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動機 : 台灣原住民諸 族中,賽夏族獨具一格,對 於賽夏族始祖創生神話,感 到有興趣的我,決定研究和 認識他們。 班級 : 五年二班 姓名 : 鄭琬齡 製作
目錄 ( 一 ) 認識賽夏族 ( 六 ) 賽夏族飲食文化( 六 ) 賽夏族飲食文化 ( 二 ) 賽夏族文化歷史 ( 七 ) 賽夏族的服飾( 七 ) 賽夏族的服飾 ( 三 ) 賽夏族傳統祭典 ( 八 ) 賽夏族的文化特質( 八 ) 賽夏族的文化特質 ( 四 ) 矮靈祭 ( 九 ) 心得( 九 ) 心得 ( 五 ) 賽夏族歌舞文化 ( 十 ) 參考網站( 十 ) 參考網站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 的需求,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 言為日常用語。而自我族群的語言反而日漸淡面對強勢的外 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族人對於傳統的祭典就更加珍惜,甚 至排除了許多外力的介入,使賽夏族的祭典能夠完整地保留 下來,在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是少數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 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 矮靈祭。 目前賽夏族人共有十五個姓氏,分別屬於五個聯族,聯族之間禁止通婚。 例如趙姓、豆姓、絲姓、獅姓屬於同一聯族,不得通婚。 賽夏族 是以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或現象為其宗族的氏姓,十九世紀 中國清廷命其改從漢姓,如:日、風、樟、蟹、豆、絲、芎等姓氏。
賽夏族文化歷 史 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賽夏族居住人口約有七千多人。又分為 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 庄鄉。二年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 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賽夏族的姓氏非常特殊, 大抵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每一姓氏又負責主持不同的祭 儀。除了超自然的信仰祭儀之外,以祖靈祭及祭祀矮靈的祭祀最重要。 賽夏男女均穿著長及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再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色彩 以紅、白兩色為主,其中外敞長衣多為祭典時穿著,在衣服的背面夾織 精美的菱形紋飾,另外腕飾、足飾均以貝珠為材料。 總人口數: 約七千三百多人 主要分佈地區:苗栗縣南庄鄉、獅潭鄉,新竹縣五峰鄉。
( 一 ) 播種祭: 主要是祭祀去世的則祖列宗。舉行的時間不一定,由二位長老 主持,將插有豬肉、黏糕的供品及酒攜至屋後空地行祭。 祭品分為二份,向東的給善靈,向西的給凶死的靈。祖靈祭的 另一個目的是家族成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 二 ) 祖靈祭: 主要是祭祀去世的則祖列宗。舉行的時間不一定,由二位長老主 持,將插有豬肉、黏糕的供品及酒攜至屋後空地行祭。 祭品分為二份,向東的給善靈,向西的給凶死的靈。祖靈祭的另 一個目的是家族成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是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 舉行一次,日據 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又 舉行一次「十年大祭」。 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 出北察團 ( 五峰鄉大隘村 ( 三 ) 矮靈祭: 通宵達旦的矮靈祭歌舞 ◎賽夏族傳統祭典
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 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 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 「雷女之歌 walowalon 」,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 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賽夏族祭典綁芒草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 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 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 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賽夏族歌舞文化 賽夏族歌謠最大的特色是巴斯達隘(矮靈)祭歌,歌詞 講究並包括押韻、反覆與疊語等。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與一般人認知的原住民歌舞所不同的是, 巴斯達隘矮靈祭非但不是歡欣鼓舞的,反而還帶有一些感傷自省的氣 氛,而祭歌更是得連唱四天三夜,這套祭歌也是台灣原住民祭典中, 最「大部頭」的歌曲。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典以歌為主,舞輔之,所以舞 步並非很複雜而多變化。巴斯達隘矮靈祭舞,隊形隨著歌 舞或大或小,或左旋或右轉,時快時慢。也有快步向前奔 跑六步八拍,退後跑六步八拍;慢步大家圍成圓形,時而 緩緩作螺旋狀載歌載舞,徹夜不停,為二拍子,第一拍右 腳落地,第二拍左腳落在右腳後,右腳瞬時離地,順勢把 臀步往後一退。
賽夏族的主食是米與番藷,其次是芋頭及小米。豆類、瓜 類、菜類、藜、筍及鳥獸、魚貝之肉類等則是副食。本族的 飲食每日有早、午、晚三回,但是沒有勞動而終日在家時, 經常省略午餐。此外本族有每餐更換主食的習慣,例如早餐 吃米飯,午餐就吃甘藷,晚餐則吃小米飯或芋頭等。本族每 餐一家團圓圍繞著飯桌,蹲踞飲食。飯桌用方形木板做成, 上面放置鍋子(裝飯)、食器等。人數多時,婦女單獨也設 一桌。本族已模倣漢族,在飲食時使用筷子,並且盛飯用飯 碗,肉類及其他的副食用大盤子盛放在飯桌上,各自用筷子 取用。飲食的用具有瓢、竹筒、盆子、甕等,大體上和 Tayal 族相同。(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賽夏族飲食文化
賽夏族的衣服多以麻布為布料。 賽夏族人 的服飾以紅色為主,黑、白、紅為傳統顏色, 交錯變化而成。衣飾的花紋是以菱形為主,也有幾何圖 形的四方形、三角形,尚有線條紋。男子衣服是無袖白 底紅襯長度長到膝部;女子為無袖短衣紅底白襯,長到 腰部,腰下再配布裙。 賽夏族的服飾通常是不分性別的,只有在鑲 飾上表現不同。如男女共穿的背心、胸 及 披風。女子背心鑲綴比較為華麗;男子背心 上的鑲墜較少。男女胸衣為菱形方布夾織花 紋。披風通常整塊布料剪裁,無論男、女都 使用披風來擋風,形式上並沒有差別 。
賽夏族的文化特質 肩旗上寫著「夏」,代表了夏 姓家族的肩旗。 ( 一 ) 黥面與紋身: 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 通常刺青於胸前。 ( 二 ) 代表氏族的臀鈴與肩旗: 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 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 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 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 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 ( 三 ) 音詞反覆的祭歌: 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 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 ^1^^2^1^2 , ^2^3^3 , ^3^4^4 , ^4^5^5 。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心得 這次製作原住民文化簡報,我選擇─賽夏族,我認為, 原住民同保有最原始的傳統和文化,賽夏族始祖創生神話, 在台灣原住民諸族中,獨具一格,「截人肉化人」型的故 事中,賽夏族的祖先以同胞兄妹成為配偶而繁生人類。賽 夏族以著名的矮靈祭典,為我們所認識。兩年一度的「巴 斯達隘」矮靈祭典,背後隱藏著賽夏族先人和目前在台灣 已絕跡的矮人族之間的一段傳奇歷史,黥面與紋身更是賽 夏人男女皆有的傳統,而賽夏人對於異族包容和學習的胸 懷也藉此流露無遺。因而一個族群,在學習適應的發展中, 仍能保有原始文化的特徵,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讚,經由這 次製作報告,讓我更了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產業特色、 傳統服飾、飲食、祭典和精神信仰等。
參考網站 ●資料來源● 註:田哲益《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 t1.htm#1 t1.htm#1 sishai.htm sisha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