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 称流感病毒,是一种 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 行性感冒的 RNA 病 毒,在分类学上,流 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 毒科,它会造成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并借 由空气迅速的传播, 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 期性的大流行。
[ 类型与命名 ]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 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 等类群. 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 甲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 A virus ),又称 A 型流感 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 B virus ),又称 B 型流感 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 C virus ),又称 C 型流感 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 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 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 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 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 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 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 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 称作甲型流感病毒。在核 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 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 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 同的亚型。
形态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 丝状,其直径在 80 至 120 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 长度可达 400 纳米。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 心三部分 核心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 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 负链 RNA ,简写为 ss-RNA , ss-RNA 与核蛋白 (NP) 向结合,缠绕成核糖核蛋白体 (RNP) ,以密度极高的 [ 流感病毒 形态结构 ]
流行感冒丝状结构和球状结构
形式存在。除了核糖核蛋白体,还有负责 RNA 转录的 RNA 多聚酶。
流行感冒病毒形状和结构
变异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 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 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会产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 与旧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即针对旧毒株的免疫反应对新 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 就会发生一个抗原性大变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 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在甲型流感亚型内还会发生 抗原的小变异,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 称作抗原漂移亦称抗原的量变。抗原转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 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称作大族变异;也可能仅是血 凝素抗原变异,而神经氨酸酶抗原则不发生变化或仅发生小 变异,称作亚型变异。 [ 变异 ]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 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 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算不断发 生突变。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 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 的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 实验室工作显示, 1957 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 (H2N2) 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 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 H1N1 人流感病毒。甲 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 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 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 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 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 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 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 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病毒感染还会诱导干扰 素的表达和细胞免疫调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应, 包括高热、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 代谢的毒素样产物以及细胞坏死释放产物也会造成 和加剧上述反应。 [ 致病性与免疫性 ]
由流感造成的继发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 之一。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强流感病毒变异 的检测,尽量作出准确的预报,以便进行有针对 性的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是切断流感病毒在人群 中的传播,流感病毒依靠飞沫传染,尽早发现流 感患者、对公共场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熏蒸等手段 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 对于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金刚烷胺、奥 司他韦等药物进行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可以抑制 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 [ 预防原则 ]
金刚烷胺可以作用于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 凝素蛋白,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奥司 他韦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 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还有迹象显示板蓝 根、大青叶黄芪等中药可能有抑制流感病 毒的活性。除了针对流感病毒的治疗,更 多的治疗是针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的,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 流感症状但是并不能缩短病程。
成药的大青叶和大青叶植株
板蓝根
关爱生命 与病魔斗争 近段时期气候变化无常 请大家注意身体 科学教育系 : 左娜 彭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