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三)    诗词曲赋单元 制作:汪昭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学生:刘雨欣 指导老师:马岩.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3. 研究结果 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 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
Advertisements

Q Q q q ——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雨 说 郑愁予. 1.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 用。 2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 逐步展现。 3 .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 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凹 ( ) 凼 ( ) 硌 ( ) 涎 ( ) 水 揩 ( ) 嘎 ( ) 筹 ( ) 划 黏 ( ) 撬 ( ) 尴尬 ( ) 过瘾 ( ) 唿 ( ) 嗒 熬 ( ) 住 憋 ( ) 住 门槛 ( ) 微不足道 : 大庭广众 : āo dàng gè xián.
解释下面 “ 将 ” 的意义: ①将进酒( )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 )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 动 词、请 qiāng 动词、拿 jiāng 动词、扶 jiāng.
欣赏美.
4、为人民服务.
台 阶 李森祥.
语文园地三. 语文园地三 黄 金黄 杏黄 橙黄 鹅黄 红 火红 粉红 橘红 桃红 绿 嫩绿 翠绿 碧绿 墨绿 蓝 宝蓝 碧蓝 蔚蓝 湛蓝.
导入 一个女子,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穷 人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俄国伟大作家, 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 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
又到一年中考时 ——2016年备战中考高效复习研讨

评比课件 制作人:余静梅.
枫树 苹果树 椰树 杨树 松树. 枫树 苹果树 椰树 杨树 松树 树 与 人类 提供氧气 提供材料 提供食物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 刘晓玮 王麦喜.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北京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猴王出世 作者:吴承恩.
经典诵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第二十一课 猴王出世 R 五年级下册.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春?.
名人名言: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冰心 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背 默 查漏补缺.
——曹文轩 孤独之旅.
五 柳 先 生 传 陶 渊 明.
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许崇善.
墨池记 曾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燕子》 预 习 练 习 何婷玲.
浮梁县寿安中心小学 邱桂花.
冀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详略的写法。
成语运用专题训练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威尼斯商人 (节选) 莎士比亚.
孙悟空. 孙悟空 猴王出世 21*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
十五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
想一想: 一分钟你都能做哪些事,请你举手大声说一说!.
丝绸之路 郑路镇张庙小学 邹玉红.
一 导入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暴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惑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逍遥游 庄子.
课前热身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语出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 吞吴。
智 取 生 辰 纲.
单元导读告诉了 我们什么 ?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 些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生命与和平相爱 铁凝.
《西游记》 猴王出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欧 阳 修.
第一单元 自然奇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顶碗少年.
梳理教材,夯实基础 鳌江中学 丁家盛.
这条小鱼在乎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
紫丁香. 紫丁香 窗前一株紫丁香 5 我会读 老师 笑脸 小院 枝叶 窗口 休息 唱歌 安静 盛开 感谢 挂牵 消除 疲倦 眨眼 又香又甜.
全品 中考复习方案 语文分册 制作人:朱琨珂.
梦回繁华.
春夜喜雨.
童话故事:  七颗钻石.
汝南县二小 范杰.
Pàng hū hū 6、胖乎乎的小手.
学习目标:.
2、郑成功.
一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学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猜一猜.
语文S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天上偷来的火种.
挖 荠 菜 张 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学语文》教案(三)    诗词曲赋单元 制作:汪昭坤

本单元学习篇目 诗 歌 词 《氓》 (《诗经》) 《虞美人》 (李煜) 《饮酒》(其五)(陶渊明) 《八声甘州》 (柳永)   本单元学习篇目 诗 歌 《氓》 (《诗经》) 《饮酒》(其五)(陶渊明) 《山居秋暝》(王维) 《行路难》(其一)(李白) 《登高》 (杜甫) 《一句话》 (闻一多) 词 《虞美人》 (李煜) 《八声甘州》  (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水调歌头》(苏轼) 《摸鱼儿》 (辛弃疾)    曲 《天净沙.秋思》(马志远) 赋 《前赤壁赋》(苏轼)

氓《诗经》

学习目标 语言知识: 文学知识: 了解《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 课文阅读分析: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 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 卫风》的叙事诗、“弃妇诗”; 课文阅读分析: 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 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句进行分析; 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比”、“兴”的语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关于《诗经》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地方乐曲,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多上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时的乐歌,计40篇。《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都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

关于《诗经》2 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 比,“以他物比此物也”(朱熹),即比喻和比拟。 兴,也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由歌咏眼前景物从而联想咏及其他物。一般用于诗歌开头,也可用于中间部分。

文体/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叙事诗、四言诗、弃妇诗。    《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叙事诗、四言诗、弃妇诗。 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gui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②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语言知识 1.氓(méng)之蚩蚩(chī)—— 氓: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2.来即我谋—— “即”作动词,走近、靠近的意思,与“就”同义,但不是“就是”,“即我”是走近我、找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仍有这个意思。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qiāng),请的意思(方言)。“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可前置用以强调,成语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同此用法。

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赂之意”。 语言知识 4.乘彼gui垣—— 乘,登上。 5.以我贿迁—— 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赂之意”。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之”结构助词,隔开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其”,时间副词,将要。   7.于(xǖ)嗟(juē)鸠兮—— 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8.犹可说(tuō)也—— 说:通“脱”,解脱。

语言知识 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个“也”均在主语后面表示停顿。“贰”、“二三”均作使动,使自己的德行出差错,前后不一的意思。“极”,本意屋脊,引申为准则。   1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12.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两句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结构不同。前一句用的是一般句式,后一句用的是宾语前置句式,“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主题     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中诉说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胸中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

层次结构 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第一章:(恋爱)---叙述与氓的初恋和订婚。 第二章:(结婚)---女主人公对氓的相思和待嫁心情。 第三章:(教训)---女主人公抒发自己轻意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 第四章:(被遗弃)---追忆婚后的清贫及自己被弃回娘家时的凄惨情景,遣责氓始乱终弃,“二三其德”的恶劣行径。  第五章:(受虐待)---进一步回想婚后日夜操劳却遭氓的虐待。  第六章:(决绝)---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

写作特色1  一、人物形象鲜明有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她向往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表现了她的轻率。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把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    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

写作特色2 二、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1.用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 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两个人物的真假、善恶、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的强烈反差。   2.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照,揭露其虚伪凶狠的本质。   女主人公则以她被休弃为界,也有着明显的转折变化,她由单纯、天真、热诚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冷静、理智而坚强。这一转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还显示出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辩证关系。

写作特色3 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这首诗里,除“桑之未落……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及“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几句外,全是用赋的手法,使人如同面对主人公,亲耻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美貌和短暂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的不幸结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由于男子的变心,女子的痛苦无边无涯。 兴—— 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既是比喻也是兴,意在引起下文,是比兴两法同时兼用。从诗中“抱而贸丝”的叙述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以缫丝为业的农家女子,家园周围,种有桑树,因而咏及桑叶,既是用她熟悉的自然景况来比喻爱情的盛哀,又是见物起兴,触类联想,引发自己的悲伤和感叹。

饮酒(其五)(陶渊明)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对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进行简要分析; 对“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的妙处,作出概括说明; 背诵这首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腐败,又不愿侍奉权贵,于41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160多首,(《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园田居》)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他的诗可分为两类:咏怀诗和田园诗。 

题解 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环。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环。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语言知识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 尔——这样,如此。 心远——心志高远。 山气——山中景象、气息。 夕——傍晚

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前四句)陈述“心远地自编”的道理,强调归隐之要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 二(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1(5、6两句) 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2(7、8两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 3(9、10两句)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真意”。 (“菊”、“飞鸟”表现了诗人坚定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

写作特色1 一、情、景、理浑然交融 1.前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客观之景与抒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这里的“景”是个大环境——“结庐在人境”,“情”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2.“采菊在篱下”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欲辩已忘言”是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 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

写作特色2 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 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语一般通络,似与读者谈心,“真意”究竟是什么,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

重难点问题 一、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人生的意义”,实际所描的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  二、品评“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的妙处: “采菊在篱下”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评为“心与境合”。当诗人采菊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可爱,飞鸟结伴而还,环境优美而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 “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这个“见”字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望”字,整个气氛就被破坏,以至“悠然”之态荡然无存。

山居秋暝 王维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王维;识记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王维;识记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阅读分析: 找出诗中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 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

作者简介1     王维(701-761),字摩洁,山东祁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思想较为积极,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721年中进士,作大乐丞。734得到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先是居住在长安南的终南别业,后迁到蓝田辋以别墅。母之妻死后,尘念日减,“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作者简介2 王维能书善画,精通音乐,避世隐居之后,其诗主要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以寄托远离官场闲适孤寡的情怀。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有有诗”。其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解 《山居秋暝》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五言律诗,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 山: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 秋暝:秋天的黄昏。

语言知识 新雨:刚刚下了一场雨。 晚来:傍晚。“来”语助词。 秋:呈现现秋天的景象。名作动。 随意:任随。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逝。

层次内容分析1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颔联、颈联对仗。首句不押韵。 1)首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总体氛围。同时点明季节(秋)、时间(薄暮)、气候(雨后)、地点(山中)。 “空山”——点出此物有如世外桃园。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首联不仅高度地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是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

层次内容分析2 2)颔联:描写山中夜来景色。 明月升起了,清晖洒进松林,也照着在石上漫流的清山泉。(多么幽静的自然美。) “明月”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之推移;“清泉”暗应了“新雨”写出了雨水对山土的滋润,这两句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成为千古名句。

层次内容分析3 3)颈联:由写景到写人,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喧声笑语,原来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冼衣女归来了,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两句诗,本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如此变换顺序,一为合乎平仄;二欲强调“竹喧”、“莲动”之吸引人;三则使“归”、“下”两种动态显示持续不断的意味,为读者之想象留足余地。 4)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诗人的意旨,作者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语意,表明隐居山中的愿望。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表现了隐居环境的清然,充分体现了这种环境的优美。这是诗人的生活追求、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了自己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积极思想。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 1.构图上—— 景物的展示过渡蝉联. 2.层次感、动态感、声息感—— 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的句型. 3.体现在语言中—— 语言.

重难点问题 1、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 此诗前六句都是写景, “明月松间照”是第一层,由天空写到地面; “清泉石上流”是第二层,由高处写到低处; “竹喧归浣女”是第三层,由喧声判知浣女结伴归来; “莲动下渔舟”是第四层,由莲动推测打渔的小船顺流而下。 2、简要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 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映辉,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孩子,虽闻其声未风其人,次写水中的打渔人,是由莲动面推断渔舟将归,此联也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劲松、山石、翠竹、荷花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

行 路 难              ---李白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李白;识记这是一首乐府体诗。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李白;识记这是一首乐府体诗。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体会诗中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内容; 理请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层次内容分析1 这首诗其十四句,八十二字,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前四句)——以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揭示胸中郁积的苦闷。 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这之饯行。 停、投、扳、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第二层(五、六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黄河天险,坚冰拥塞河道,舟楫无从入水;太行高峰,大雪封锁山路,人马寸步难行。瞻念前程寒且栗!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层次内容分析2 第三层(七、八两句)——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 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吕尚,九十岁在pan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第四层(九至十四句)——感叹世路艰难。 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第五层(十五、十六句)——借南朝宗罄之语,表达自 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 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起,充满乐观和希望。

写作特色1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的盛宴;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的盛宴;  “停杯投箸”、“扳剑四顾”——与饮宴场面不协调的举动,显示出内心苦 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再抒英雄失路的苦闷;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神游千古,以此自慰自勉,情调极趋昂扬、明朗。 “行路难……”——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当面对压抑、无路可走的社会时,心情又顿时由开朗变为阴沉,从昂奋跌向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写作特色2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重难点问题1 一、找出诗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前两句写酒宴的还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值万钱。面对如果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重难点问题2 二、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 三、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登 高 杜甫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课文阅读分析: 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 理解并概括此诗后四句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感相交织的情感内容; 认知并说明“悲秋”二字是连接全诗景与情的关键词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1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作者简介2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身在异地,又年老多病,自然百感交集,回首五十几年的岁月,终潦倒此生,不禁发出了久积心头的悲歌。

思想内容研讨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二、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内容分析1 诗歌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紧扣夔州特定环境。 首联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十四 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 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情怀,透过沉郁 苍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四句诗闻与见, 山和水,两两间隔,妙语天成。

内容分析2 后四句是抒情,写登高时触发的感慨,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颈联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并和上联的“无边”、“不尽”,在意境上互为呼应。 尾联也以对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盖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同时点出了此时艰难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写作特色 一、写法上,即景入怀,融情入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好比工笔画,形、声、色、态,具体细致;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写意,勾勒传神给人以想象空间;颈联抒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原因。至此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二、形式上,通体对仗。甚至一句之中也自相对。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上句“天”对“凤”,“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等。

重难点问题1 一、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说明其情感基调。 前四句写景,角度是山上和水中,层次是由高处到低处。首联先写登高后感到“风急”、“天高”又听到山上“猿啸”,接着写俯视低处沙漠中“渚清”、“沙白”,而“鸟飞回”照应上句中“风急”。颔联先写山上,“落木”句照应“风急”。接着写“长江”仍是由高而低,由山上而水中。 情感基调是悲秋。

重难点问题2 二、试体会分析本诗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题目来看,含有登高抒怀之意,而作者所抒之怀是复杂的。大致而论,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悲凉秋景引发开去,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穷困潦倒的内心感情,透露出国难家愁加于己身的深切痛楚,感情是复杂的,写得沉郁,但格调悲怆而激越。 三、说明“悲秋”二字的作用。 颈联中的“悲秋”二字,将首联、颔联中所写的景象的内涵和后两联抒情句中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写景两联用曲笔表现的悲秋之意和抒情两联用直笔悲秋之情融为一体。

一句话 闻一多

学习要求 文学知识:了解诗人闻一多.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中表现的情感内容; 分别说明诗中所用隐喻的含义; 识别诗中的排比、反复修辞手法。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同年出版《死水》,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残杀于昆明,年仅47岁。有《闻一多全集》。 《一句话》选自诗集《死水》。

题解/背景 《一句话》选自于诗集《死水》,写于1925年诗人留美回国之后,当时诗人新睹了帝国主义和祖国的贫困,更看到了中国人民高昂的斗争热情和英雄气慨,诗人有感而发。以抑不住的喜悦,昂扬旺盛的激情,预言苦难的祖国必将获得新生,便写了这首诗。

主旨   这首诗,揭露了黑暗中国的腐朽,对理想中国进行赞颂,更对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咱们中国”给予热情的期盼和向往,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和渴望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咱们的中国”的爱国思想。

层次内容分析1 这首诗激情奔放,一气呵成。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和主题显现的焦点,每一句诗都围绕着它,紧扣着它,或烘托着它。 第一节: 第一层(1,2句):“祸”和“火”。突出“有一句话”在现实中被压制的原因和巨大的威力。 第二层(3,4句):用“五千年”写沉默之久,用“火山”隐喻沉默的主人是民众,沉默的原因则上面已作了注解。 第三层(5,6,7,8句):交代了一句话的内容及其突发性,震撼力,解开了诗开头的悬念,并以“霹雳”之威呼应“能点得着火”的描写。 第一节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暗示了民众革命力量的伟大,并对未来的社会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坚定,乐观和信念。

层次内容分析2 第二节: 第1层(1,2句):通过我不知“怎么说”和“铁树开花”写“你不信”的事实或可能。 第2层(3,4,5句):我对“不信者”的要求,这里包括着不信者将要碰到的情景和可能会出现的惊慌,反感情绪。 第3层(6,7,8句)再写诗人等待和盼望的具体内容,照应出解释了上面的“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一句。 第二节作者坚信民众革命一定会成功,同时爱国激情也进一步升华。

小结 这首诗的内容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2)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赞颂(“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3)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以“火山”象征民众)

艺术特色1 1)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富有节奏感。 全诗十六句分两节,节与节,行与行对仗工整,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一至六行字数相等,三节的最后三句除个别外,其余相同,形式上给人一种“建筑美”。全诗几乎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写实手法与隐喻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注意写实,语句大多平易朴实,但又凝炼,贴切,富于表现力。“这句话叫我今天怎么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几近口语。同时这首诗又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如: “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隐喻蕴芷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藏喻民众的反抗和呐喊, 以“铁树开花”隐藏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

艺术特色2 3)反复手法的运用。 两节诗的未三句重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一方面强化了诗的主题即“霹雳”和“咱们的中国”,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两次重复的不同在于:第一次表现的是作者对它突出性的认识,第二次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

重难点问题1 一、概括诗中表现的情感内容 诗歌表达了热切希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与理想中国必然寤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了对民众革命的信心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分别说明文中所用隐喻的含义 诗中大量运用了急喻手法。 “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三、诗中的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两节诗的末三节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在情感上一唱三叹,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适应乐曲歌唱的需要而产生的。有比较严格的曲调和声律。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到了两宋更是空前的繁盛。形成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都合乐歌唱,故称“曲子词”;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都有词牌名,“虞美人”就是词牌名。起初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 长短句 " 、" 诗余 " 、" 曲 " 、 " 曲子词 " 、 " 曲词 " 、 " 乐府 " 、 " 乐章 " 、 " 歌词 " 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 段的叫 “ 单词 ” ,二段的叫 “ 双调 ” ,三段的叫 “ 三叠 ” ,四段的叫 “ 四叠 ” 。

词 的段落叫 “ 阕 ” 或 “ 片 ”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 过 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换头 ” 或 “ 过变 ”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 填词 ” 或 “ 依声填词 ”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 自度曲 ” ,词常见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别,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 “ 近 ” 又称 “ 近拍 ” ,相当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 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 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虞美人 李煜

虞 美 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词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李煜。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李煜。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说明写景如何为抒发亡国之情服务; 说明“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朱颜”等词句的含义; 找出词中的比喻句,说明其表达效果; 背诵这首词。

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擅长写词,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妄,沉腼于奢靡逸乐的生活,南唐被宋灭之后,被俘。以词追怀昔日的帝王生活,感情较深沉。过了20年写“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被宋太宗赵匡义下令毒死。 其词早期风格柔靡,后期凄苦深沉。后人把他和其父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背景 从一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极大变更,引起李煜思想上剧烈震动。在他被俘的两年多里,李煜念念不忘他的故国江山和已失去的“天堂生活”,并写了不少词抒发国破家亡的伤痛和自己的人生体验。《虞美人》一词就是在此其间写下的。据记载,宋太宗闻知“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后下令毒死他。如此这首词,可看作是李煜的绝命词。

语言知识 了——终了,完结。 几多——多少。

层次内容分析1 这是一首抒情词。分上下两片,两句一押韵,平仄交错。 上片: 首句——写景及心中感慨,以设问起端,显得突兀。 次句——揭示原由。(往事既指过去帝王生活,也包含他的亡国为囚) 第三句——上承起句,“小楼”指住处,点出囚居生活,“东风”是起句所以兴发感慨的缘由,同时金陵又正好在汴京之东,暗示故国之风。 第四句——呼应次句,说明往事沉痛,已到“不堪回首”的地步,月明再递进一步,暗含尤其不堪在月下回首之意。

层次内容剖析2 下片: 前两句——紧承上片歇拍“故国不堪回首”而抒发了物 是人非,江山易主之表叹。“雕栏玉砌”既实指旧官阙,亦泛指故国江山。“朱颜改”,既是诉说容貌的变化,又兼喻江山易主。“在”、“改”二字一存一失,一虚一实,物是全非之意宛若其中。 后两句——总揽胸中百般哀伤,喻为滔滔不绝的东流春水,自问自答。

主旨   这首抒情词的的情感内容,可用“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八个字来概括:   1.作为一个失败的帝王,他所痛心和思念的,是他失去的王国和富贵荣华的享乐生活,他所思念的“故国”,主要是“雕栏玉砌”的宫殿。他的“故国之思”与下层人民困战乱等原因去国离乡后的故国之思有不同的内涵,同样他的“亡国之痛”与人民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亡国之痛,也有本质区别。   2.然而也应看到,李煜的“故国之思”,有时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思恋,他的“亡国之痛”也隐约蕴含着对自己过去荒废国事的悔恨,有一定的认识意义,不能全部否定。

艺术特色1 一、触景生情,在对比中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美景与悲愤相对比,往昔与当前相对比,景物与人事相对比,在反复对比中揭示了宇宙之无休无尽与人生沧桑,短暂无常。如:   首起两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人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  第三、四句:“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 第五、六句:“雕栏玉砌”——“朱颜”,“在”——“改”作对比。 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变心无常。 如此鲜明对比,一唱三叹,将词从胸中的无限悲愁感慨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来。

艺术特色2 二、 比喻和象征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春花秋月”暗寓物是人非,美景难再的感慨。 ②“雕栏玉砌”、“朱颜”暗喻南唐故国及过去美好的生活。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水喻愁,比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更出色。首先形象可感。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看不见,摸不着,用水作比,使愁有了“形体”。其次,写出了胸中愁之多且涤。春日积雪消融,江水迅涨,以“一江春水”作喻,可是利尤愁万斛。再次,从时间角度写出了作者胸中忧愁之永恒,犹如江水东流,日复一日,永无止息。

艺术特色3 三、前后呼应 首句以问起,以答结,自问自答,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三、前后呼应  首句以问起,以答结,自问自答,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四、感情的真挚  词中表现的感情纯真,深挚而坦率,它们都是在生活实际和情感的经验中产生的真实感触,并非无痛呻吟,在表现时又坦率真诚,直抒胸臆,毫无装腔作势。

八声甘州  柳永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词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柳永。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柳永。 课文阅读分析: 说明这首词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认知这首词以“登高临远”四字贯穿全篇,并据此理出全词写景抒情的层次; 具体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 体会这首词下篇抒情曲折的特点,简要说明由写作者自己进而转写佳人的方法对抒发离愁所起的作用; 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作者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有《乐章集》。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语言知识 清秋——清冷的秋景 渐——逐渐 残照当楼——落日的余光照在楼上。当:面对。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是花叶凋零。 是处:到处。(意译:“是”有表示强调的意味,如“是好孩子就得说实话”,从强调的意义引申出“凡是”的意义来)。 冉冉物华休—— 冉冉: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衰残。 不忍登高临远——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强调所登地位高。 淹留——长期停留。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正常词序为“几回误识天际归舟”(韵律需要)

层次内容分析1 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层层铺叙)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 2.接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 3.“是处……”跌到眼前物华哀飒的近景。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远江景。 用眼前江水的流逝,表示时光一去不返,寄托了词人年华虚度。功名无孔不入就的痛苦,此外还用流水的“无语”——无情。不管落花的飘零,也不解游子的愁思,反衬词人的深沉痛苦。

层次内容分析2 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感情曲折) 1.“不忍登高临远,……”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 “登高临远”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感情——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因此这四个字是打通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贯穿线索。 2.“叹年来踪迹,……”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恋的寂寞和感伤。 3.“想佳人……”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自然联想到故乡的妻子。) 4.“争知我……”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抒通情景。

主旨 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艺术特色1 一、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首句总写秋景,“江天”二字,为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空阔无垠的总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洒”写秋雨之态,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潇凉的气氛。 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渐霜风”三句,有三层意思,无不景中有情。(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 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艺术特色 2 二、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达难达之情。   下片,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行者(自己),没想居者(佳人),侧重虚写,侧面表现自己的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想象以反问方式向佳人吐相思之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了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 3 三、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 四、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周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的“天际识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衣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

重难点问题1 1、说明这首词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苦闷。 2、找出贯串全词的句子。 “登高临远”贯串全词。 3、具体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理出抒情层次。 词的上片,以层层铺倒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词以一“对”字领起,先描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再作气氛渲染;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 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写景中无不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重难点问题2 4、体会这首词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简要说明由写作者自己进而转写佳人的方法对抒发离愁所起的作用。 词的上片写自己,下片转写佳人,由己推彼,写佳人妆楼眺望,想念词人,使感情波澜起伏,层次多变。将思归之念,佳人眺望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5、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声声慢 李清照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词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李清照。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李清照。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词表现的情感内容 划分这首词铺叙景物的层次,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认知这首词善于运用叠字的语言特点。

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女作家,尤长于词,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散文家、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所以家庭教育良好,学术、创作气氛浓厚。靖康之变造成她后半生的不幸,丈夫病死、典籍散失,在辗转漂流、孤苦寂寞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早年生活平静时的诗词大多清新活泼、婉约秀丽,颇多欢愉,词风清丽婉转;晚年的作品多写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词风沉哀凄苦。有辑本《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为苍凉沉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影响。

背景介绍      1126年金人入侵的战火毁了李清照静谧幽静的书斋和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花费无数心血才搜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南不久,丈夫由于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国破、家毁、夫死,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她倍受磨难与打击,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变故,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过着贫困凄苦的生活,直至寂寞的离开人间。因此,李清照晚景十分凄苦。其词更为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作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慢词,也称赋之余。

主旨 这首词通过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因国破家亡,晚年只身流落江浙时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这种哀伤深沉而悲凉,悲剧气氛浓郁而深厚。但作者的不幸和痛苦,完全是时代动乱造成的。词中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的悲剧间接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重难点问题1 1、这首词表现的情感内容。 本词通过对残秋景物、生活细节和凄苦心境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晚年孤苦无助,悲凉哀愁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倾吐了词人家破人亡、凄苦绝望的内心痛苦。 2、分析本词运用叠字的语言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巧匠运斧,毫无凿痕,且层层深入,直入人心。“寻寻觅觅”写举动之惶惑,反映词人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写环境之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的寂寞、凄惨。这些叠字,不仅增加了表情达意的功能,且富于音乐节奏感。这轻细、鸣咽的齿音,短促的节奏,正好表达了作者晚年家破人亡后的凄惨心境。

重难点问题2 3、划分这首词铺叙景物的层次,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乍暖还寒时候,最终将息,”明写气候的忽热又冷,反复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怀两盏淡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用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是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敌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则是通过悟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习要求 理解全词围绕明月抒写作者在月下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 体会词中浓厚的人生哲理; 体会这首词的浪漫主义特色; 背诵这首词。

作者简介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 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 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 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作者简介2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 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 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背景简介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曾制《水调歌》,唐人将其演为大曲,大曲有“歌头”(乐曲的首章),此曲牌即截取其歌头而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9年(1076)的中秋节,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苏轼当时任惠州(今山东诸城)知府。时年41岁,当时苏轼与其弟弟苏辙(字子由)已六七年没见了,此词是醉后抒怀 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其弟苏辙的思念。

语言知识 把酒问青天:把:举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宫。 琼楼玉宇:传说宫中月神的宫殿。 高处不胜寒:胜,经受。 转朱阁,低绮户:朱阁,朱红色的华美阁楼。绮户,雕花的窗户。 千里共婵娟:婵娟,月亮。

词意理解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词意理解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词意理解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层次内容分析1 序:交待写作此词的时间、情状和缘由。 上片:写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即对政治的感慨,借明月自喻清高。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诗,点明饮酒赏月。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是关心月夜,实暗示“当今朝廷情况不知如何”的含义。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暗指自己想回到朝廷中去,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暗指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效力,这里的人间即指做地方官。

层次内容分析2 下片:以月圆衬托别离,抒发对兄弟的的怀念之情。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中的“朱阁”,“绮户”都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用反诘、埋怨的语气向月亮发问,表面是恼月照人,增加人的“月圆人不圆”的怅恨。“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此事古难全”那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是对兄弟不能团圆的“有恨”的自我排遣。

问题讨论1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①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问题讨论2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5、“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重难点问题1 1、分析这首词浓厚的人生哲理的意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思想开朗,胸怀坦荡,在那里都可以有作为都会心安理得。 “此事古难全”是说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别离,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本是自然界的规律。

摸鱼儿 辛弃疾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词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辛弃疾。 课文阅读分析: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辛弃疾。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词的主旨,理解其丰富的情感内容; 这首词上片借物起兴,下片托古喻今,据此划分全词的内容层次; 找出词中运用比兴的语句,说明这些比兴形象的象征意义; 说明词中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 背诵这首词。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词人。抗金报国,恢复中原是他终生理想与抱负。 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北宋苏轼的豪放传统,后人并称为“苏辛”。但辛词也有不少缠绵妩媚的婉约之作。表达对政局的忧虑和个人政治遭遇和愤慨。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自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由湖北转运判官王正之接替其原职务。王与他是旧交,又是同事,置酒为辛饯行,席间,辛弃疾写下这篇《摸鱼儿》。 辛自1161年渡江南归,十八年来,他始终盼望朝廷能对金宣战,自己能带兵北伐,收复中原。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对金奉行妥协政策,使辛非但不能实现宏愿,反而遭主和派排斥,且官职屡屡更动,生活转徙不定。故心中怒愤难平。这次他又无端调官,于是写下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怒,抒发对国运危迫、抗金形事哀微的焦虑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摸鱼儿》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语言知识 消——经受。 长怕——总怕。 落红——落花。 见说——听说。   惹——粘。   蛾眉——借指美人。   谁诉——向谁诉。   危栏——高栏。  

层次内容分析1 这是一首抒情词,被视为辛词婉约之作的代表。 上片: 1)首三句写时光流走之迅速,感伤深沉。 这是一首抒情词,被视为辛词婉约之作的代表。   上片:   1)首三句写时光流走之迅速,感伤深沉。 起笔突兀、反语气、点出春天很难经得住几番风雨。“又”表示春残又非一次,伤春之情蕴蓄已久。晚春残景别有寄托,即象征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2)四五句写珍惜春天景色的心理。 “落红无数”的景象与“长怕花开早”的心情,明显对立。“何况”二字则见出作者对春光已去之无限婉惜。同时“落花无数”的暮春景象,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领土一片片失去,抗金力量不断被压制打击,国力一天天哀弱,深深流露出词人的婉惜心情。

层次内容分析2 3)“春且住,……”三句,写词人对春光的苦心挽留。 将春比拟为人,用芳草连天,阻断归路的想象,对春天发出内心的呼唤。同时“无归路”象征着民众和抗金派的力量不愿让国家灭亡,南宋王朝已再无退路。   4)“怨春不语,……”四句,承上句留春而来,抱怨春光不解人意,依然无情流走,只有画檐下的蛛网沾住几片柳絮,算是留住一丝春意。内心伤感愈加沉重。 词的上片是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的微弱的抗金势力,借美人的伤春、惜春、留春、怨春几个层次,层层转进,婉转曲折,抒写出对此衰残春景的无限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迟暮之情,表达出对抗金复国的满腔热望和深沉的惋惜。

层次内容分析3 下片: 1)“长门事……”开头几句,转换了时间,由写眼前景转到叹往昔事,以汉武帝时陈皇后故事自喻,托古喻今,比说自己忠而见疑报国无门的遭遇。 2)“千金难买……”两句,暗喻自己遭到谗言,不被理解信任虽有思君爱国之心,却无处倾诉。 3)“君莫舞,……”沿承换头几句,借杨玉环、赵飞燕之旧事前例作比,警告朝中小人,虽可得宠于一时,但终免不了凶死的结局。 4)“闲愁最苦……”一句总结上文,表面上指多愁善感的怨妇忧虑春光流走,实是词人长期以来被投闲置散,报国无门,有致难申的郁闷及对国运的焦虑和担忧。  5)“休去……”三句,借着春晚景暗示南宋朝廷的没落命运寄托了词人的忧国之痛。 

层次内容分析5 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谗毁被贬入冷官的故事自喻,以美人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归以来,长期受朝在冷落、排挤、猜忌的遭遇,抒发了年华虚掷、抱负成零的苦闷激愤。

主题 作者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郁闷悲愤。  

艺术特色1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词中比兴手法运用已不拘限于局部,更不是句譬字喻,而是融贯全篇,全词在整体上富有象征意义。在伤春与闺怨的外衣下,抒写了重大的题材,复杂的情感。词中的残春景象,象征南宋的风雨飘摇的局势,又暗喻作者自己壮志未酬,青春将逝;而全词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也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写古代佳丽遭嫉失宠的不幸,也借此抒发了自身长期受朝延冷落、排挤的际遇;而善妒争宠者的下场,正喻那班侍宠作恶的奸佞可耻结局。

艺术特色2 二、委婉沉郁的风格。           这是一首抒情词,整首词的词义婉转深沉、含蓄蕴藉,外表形象与深层寓意若即若离,寄托深远,一向被视为辛词婉约之作的代表。  

重难点问题1 1、理解此词丰富的情感内容。  这首词借伤春和闺怨,表达对南宋危亡前景及抗金无力的深深忧虑,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任时光白白流逝的苦闷和悲愤之情。 2、全词在总体上富有象征意义,找出词中运 用比兴的语句,说明这些比兴形象的象征意义。 上片暮春景色象征南宋王朝衰微和危迫,下片以美人不幸自喻,表明自已空有忠心报国之志而不被理解,甚至遭人冷落、排挤;又以玉环飞燕比奸妄小人;以斜阳,烟柳象征南宋王朝如日落西山,大势将去。

重难点问题2 3、说明词中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 词的下片用了两个典故: 1)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这五句用典,以陈皇后请人作赋,但仍未能受宠幸,来表明自己有一片忠心,但不被人理解,仍遭人冷落,被人排挤。 2)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用典故,以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借此表示对奸妄小人的愤恨和诅咒,警告那些权贵们不会有好下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学习要求 识记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概括这首曲的情感内容,理解句末点明题旨的作用; 把握这首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作品是怎样以一个个景物画面来传达羁旅之情的; 说明曲中第一、三句与第二句之间的感情色调的对比关系; 认知曲子前三句属于对仗中的“鼎足对”; 背诵这首曲。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剧作代表作是《汉宫秋》,有散曲现存120 多首,辑为《东篱乐府》。  

文体知识  元代散曲是继宋词以后新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它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可用衬字;增损字句较诗词活泼;不分片,押韵也较诗词自由,阴、阳、上、去四声可通押(曲没有入声韵),表现手法上多用铺陈、排比,少用比兴。   散曲有小令与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同民一官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是一首小令名篇,旧时被赞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阅读分析1 这支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用极为精炼的文字,描绘了萧瑟悲凉的秋郊暮色,表现了天涯游子思乡,倦于飘泊的情绪,透露出具有特定时代气息的怅惆情调。 1.枯藤老树昏鸦——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青藤枯老,黄叶凋零,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荒凉、冷落、衰颓。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2.“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风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这幅清然秀丽的田园小景,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都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牵起无限乡愁,以“乐景写哀”,通过创造与作品人物心境不协调的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人物愁苦心情。

阅读分析2 3.古道西风瘦马——  既写景,也写人。一个“瘦”字写出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难。这句不但写出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也同时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的原因。这一句是曲恋人的重心所在。 4.“夕阳西下”—— 写时间愈来愈晚了,凄凉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强化了全曲苍凉的扭氛围。同时完成了向末句直接抒情的过渡。 5.“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旅人的感情,悲秋的缘故。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彷徨之情,把“愁思”的主题推向高潮,为全篇的点睛之笔。  

重难点问题1 一、概括这首曲的情感内容,理解末句点明题旨的作用。 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情思。  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情思。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这句话使开头各种景物有机联系在一起,各种情绪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

重难点问题2 二、把握这首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作品是怎样以一个个景物画面来传达羁旅之情的。 二、把握这首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作品是怎样以一个个景物画面来传达羁旅之情的。     这首曲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重难点问题3 三、说明曲中第一、三两句与第二句之间感情色调的对比关系。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写荒凉苍茫景象,与“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温馨气氛,在感情色调上构成鲜明对比,两方面都牵动了游子之心,在艺术表现上可谓相反而又相成。 四、认知曲子前三句属于对仗中的“鼎足对”。 鼎足对是元代散曲中三句相对的形式。本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是鼎足对。

艺术特色1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借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二、景物并置的手法写景。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借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二、景物并置的手法写景。       小令的前三句,每句并置三个景物,其间不用虚词连接、组成画面,表现出秋郊黄昏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语言上工整凝炼。  

艺术特色2 三、写景中有感情色调的明显对比。  三、写景中有感情色调的明显对比。      第一句和第三句,作者精心选择了具有暗淡色彩,给人以凄凉感的修饰词“枯”、“老”、“昏”、“古”、“西”、“瘦”,便使景物呈现孤寂,荒凉,迟暮、哀老的感情色调。“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幽静闲适、温暖的感觉。两组景物从相反的角度,都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造成一种相反而相成的艺术效果。 四、 前三句运用散曲中常见的“鼎足对”。

前赤壁赋 苏轼

学习要求 识记这是一篇文赋,说明其主要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主题; 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找出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简要分析这几处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问答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酣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题解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作者简介1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祐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作者简介2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汪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 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文意理解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文意理解2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上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境的神仙。

文意理解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文意理解4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文意理解5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文意理解6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文意理解7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文意理解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文意理解9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文意理解10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层次结构1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层次结构2 一.(1)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2,3)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 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 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自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层次结构3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 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三、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 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 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题评价 《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对人生的看法。可以这样说,文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本人在这一时期思想渲变过程的缩影。但也应看到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来自于“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其本质就是庄子“万物其一”的思想,也同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文中所表的乐观旷达,也只是作者内心痛苦的暂时排遣,而决非思想矛盾的根本解决。

艺术特色1 一、 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艺术特色2 二、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艺术特色3 三、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三、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 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重难点问题1 一、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重难点问题2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