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and Cell different count (DC)
(一)基本理论 周围血 5 种白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和相 应的祖细胞,受细胞因子调节,成熟后释放到周 围血。 周围血 5 种白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和相 应的祖细胞,受细胞因子调节,成熟后释放到周 围血。 1.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 N ) 1.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 N ) 成熟中性粒细胞约半数附着于血管壁(边缘池), 其余参与血液循环(循环池)。当血管痉挛、血 流加快时离开血管壁参与血循环;但当血流减慢、 某些毒素抑制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也可随时 停留在血管壁。 成熟中性粒细胞约半数附着于血管壁(边缘池), 其余参与血液循环(循环池)。当血管痉挛、血 流加快时离开血管壁参与血循环;但当血流减慢、 某些毒素抑制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也可随时 停留在血管壁。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功能。趋化因子作用下可 吞噬细菌及受损的组织细胞、某些补体等。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功能。趋化因子作用下可 吞噬细菌及受损的组织细胞、某些补体等。
2. 嗜酸性粒细胞 ( eosinophil , E) 清除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 限制过敏反应,并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 清除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 限制过敏反应,并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 3. 嗜碱性粒细胞 ( basophil , B) 参与超敏反应 4. 淋巴细胞 ( lymphocyte , L) 发生于骨髓,在脾、胸腺和淋巴结分化、发育, 成熟后参与血液循环。参与特异性免疫。 发生于骨髓,在脾、胸腺和淋巴结分化、发育, 成熟后参与血液循环。参与特异性免疫。 5. 单核细胞 ( monocyte , M) 吞噬某些细菌、真菌、原虫、抗原 - 抗体复合物等, 是重要的 抗原呈递细胞。 吞噬某些细菌、真菌、原虫、抗原 - 抗体复合物等, 是重要的 抗原呈递细胞。
(二)白细胞分析方法 1. 手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1. 手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分类 2. 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群 2. 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群 3. 血液分析仪光 - 化学法白细胞分析 3. 血液分析仪光 - 化学法白细胞分析
电阻抗法白细胞分群 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LCR 、 LCC LCR 、 LCC 中间大小细胞:单核、嗜酸、嗜碱 中间大小细胞:单核、嗜酸、嗜碱 MCR 、 MCC MCR 、 MCC 小细胞: 淋巴细胞 小细胞: 淋巴细胞 SCR 、 SCC SCR 、 SCC
(三)正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st)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四)参考值 (四)参考值 WBC : 成人 4 ~ 10 ×10 9 /L ;新生儿 15 ~ 20 ; 小儿 11 ~ 12 WBC.DC 百分比 % 绝对值 Nst 0~ 5 Nsg 50 ~ ~ ~ 7.0 E 0.5 ~ ~ ~ 5.0 B 0~1 0~1 0~1 0~1 0 ~ 0 ~ L 20 ~ 40 M 3~83~83~83~8
(五)临床意义 1. 白细胞的数量改变 1. 白细胞的数量改变 由于五种白细胞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病变因素及性质不同,所致白细胞变化的 种类及特征也各异。常见的病理情况有感 染,血液病,应激,理化损伤,严重的组 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药物中毒等。 由于五种白细胞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病变因素及性质不同,所致白细胞变化的 种类及特征也各异。常见的病理情况有感 染,血液病,应激,理化损伤,严重的组 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药物中毒等。
( 1 )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 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临床常见 的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与白细 胞数量改变的规律总结如下: 主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 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临床常见 的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与白细 胞数量改变的规律总结如下:
某些感染时白细胞的改变 增多减少 N 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真菌。以化脓感染 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核象改变、 中毒性改变 伤寒、副伤寒、流 感、风疹、疟疾等, 病情好转时逐渐恢 复正常 L 病毒性肝炎、水痘、麻疹、 EBV 、 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结核、梅 毒、疟疾等。有时会出现异型淋巴 M 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 结核活动期、急性感染恢复期 E寄生虫病 B水痘、流感、天花、结核
( 2 )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中性粒细胞(连同红细胞、 血小板)数量降低;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症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 值都低于正常,但无明显形态学改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中性粒细胞(连同红细胞、 血小板)数量降低;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症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 值都低于正常,但无明显形态学改变。 白血病时,可有一种或几种白细胞增加,伴有原 始、幼稚细胞、形态异常或出现异常结构。 白血病时,可有一种或几种白细胞增加,伴有原 始、幼稚细胞、形态异常或出现异常结构。
( 3 )应激 大出血、大面积组织损伤(烧伤、心肌 梗死、挤压伤等)、中毒、大量血细胞 破坏等,由于应激,多导致中性粒细胞 增加甚至核象改变。 大出血、大面积组织损伤(烧伤、心肌 梗死、挤压伤等)、中毒、大量血细胞 破坏等,由于应激,多导致中性粒细胞 增加甚至核象改变。 大手术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不能 判断为术后感染,为应激所致。 大手术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不能 判断为术后感染,为应激所致。
( 4 )理化损伤或药物影响 有害射线、某些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抗癌 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或从事苯作 业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有害射线、某些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抗癌 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或从事苯作 业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长 期应用还可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长 期应用还可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因此,对有上述接触史者定期进行白细胞尤其 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监测。 因此,对有上述接触史者定期进行白细胞尤其 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监测。
( 5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 能异常 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如: SLE 、类 风湿等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如: SLE 、类 风湿等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2. 白细胞形态学改变 当感染比较严重,由于应激或相关白细 胞的大量消耗,常导致某些白细胞提前 释放,或形态异常,甚至出现类白血病 反应。 当感染比较严重,由于应激或相关白细 胞的大量消耗,常导致某些白细胞提前 释放,或形态异常,甚至出现类白血病 反应。
( 1 )中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 核左移 * ( karyo-gram shift to left ):中 性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百分率 >5% ,甚 / 或 出现更为幼稚的粒细胞。多见于急性化 脓感染 核左移 * ( karyo-gram shift to left ):中 性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百分率 >5% ,甚 / 或 出现更为幼稚的粒细胞。多见于急性化 脓感染 核右移 * ( karyo-gram shift to right ): 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百分 率 >3% 。多见于巨幼贫。 核右移 * ( karyo-gram shift to right ): 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百分 率 >3% 。多见于巨幼贫。
核左移
核右移
2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和细胞核的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和细胞核的病理改变。 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 * :中性粒细胞的 溶酶体肿胀变性,瑞氏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粗大、 深兰色甚至黑色的颗粒。 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 * :中性粒细胞的 溶酶体肿胀变性,瑞氏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粗大、 深兰色甚至黑色的颗粒。 空泡变性 (vacuolar degeneration) :细胞发生 脂肪变性所致。 空泡变性 (vacuolar degeneration) :细胞发生 脂肪变性所致。 杜勒小体( Dö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 毒性变化而保留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 天蓝色。 杜勒小体( Dö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 毒性变化而保留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 天蓝色。
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
蓝斑
异常结构 Auer 小体 * :又称棒状小体。见于急性非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粒细胞单核细胞胞质 中。 Auer 小体 * :又称棒状小体。见于急性非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粒细胞单核细胞胞质 中。
棒状小体
( 2 )异型淋巴细胞 严重感染或其他因素刺激时,部分成熟淋 巴细胞演变为形态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称 为异型淋巴( atypical lymphocyte )。 严重感染或其他因素刺激时,部分成熟淋 巴细胞演变为形态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称 为异型淋巴( atypical lymphocyte )。 Ⅰ型(泡沫型) Ⅰ型(泡沫型) Ⅱ型(不规则型)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Ⅲ型(幼稚型)
空泡型异型淋巴
异型淋巴 >2% 即为增多,见于感染 (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 淋巴常 >10% )、药物过敏、输血、 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后,还可见于免 疫性疾病,粒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异型淋巴 >2% 即为增多,见于感染 (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 淋巴常 >10% )、药物过敏、输血、 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后,还可见于免 疫性疾病,粒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 3 )类白血病反应( leukemoid reaction ) * 机体受感染、中毒等强烈因素刺激 后,由于某些白细胞自骨髓提前释 放出现的类似白血病改变的血象反 应,当病因去除后,血象也随之恢 复正常。 机体受感染、中毒等强烈因素刺激 后,由于某些白细胞自骨髓提前释 放出现的类似白血病改变的血象反 应,当病因去除后,血象也随之恢 复正常。
讨论 1. 某成年男性,因夜间突发右下腹疼痛、恶心等症 状来急诊室就医。体检时面色苍白,强迫屈膝位,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体温 39 ℃,心率 92 次/分。 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如下: WBC15×10 9 / L , LCR93% , MCR1% , SCR6% , RBC 、 Plt 等诸 项指标大致正常。 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如下: WBC15×10 9 / L , LCR93% , MCR1% , SCR6% , RBC 、 Plt 等诸 项指标大致正常。 ( 1 )请根据该血象作出初步判断。 ( 2 )在检验医师正式签发的血液检查报告单中, 白细胞手工分类结果为: Nsg 86% , Nst9% , L5% 。中性粒细胞内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还 有中性晚幼粒细胞 1% 。该血象说明了什么?
2. 某女,半年前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一直口服他 巴唑治疗。最近一次复查时,血液检验结果为: RBC4.0×10 12 / L , Hb120g / L , Hct0.36 , MCV90fl , MCH30pg , MCHC333g / L , RDW14% , WBC3.2×10 9 / L , LCR42% , MCR13% , SCR45% , Plt135×10 9 / L 。血片上红、 白细胞、血小板形态基本正常。 ( 1 )该血象是否异常?可能原因是什么? ( 2 )若明确诊断,还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 3 )是否有必要进行白细胞手工分类?预期结果如 何? ( 4 )对该病人的情况应如何处置?
3. 某女, 13 岁, “ 感冒 ” 后发热,咽痛。 T38 ℃,双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边缘 清楚并能随触摸活动。 3. 某女, 13 岁, “ 感冒 ” 后发热,咽痛。 T38 ℃,双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边缘 清楚并能随触摸活动。 手工法 “ 血常规 ” 检查结果为: RBC4.0×10 12 / L , Hb120g / L ; WBC13.2×10 9 / L ,中 性分叶核粒细胞 15% ,单核细胞 3% ,嗜酸 性粒细胞 1% ,淋巴细胞 81% ,其中含Ⅱ型 异型淋巴 32% ,Ⅰ型 5% ,Ⅲ型占 3% 。 手工法 “ 血常规 ” 检查结果为: RBC4.0×10 12 / L , Hb120g / L ; WBC13.2×10 9 / L ,中 性分叶核粒细胞 15% ,单核细胞 3% ,嗜酸 性粒细胞 1% ,淋巴细胞 81% ,其中含Ⅱ型 异型淋巴 32% ,Ⅰ型 5% ,Ⅲ型占 3% 。 ( 1 )试根据血象与其他临床资料作出初步 判断。 ( 1 )试根据血象与其他临床资料作出初步 判断。 ( 2 )应排除哪些疾病? ( 2 )应排除哪些疾病?
课下作业 一、基本概念 核左移、核右移、中毒颗粒、 类白血病反应 一、基本概念 核左移、核右移、中毒颗粒、 类白血病反应 二、查阅资料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二、查阅资料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