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概論 潘倩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增進體能的肌力 訓練法 林嘉志 博士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美國運動醫學會團體運動教練 (ACSM-GEI) 美國運動醫學會個人教練 (ACSM-CPT)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生理師 (ACSM-EP-C) 美國運動醫學會註冊臨床運動生理師 (ACSM-RCEP)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即良藥認證第三級.
Advertisements

前言 瞭解學生在身心特質和個別差異的現象, 進而對每一個兒童的學習給予適當的幫助, 是身為一個老師必須要探討的。不過由於 教育資源的限制,學校教育內容設計都以 大多數具有相近特質兒童為對象。直到近 一、二百年,那些身心特質較爲突顯的特 殊兒童,才受到應有的注意。
【誰把我的聰明藏起來了? 】 校長特教知能研習
健康體能運動處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卓俊辰.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樂樂棒球教學簡報 講題:談樂樂棒球融入體育教學 主講者:朱 治 華.
運動傷害防護實務 運動傷害防護的基本原則 進修部運休系二乙 授課老師:崔治安.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LiveABC學習系統 103年英語自學說明會 校內學習資源LiveABC.
適應體育的意義與目的 何謂適應體育? 定義:係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的適齡 就學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 一、一種體育教學的態度
单元目标: ▲初步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由来 ▲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涌现的个案经验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臺北市第11屆教育審議委員會 提升學校學生體適能方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體育及衛生保健科.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Science Society (Games Factory)
班級經營-特殊兒童 體育二 組員: 劉俊男.王明俊.廖韋任.游翔宇.
適應體育概論 江家慶.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簡 介 石牌國小資源班 林幸玫.
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 Visual Motor Integration
流行mv舞蹈.
體育學講座 運動教育模式 報告人:楊智涵 學號: 日期:102/11/09.
Aquatics – Synchronized Swimming
Feeling 教學科目:英語 教學年級:四年級 資料來源:自編 & 康軒英語教材“New Wow English”第3冊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日 一年級英語科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2013/09/23 12:20-13:30 LIVE ABC英檢平台 與其他校內學習資源
學前兒童簡易發展 篩檢評估量表 小組成員: 張雅涵 張瑞恩 王雅琴 張馨方
【學校圖書館的組織】©版權所有 如要使用請聯絡作者熊銘洽談
資訊網路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Information Networks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FUN 繩索 彰化縣綜合活動教學輔導團 柯慧儀.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健康生活 林思敏 五禮.
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運動場館 (詩欣館)簡介
菲你不可 世界志工社2009菲律賓服務團.
電腦軟體設計 建國科技大學 資管系 饒瑞佶 2010年.
六年級 英文科 課程計畫 Ms. Hsu.
新制身心障礙鑑定人員訓練 103年度7-9月份 一般培訓課程/補充課程 指導單位\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課程內容及名稱 時間 活動 活動流程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熊博安 嵌入式系統實驗室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認識障殘人士. 認識障殘人士 殘疾人士的分類 引用1995年康復白皮書 肢障(肢體傷殘) 聽障(聽覺受損) 視障(視覺受損) 智障 精神病 自閉症 語言障礙 長期病患(器官殘障)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106年度成果發表競賽辦法 組別 團體組 個人組 人數 2人以上,最多6人 同一實習公司,或同一產業得併組參賽 1人為限 格式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雲林縣104年度非體育專長教師認證研習 樂樂棒球.
「運動與科學」教學分享 管理學院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邱宏達.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數位學習 孫春在、曾憲雄、陳登吉、袁賢銘.
特教宣導月 身心障礙體驗活動 從心出發,讓愛傳遞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校外實習媒合資訊平台介紹 報告人:王上明 指導單位: 教育部技職司 承辦單位: 明志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107-2 國中部任意選修 看動畫學英語 授課教師 羅曉筠.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花式跳繩學會 宗旨 學會成立及歷史 參與計劃 花式跳繩隊 跳繩練習 花式示範 聯誼活動 校內比賽 校外比賽 教學資料
教育類相關資料庫.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主題研究架構.
六年級 英文科 課程計畫 Ms. Hsu.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適應體育概論 潘倩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 諮詢委員及輔導員等相關資料及帳號均 置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 中心網站 ( 另可循臺灣師大網站  各中心  體育研 究與發展中心  適應體育  適應體育教 學輔導網方法進入。 (

參考書籍 Rouse, P. (2004). Adapted games and activities: From tag to team build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Emes, C., & Velde, B. P. (2005). Practicum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ieberman, L. J., & Houston-Wilson, C. (2002).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A handbook for physical educator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適應體育講義相關資訊 適應體育導論 2.htm 2.htm 適應體育教材與教具 1.htm 1.htm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 7.htm 7.htm

適應體育講義相關資訊 ( 續 ) Physical Best 與失能者:融合式體適能檢測 手冊 11.asp 適應體育教學活動設計彙編 10.htm 10.htm 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

適應體育的定義 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 特殊 vs. 適應 vs. 普通 Special vs. Adapted vs. General 考量學生需要與個別差異,設計或調整 體育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器材 跨學科的知識體系

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 特殊兒童 vs. 特殊需要兒童 資賦優異生 普通學生 ** 身心障礙 ( 失能 ) 學生 ** □ 智能障礙 □ 學習障礙 □ 視覺障礙 □ 多重障礙 □ 聽覺障礙 □ 身體病弱 □ 語言障礙 □ 自閉症 □ 肢體障礙 □ 發展遲緩 □ 情緒障礙 □ 其它顯著障礙

適應體育的目的、領域 目的 改變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行為 提高機體功能,發展體適能,以提高生活品質 培養社會人際關係與社會獨立活動的能力 領域 認知 ( 規則、術語、球場、策略、自我概念 ) 技能 ( 身體器官、神經肌肉、動作技能 ) 情意 ( 友誼、樂趣、領導能力、休閒態度 )

適應體育的教育服務傳輸系統 資源交流推廣資源協調 計畫 評估 處方 安置 教學 輔導 評量

教學安置 全時制普通班級 設有適應體育輔導教師的普通班級 在普通班級設計些 適合特殊需求學生的活動 普通學校 中的特別班 特殊 學校中 的特別班 最多限制 最少限制 必要時才向上安置 盡快向下回歸

美國適應體育發展的五大時期 時間目的課程內容功能 醫療體操期 (1900 年前 ) 預防疾病 促進身心健康 訓練靈活頭腦 各式體操與軍隊 式的操練 預防 發展 矯正 轉變期 ( 年 ) 兼顧體弱或動作 發展失常者 各種運動 ( 學校 設矯正體育 ) 矯正 矯正期 ( 年 ) 殘障人士透過醫 療健檢安置及再 教育 各種運動復健 ( 推廣輪椅 運動 ) 適應體育期 ( 年 ) 回歸主流各種運動 1968 成立特殊 奧林匹克運動會 多功能 適應身體活動期 (1970 年以後 ) 回歸主流 融合式教學 最少限制環境 科技整合 修正課程及教材 教法 教育發展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 教學方面 ( 部頒特殊體育政策 ) 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察辦法 ( 民 43 ;民 57 修正公布 ) 規定殘疾學生不得免修體育 ( 民 65) 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 ( 民 66) 再度通函強調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應確實按規定辦 理 ( 民 71) 推展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 ( 民 81) 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 ( 民 84.01) 加強推展殘障體育運動,促進全民運動的推展 ( 民 84.05) 加強特殊體育,增進身心健康 ( 民 84.12)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 ( 續 ) 組織方面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特殊教育委員會; 特殊體育運動推動小組 中華奧會: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大專、高中體總: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各縣市體育會: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委員會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協會 ( 民 73) 其它:中華民國傷殘運動協會 ( 民 63)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 ( 續 ) 活動方面 台灣省仁愛運動會 ( 民 63) 台灣區身心殘障國民自強運動會 ( 民 66) 競技方面 各種單項運動競賽 綜合性運動會 高雄市第一屆台灣區殘障國民運動會 ( 民 83)

課程內容 動作教育 基本動作 體適能 由運動體適能導引出來的遊戲及活動 運動

動作教育內容 身體意識 認識身體的部位 身體的形式 身體不同部位運動的可能性 身體活動與各部位的關係 身體各部位與物體間的關係 體會緊張與放鬆 身體語言 有意識的控制緊張與放鬆 空間 自我空間 一般空間 方向 路徑 水平高度 範圍 運動品質 力量的強弱 平衡 順暢 時間

基本動作 移動性非移動性操作性穩定性 走 跑 跳 躍 側併步 伸展 旋轉 彎曲 推 拉 扭轉 擺 投擲 接 運 踢 拋 敲擊 拋踢 動態平衡 靜態平衡

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 協調 速度 瞬發力 敏捷力 有氧適能 肌力 肌耐力 柔軟度 身體脂肪百分比

由運動體適能導引出來的遊戲及活動 輪胎運動 汽球活動 舉爬活動 放鬆活動 沙包活動 障礙活動 跳繩活動 韻律活動 降落傘活動 非傳統性比賽遊戲

運動 個人性雙人性團隊性 射箭 舉重 高爾夫 划船 保齡球 溜冰 單車 國術 游泳 跑步 釣魚 羽球 網球 桌球 壁球 擊劍 足球 排球 棒球 壘球 籃球 手球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以成就為根據的課程模式 (Achievement Based Curriculum Model, 簡稱 ABC 模式 ) 計畫 評估 處方教學 評量 修正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 續 ) 兒童動作發展課程模式 (Body Skills: A Moto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身體管理 移動性動作 體適能 操縱性動作 細動作

動作技能組合 身體管理移動性 動作 體適能操縱性 動作 細動作 身體空間 認知 動態平衡 靜態平衡 身體滾翻 敏捷性 爬 走 跑 向上跳 向前跳 飛跑跳 單腳踏躍 併足側跳 身體柔軟 度 手肩柔軟 度 有氧能力 腹部肌力 腳臀肌力 手肩肌力 踢 彈 按 打擊 肩上投擲 肩下投擲 肩下滾 握力 手肌力 視動控制 細物體控 制

教學方法 簡化的摩斯登教學光譜 命令式 練習式 引導發現式 動作創作式 工作分析法 修正式教學

修正活動的原則 用較輕的球棒或球拍 用握柄較短的球拍 縮小球場或遊戲場地的範圍 用較輕、較大或有聲的球 降低球網、球籃 用固定球 ( 封閉式 ) 改變比賽規則 增加每組隊員 減少競賽性質,以樂趣化為主 增長暫停次數或休息時間

融合式體育活動模式 正常性體育活動 修正式體育活動 平行的體育活動 融合式的適應活動 隔離式的適應活動 最少限制

融合式班級教學策略 協同教學 角色扮演 同儕教學 父母與義工 增加學生作決策的機會 限制班上失能學生的人數 發展性活動設計 發展功能性技巧 適應活動的原則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 動作能力測驗 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 大肌肉動作能力發展測驗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TGMD) I CAN / ABC 模式

BOTMPTGMDI CAN 測驗目的評估動作技能大肌肉動作發 展 身體意識與控 制的能力 適用對象 4.6 至 14.6 歲 3 至 10 歲 3 至 8 歲 測驗內容簡式 14 項 繁式 46 項 12 項 100 多項 所需時間 分鐘 ( 簡式 ) 分鐘 分鐘 ( 簡式 ) 結果評量常模參照標準常模及效標參 照標準 效標參照標準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 ( 續 ) 體適能測驗 身體組成 肌力 肌耐力 平衡感 柔軟度 心肺功能

測驗名稱目標對象適用 年齡 測驗 項目 Special Fitness Test 輕度智能不足者 Motor Fitness Test 中度智能不足者 Project ACTIVE 非障礙者、情緒障礙 學習障礙、智能障礙 Project UNIQUE 非障礙者、視障、聽 障、腦性麻痺、脊髓 損傷 Physical Best Test Manual 非障礙者、各類障礙 者 KANSAS Adapted/Special PE Test Manual 各類障礙者

個別教學方案 (IEP) 基本內容 學生目前的能力 長期與短期目標 應參與之相關人員 教育環境的安置型態 所需時間 評量方式

教學活動設計實務篇 IEP 範例 適應體育教學單元設計範例 ( 分站體適能 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