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 血型于输血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成分 血液 :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血量: 血细胞 血浆 :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水、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蛋白质 分类:循环血量、储备血量 公式:体重 ×70-80ml∕kg
(二) 血浆渗透压 渗透: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 一侧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 产生渗透作用的的力量,即溶质分子 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 占 99.5 % 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 — 占 0.5 % 主要由 Na + cl - 形成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约 300mmol/L )
等渗液 液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9%NaCl 溶液, 5%G 溶液 高渗液 液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低渗液 液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二、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RBC) 1 、形态与数量 形态 - 侧面观双凹圆盘状, 成熟 RBC 无细胞核与细胞器,仅有 Hb. 数量 Hb 的数量 贫血:一定年龄及海拔高度,居民 RBC 数量 Hb. 数 量低于 正常值。 男性 ( ) ×10 12 女性 ( ) ×10 12 新生儿 6.0×10 12 男性 120 - 160g∕L 女性 110 - 150g∕L 新生儿 200g∕L
2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定义 : RBC 在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发 生扭 曲变形, 通过后恢复原状。 渗透脆性 定义: RBC 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溶血 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 定义: RBC 在血浆中不易下沉,相对稳定悬 浮于血浆中。 测定:血沉
(二)白细胞 (WBC) (二)白细胞 (WBC) 1 、数量与分类 数量:正常成人( 4 - 10 ) ×10 9 ∕L 数量:正常成人( 4 - 10 ) ×10 9 ∕L 生理情况波动范围大 生理情况波动范围大 有粒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中性粒细胞 50 %- 70 % 单核细胞 3 %- 8 % 淋巴细胞 25 %- 30 % 分类
(三)血小板 (三)血小板 1 、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质脱落 2 、数量: (100 - 300 )×10 9 ∕L 3 、生理特性 : 粘附-血管破裂血小板粘附在胶原组 织上。 聚集-血小板粘附后,集合在一起。 聚集-血小板粘附后,集合在一起。 释放-血小板可释放活性物质。 释放-血小板可释放活性物质。 4 、功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细胞生理与形态
三、血液凝固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凝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 胶状态。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凝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 胶状态。 凝血因子:共十二种,在血液中均为无活性状 态。 凝血因子:共十二种,在血液中均为无活性状 态。 凝血过程 :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过程 :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途径: 凝血途径: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先启动Ⅻ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先启动Ⅲ因子
四、血型 (一)定义: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 的类型。 (一)定义: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 的类型。 (二) ABO 血型系统 (二) ABO 血型系统 A 型血 B 型血 AB 型血 O 型血 红细胞膜凝集原血清凝集素 A 凝集原 B 凝集原 A 、 B 凝集原 无凝集原 抗B抗B 抗A抗A 无凝集素 抗 A 和抗 B
输血原则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 受血者的 ABO 血型相合 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 还必须使 Rh 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1 、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 2 、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 集, 绝对不能输血 3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 量、缓慢输血
习题 1 、血浆渗透压的分类及 其意义。 1 、血浆渗透压的分类及 其意义。 2 、 B 型血的血清可以与那 种血型血细胞发生凝集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