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与经验》承担单位 中共厦门市委 中共中央编译局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承担单位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厦门市环保局局长 谢海生 博士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与经验》承担单位 中共厦门市委 中共中央编译局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承担单位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一、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套指标体系 1. 2.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 2.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软实力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已成为全球性价值,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克服绿色壁垒。 3.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需要 发挥指标体系的指挥棒、标杆作用,将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支撑 围绕一个核心: 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四大系统: 资源节约系统,环境友好系统,生态安全系统,制度保障系统 开展五项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生态伦理,实行生态善治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 B E C D A 生态经济 生态意识 生态善治 生态伦理 制度保障系统 环境友好系统 资源节约系统 生态安全系统
三、工作方式 三、工作方式 分工 合作 优势 互补 中央编译局和厦门市委市政府各成立了一个生态文明指标组, 分头制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两个版本各有所长,中央编译局版以学术性见长,厦门版以可操作性见长。 以厦门版为蓝本,吸收了中央编译局的长处,进一步精简指标,制定了目前这个最新版本。
四、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原则 科学性 群众性 理论性 可操作性 时效性 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 针对性 指导性 指导性
五、指标体系的总体说明 五、指标体系的总体说明 第25到第30项指标 第12到第24项指标 第7到第11项指标 第1到第6项指标 反映各地实行生态善治, 建立制度保障系统的努力程度 反映各地强化生态治理, 维护生态安全的努力程度 反映各地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25到第30项指标 第12到第24项指标 反映各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7到第11项指标 第1到第6项指标
六、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 2 排名代替达标 1 3 指标设计创新 指标体系开放 采取各地区生态文明程度年度大排名做法,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你追我赶,永无止境的氛围,共同进步 排名代替达标 1 3 30项指标中有三分之二的指标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即使已有的指标也在本体系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权重标准具有开放性:各地区参与的开放性;公众评价的开放性;区域比较的开放性。 指标取舍的动态性 指标设计创新 指标体系开放
七、指标体系具体说明
(一)评价方法 第一步,按指标收集各城市的当年实际数据; 第二步,按各单项指标对每个城市进行排序,根据排序名次取得相应的得分值(假设M个城市参加排序,第一名得M分,第二名得M-1分,依此类推);
第三步,每个城市各单项指标的排序得分加权值之和,即为该城市总得分,计分公式如下: Fij——j城市第i项指标按城市排序获得的相应得分; Wi——第i项指标的权重; n ——指标个数。
第四步,按每个城市的总得分对城市进行排序; 第五步,公布总得分和各单项指标的排序情况。
(二)具体内容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标1-6项) 强化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安全 (指标7-10项)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标1-6项) 强化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安全 (指标7-10项)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11-24项) 实行生态善治,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指标25-30项)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关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 每平方千米产出值 (亿元/平方千米) 2 人均GDP (万元) 3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4 清洁能源使用率 (% ) 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幻灯片 20 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无机氮、总磷)(千克/万元) 强化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安全的相关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7 全年API指数优良天数(天) 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 8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 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的算术平均值 9 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无机氮、总磷)(千克/万元) 10 超标机动车淘汰率 (%)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指标(1) 11 绿色营运车辆占有率 (%) 12 机扫普及率 (%) 13 污染扰民服务行业集中区比例 (%) 14 城市污水综合利用率 (%) 15 城镇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千克/人) 16 建成区中工业与居住混淆区的比例(%) 17 生态用地比例(%)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指标(2) 18 建成区绿地率 (%) 19 政府绿色采购率(%) 20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 21 生态环境知识普及率(%) 通过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公众对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 22 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 23 恩格尔系数 24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岁)
实行生态善治,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的相关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25 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机制 26 生态环境议案、提案、建议比例(%) 27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28 生态环境投资指数(% ) 29 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次数 (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科技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投入) 30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
谢谢!
循环用水 回用率达90%时,1吨水顶10吨用 当 =90%, =10 =80%, =5 =70%, =2.3 =50%, =2 2008年厦门市占80%以上的工业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93.4%,工业总用水量仅8000万吨,每吨水相当于11吨水使用。 链接到第14张
1. 每平方千米产出值(亿元/平方千米) 指标解释:指行政辖区内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
2. 人均GDP(万元/人) 指标解释:指行政辖区内生产总值(GDP)与常住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指标解释:指行政辖区内能源消费总量与生产总值(GDP)之比。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
4. 清洁能源使用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清洁能源使用量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之比,能源使用量均按标煤计。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辖区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清洁能源包括用在燃烧的天然气、焦炉煤气、其他燃气、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电和低硫轻柴油等清洁燃油(不包括机动车燃油)。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发展改革部门。
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标解释: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
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辖区各工业企业当年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利用往年贮存量)占当年各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 :环境保护部门。
7. 全年API指数优良天数(天) 指标解释:空气污染指数(API)为城市建成区内认证点位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其计算方法按照《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执行。 计算公式: 直接统计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 数据来源 :环境保护部门。
8.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
9. 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 指标解释:指单位GDP的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无机氮、总磷)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时采用河流行政交接断面污染物增量与排入行政区内自然水体(跨行政区河流除外)的污染物量之和。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
10. 超标机动车淘汰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每年淘汰超标机动车的数量占全辖区机动车注册登记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
11. 绿色营运车辆占有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绿色营运车辆的数量占全部营运车辆的比例。绿色营运车辆指使用清洁燃料或国Ⅲ以上标准发动机的营运车辆。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交通管理部门。
12. 机扫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道路(包括公路)和建成区内小区普及机扫和简易机扫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市政管理部门。
13. 污染扰民服务行业集中区比例(%) 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中噪声油烟等污染扰民的餐饮、娱乐服务、铁件加工等服务行业集中区的建筑面积占城市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规划部门、房产部门。
14. 城市污水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污水综合利用量占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城市污水综合利用量指城市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利用要求且利用的污水量。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市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
15. 城镇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千克/人) 指标解释:指生活垃圾最终填埋量与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市政管理部门。
16. 建成区中工业与居住混淆区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中工业与居住混淆区的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规划部门。
17. 生态用地比例(%) 指标解释:指生态用地占辖区国土面积的比例。生态用地指的是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所需要的生态保护用地。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18. 建成区绿地率(%) 指标解释:报告期末建成区内园林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园林绿地面积指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和风景林地面积。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市政管理部门。
19. 政府绿色采购率(%) 指标解释:指在政府采购中选择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财政部门。
20.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 指标解释: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食用农产品产量占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产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农业部门。
21. 生态环境知识普及率(%) 指标解释:通过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公众对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方法: 由生态文明考核组现场随机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抽查总人数不少于辖区人口的千分之一。
22. 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数占课时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教育部门、环境保护部门。
23. 恩格尔系数 指标解释:指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城市居民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通过考察市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来评价消除贫困现象的生态正义理念的落实情况。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发展改革部门。
24.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岁) 指标解释:指在一定的年龄死亡率水平下,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继续生存的年数。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一个地区全体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是评价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卫生管理部门。
25. 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指标解释:指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评优创先活动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考评标准: 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合格的满分,不合格的不得分。 资料来源:组织部门。
26. 生态环境议案、提案、建议比例(%) 指标解释:指在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交的议案、提案、建议中涉及生态环境的比例。 计算公式: 资料来源:人大、政协、环境保护部门。
27. 生态环境投资指数(%) 指标解释:指生态环境投资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
2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 计算公式: 资料来源:规划、发展改革、环境保护部门。 指标解释:指城市实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数占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总数的比例。其中,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是: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各类开发建设规划中,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要求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 计算公式: 资料来源:规划、发展改革、环境保护部门。
29. 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次数 指标解释:辖区内每年发生《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规定的重大、特大环境事件的次数。 考核办法: 该项指标不参与排序,每发生一起事件则将排名下调总排序数的5%。 数据来源: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
30.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指标解释:指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现场随机发放问卷抽样调查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包含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及事业单位职工及窗口单位流动人口等各类城市人群。抽查总人数不少于城区人口的千分之一。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