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动物生物学》 无 脊 椎 动 物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Prof.Jiang 哺乳纲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涡虫纲 第三节 吸虫纲 第四节 绦虫纲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涡虫纲 第三节 吸虫纲 第四节 绦虫纲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又称扁虫,是一类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又称扁虫,是一类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左右对称)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部分,即为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漂浮生活进化为爬行生活,体分出前后,左右,背腹。背面-保护,腹面-运动,前部-感觉,后部-排遗。
(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二)中胚层(mesoderm)的出现 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肌肉层-增强运动,排泄系-原肾管系,实质组织-储存养料,耐饥饿,抗干旱。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由于中胚层形成了复杂的肌肉构造(腔肠动物是上皮分化的),如环肌,斜肌,纵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使保护和运动增强。
(四)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自由生活的种类(蜗虫纲),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即是口又是肛门,故称为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出现了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的排泄系统,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由焰细胞(flame cell) [帽细胞(cap cell)],[管细胞(tubule cell)]、排泄管、排泄孔组成。是具有排泄机能的管状系统。焰细胞为伸入实质中的盲管状细胞,以收集代谢废物和水分。
(六)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有显著进步,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longitudinal nerve cord),在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transverse commisure)相连。高等种类只有一对腹神经索。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
无肠目旋涡虫 多肠目 单肠目
三肠目 单肠目中的中口涡虫
(七)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大多数雌雄同体,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生殖腺、生殖导管。如输卵管(oviduct),输精管(vas deferens),及附属腺,如前列腺(prostate gland),卵黄腺(vitellaria)。双方个体交配,互换精子,体内受精,这对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有重要意义。
(八)生活方式:分两种, 1、自由生活的种类:如涡虫纲,分布于海水,淡水,潮湿的土壤中,肉食性。 2、寄生生活的种类:如吸虫纲,绦虫纲,又分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史复杂,更换宿主。
第二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原始的类群,多数营自由生活,少数过渡到寄生。海生种类较多,如旋涡虫,平角涡虫等;其次为淡水种类,如真涡虫(三角涡虫);少数生活于陆地湿土中,如土笄(Ji)、蛭涡虫等。
代表动物-真涡虫(三角涡虫)(Dugesia) (一)外部形态 真涡虫常生活在池塘,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生活的或死的小甲壳虫及昆虫幼虫为食。 身体柔软,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呈柳叶状,长达15毫米,但通常较小。背面稍突,多黑色,或褐色,腹面色浅,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突(auricle),头部背面有二个黑色眼点(eyespots),口位于腹面近体后三分之一处,稍后方为生殖孔,无肛门,身体腹面密生纤毛,纤毛和肌肉的运动,使涡虫能在物体上作游泳状的爬行。
涡 虫
1、皮肤肌肉囊(体壁):自涡虫开始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动物,皮肤肌肉囊是由表皮和多层细胞构成的。 (二)内部构造 1、皮肤肌肉囊(体壁):自涡虫开始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动物,皮肤肌肉囊是由表皮和多层细胞构成的。 (1)表皮(epidermis):由外胚层柱形细胞组成,其中有杆状体(rhabdite)。当涡虫遇到刺激时,将杆状体放出,于水中溶解为有毒粘液,散于石面或其他物体上,供捕食,防御敌害之用,腹面的表皮有纤毛,摆动纤毛,可借粘液在物体上滑动。 (2)基膜:表皮下为一层非细胞结构的基膜,有弹性。
涡虫-体壁结构
Cross section of planarian
(4)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肠壁)之间填满了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疏松连接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肌肉层:基膜内层,是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共分三层,外层为环肌(circular muscle),中层为斜肌(diagonal muscle),内层为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还含背腹走向背腹肌)。 (4)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肠壁)之间填满了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疏松连接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5)肠壁:由一层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的腔为肠腔。
涡虫-基本结构(消化、神经、生殖)
根据肠干的有无、简单或复杂,可以将涡虫分为四个目,即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多肠目。 2、消化系统:口在腹面,周围有闭口肌,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内藏肌肉质的咽、咽壁,咽与舌的性质相似,前端有味觉作用,并能伸出成吻。用以捕捉食物,有手的作用。紧接着是肠,分三支主干,一支向前,二支向后,位于咽的两侧,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到身体各部分,小支未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仍由口排出。 根据肠干的有无、简单或复杂,可以将涡虫分为四个目,即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多肠目。
蜗虫的消化系统
咽囊
3、呼吸,循环:无特殊的呼吸、循环器官,依靠体表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网状的实质,柔软组织,增加表面面积,由其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4、排泄系统:是属于原肾管型(pronephridium type)的。即为来源于外胚层,由焰细胞(帽细胞、管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管状系统。 焰细胞作为一个单位,它是一个中空的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状如火焰,故称焰细胞。焰细胞吸收实质内多余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代谢废物,并靠纤毛束的摆动,将以水流汇集到排泄管,经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涡虫的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的原肾型排泄系统 A、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B、原肾系统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梯型的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型。
(2)感觉器官:涡虫背部有一对眼点,是由色素细胞(色素杯细胞)和视觉细胞(视网细胞)所构成,它们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不能看物象;耳突在头的两侧,有许多感觉细胞,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在体表还分布许多触觉细胞。 涡虫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反应是反向反应,即是避开强光,寻找暗的微光,夜间活动强于白天。
(1)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雌雄生殖器官相当复杂。 6、生殖系统 (1)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雌雄生殖器官相当复杂。 A、雄性生殖器官:体两侧有很多精巢(sperm mass; testis),每一精巢有一输出管(vasefferens),汇合在两侧各成一输精管(vas deferens),到身体中部膨大为储精囊(seminal vesicle),两储精囊汇合为多肌肉的阴茎球(penis),在阴茎的基部有很多单细胞腺体,称前列腺(prostate glands),开口于生殖腔(genitalatrium),阴茎球后部为阴茎乳头(阴茎),交配时起交配器的作用。
(交配囊) (输卵管) (阴道) 贮精囊 (输卵管)
B、雌性生殖器官:在身体前方两侧各有一卵巢(ovary),每一卵巢有一条输卵管(oviduct)向后行,收集由卵黄腺(vitellaria)来的卵黄,2管汇合后形成阴道(vagina),也称雌生殖腔。阴道向前有一囊状的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也称交配囊 (copulatory bursa)。在交配时,接受和储存对方的精子,涡虫虽是雌雄同体,但需要交配进行异体受精。
C、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需交配,仅在生殖季节,早春至晚夏,交配时两涡虫尾部翘起,以腹面相贴,两生殖孔相对,然后将阴茎插入对方生殖腔中,相互输入成熟精子,数分钟后,虫体分离。精子游至输卵管的上部,与卵结合。几个受精卵被包在一个卵袋中,卵袋(cocoon)是由卵黄和生殖腔粘液形成的。脱离母体后以短柄固着于石板上,幼虫卵孵化后,从卵袋中逸出,可自由生活。 (2)无性生殖:横断为两半,发生在咽后,再各生出失去的另一半。
孵化 卵带 涡虫交配 卵带 涡虫的繁殖 多肠目涡虫及其卵带
7、再生 再生能力很强,横切两段,每段可以长出一条完整的涡虫,甚至分割几段,每段也能再生完整的涡虫。
当涡虫饥饿时,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等,逐渐被吸收消耗,唯独神经系统不受影响,一旦获得营养,各器官又可重新恢复,变成正常的体型,这也是一种再生现象。
(1)直接发育:如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 8、发育 (1)直接发育:如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 (2)间接发育:如多肠目。间接发育的螺旋卵裂 (spiral cleavage)和有幼虫期,其幼虫称为牟勒氏幼虫(Mullers larva) 。 牟勒氏幼虫:呈卵形,全身具有纤毛,有八只游泳用的纤毛瓣,有眼,脑,腹面有口,漂浮生活,多为海产,必须经过变态才能成为多肠目动物。
牟勒氏幼虫
根据消化管的形态,有无,将涡虫分为四目,已知1.500种涡虫。 (三)涡虫纲的分目 根据消化管的形态,有无,将涡虫分为四目,已知1.500种涡虫。 1、无肠目(Acoela):体小,长1-2毫米,无消化管,行细胞内消化,无排泄系,无原肾管,直接发育,海产,如旋涡虫(Convoluta)。 2、单肠目(Rhabdocoelide)(大口虫目Macrostomida):体小长0.5-15毫米,有口,咽,肠呈管状或囊状,不分支,口位于前端。多生活海水或淡水中,少数生活于湿土中或寄生,如直口涡虫(Stenostomum),微口涡虫(Microstomum)。
3、三肠目(Tricladida):体长为2-500毫米,口在腹面近中央部分,咽为管状,肠分三主干,一支向前,二支向后。多数生活于海水中,少数生活于湿土中或寄生。如真涡虫(Euplanaria),淡水。笄蛭涡虫(Bipalium),陆栖于潮湿土壤中。 4、多肠目(Polycladida):口位于腹面近后端,有肌肉质咽,肠有一条不明显的主干,两侧有许多分支,海产,发育时有牟勒氏幼虫期。如平角涡虫(Planocera)。
第三节 吸虫纲(Trematoda) 完全寄生生活,包括外寄生和内寄生。形态构造与涡虫相似,吸虫皮肤上无纤毛,被覆有角质膜,以抵抗宿主分泌物的腐蚀,角质膜上有固着宿主组织的小钩和发达的吸盘。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一般均退化或消失,为厌氧性呼吸,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外寄生的生活史简单,内寄生的复杂,生活史中大多数有幼虫期和更换宿主的现象。
吸虫对人畜的危害很大,常见:华枝睾吸虫,肝片吸虫,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吸虫,魏氏并殖吸虫。 依寄生部位:血吸虫-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华枝睾吸虫、肝吸虫;肠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肺吸虫-魏氏并殖吸虫。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成虫寄生在人、猫、狗等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该虫又称为华肝蛭。在广东,广西,福建最为流行,其他地区都有片、点分布,这与当地人,嗜生食,半熟的鱼肉习惯有密切关系。 人患后症状:软便,慢性腹泻,消化不良,黄疸,水肿,贫血,乏力,胆囊炎,肝肿,主要并发症是原发性肝癌,引起死亡。
(一)外部形态构造 虫体柔软,扁平,菲薄,透明如叶片状,前端较窄,后端略宽,体长10-25mm,体宽3-5mm。虫体大小与寄主大小、寄生胆管大小、寄生的数目多少有关。 口吸盘(oral sucker)大于腹吸盘,在虫体的前端,腹吸盘(acetabulum)位于虫体腹面前约1/5处,吸盘富有肌肉,是附着器官。生活的华枝睾吸虫呈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体内器官隐约可见,在虫体后1/3处,有两个前后排列的树枝状睾丸,为本虫主要特征。故称枝睾吸虫。
华 枝 睾 吸 虫
1、体壁:合胞体(syncytium),皮层(tegument),基膜(basement membrance),环肌,纵肌、实质细胞。 (二)内部结构 1、体壁:合胞体(syncytium),皮层(tegument),基膜(basement membrance),环肌,纵肌、实质细胞。
吸虫 的体壁结构
3、呼吸系统:没有呼吸器官系统,体内寄生,厌氧呼吸,产生几种有机酸,二氧化碳,产生能量,供体内利用。 2、消化系统: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口下接一球形,富含肌肉的咽(pharynx),咽下为短的食道(oesophagus),后接二肠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无肛门。该虫以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胆管内的分泌物为食,也可通过体表吸收营养物质,可分泌酶,软化宿主组织,便于消化,以细胞外消化为主。食物以糖原、脂肪、蛋白质贮藏在实质中或肌肉中。 3、呼吸系统:没有呼吸器官系统,体内寄生,厌氧呼吸,产生几种有机酸,二氧化碳,产生能量,供体内利用。
4、排泄系统:分支的原肾管系统,位于体表两侧,始端起于焰细胞,两侧分支小管收集代谢废物,经左右两排泄管送到体后部,两管汇合后略呈“S”形的排泄囊,最后由未端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5、神经和感觉器官:不发达,基本与涡虫的神经系统相似,梯型。咽旁有一对神经节,由此向前、后发出六条纵行的神经,向后的六条神经有横神经联络。
6、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雌雄同体、自体受精或异体受精。 (1)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一对,呈树枝状分支,在虫体后1/3处前后排列,每个精巢发出一条输精小管,两条输精小管汇合成一条输精管,向前扩大成储精囊,前行开口于腹吸盘前的雄性生殖孔。无阴茎,无阴茎囊(cirrus sac),无前列腺。
(2)雌性生殖器官:在精巢之前有一个略呈分叶状的卵巢,受精囊长椭圆形,位于精巢和卵巢之间。劳氏管(Laurer’s canal)一端与输卵管相接(卵巢,子宫之间),另一端开口于身体背面,功能一般认为有排出多余卵黄和精子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退化的阴道)。卵黄腺为许多细小的、密集的颗粒状体所组成,分布于虫体两侧,各侧的腺体相互汇合成一卵黄管(vitelline duct),在虫体中部合成总卵黄管(common vitelline duct),然后与输卵管相连接。输卵管上有一成卵腔(ootype),它是由输卵管、受精囊、劳氏管、卵黄管汇合而成。
(3)虫卵: 小呈黄褐色,顶端小,有卵盖,卵盖与卵壳间形成肩峰,底端钝圆,有一豆点状小刺,称小疣。卵内含有已成熟的毛蚴。大小29X17微米。 成卵腔周围有一群单细胞腺体,称为梅氏腺(Mehlis’ gland)。其分泌物一部分与卵黄腺的分泌物相结合而形成卵壳,另一部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成卵腔之前为子宫(uterus),其内常充满虫卵,子宫迂回前行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开口于腹吸盘前的雌性生殖孔。 (3)虫卵: 小呈黄褐色,顶端小,有卵盖,卵盖与卵壳间形成肩峰,底端钝圆,有一豆点状小刺,称小疣。卵内含有已成熟的毛蚴。大小29X17微米。
(三)生活史 复杂,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的胆管内。雌雄同体,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或异体受精(cross-fertilization) 。成虫在宿主的胆管内受精,受精卵随宿主胆汁,经消化道排出。此时虫卵内含毛蚴。 落入水中,并不孵化,如被第一中间宿主(first intermediate host)(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角沼螺等)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内孵化出毛蚴(miracidium)。体表具纤毛,穿入螺肠壁后,脱去纤毛,变成囊状胞蚴(sporocyst)(无性繁殖)。随后移到螺体肝间隙、直肠外围或鳃部淋巴间隙,靠体表摄取营养。胚细胞团分裂,形成许多雷蚴(redia)(无性繁殖),雷蚴破囊而出,体呈长袋形,具简单的消化管。雷蚴体中胚球继续分裂,感染后23天发育,产生6-8个尾蚴(cercaria)。
囊蚴,椭圆形,具双层囊壁,角皮有棘,排泄囊很大,无眼点,大多数寄生在鱼的肌肉中,也可在皮肤、鳍部、鳞片上。 尾蚴具长尾、蝌蚪状,有眼点一对,刺入腺(溶组织腺)7对,口、腹吸盘、排泄囊。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在水中可活1-2天,如遇第二中间宿主(second intermediate host) -某些淡水鱼(草、青、鲤、鲫、麦穗鱼等),虾(米虾,沼虾等),则侵入其皮肤,肌肉,鳍部,鳞片等部位,脱去尾,形成囊蚴(metacercaria)。 囊蚴,椭圆形,具双层囊壁,角皮有棘,排泄囊很大,无眼点,大多数寄生在鱼的肌肉中,也可在皮肤、鳍部、鳞片上。 囊蚴是感染期,人或动物吃了未煮熟的或生的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其外壁被胃液、胰蛋白酶所消化,内囊壁被胰蛋白酶的作用及囊内的蚴虫的活动所冲破,幼虫逸出,经移至寄主的胆管,发育成长,一个月后发育成虫,并开始产卵。日产卵达千粒以上,在宿主存活20年之久。
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终寄主 成虫 (人肝胆管中) 卵随人粪入水中 卵被沼螺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毛蚴在螺体内发育繁殖 尾蚴逸出螺体 鲤科鱼 (第二中间寄主) 人食未熟的鱼被感染 肝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鱼肌肉中) 沼螺 (第一中间寄主)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中间宿主:性未成熟的幼虫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防治:A、不吃生的不熟的鱼虾;B、加强粪便管理;C、治疗患畜、病人。 终末宿主--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性未成熟的幼虫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防治:A、不吃生的不熟的鱼虾;B、加强粪便管理;C、治疗患畜、病人。 吸虫纲特点:寄生生活,消化系统退化,无呼吸器官,体表角质层,两个吸盘,成虫无眼点,生殖系复杂,成虫有性生殖或幼虫无性生殖。 生活简史: (终未宿主)受精卵毛蚴(入第一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各种螺)胞蚴雷蚴(无性生殖)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游泳寻找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虾、蟹各种动物)囊蚴(人、脊椎动物所食)成虫(有性生殖)。
二、吸虫纲的分类 约3000种,分三亚纲, 1、单殖亚纲(Monogenea):体外寄生吸虫,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主要寄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体表,排泄器官,如鳃、皮肤、口腔,缺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官,其上有锚和小钩,眼点有或无。 (1)三代虫(Gyrodactylus):一生只有一个宿主,主要寄生宿主鱼的皮肤、鳃、口腔内,对鱼危害很大,虫体较小,长0.5mm,体扁而长,前有一对头突,无眼点,后吸盘有一对大钩(锚),8对边缘的小钩,用于固着在宿主体上。三代虫为胎生,成熟的个体,子宫内受精卵发育为第一个胚胎,其内形成第二胚胎,再其内又可形成第三个胚胎,故名三代虫。这是一种特殊的多胎现象。
(2)指环虫(Dactylogyrus):寄生各种鱼鳃上,体前四个瓣状头器,头背四个眼点,体后有一个圆形固着盘,其中两个大锚,边14个小钩,口、咽、肠环状,雌雄同体,精巢、卵巢各一,常只一个卵,但能不断产卵,繁殖率相当高,卵入水底,数日孵出幼虫,附于鱼鳃上。破坏鳃丝表皮细胞,呼吸困难,死亡。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s):与上相似,体上附着器呈分格状,故称盾腹。如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3、复殖亚纲(Digenea):体内寄生,吸盘1-2个,体后无复杂的固着器,成虫无眼点,幼虫有退化的眼点。排泄孔一个,在体后端。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一般有两个以上宿主。 (1)华枝睾吸虫:如前述。 (2)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又名羊肝蛭,1379年发现于羊肝中,1960年人体发现,但少见。流行世界性的,中南美洲、欧洲、非洲常见,牛羊常被寄生,可造成羊的大批死亡。
虫卵: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小盖,卵壳由四层光滑的膜组成,卵内充满卵黄细胞。 成虫形态:肝片吸虫大小为,20-40X5-13mm,基本结构与华枝睾相似,体前形成明显的头锥。口吸盘在虫体的前端,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在头锥之后。生殖孔在腹吸盘的前面,口吸盘的底部为口,口经咽通向食道和盲肠,在二肠干的外侧分出很多的侧枝,精巢二个,前后排列呈树枝状分支,卵巢一个呈鹿角状分支,在前精巢的右上方(解剖、绘图,仰卧)。劳氏管细小,无受精囊。 虫卵: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小盖,卵壳由四层光滑的膜组成,卵内充满卵黄细胞。
生活史:成虫寄生牛、羊、其他草食动物或人的肝脏胆管内,由此排出的虫卵随胆汁排在肠道内,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3周发育成毛蚴。毛蚴从卵内出来,体被纤毛,在水中自由流动,遇到锥实螺,即迅速地穿进它的身体而后进入肝脏。毛蚴脱去纤毛变成囊状的胞蚴。
胞蚴的卵细胞不经幼体成熟,和不经受精即能直接繁殖发育为雷蚴,称幼体生殖。这种生殖方式使有机体只消耗少量的生活物质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巨大数量的后代,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雷蚴,长圆形,有口、咽、盲肠。雷蚴破胞蚴皮膜出来,仍在螺体内继续发育,每个雷蚴再产生子雷蚴,然后形成尾蚴。 尾蚴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长有尾巴。尾蚴成熟后,即离开锥实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时间,尾部脱落成为囊蚴。 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体上,或者在水中保持游离状态。
防制:改良排水渠道,消灭中间宿(寄)主锥实螺,禁止饮生水,食生菜。 牲畜饮水或吃草时,吞进囊蚴即可感染,囊蚴在肠内破壳而出,穿过肠壁经体腔而达肝脏。牛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如被肝片吸虫寄生,肝组织被破坏,会引起肝炎及胆管变硬,同时虫体在胆管内生长发育并产卵,也将造成胆管的堵塞,胆汁停滞,发生消化不良,食欲大减等症状,由虫体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中,溶解红细胞,使家畜发生贫血,消瘦及浮肿等中毒症状。 人体可因食用生水或未煮熟的水生蔬菜而感染。 防制:改良排水渠道,消灭中间宿(寄)主锥实螺,禁止饮生水,食生菜。
3、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人,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雌雄异体,雄粗短,雌细长,雄有抱雌沟。中间宿主是钉螺。尾蚴与人体接触,经皮肤侵入人体。
血吸虫的生活史 终寄主 成虫 卵随人粪入水中 毛蚴在螺体内发育繁殖 卵 毛蚴 母胞蚴 子胞蚴 钉螺(中间寄主) 卵在水中孵出毛蚴 尾蚴经皮肤侵入人体 尾蚴 尾蚴逸出螺体
4、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成虫寄生人或猪的小肠,大肠少。 它是人体中最大的肠道寄生虫。长20-75mm,宽8-20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3-4倍。中间宿主是淡水扁卷螺。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等(第二中间宿主)。 扁卷螺
5、魏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成虫寄生于人、虎或猫的肺内。 也称肺吸虫。成虫虫体肥厚,似蚕豆瓣。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大。第一中间宿主是川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的虾、蟹等。人食入,最后移行到肺。 川蜷螺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第四节 绦虫纲(Cestoidea)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其成虫、幼虫均可寄生于人体,成虫寄生人的小肠,幼虫一般称囊虫,寄生于猪或人(少)各组织中。 (一)形态 成虫白色带状,全长为2-4米,有700-1000节片(proglottid)。虫体分头节(scolex),颈节(neck),节片(proglottid)三部分。 头节:圆球形,直径约为1mm,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rostellum),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四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附着器官。
孕节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头节
节片:节片近颈部的窄小,愈近后端的愈宽大,未成熟节片长小于宽,成熟节片宽略相等,孕节长方形。 颈节(颈部):头节之后,颈部纤细不分节,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持续不断的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 节片:节片近颈部的窄小,愈近后端的愈宽大,未成熟节片长小于宽,成熟节片宽略相等,孕节长方形。 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mmature proglottid)(幼节),成熟节片(mature proglottid) (成节),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 (孕节)。
雌雄同体(节片) 生殖孔 卵黄腺 输卵管 卵巢 精巢 子宫 输精管 排泄管 侧神经 储精囊 阴道 猪带绦虫的节片 梅氏腺 成熟节片 孕卵节片
无消化、呼吸系统,寄主肠内的营养液经过角膜渗透至绦虫的实质中,并主要以糖元的形式储藏,以便进行厌氧性呼吸而获得能量。 (二)营养,呼吸 无消化、呼吸系统,寄主肠内的营养液经过角膜渗透至绦虫的实质中,并主要以糖元的形式储藏,以便进行厌氧性呼吸而获得能量。
绦虫-体壁结构
(三)排泄系统 属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许多小分枝汇入身体两侧和两对纵行排泄管(一对在背面,一对在腹面)组成。 在每个节片的后端两条腹排泄管间,又有一横排泄管相连,在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头节两对排泄管间形成一排泄管丛,在最未一个节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汇合,并由一总排泄孔通出体外,若该节片脱离身体,则两个排泄管各以其自己的孔(两个)通向体外,不再形成总排泄孔。
(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由于寄生生活,绦虫神经系统一般不发达,感觉器官完全退化。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很发达,每个成熟节片内都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 (五)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很发达,每个成熟节片内都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 1、雄性生殖器官:每个成熟节片的背侧有150-200个泡状的精巢,散布于实质中,由每一个精巢小管通出,汇合而成一条输精管,输精管的未端为阴茎囊,囊中有阴茎,其内的生殖孔开口于生殖腔中,再通过生殖腔的“开孔”通至体外。
2、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三叶(左右及前叶)位于节片后部中间,下接一短输卵管,并接受卵黄管的开口。卵黄腺为网状腺体,在卵巢后侧,节片的最后方。卵黄管与输卵管相连处为成卵腔,位于卵巢之间。其四周被梅氏腺所包围,由此处向一侧扩大为受精囊,此处连接一细长的阴道与输精管平行。最后由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生殖腔内。
生殖腔
大多数是在同一节片内进行自体受精。在节片的中央有一囊状子宫,基部与输卵管相连,另一端是封闭的盲管,随着节片成熟程度的增加,子宫也愈来愈扩张。 从中央的主干向左右两侧各分出7-13个侧枝,子宫中充满虫卵,其他器官逐渐萎缩,终至消失。妊娠节片逐节或逐段(5-6节)脱落,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节片有明显的活力,虫卵由节片腹中线纵裂而出。 虫卵圆形,卵壳有两层,内层浅褐色,厚而有纹,称之为胚膜;外层薄,易脱落叫卵壳。卵内有六钩蚴(oncosphere 或 hexacanth embryo)。
(六)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以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每天排出大量的虫卵。 虫卵被猪吞食后,在胃内受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即自卵壳脱出,利用六钩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液或淋巴管带至身体各部分,经60-70天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cysticercus)(肌肉)。
(囊尾蚴:乳白色,半透明,黄豆大小,囊内充满半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个头节,头节构造与成虫相似。) 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叫“米猪肉”,“豆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猪肉(菜板:要生、熟菜分开),囊尾蚴在人胃中,囊壁被胃液消化,头节即进入小肠并附着在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并自颈部以横分裂方式不断长出节片,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在患者的粪便内可以找到妊娠节片和虫卵,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
(1)吞食含有虫卵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等; 人体感染: 1、成虫是(绦虫病): 由于吞食未煮熟的豆猪肉而感染。 2、囊尾蚴是(囊尾蚴病): (1)吞食含有虫卵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等; (2)已感染成虫的患者,经消化道的逆蠕动,将妊娠节片逆向送入胃内,节片被消化,虫卵进入肠内,六钩蚴破胚而出,穿过肠壁被血流带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成为猪囊尾蚴。这种感染方式叫自体感染。
生活史 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终寄主 卵 孕卵节片 孕卵节片随人粪便排出 粪土 卵壳破裂消失 猪食有虫卵的人粪便 六钩蚴 猪(中间寄主) 人误食虫卵也成为中间寄主,此虫生活史终止 六钩蚴 猪(中间寄主) 含囊尾蚴的猪肌肉 人食未熟的猪肉 头节附于小肠粘膜上 囊尾蚴 囊尾蚴头节翻出 成虫
1、猪带绦虫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影响发育; (七)危害与分布 人的: 1、猪带绦虫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影响发育; 2、猪囊尾蚴:A、脑部,癫痫,阵发性昏迷,呕吐,循环与呼吸紊乱;B、肌肉,皮下组织:出现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C、眼部,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此病为世界性分布,发病率不高。(60-70年代,40cm2,3个以上,不能食用,工业用油;3个以下,高温处理,可食用)。 本病流行与饮食习惯、猪的饲养方法有密切关系,吃生猪肉,切生、熟食用同一菜板,野外放养,猪圈建在厕所旁边。
(八)防治原则 1.饮食(菜板); 2.屠宰; 3.猪的饲养。
种类很多,已知约为1.500种,按其结构特点,分二个亚纲: 二、绦虫纲的分类 种类很多,已知约为1.500种,按其结构特点,分二个亚纲: 1、单节绦虫亚纲(Cestodaria) 体不分节,幼虫具有10-12小钩。如旋缘绦虫(Gyrocotyle),两线绦虫(Amphilina foliaccea)。
体分节片,幼虫有6个小钩。本亚纲共分11个目,较重要的有4个目, 2、多节绦虫亚纲(Cestoda) 体分节片,幼虫有6个小钩。本亚纲共分11个目,较重要的有4个目, (1)四叶目(Tetraphyllidea):头节有4个耳状突起,身体有各种不同成熟程度的节片,寄生于鲨鱼肠中,如叶槽绦虫(Phyllobothrium)。 (2)锥吻目(Trypanorhyncha):头节有2个耳状突起,并有4条可伸缩的有刺或钩的吻,幼虫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蚤,硬骨鱼体内,成虫寄生在鲨鱼肠中,如耳槽绦虫(Otobothrium)。 (3)假叶目(Pseudophyllidea):头节具有2个吸槽,少数种类只有1个顶吸槽,卵具盖,六钩蚴生有纤毛。如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
生活史:与猪带绦虫不同,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个中间宿主为淡水鱼,人、猫、狗等为终未宿主。 A、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成虫寄生于人、熊、猫、狗、狐等的小肠中,东北地区有发现。成虫体较大,长达10m,有3.000-4.000节片。头节细小,呈匙形,背腹面各有纵裂缝状的浅沟,以头节的吸沟吸附在宿主的肠壁上。 颈节细长,成节宽略大于长,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无数小泡形的精巢和卵黄腺均匀地散布在节片两侧,卵巢分二叶,位于近节片后方,与猪带绦虫成熟节片构造的不同点是:雌、雄性生殖孔分开,均开口于节片腹面中央,子宫盘曲伸向前方,在节片腹面有子宫孔通向体外,卵由此孔排出。该寄生虫,除吸取宿主营养外,还分泌有毒物质,引起宿主患恶性贫血,危害情形较其它种绦虫严重。 生活史:与猪带绦虫不同,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个中间宿主为淡水鱼,人、猫、狗等为终未宿主。
成虫寄生于青、草、鲢、鳙鱼等肠内,引起九江头槽绦虫病(干口病),以草鱼最为严重,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地方性鱼病。 B、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 成虫寄生于青、草、鲢、鳙鱼等肠内,引起九江头槽绦虫病(干口病),以草鱼最为严重,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地方性鱼病。 病鱼有恶性贫血,体表黑色素增加,严重感染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成胃囊状,直径增加三倍。肠被虫体阻塞。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贵州、湖北、福建、东北也有。 成虫体长35-80mm,头节具有一明显的顶突和二个深吸槽,精巢球形,每节50-90个,分布在节片两侧。卵巢双瓣翼状,位于节片后端中央,子宫弯曲呈S形,开口于节片中央腹面,阴道、阴茎共同开口于生殖腔,生殖腔孔位于背中线后1/3,中间宿主是剑水蚤。
头节具有杯状吸盘4个,生殖孔在每节的侧旁,成虫大部分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 (4)圆叶目: 头节具有杯状吸盘4个,生殖孔在每节的侧旁,成虫大部分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 A、猪带绦虫。已述。 B、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us)。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牛(黄牛、水牛)、羊(山羊、绵羊)、长颈鹿肌肉里。虫卵污染草场,卵在十二指肠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或淋巴管,带至肌肉,2个月后即发育为牛囊尾蚴,头节上无钩。牛犊较老牛易于感染,人吃了未煮熟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内的头节凸出,吸着于肠壁,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牛带绦虫的妊娠节片可自动爬出肛门,人不能成为中间宿主,不患牛带绦虫的囊尾蚴病。
C、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成虫寄生狗、狼、狐等动物小肠内,幼虫称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牛、羊、马、骆驼体内各器官,而致严重疾病。称为棘球蚴病、或包虫病。 成虫头节呈梨形,上有发达的顶突,上面有大小两圈小钩。颈节细短,后方具有未成熟节、成熟节片、妊娠节片。 妊娠节片随宿主粪便排出,虫卵污染水草,饲料等,被中间宿主羊、牛、猪、人等吞食后,卵内的六钩蚴在十二指肠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多半停留在中间宿主的肝、肺、(脑)中发育成囊状的棘球蚴。棘球蚴生长慢,往往要经过数年之久,才能长成一个较大的囊泡。
扁形动物门各纲的比较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习性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高度寄生 消化道 复杂 简单 无 杆状体 有 吸盘 有吸盘 小钩 节片 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华枝睾吸虫 猪(牛)带绦虫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1、机械性破坏作用:寄生虫的幼虫或成虫,对宿主的组织,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如姜片虫,可破坏肠壁或肠粘膜,造成肠壁出血或穿孔。又如猪囊尾蚴侵入人体,使人成为中间宿主,其破坏性更甚。 2、分泌物的毒害作用: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其代谢产物或其它分泌物,可使宿主发生各种生理上的异常反应。如有些寄生虫释放大量异体性蛋白,可严重改变宿主的生理状态,出现局部性组织发炎,引起过敏反应,改变血相,导致局部或全身中毒。
3、夺取宿主体内营养物质:寄生动物以宿主血液、组织液或半消化食物等为养料,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夺取了宿主本身的营养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4、继发性病变:寄生虫造成的机械损伤,使细菌易于侵入,而引起继发性病变。
宿主对寄生动物具有一定的防御机能,称为免疫力。 寄生动物与宿主的免疫,则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条件,其结果: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宿主对寄生动物具有一定的防御机能,称为免疫力。 寄生动物与宿主的免疫,则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条件,其结果: 1、寄生动物被宿主消灭; 2、宿主体内虽有寄生动物,但不出现任何症状,而成为带虫者; 3、宿主出现症状,导致寄生虫病。
(三)防治原则。 普及卫生知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传染全过程(途径):(传染源、传染媒介、易感动物) 1、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及带虫者。 2、切断传染途径。消灭中间宿主及传染媒介,管理好粪便,保护水源,改善生活习惯。 3、做好个人预防工作,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扁形动物是由栉水母动物中的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的。少人支持。(腔栉虫:只能爬行;扁栉虫:能爬,能游泳)。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涡虫的系统发展 1、郎格的爬行栉母学说: 扁形动物是由栉水母动物中的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的。少人支持。(腔栉虫:只能爬行;扁栉虫:能爬,能游泳)。 2、格拉福的浮浪幼虫学说: 扁形动物起源于浮浪幼虫的祖先。 (1)一支营固着生活或自由游泳,体呈辐射对称,发展为现代的腔肠动物; (2)一支适应爬行生活,形成两侧对称体制,背腹扁平,神经系统趋于前端,原口留在腹面,演化为涡虫纲中的无肠目。结构简单。多人支持。
二、吸虫的系统发展 1、吸虫纲的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等的形成与涡虫纲的单肠目相似。 2、某些营共栖生活的涡虫,纤毛及感觉器官退化,与吸虫相似。 3、吸虫的幼虫时期存在纤毛,成体时消失。 上述说明吸虫纲是由涡虫纲的单肠目适应寄生生活演化而来的。
三、绦虫纲的系统发展 1、吸虫对寄生生活进一步适应的结果。如单节绦虫不分节,形态很像吸虫。 2、绦虫纲起源于涡虫纲的单肠目,依它们的神经系统、排泄系统都很相似,如单肠目的微口涡虫,常以无性横裂方式形成链状群体,这与绦虫产生节片可能有关系。 3、绦虫纲很可能是由古代涡虫类分化出来的一支。而与吸虫无关,且早于吸虫,它通过漫长寄生生活的适应,出现更加特化的结果,所以此种说法比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