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 干基本问题 高 林 阜阳
一、能力本位教育中的 人才培养导向性
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开发的两种思路 学科分析学科分析 课程分析课程分析 学科 专 业专 业专 业专 业 专 业专 业专 业专 业 职业分析 职业 职业分析结果职业分析结果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前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 后工业经济 (机械化) (信息化) CBE 基于工作过程 双元制 ( DCCD ) 学徒工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现代职业教育 初中后 技术工人
中等学历教育 (两层次入学) 专科与职业教育 ( 两 层次教育) 职业教育 (两层次教育) 工业化初期 50’s~70’s 工业化 80’s 工业化与信息化 90’s~00 ’s 新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职、职高大专、高职中职、职高大专、高职 中 等职业教育 高 等职业教育 中 等职业教育 高 等职业教育
学科 本位 能力本位 学科体系 课程 改革的学科 体系课程 专门技术 技能课程 学习领域 课程 辅助工程型 50’s~80’s 技术应用型 90’s 高技能型 90’s~00’s 高素质技 能型专门 人才 00’s 高素质 技能型专门 人才 00’s~10’s 准学科课程 加强实践环节 基于专项 技术技能 基于专项 技术技能 基于工作 过程 基于工作 过程 创新中国特色
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原始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已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进 入新世纪,环保和绿能又成为新的发展主题,人类开始 步入后工业社会。技术的发展、管理方式的变革,引起 劳动岗位工作职责的改变,单纯追求技术、技能已不能 适应现代的工作要求。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工作的教 育,工作职责的改变,必然导至教育的改革。关注人的 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参与设计和创造职业工作,促进 学生 “ 设计能力 ” 的发展,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 势和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原始动力。
进入 21 世纪,我国信息化程度大为提升、管理体 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现 代化,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大为提升:不仅要求 掌握技术,适应工作;而且要求主动参与任务设计、 善于解决问题、处理随机事件;同时具有沟通、交流 、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高等职业教 育中,能力本位的内涵正悄然变化,从单纯重视技术 、技能,向更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改革 集中反映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学科本位 学科分析 学科本位 学科导向 学科分析 ↓ 实践导向 技能导向 能力本位 职业分析 能力本位 ↓ 职业分析 设计导向 ↓ 职业竞争力导向
职业竞争力模型 ( 第一层 ) 支撑性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单项技术技能和运用能力个人态度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问题:在有限学时内 如何实现职业竞争力培养的导向性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落地
1. 课程和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性课程 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性实践课程 理论 - 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性课程改革 学科课程 → 改革的学科课程 够用为度 课程整合 → 试图改革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 → 职业竞争力导向框架下 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性课程
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性实践课程改革 实验环节和 → 实训环节和 实验课程 实训课程 → 高质量的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的标准化 技术标准 技术训练标准
理论 - 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创新 学习德国基于 → 泛学习领域课程 工作过程课程 → 明确人才培养导向性 正确定位的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典型结构
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 ----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个支撑(阶段性、非层次性)平台 三个支撑(阶段性、非层次性)平台 ---- 学习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学习领域的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平台 学习领域公共课程平台 二组课程 二组课程 职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 企业岗位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等)考试 课程组 职业拓展课程组
2. 课程标准 专业规范(国标 ) 与教学文件 ( 校标 ) 模式 ( 共性 ) 与方案 ( 个性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理念 教育理念 : 能力本位、以人为本 ; 产学合作、工学结合 教学理念 : 做中学 2. 课程开发的生命周期
3. 培养目标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 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人才培养规格 5. 课程性质 实现不同课程任务的三类课程 6. 课程结构 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排序 7. 双证书
教学改革落地Ⅰ ---- 专业规范(国标 ) 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开发方法行动 职业分析 → 课程分析 →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课程大纲设计 → 教学环境设计规范性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落地Ⅱ --- 学校个性化方案 ( 校标 ) 依据 专业规范(国标 )行动 职业分析(在国标基础上补充完善) → 课程分析(调整) → 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设计) → 课程大纲(选择设计) → 教学环境设计(选择设计)学校教学文件
3. 解决好几项教学改革 急需的基本建设问题 1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学合作体制、 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 2 、加强能支持教学改革落地的教师队伍建设
3 、加强能适应教学改革的学生态度和学 习能力建设 习能力建设 4 、加强能实时评价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 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 5 、加强模拟、仿真以及虚拟化训练环境 建设 建设
三、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保持活力
高新技术和高职课程 不失时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 主动适应 生产发展需要, 推动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发的周期越来越短, 使高职教育必须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发展, 适时引入专业教学
电子信息领域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领域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技术 物联网技术 三网融合技术 3G 技术 嵌入式技术 新能源技术
推动课程内容改革与更新 高职学生要重视两类技能培养 基本技术技能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 课程内容改革: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与训练 新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类专业新技术应用 课程内容更新:专业拓展性课程、新的学习 领域课程、新的专业设置
推动课程内容改革与更新的手段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 2009 年《电子信息教指委》组织的高职 “ 电子产 品设计与制作 ” 项目,旨在推动专业基本技能课 程改革 2010 年《电子信息教指委》组织的高职 “ 嵌入式 技术 ” 项目,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新技术应 用,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推动课程内容更新 教师培训
四、专业教学生命周期中教师角色 合理分工, 提高教学改革效率
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生命周期 科目课 程设计 教学设计 职业分析 专业课程 体系设计 课程效果 评价 课程教学
职业分析 职业分析 —— 行业企业专家为主 ( 国家、省 ) 调整 —— 专业带头人 ( 学校 ) 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 —— 标准制定者 ( 国家、省) 调整 —— 专业带头人 ( 学校 ) 科目课程 设计 —— 标准制定者 ( 国家、省 ) 调整 —— 课程带头人 ( 学校 ) 课程教学 —— 任课教师 ( 学校 ) 教学效果评价 —— 教学督导 ( 学校 )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更重视现代教学 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运用 采用启发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 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学习方式广泛化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环境
五、高职与应用性本科教育 的区别与联系
1.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学术型大学 基于学科的教育 学术型人才 第一类应用性 人才 ( 规划、设计 ) 应用型大学 基于专业的教育 第二类应用性 人才 ( 技术实现型人才 ) 高职学院 基于职业的教育 技能型人才 ( 高素质技能型 专门人才 ) 具有领导力 的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的大学 ( 研究生院 )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 职业技术学院 具有影响力 的高等学校 博士点大学 ( ) ( 专业 ) 硕士点大学高职示范校 一般高等 学校 一般博士点、硕士点 大学 学士学位授予权 大学 一般高职院校
对本科人才的分类 研究主导型 工程研究应用型 应用技术主导型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科学型 工程型 应用型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研究型 工程型 技术型 上海市技术本科研究组
新时期我国人才分类和高等教育分类 学术性人才 工业社会应用性人才 新的应用性人才 职业性人才 科学型 工程型 技术应用型 技 能 型 教育型 工程研究 服务应用型 技术 — 技能型 工程规划 复合应用型 工程设计 职业应用型 工程管理 其他专门型 学术性教育 专业性教育 职业性教育
2. 国际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典型模式 德国 FH—— 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 ( 本科、硕士 ) 澳州 TUN—— 基于行业的专业教育 (IBL) ( 本科、硕士、博士 ) ( 本科、硕士、博士 ) CDIO—— 国际工程教育框架的专业教育 中国台湾 —— 实务导向的专业教育 ( 高职、本科、硕士、博士 ) ( 高职、本科、硕士、博士 )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 北美洲 —— CBE(DACUM) 澳州 —— TAFE(TP) 德国 —— DCCD(BAG)
3. 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的特征暨建构原则 面向应用依托学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将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始终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柱形)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柱形) 北京联合大学教学研究中心 (2006) 北京联合大学教学研究中心 (2006) 毕 业 设 计 (一 级 项 目) 训 专业 基础 公共 练 二级项目 三级项目 A 本 学科性理论课程 B 本 训练性实践课程 C 本 理论 — 实践一体化课程
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结构 ( 2006 ) 毕 业 设 计 (一 级 项 目) 训 专 业 基础 公共 练 二级项目 计算机工程 面向对象系 统模拟集成 等( 25 周) 三级项目 程序设计项目 ( 3 周) 一级项目 软件系统开发 系统集成等 ( 16 周) 专业理论课程 数据库管理与实现技术 软件工程技术等 (16 学分 )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数字逻辑技术 数据结构等( 40 学分) 专业技术训练 课程 数据库技术 软件工程技术等 ( 4 周) 专业基础技术训 练课程 算法与数据结构 web 技术等 ( 8 周) 基本技术训练课 程 计算机技术 专业体验等 ( 5 周) 公共基础类理论课程 (大学第一学年) 数学、物理、计算机 思政等基本素质类( 58 学分) A 本 学科性理论课程 B 本 训练性实践课程 C 本 理论 — 实践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鱼骨架) CDIO(2000)
教指委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