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症 第一节 妊娠合并心脏病
第一节 妊娠合并心脏病 为产科严重合并症,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居第 二位)。合并风心病为多( 70 ~ 80% ),次为先心病。 一、妊娠、分娩对心脏病的影响 : 1 、妊娠期: (1) 母血量 ↑ (32~34W 为高峰 ) (2) 需要量 ↑→ 心搏出量 ↑→ 心率 ↑ 心负 ↑ (3) 子宫增大 → 心移位 → 血管扭曲 2 、分娩期:第一产程宫缩 → 回心血量 ↑ 第二产程宫缩 + 腹肌收缩 + 屏气 → 回心量 ↑ (最重) 第三产程宫缩 + 腹压 ↓→ 腹内脏器血量 ↑→ 回心量 ↓ 动力学改变 → 心负荷 ↑ 胎盘娩出 → 胎盘循环终止 + 宫缩 → 血液入血循 → 心负 荷 ↑
3 、产褥期: 子宫收缩( 24~72 小时内) → 体循 ↑ 心负荷 ↑ 组织潴留液体入血循 → 体循 ↑ 二、心脏病对妊娠的影响 : 心负荷 ↑→ 缺氧 → 早产, IUGR 、胎儿窘迫。
三、诊断 : 1 、有心脏病史或心衰史: ① 劳力性呼吸困难; ② 进行性呼吸困难; ③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④ 进行性端坐呼吸; ⑤ 咯血; ⑥ 胸痛(劳力、激动)。 2 、体征: ① 心脏扩大; ② 舒张期杂音; ③ ≥III 级收缩期杂音(粗糙、时限长); ④ 严重心律不齐; ⑤ ECG 有心房颤动、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等。
3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心律不齐、心肌损害等; (2) X 线:心界扩大。 4 、心脏代偿功能分级诊断: I 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II 级:一般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休息后好转,(疲劳、心慌、 气促); III 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甚至心绞痛,休息时无症状; IV 级:不能轻微活动,休息亦有症状。
5 、心衰的诊断: (1) 早期心衰:① 轻微活动后胸闷,气促、心悸; ② 休息时心率 >110 次 / 分,呼吸 >20 次 / 分; ③ 夜间胸闷而端坐呼吸或户外呼吸空气; ④ 肺底少量持续性湿罗音,咳嗽后不消失。 (2) 心 衰 :① 气促; ② 紫绀; ③ 端坐呼吸; ④ 咳嗽或痰中带血; ⑤ 肺底持续性罗音,颈静脉充盈; ⑥ 肝肿大、伴压痛。
四、处理 : (一)可否妊娠的依据: 1 、可妊娠:心功能 I 级及 II 级。 2 、不宜妊娠: 心功能 ≥III 级; 风心病有肺动脉高压; 房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活动性风湿病; 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二)继续妊娠的处理: 1 、孕早期:不宜妊娠者,终止妊娠(控制心衰后)。 2 、继续妊娠:① 高危监护; ② 休息; ③ 限盐; ④ 防并发症; ⑤ 提前住院待产(提前 2W ),有心衰者应及时入院治疗。
(三)分娩期处理: 1 、阴道分娩:有条件医院,试产。 ① 抗生素防感染至产后一周后停药; ② 镇静(杜冷丁,非那根,西地兰,氧); ③ 助产(吸吮器,产钳),避免屏气用力,缩短第二 产程; ④ 产后加沙袋 + 镇静(吗啡,苯巴比妥钠),一般不常规用 宫缩剂(免增加心负荷)。 2 、剖宫产:硬膜外麻 ① 防出血(出血多时用催产素 [10~20u] ,禁用麦角新碱, 防静脉压 ↑) ; ② 控制输液速度。
(四)产褥期处理: (1) 卧床 1 ~ 2W (三日内尤其 24 小时内,为心衰发生的危期), 心功能 III ~ IV 级不哺乳。 (2) 抗感染至少产后 1W ; (3) 选择避孕,不宜再次妊娠; ① 避孕; ② 绝育: I ~ II 级 → 产后 7 天结扎; III ~ IV 级 → 产后 1 ~ 6W 结扎。 (控制心衰后结扎)
第二节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常见传染病,孕妇肝炎发病率为非孕妇的 6 倍, 急性重型肝炎为非孕妇的 66 倍,是孕产妇主要死因之一。 一、病毒性肝炎类型: 甲、乙、丙、丁、戊型(五型) 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二、妊娠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一)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1. 孕产期肝脏负担 ↑ : 大量雌激素需灭火 孕期代谢 ↑→ 肝负担 ↑ 分娩期:劳累、麻醉、手术、失血、感染 → 组织缺氧 → 代谢障碍 → 肝脏负担 ↑ 2. 妊娠并发症促使肝炎恶化: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肝 血 流量 ↓ → 肝脏损害 → 急性肝坏死 3. 易使肝炎转为慢性:因为治疗棘手 孕期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1. 对母体的影响: (1). 重症死亡率高( 1.7 ~ 8.1%, 个别报道为 18.3%); (2). 并发症发生率高( 31.7%, 对照组 13.3%); (3). 产后出血发生率高( 11.7%, 对照组 2.7%);
2. 对胎儿、婴儿影响 : (1). 胎、婴儿死亡率高 ( 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围生儿 死亡约 46‰) 、畸形儿发生率高( ↑ 两倍); (2). 母婴传播:传播随病毒类型有异 HAV: 粪 — 口途径传播,不经胎盘感染胎儿 HBV :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室内胎盘传播; 软产道的血、羊水传播 乳汁、唾液传播 资料表明:孕早期患病 → 无胎儿传播 ; 孕中期患病 → 胎儿感染率约 25%; 孕晚期患病 → 围生儿感染率达 70% 以上 HCV: 有母婴传播,易导致慢性肝炎 → 肝硬化,肝癌 HDV :需同时有 HBV 感染存在,母婴传播少见 HEV :类似 HAV ,孕妇易感且易致重症,死亡率较高( 10-20%) 包括
三、诊断:教非孕期困难 (一)病史:接触史、输血及注射血液制品史 (二)潜伏期: HAV 为 2 ~ 7W (平均 30 天), HBV 为 1.5 ~ 5 月(平均 60 天), HCV 为 2 ~ 26W( 平均 7.4W), HDV 为 4 ~ 20W HEV 为 2 ~ 8W (平均 6W )
(三)、临床表现 : 1.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 ↓ 、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不能用妊娠解释) 2. 全身症状:乏力、畏寒、发烧、皮黄眼黄、尿色深黄 3. 检查:肝肿大(妊娠晚期难于触诊) 4. 辅助检查 : (1). 血清谷 - 丙转氨酶 (ALT) ↑; (2). 病原学检查:相应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3).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 170umol/L,10mg/dl) (4). 尿胆红素( ﹢)
(四)诊断要点 : 1. 消化道症状明显; 2.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 ↑ ); 3. 肝臭气味,肝进行性缩小,肝功能异常,白 / 球蛋白倒置; 4. 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倾向; 5. 肝性脑病:烦躁不安,嗜睡,昏迷; 6. 肝肾综和征,急性肾衰
(五) HBV 病毒血清标记及其临床意义 : 项目 阳性时临床意义 HBsAg HBV 感染标志,见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HBsAb 曾感染 HBV ,已产生自动免疫 HBeAg 血中有大量 HBV 存在,传染性较强 HBeAb 血中 HBV 减少,传染性较弱 HBcAb-IgM 乙肝病毒复制阶段,出现于肝炎早期 HBcAB-IgG 慢性持续性肝炎或以往感染
四、鉴别诊断:肝功能损害,黄疸 (一)妊娠呕吐: 1. 黄疸轻, ALT 轻度 ↑ ,尿酮体阳性; 2. 纠酸﹢补液 → 病情迅速好转 (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 胃肠道症状不明显; 2. 有血压 ↑ ,蛋白尿,水肿; 3.ALT,ARP (碱性磷酸酶)轻度或中度 ↑ ; 4. 结束分娩 → 迅速恢复
(三)肝内胆汁淤积 (ICP) : 1. 有家族史或口服避孕药后发病史; 2. 在 28W 左右发病; 3. 无消化道症状,一般情况好; 4. 皮肤瘙痒及轻度黄疸(肝小叶中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 5.ALT 正常或稍 ↑ ,血清直接胆红素 ↑ (﹤ 102.1umol/L, ﹤ 6mg/dl); 6. 血清胆酸明显 ↑( 正常 ≤5umol/L)
(四)药物 : 1. 有服用对肝细胞有损害药物的病史(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 异烟肼、巴比妥类); 2. 无肝炎接触史,无肝炎典型症状; 3. 主要表现:黄疸、皮疹、皮痒; 4.ALT↑ ,嗜酸性粒细胞 ↑ ; 5. 停药后多可恢复
(五)急性脂肪肝 (AFLP) : 1. 为妊娠晚期的特有疾病,母婴死亡率高(约 85%); 2. 症状与重症肝炎雷同:消化道症状,黄疸,出血倾向, 肝肾功能损害; 3.B 超:强回声 “ 亮肝 ” (脂肪肝); 4. 肝细胞活检:肝细胞急性脂肪变性(与肝炎时肝细胞广 泛坏死区别)
五、预防 : (一)同非孕期; (二)肝炎孕龄妇女应避孕,治愈后半年至两年后怀孕; (三)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尤其肝功能及病毒血清测定); 1.HBsAg 和 HBeAg 阳性:乙性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 200u ,肌注(孕 20W 、 24W 、 28W 、 32W 、 36W ); 2.HBsAg 和 HBeAg 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采取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结合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被动免疫法:乙性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u ,肌注(新生儿出生时、 产后一个月、产后六个月); (2). 主动免疫法: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10ug ,肌注,(出生后﹤ 24 小时, 1 个月, 6 个月); (3). 联合免疫法:乙肝疫苗按上述方法注射; HBIG 200u 肌注 ( 改为出生﹤ 6 小时, 1 个月) (四)哺乳: 1.HBsAg( ﹢ )\HBeAg( ﹢ ) 者,原则上不宜哺乳; 2. 若肝功能正常﹢阻断措施﹢联合免疫 → 可哺乳。
六、治疗:原则同非孕期 (一)一般处理: 1.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胆汁淤积或肝昏迷者 应限制蛋白及脂肪的摄入)、适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 2. 禁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镇静剂、麻醉剂、雌激素等 3. 防感染:严格消毒,广谱抗生素; 4 防产后出血:凝血功能、补凝血因子、宫缩剂; (二)护肝治疗: 1. 大量葡萄糖、多种维生素( vitc 、 k ); 2. 能量合剂( ATP 、辅酶 A 、细胞色素 c ); 3. 输鲜血、血浆、人体蛋白等
(三)重症肝炎处理: 1 、 防治肝昏迷: (1). 限制蛋白质摄入(﹤ 0.5g/kg.d ); (2). 保持大便通畅( ↓ 氨及毒素吸收); (3). 降氨药物的应用:已出血肝昏迷或前驱症状时 如:谷氨酸钠或钾盐 23 ~ 46g/ 日 静注, 或精氨酸 25 ~ 50g/ 日 静注,左旋多巴 0.1g 静滴 2 、防治 DIC :为重症肝炎的主要死因,注意凝血功能检查 (1). 补充凝血因子:新鲜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 vitK 等; (2). 肝素:在凝血功能监测下酌情使用; 产前 4 小时至产后 12 小时内不使用; 肝素钠剂量宜小不宜大
(四)产科处理 : 1. 妊娠期:孕早期:经治疗后终止妊娠; 孕中期: vitC 、 K ,治疗并发症 → 病情加重 → 终止妊娠 2. 分娩期: (1). 备新鲜血; (2). 助产,缩短第二产程; (3). 防止产后出血(肩娩出后用宫缩剂); (4). 重症肝炎者:积极控制 24 小时 → 终止妊娠(剖宫产) 3. 产 期: (1). 抗感染:注意药物选用,给予头孢菌素或氨苄西林等; (2). 严密观察病情及肝功能变化,防转化慢性肝炎; (3). 防母婴传播:围生期的免疫措施; (4). 哺乳: HBsAg( ﹢ ) 者可哺乳, HBeAg (﹢)不哺乳(不可用雌 H 回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