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 4 周内 (三)儿童期-- 从出生 4 周到 12 岁左右 (四)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生理特点 1. 体格发育 2. 生殖器官发育(第一性征 ) 3. 第二性征 4. 月经来潮--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
(五)性成熟期-- 又称生育期 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 一般自 18 岁左右开始,历时约 30 年 (六)绝经过渡期-- 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 后一次月经,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无排卵性月经 围绝经期--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 1 年内出现的时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降 低,可出现血管神经舒缩障碍和神经 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 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七)绝经后期 -- 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
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的定义 指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 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二)月经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 (三)月经周期 两次月经第 1 日的间隔时间 (四)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 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 2-7 日 病理状态 —— 每月失血量超过 80ml
(五)月经血的特征 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 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主要特点 —— 不凝固 月经血内缺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 原,主要是由于纤维蛋白的溶解 (六)月经期的症状
第三节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 产生卵子并排卵 合成并分泌淄体激素和多肽激素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 ——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 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 1. 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如下图) 始基卵泡 窦前卵泡 窦状卵泡 排卵前卵泡
2. 排卵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 一起排出的过程 排卵的机制 E 高峰 下丘脑 GnRH 垂体 促性腺激素 LH/FSH 峰出现,它与孕酮协同作 用促使卵巢壁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 结缔组织胶原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卵泡壁溶解。 排卵前前列腺素增多,排卵时达高峰。前列腺 素可促进卵泡壁释放蛋白溶酶,也促使卵巢内平滑 肌收缩,有助于排卵。 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 —— 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 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排卵时间 —— 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日左右 正反馈 释放
3. 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 塌陷,形成许多皱璧,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 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 形成黄体。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 在排卵后 9 ~ 10 天退化。 黄体功能限于 14 日。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 1. 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 —— 环戊烷多氢菲环 按碳原子的数目分为 3 组: 孕激素: 21 个碳原子 孕烷核 雄激素: 19 个碳原子 雄烷核 雌激素: 18 个碳原子 雌烷核
2. 甾体激素的 生物合成过程 性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3. 甾体激素的代谢 —— 主要在肝脏代谢,以硫酸盐 或葡萄糖醛酸盐等结合形式经肾脏排出 4. 卵巢性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 ( 1 ) E :卵泡开始发育时, E 分泌很少 —— 月经第 7 日,E —— 排卵前达高峰 —— 排卵后, E 暂时 —— 排卵后 1 ~ 2 , E —— 排卵后 7 ~ 8 , E 形成又一高 峰 —— 此后 ,月经期最低 ( 2 ) P :卵泡期不分泌 P —— 排卵前少量分娩 P —— 排卵后 —— 排卵后 7 ~ 8 日, P 达最高峰 —— 然后 渐降,月经来潮时降到卵泡期水平 ( 3 )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少量来源于卵巢, 由卵泡膜和卵巢间质合成。
5. 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 1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 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 厚,增加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 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 宫颈内膜:使子宫内膜舷梯及间质增生、修复。 3) 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粘液分泌增加, 质变稀薄,富弹性易拉成丝状。 4)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 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 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使粘膜变厚 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6) 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7) 第二性征: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 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8) 卵巢:协同 FSH 促进卵泡发育 9) 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 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10) 代谢作用:促进钠与水的游留 ; 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 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 循环中总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 质代谢。
( 2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 子宫肌:降低子宫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 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 宫内生长发育。 2) 子宫内膜: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 宫颈: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粘稠 4)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 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 乳房: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 7) 下丘脑、垂体: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 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 体温: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 卵后升高 0 · 度。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 临床上可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9) 代谢作用: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 3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 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拮抗作用--子宫内膜的增生修复子宫收缩 输卵管蠕动 宫颈粘液变化 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 钠和水的潞留与排泄等
( 4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1)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 育,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过多则为雌激素拮抗 物 : 减缓子宫及其内膜的生长及增殖,抑制阴道上皮 的增生和角化,若长期使用,可出现男性化的表现 2) 对机体的代谢功能影响 : 促进蛋白合成、肌肉生长及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 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 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的关闭,使生长停止。 促进肾远曲小管对 Na+ 、 Clˉ 的重吸收而致水肿。 使基础代谢率增加
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 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 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基底层 功能层 (1) 增生期--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 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 1) 增生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第 5-7 日 2) 增生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第 8-10 日 3) 增生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第 日
2) 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 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 1) 分泌期早期 : 在月经周期第 日 2) 分泌期中期 : 在月经周期第 日 3) 分泌期晚期 : 在月经周期第 日 3) 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 1-4 日 雌、孕激素水平下降 —— 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 —— 前 列腺素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致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 内膜血流减少 —— 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渐扩大 —— 组织变性、 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 促使组织坏死剥脱 —— 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 成月经血。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 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 在阴道上段更明显。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底层细胞增 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 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 细胞内富有糖原,糖原经寄生在阴道内的阴道杆菌 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 致病菌的繁殖。 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为表层细胞脱落。 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 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 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 排卵期粘液作涂片检查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排卵后粘液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 第 22 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 排卵期宫颈粘液最适宜精子通过。 3.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包括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均受到激素调控。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 增大,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孕激素增加输卵管的收缩速度,减少输卵管的收缩频 率。可抑制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 泌细胞分泌粘液的功能。
第五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二)腺垂体生殖激素 1. 促性腺激素 2. 催乳激素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四)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 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一)甲状腺 T3 、 T4 (二)肾上腺 糖 / 盐皮质激素 雄激素 (三)胰腺 胰岛素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