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
一、概述 中医范畴---乳癖、乳痰、乳核。 西医范畴---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特点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 《疡科心得集》 “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 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为乳癖。” 《疡科大全》 “陈实功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卵丸,或坠重作 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 肝,郁结而成。” 《疡医大全》“冯鲁瞻曰:奶栗即乳栗,文名乳癖,破者少有重。” 西医范畴---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特点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
分类情况---尚不统一, WHO分类定名为乳腺结构不良/纤维囊性病,分为导管增生(乳头状瘤病)、小叶增生及局灶性纤维化(纤维硬化病、纤维性病),囊性病变未单独分类而作为上述病变的伴发病变。 发病情况---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病的75%。发病年龄为青春期到绝经期的任何年龄,但以25~50岁多见,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西医病因病理
(一)乳房的主要结构 乳腺 脂肪 结缔组织
(二)乳腺的生理 乳腺组织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主要影响激素:雌激素(E)、孕激素(P)和催乳激素(PRL)。 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 孕酮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育
在月经周期中,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变化的影响,乳腺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也随着子宫内膜增殖、分泌、脱落的变化,相应发生周期性增生和复旧的改变。
(三)乳腺增生病的病因 1、内分泌失衡 主要由于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或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不齐所致,部分患者的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
2、与妊娠和哺乳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不合理的孕、哺史有关,依据为多数患者乳腺增生病发生在未哺乳或未哺乳侧;未孕或曾怀孕过而未哺乳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经过怀孕、分娩、哺乳的生理过程后,病症多可自愈。
3、精神因素 乳腺增生病患者以性格忧郁内向或偏激者为多。
(四)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分型 由于本病组织形态改变较为复杂,病理分类意见纷纭,迄今尚未统一,但公认其本质是相似的,即:①各型的病因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②各型都存在着管泡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③各型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性病理改变。 部分学者趋向于乳腺单纯性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3个病理阶段。
(五)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关系 乳腺增生病的病变不同,发展成癌的危险性也不一。 腺病、大汗腺化生、导管扩张及上皮轻度单纯性增生通常无危险性; 上皮中度单纯性增生、多形性上皮病变、硬化型腺病和乳头状瘤有轻度危险性(为正常人群的1.5~2倍); 导管、小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或交界性病变有中度危险性(为正常人群的4~5倍); 小叶、导管原位癌属高危组,最终发展成浸润性癌的危险性为对照人群的8~10倍。 (清《外科真诠》:“乳癖……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岩之变”)
三、中医病因病机
(一)中医对乳房生理的认识 1、脏腑与乳房 乳房的发育、生长、衰萎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支配。其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精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故有“乳房属胃”,“乳房属胃、属肾”,“乳头属肝” 之说。
2、经络与乳房 ②冲任二脉与乳房。 ①肾、胃、肝三经属乳房。 薛已《外科发挥·乳痈》“大抵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若忿怒伤肝,或厚味积热,以致气不行,窍不通,乳不出。则结而为肿为痛。” ②冲任二脉与乳房。 薛已《外科发挥·乳痈》“夫乳汁乃气血所化,在上为乳,在下为经,若冲任之脉盛,脾胃之气壮,则乳汁多而浓,衰则少而淡。”
(二)乳癖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肝郁气滞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 宋《圣济总录》 “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外科医案汇编》:“乳中结核,虽云肝肾,其病在肾”。 3、饮食失节, 痰瘀凝结
基本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为本 气滞、痰凝、血瘀为标
四、临床表现 二大主症: 乳房肿块 乳房疼痛 二大特点: 周期性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 与情绪有关
诊断参考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诊断参考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 1、症状与体征: ① 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 ② 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
2、排除标准: 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良恶性肿瘤。 3、辅助检查: 钼靶X线摄片(可见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数目不定,如病变范围小,则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小梁,病变广泛则乳腺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囊性增生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弧形的边缘整齐的阴影,周围有一透亮区 )、B超、乳腺纤维导管镜、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近红外线扫描。
中医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乳房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伴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心烦、口苦、喜叹息、经行不畅。苔薄黄,脉弦滑。 痰湿阻络:乳房肿块坚实,胸闷不舒,恶心欲呕,头重身重,苔腻,脉滑。 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和疼痛在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色淡量少。舌淡,脉沉细。
五、针灸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则治法】 肝郁气滞、痰湿阻络型 冲任失调型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以针刺为 主,泻法 调理冲任、软坚散结 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主穴及方义】 取足阳明经穴、足厥阴肝经为主。 膻中-气之会,宽胸理气 乳根-局部穴,宣畅乳部经气,通络散结 屋翳-局部穴,宣畅乳部经气,通络散结 (《循经考穴编》主气逆噎塞,乳中痛) 期门-肝之募,疏肝理气解郁 天宗-经验穴,前直对乳中 肩井-经验穴,前下直对乳中
【配穴】 肝郁气滞-太冲、肝俞 痰湿阻络-丰隆、中脘 冲任失调-关元、三阴交、肝俞、肾俞
【操作】 膻中向患侧乳房横刺; 乳根向上刺入乳房底部; 屋翳、期门沿肋间隙向外斜刺或刺向乳房。 后三穴均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经验穴】 梁丘 少泽 内庭 足临泣
胸组 背组 屋翳(气户、库房、膺窗) 乳根(期门、日月) 膻中(玉堂、中庭、中脘) 肩井、天宗 心俞(T5)、膈俞(T7)、厥阴俞(T4)、肝俞(T9)、脾俞(T11)、肾俞(L2)
1、皮内针 2、穴位注射 (二)其他治疗 取屋翳、期门、背腧穴、后背肿痛对应点。 取背腧穴、后背肿痛对应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等注射。
3、耳针 内分泌 交感 皮质下 乳腺 垂体 卵巢 肝
4、穴位敷贴法 (1)药物 活血化瘀:穿山甲、三棱、莪术、 五灵脂、桃仁、三七粉、赤芍、益母草、当归等; 消痰软坚:皂角刺、夏枯草、海藻、昆布、白芥子、芒硝、瓜篓、贝母等; 行气止痛:延胡索、香附、麝香等。 (2)敷贴部位 多为乳房病变局部、上述针刺穴位、脐。 (3)注意事项 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时应停用;月经过多及功能性出血者慎用。
5、彭静山截根疗法 找穴: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右乳头,将卷尺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操作:找准穴位,消毒后,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2寸毫针微斜15 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
【举例】 女 ,25 岁。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 次,增生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
六、调摄 1. 针刺对本病由较好的疗效,乳房的肿块可 有缩小或消失。 2. 应及时治疗月经失调及子宫、附件的慢性 炎症。 3. 少数患者有癌变的可能,必要时应手术治 疗。 4. 保持心情舒畅。
七、小结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