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与体重的 7%- 8%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 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 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与体重的 7%- 8%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 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 贮存血量: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肝素 2. 柠檬酸钠.
Advertisements

機械產業專業人才認證考試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企業憑認證選人 認證考試須知 問題應答的訣竅 通過機械認證考試教戰手冊 11 月 24~25 日舉辦的認證考試 你準備好了嗎? 考 試必 勝考 試必 勝.
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孩子 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 血液 第一节 感知血液.
第四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 一 ) 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运动开始: 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通常一分钟达到 高峰,并维持在该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 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运动时: 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 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另外,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1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 RBC )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血 液 blood. 血液 (blood)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血细胞 白细胞 ( leukocyte ) 血液 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 生素, 激素, 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呼吸复习 1.呼出的气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从肺流出来的血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十一章 血 液 的 生 物 化 学 Hemal Biochemistry.
园林制图相关知识.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提高心肺耐力的运动处方2 主讲:陈尉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容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一)毛细血管采血 (二)静脉采血 (三)常用抗凝剂 1.肝素 2.柠檬酸钠.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1节 血液(第2课时).
唐江山主任临证经验介绍 罗源县中医院 陈 霖.
红细胞平均指数 P32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B案) 作者:第二师25团中学 钟海荣.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五章 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肺 炎.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
靠输血维持生命的孩子.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2) 血 液 江阴市长寿中学 徐利国 0709.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水 肿.
第三章 血 液.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填字游戏 热__沸腾 心__来潮 血 一针见 __ 浴__奋战 呕心沥__.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生理.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4节 眼睛的缺陷和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科学健走 胡松宇 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 科学健走与营养研究中心成员 中国健走高级教练 万步网健走技术指导教练.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药物的跨膜转运.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4课时 绝对值.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与体重的 7%- 8%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 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 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与体重的 7%- 8%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 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 贮存血量: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 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 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 贮存血量: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 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 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

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 细胞容量。 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 细胞容量。 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短时间运动时总血容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储血库里 的血被动员入循环,使循环血量增加;而短时间运 动出现的血液相对浓缩,其原因可能由于储血库的 血中血浆量相对较少,血细胞容量较大,进入循环 血中使血细胞浓度相对增高。 短时间运动时总血容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储血库里 的血被动员入循环,使循环血量增加;而短时间运 动出现的血液相对浓缩,其原因可能由于储血库的 血中血浆量相对较少,血细胞容量较大,进入循环 血中使血细胞浓度相对增高。

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 引起红细胞的溶血,肾脏和消化道也常常 排出少量红细胞,但一般数量极少,对循 环血中红细胞总数影响不大,红细胞不会 发生显著变化。 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 引起红细胞的溶血,肾脏和消化道也常常 排出少量红细胞,但一般数量极少,对循 环血中红细胞总数影响不大,红细胞不会 发生显著变化。 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 决定,如果血浆中的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 出到组织间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浆容 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 组织间液的水分渗入到毛细血管,血浆容 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 决定,如果血浆中的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 出到组织间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浆容 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 组织间液的水分渗入到毛细血管,血浆容 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一、运动对红细胞 的影响 一、运动对红细胞 的影响 ( 一 )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一 )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 较厚 ( 约 2 微米 ) ,中央薄 ( 约 1 微米 ) ,直径约 6-9 微米。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 较厚 ( 约 2 微米 ) ,中央薄 ( 约 1 微米 ) ,直径约 6-9 微米。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寿命:平均为 120 天 寿命:平均为 120 天 数量:成年男子 万个 / 立方 毫米 数量:成年男子 万个 / 立方 毫米 平均为 500 万个 平均为 500 万个 成年女子 万个 / 立方毫米 成年女子 万个 / 立方毫米 平均为 420 万个 平均为 420 万个 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 液的酸碱度 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 液的酸碱度

1. 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 红细胞增加得更明显。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 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 红细胞增加得更明显。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 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 液重新分布的变化所引起。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 液重新分布的变化所引起。 长时间运动时,排汗和不感蒸发的亢进引起血液浓 缩。 长时间运动时,排汗和不感蒸发的亢进引起血液浓 缩。 短时间的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中,肌肉持续紧张收 缩使静脉受到压迫,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增多,并贮 留在那儿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出, 也使血液出现浓缩。 短时间的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中,肌肉持续紧张收 缩使静脉受到压迫,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增多,并贮 留在那儿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出, 也使血液出现浓缩。

2. 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 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 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 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 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 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 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 趋势。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 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 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 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 趋势。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 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 三 ) 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 、即 37%-50% ,女子低于男子。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 、即 37%-50% ,女子低于男子。 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压积 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 的变化相一致。 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压积 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 的变化相一致。

( 四 ) 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1. 红细胞流变性 1. 红细胞流变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 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 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 血流的阻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细胞的流变 性。红细胞流变性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的轴向集中以及红细胞内的胞浆流动等。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 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 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 血流的阻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细胞的流变 性。红细胞流变性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的轴向集中以及红细胞内的胞浆流动等。

2.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 续时间不同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 续时间不同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②红细胞内部粘度; ②红细胞内部粘度; ③红细胞膜的弹性。 ③红细胞膜的弹性。

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 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的细胞浆含有颗粒,根据颗粒染色的不 同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白细胞的细胞浆含有颗粒,根据颗粒染色的不 同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一 )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4.0 ~ 10.0×10 9 /L(4000 ~ 10000/mm 3 ) 总数 :4.0 ~ 10.0×10 9 /L(4000 ~ 10000/mm 3 ) 中性粒细胞占 50 ~ 70 % 中性粒细胞占 50 ~ 70 % 淋巴细胞占 20 ~ 30 % 淋巴细胞占 20 ~ 30 % 分类 : 单核细胞占 2 ~ 8 % 分类 : 单核细胞占 2 ~ 8 % 嗜酸性粒细胞占 0 ~ 7 % 嗜酸性粒细胞占 0 ~ 7 % 嗜碱性粒细胞占 0 ~ 1 % 嗜碱性粒细胞占 0 ~ 1 % 变异 :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 变异 :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 出生后 3 天~ 3 月 10×10 9 /L 新生儿最高, 出生后 3 天~ 3 月 10×10 9 /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 WBC 数 ↑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 WBC 数 ↑

肌动白细胞增多 概念:把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 动白细胞增多 概念:把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 动白细胞增多

( 三 ) 运动时白细胞的变化 研究表明,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增加的 最大幅度出现在最大负荷运动停止后即刻。 其增加的幅度随最大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 延长而增加。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无论 是短时间 (5 分钟 ) 还是持续长时间 (30 分钟 ) , 运动停止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 的增加幅度都显著低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 刻。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总数和 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反而减少。 研究表明,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增加的 最大幅度出现在最大负荷运动停止后即刻。 其增加的幅度随最大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 延长而增加。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无论 是短时间 (5 分钟 ) 还是持续长时间 (30 分钟 ) , 运动停止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 的增加幅度都显著低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 刻。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总数和 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反而减少。 ( 四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四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 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 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 ) 血小板生理特点及功能 ( 一 ) 血小板生理特点及功能 数值 : 正常成人为 100 ~ 300×10 9 /L(10 ~ 30 万 /mm 3 ) 数值 : 正常成人为 100 ~ 300×10 9 /L(10 ~ 30 万 /mm 3 ) 变异 : 可有 6% ~ 10% 的变化: 变异 : 可有 6% ~ 10% 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 冬季较春季高 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血小板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功能特性 : ☆粘着 : 血管内皮损伤 → 暴露出胶原纤维 → 血小板 粘着在胶原纤维上 → 吸附凝血因子 →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 成 → 松软血栓。 ☆聚集 :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 : 释放血小板因子 → 促纤维蛋白形成 → 网络血细胞 → 扩 大血栓。 ☆收缩 : 在 Ca 2+ 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 使血凝块回缩 → 坚 实血栓。 ☆吸附

( 二 ) 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活性增 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活性增 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 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与负荷 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r=0.94) ,增加幅度 最大达 18% 。这些血小板多是以脾脏 中贮存的那部分 “ 中老年 ” 血小板。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 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与负荷 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r=0.94) ,增加幅度 最大达 18% 。这些血小板多是以脾脏 中贮存的那部分 “ 中老年 ” 血小板。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一、血红蛋白的 功能 一、血红蛋白的 功能 一分子的珠蛋白 和四分子亚铁血 红素组成 一分子的珠蛋白 和四分子亚铁血 红素组成 珠蛋白约占 96% 珠蛋白约占 96% 血红素占 4% 血红素占 4%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 100 毫 升血液中为 克,平均 14 克;成年女子 血红蛋白含量为 11-l5 克,平均约 13 克。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 100 毫 升血液中为 克,平均 14 克;成年女子 血红蛋白含量为 11-l5 克,平均约 13 克。 对 象例数 血红蛋白数值(克 % ) 研究者及时间 男女 中国人 易见龙等综合( 1959 ) 日本人 Sell(1956) 加拿大 奥运会队 员 Glement 等 荷兰奥运会 队 员 Dewijn 等 我国运动员 ( 11 项)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1974 ) 我国成年运动 员( 42 项) 秦孝梅等 (1984) 我国青少年运 动员( 42 项) 秦孝梅等 (1984) 北京体院学生 宋成忠等 (1978)

血红蛋白功能 ①运输 O 2 的作用 ①运输 O 2 的作用 ②运输 CO 2 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②运输 CO 2 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由于 Hb 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 所以,在运动训练中经常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 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由于 Hb 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 所以,在运动训练中经常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 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血液的有形成分会发生一些 变化。正常情况下 Hb 的变化与红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运 动中凡能影响红细胞的因素都能影响 Hb 。 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血液的有形成分会发生一些 变化。正常情况下 Hb 的变化与红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运 动中凡能影响红细胞的因素都能影响 Hb 。

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 一 )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 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 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Hb 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 多。 Hb 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 多。

在应用 Hb 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1. 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女运动员月经期 间亦稍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1. 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女运动员月经期 间亦稍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2. 运动员 Hb 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存 在季节、生物周期等的周期性差异。 2. 运动员 Hb 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存 在季节、生物周期等的周期性差异。 3. 虽然 Hb 含量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男运动员 Hb 值不应超过 17 克 (170g/L) ,女运动员不应超 过 16 克 (160g/L) 。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 均的 80% 。同一次检测中,如果个别运动员 Hb 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过人时,应引起注意。 3. 虽然 Hb 含量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男运动员 Hb 值不应超过 17 克 (170g/L) ,女运动员不应超 过 16 克 (160g/L) 。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 均的 80% 。同一次检测中,如果个别运动员 Hb 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过人时,应引起注意。 4.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期, Hb 由低向高 恢复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 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 最佳期 ” 。 这个 “ 最佳期 ” 并不是出现在人们想象的 “ 超量恢 复期 ” 。 4.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期, Hb 由低向高 恢复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 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 最佳期 ” 。 这个 “ 最佳期 ” 并不是出现在人们想象的 “ 超量恢 复期 ” 。

5.Hb 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 或阶段,如根据 1-2 周时间内运动员对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 员的机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 次训练课的情况。在观察分析 Hb 指标 变化时,应结合其他指标 ( 如无氧阈、 尿蛋白、心率等 ) ,以及运动员的自我 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5.Hb 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 或阶段,如根据 1-2 周时间内运动员对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 员的机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 次训练课的情况。在观察分析 Hb 指标 变化时,应结合其他指标 ( 如无氧阈、 尿蛋白、心率等 ) ,以及运动员的自我 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6.Hb 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 主的项目。其他项日只能以此作为参 考指标。 6.Hb 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 主的项目。其他项日只能以此作为参 考指标。

( 二 ) 用 Hb 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实践证明,按每名运动员的 Hb 平均值,可将 Hb 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即偏高型、正常型 和偏低型。每一个基本类型中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即:按标准差 (SD) 大于 1 克 % 为波动大者,小于 1 克 % 为波动小者。因此,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的 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 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 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运动训练 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 这种类型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 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 者为较差。 实践证明,按每名运动员的 Hb 平均值,可将 Hb 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即偏高型、正常型 和偏低型。每一个基本类型中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即:按标准差 (SD) 大于 1 克 % 为波动大者,小于 1 克 % 为波动小者。因此,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的 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 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 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运动训练 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 这种类型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 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 者为较差。

[ 思考题 ] 1. 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 何谓内环境?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及意义。 3. 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 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5. 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 胞流变性的影响。 6. 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7. 试述一次性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8.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9. 试述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0 .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