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 民族掃墓節 ) ( 培墓 ) 顏幸雅老師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由來: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 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 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 就是其中之一,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 日或五日。
慎 終 追 遠慎 終 追 遠 中 國 人 重 孝 道 ,中 國 人 重 孝 道 , 講 求 慎 終 追 遠 , 表 現 於 行 動 上 的 就 是 祭 拜 祖 先 。 民 國 二 十 四 年 , 政 府 明 定 清 明 節 為 民 族 掃 墓 節 , 更 凸 顯 了 清 明 掃 墓 的 重 要 意 義 。
中國傳統的清明 節還有帶柳枝、 放風箏、射箭、 盪秋千 ( 鞦韆 ) 、 踏青等習俗, 今日因台灣環境變異,只留下掃墓的習俗, 不過這是最重要的一項 。 清明節的活動
帶柳枝 (1) 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 回家,插在門楣上,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 (2) 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在柳樹旁,第 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介之推 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 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 頭上,以示懷念,沿襲至今。
盪秋千 ( 鞦韆 )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 遷移。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 常要攀藤上樹。 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據說開始時只有一條繩 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後來逐漸發展 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到了漢武帝時, 因千秋在漢語包 含有人雖死去, 但 永垂不朽的意 思, 為了避諱, 所以 把千秋改為 秋千;到唐代, 盪秋千已 經十分 普遍,並且成為寒食 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 活動,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行青、探春、尋春等。 在清明節日,婦女穿著新鞋 ( 踏青鞋 ) ,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 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 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 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 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為紀念介之推。 晉文公想逼介之推出山做官,因此放火燒山, 介之推是個有名的孝子,他一定會背著母親 跑出來,沒想到熊熊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 然看不到介之推走出來。不料介之推卻抱著 一棵大柳樹,讓大火活活燒死。 後人為了尊敬介之推的清高,便在清明節的 前兩天嚴禁煙火,所有的人家都不生火,此 即所謂的「寒食」。
祭祖的程序 (1) 整理祖墓:先把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 鋤頭 或鐮刀整理清除。 (2) 壓墓紙:用小石 頭或磚塊將墓紙 壓在墳,表示這 個墳是有後嗣的。
(3) 祭拜: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祭拜, 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 銀紙等給祖 靈,紙錢燒完 後,在紙灰上 灑酒 ( 稱為奠 酒 ) ,最後鳴放 鞭炮禮成。 ← 后土 ( 看守墳墓的土地公 )
((4) 撥蛋殼: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 蛋 ( 鴨蛋 ) 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 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 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龜分給當地的小 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 ( 乞墓粿 ) , 象徵「祖德流芳」。 現在一般的掃墓 方式已經較以前 簡化,大都以鮮 花水果為祭品, 上香鞠躬,禮節 簡單隆重。
祭祖的用品 (1) 牲禮 ( 三牲或五牲 ) 、清酒 (2) 刈金、壽金、銀紙、香、 蠟燭 (3) 十二道菜 ( 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 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 苜頭、豆仔、桔餅 ) (4) 粿類 ( 紅龜粿、丁仔粿、鼠麴粿或草仔粿 ) 、 發糕、米糕和麵龜。
祭品的諧音 紅龜粿 ( 米龜 ) 、麵龜: 粿 → 子孫仔賺傢伙 丁仔粿:會出丁 ( 添男丁 ) 發糕:發財 米糕:子孫仔粒粒定 ( 保平安 ) 豆仔:子孫吃到老老老 ( 長壽 ) 桔餅:好尾吉 ( 好的結尾 )
各地習俗不同 清 明 節 各 地 都 有 不 同 的 應 節 食 品 ,在 臺 灣 最 普 遍 的 是 :清 明 節 各 地 都 有 不 同 的 應 節 食 品 ,在 臺 灣 最 普 遍 的 是 : 潤 餅潤 餅 墓 粿 墓 粿
包潤餅 豬肉 蛋皮 豆芽菜 花生粉 糖粉 潤潤餅皮 ↙ →
粿類的食物 ((1) 紅龜粿 餡 有紅豆、綠豆 、菜脯、花生... (2) 麵龜 紅紅粿、米粿 → 子孫仔賺傢伙
((3) 丁仔粿 會出丁 ( 添男丁 ) ((4) 草仔粿 ( 鼠麴粿 — 加艾草 )
((5) 發糕:分為白色和粉紅 ,粉紅色較為討喜。 發財
米糕 子孫仔粒粒定 ( 保平安 ) 桔餅 好尾吉 ( 好的結尾 ) 豆仔: 子孫吃到老老老 ( 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