憂鬱症盛行率約百分之四至五 之間,推估應有百萬人罹患此症,可見其 嚴重性。
自殺的歸因 自殺乃是各種不同複雜原因交織而成的最 終行為結果,包括對死亡的認知錯誤、過 多負面的態度與價值觀、無彈性且易衝動 的性格特徵、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生活 變動過大、罹患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或 失去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等因素都是形成自 殺的主要原因。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江漢光分析,八到 九成的自殺事件都導因於人格缺陷,死者 往往有憂鬱症、邊緣型人格等特質,他們 對生命常有扭曲、負面的想法,因此易出 現藥物濫用、自傷、自殺等行為。
馬偕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陳景松則認為, 自殺死亡案例增多,也與現代人面對日益 複雜的感情、事業、生活等壓力有關,加 以現代人的挫折忍受力普遍較過去低,致 動輒尋死以求解決問題。(自殺類型分析)自殺類型分析
由 1992 年學者 Leenaars A.A. 依所整理的自殺 者遺書所發表的論文中,就所觀察的自殺 者臨終思維中,我們還是可以約略得知自 殺者在當時的心理狀態。
1 出現無法忍受的心痛。 2 在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維持上有困難。 3 因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使自殺者出現自卑、憂鬱 等狀態。 4 自殺者利用自殺的行為來抵抗或報復他人的拒絕。 5 間接表達潛意識上的意圖。 6 由於某個自殺者過度認同的他人的失落或拒絕,因 而希望自己消失。 7 自殺者的自我強度相對地脆弱,在當時無法提供更 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8 自殺者無彈性、僵直的思考使其無法忍受生活的變 化及創傷性的事件。
媒體的社會責任 2003 年 4 月張國榮的自殺案件,以及近日倪 敏然的自殺事件等等,似乎引起了一陣自 殺潮,加上媒體不斷地連續報導撥放,我 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舉動帶給我們的學生什 麼樣的感受和想法呢?媒體在自我傷害中 佔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的報導影 響社會大眾的想法,似乎變成自我傷害是 人遇到困難時的唯一出路。
公眾人物自殺事件 港星張國榮 倪敏然 韓星李恩珠 其他 : 一九六二年瑪麗蓮夢露不明不白死亡後,美國 自殺率提高百分之十二。戴安娜去世的頭一星 期,英國的自殺率上升了 44.3 %,其中女性占 66.1 %。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間全世界兩百九十三個 自殺研究指出,平均一個政治人物、公眾人物 自殺,自殺率提高百分之十四點三。
媒體與自殺的相關研究及一些數據 維特效應 Derek Humphry 作品的發表 香港的媒體影像大量呈現 據研究指出,自殺事件的嚗光率與 隨之而來的自殺數量成正比 維也納媒體減少自殺新聞報導
媒體呈現為何會成為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 自殺的大部分人內心都是十分矛盾的,他 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要結束生命。 媒體以偏蓋全的報導,卻(確)有誤導公 眾之嫌。 報導中太多的同情眼光,似乎對有意自殺 者暗示者:「人家都會同情我」。 經常合理化、英雄化、浪漫化自殺行為, 示著其他人也可以採取類似的手段來處理 生活問題或社會問題 媒體的暗示作用特別容易發生在兒童、青 少年,及心理狀況較不穩定的族群
報導自殺事件時尤應注意如下幾點 1. 統計資料準確無誤。 2. 資訊來源真實可信。 3. 即使時間緊迫,即時報導也需慎重處理。 4. 慎重使用自殺行為的概括語言,例如「自 殺流行病」或「全球自殺率最高的區域」等 辭彙應避免使用。 5. 避免用自殺行為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副 產品的錯誤概念誘導讀者。
如何對特殊自殺案例進行報導 1. 儘量避免對自殺作感性報導。尤其事關名人 時,更應避免渲染誇大之詞。如該公眾人物生 前曾患有精神疾病,應在文章中明確指出,並 避免繪聲繪色地詳細描述自殺方法、案犯現場 的慘狀或刊登死者照片。媒體應避免用頭條新 聞報導自殺案例。 2. 媒體報導時應避免對自殺方法的詳細描述。 研究表明:對自殺方法的描述越詳細,對大眾 的負面影響越大。某些自殺地點如:橋樑,山 峰,建築工地及火車軌道等經媒體嚗光後,輕 生者到該地赴死的事例明顯增高。
3. 切忌把自殺行為描寫成撲朔迷離、引人入勝 的懸案,但也不能過於簡單地歸結於某一件事 引發的悲劇。自殺行為通常是許多負面因素長 期累積的結果,如:精神和心理疾病、濫用物 質及物質成癮、家庭變故、內心矛盾和心理壓 力太大等。確定自殺的誘發因果有利於保護公 眾的心理健康。 4. 切忌在報導中暗示自殺是人們面對重大人生 困惑:如破產、考試失敗或被性虐待等的唯一 解脫方法。 5. 在報導時應提到自殺者的行為對其親屬及其 心理方面的傷害。
6. 將死者稱為烈士會導致心靈脆弱者誤認 為社會崇尚自殺行為而盲目效仿。應只著 重在悼念死者、寄託哀思。 7. 客觀描述自殺未遂者的健康狀況,亦可以 防止盲目的模仿自殺行為。
提供自殺相關資訊的救助機構 在報導自殺案例的同時,提供相關救助機 構的資訊,可使媒體借此成為協助公眾防 止自殺的積極角色。
報導的原則與禁忌 1. 當列舉自殺的事實時,與該領域專家密切協 商。 2. 用「自殺完成」一詞取代「自殺成功」。 3. 只提供相關資料。 4. 指明死者除自殺外尚有出路。 5. 提供社會及社團救助機構的資訊。 6. 宣傳自殺前的徵兆。
7. 不應刊登死者照片或自殺遺書。 8. 不應詳細描述自殺的方法。 9. 切忌為自殺歸結為某一單一原因。 10. 不應美化自殺行為。 11. 不應將自殺理由歸結為宗教原因。 12. 切忌相互埋怨。
小結 失調型自殺( Anomic suicide )原出自法國 社會學家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的自殺 論。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 認為社會經濟蕭條、景氣不佳、失業率攀 升的影響,使失業者遭受巨變帶來孤獨, 導致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產生突然變化是造 成自殺案例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20 年來台灣地區自殺率比較 年台灣自殺死亡率 ~ 按年齡別 ~
71-92 台灣地區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率柱狀圖
89-92 年自殺率比較
89 年自殺率簡介 民國 89 年國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人,較上年之每十萬人口 人為低; 據內政部初估 89 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為 歲,女性為 歲,分別較上年增 加 0.17 歲及 0.18 歲。 每日平均件數:自殺 ( 每 3 小時 32 分鐘有 1 人 死亡 ) 該年國內十大死因比較
89 與 88 年十大死因變化比較
89 年男女性自殺死因變動 男性自殺及自傷死亡率為女性之 1.9 倍。
89 年度,中壯年人口自殺及自傷死亡率增 幅最大:就自殺及自傷死亡人數而言,則 多集中在 25~44 歲間,約占所有自殺及自傷 死亡人數之 36.7 % ,惟近年來,中老年人 自殺死亡有增加趨勢,宜加關注。男性自 殺及自傷死亡率為女性之 1.9 倍。 到 92 年度,男性自殺及自傷死亡率增 加為女性之 2.1 倍 。
90 年自殺率簡介 民國 90 年國人死亡人數共 126,667 人, 據內 政部初估 90 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為 歲,女性為 歲,分別較上年增加 0.13 歲與 0.04 歲;亦較 83 年增加 0.99 歲與 0.72 歲。 平均每日發生件數 ( 每 3 小時 9 分鐘有 1 人死 亡 ) 該年國內十大死因比較
90 與 89 年十大死因變化比較
91 年自殺率簡介 民國 91 年國人死亡人數共 126,936 人,據內 政部初步計算, 91 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 為 歲,女性為 歲,分別較上年 增加 0.16 歲與 0.07 歲;較 83 年增加 1.22 歲與 1.06 歲。 該年國內十大死因比較
自殺提升為壯年十大死因之第三順位 91 年 歲壯年死亡人數 11,445 人,死亡 率為每十萬人口 人,若與上年比較, 死亡數減少 2.82% ;死亡率每十萬人減少 5.11 人。 壯年主要死因分別為 (1) 惡性腫瘤占 25.39% ; (2) 事故傷害占 19.83% ; (3) 自殺占 10.26% ; (4)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占 7.78% ,四者合占 63.25% ,其中自殺較上年增加 171 人,升 居第 3 位。
91 與 90 年十大死因變化比較
92 年自殺率簡介 民國 92 年國人死亡人數共 129,878 人, 據內 政部初步計算, 92 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 為 歲,女性為 歲,分別較上年 增加 0.13 歲與 0.11 歲;較 83 年增加 1.65 歲與 1.29 歲。 該年國內十大死因比較
92 與 91 年十大死因變化比較
自殺年齡別死亡數 92 年 VS 91 年
92 年自殺死亡率續較上年微增,老年人 自殺死亡增幅較大 92 年自殺死亡人數 3,195 人,較上年增加 142 人,增幅約 4.65% 。如依自殺死亡者性 別分,男、女性各占 67% 與 33% ;年增率 分別為 2.03% 與 10.54% 。如依年齡別分 24 歲以下者占 7.53% , 歲者占 39.86% , 歲者占 33.51% , 65 歲以上者占 23.75% ;各年齡層自殺死亡人數與上年相 較, 24 歲以下者增 3.6% , 歲者增 3.7% , 歲者增 4.5% , 65 歲以上者增 6.9% 。
民 年台灣地區縣市別自殺死亡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