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 泌 尿 系 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一节 酸碱物质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目的 : 掌握尿的生成 掌握运动对尿的影响.
Advertisements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 慢性肾功能衰竭 3 尿毒症 4 目 录.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 Urinary System Diseases ) 张明.
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学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学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心内科李晓东. 概 述 泌尿系统组成 :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血管、神经 功能 : 生成和排泄尿液 内分泌功能 —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素 维生素 D3.
2 、这些废物怎样排 出? 1 、人的生命活动能产 生哪些废物? 思考 二氧化碳 多余的水 无机盐 尿素 呼气呼气 排汗排尿排汗排尿 粪便 排便.
-1-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学习要求 1. 掌握肾脏的生理功能 ;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2. 熟悉机体的排泄途径 ;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 3. 其余均为了解内容 ; 相关中医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自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Renal Insufficiency(RI) Renal failure(RF)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组织胚胎学 (第二十七讲) 学 时:48 主讲人 姜文华.
尿液的形成 腎小體(球)的過濾作用 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腎小管的分泌作用 尿液的組成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焦點 1 動物的排泄作用.
第六章 泌尿系统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解剖教研室.
水 肿 (Edema) 青海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肾功能不全 基础医学院 医学概论教研室 主讲: 于智泉.
第17章 Urinary System 泌尿系统.
利尿药及脱水药.
阿拉善电大医学教研室 柳彩霞 电话: QQ: 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学 阿拉善电大医学教研室 柳彩霞 电话: QQ: 年4月20日.
泌尿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研室 陈卫东 2007年5月. 泌尿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研室 陈卫东 2007年5月.
水 肿.
Chapter 8. Excretion of kidney
第三章 水肿 (Edema).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 观察与思考 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 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 泄。 废物 粪便 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肾功能实验室检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检验系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倪培华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 李辉.
《医用基础药理学》教案 利尿药 diuretics 何红喜 漳县职业中专.
复 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的药理作用?.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水 肿.
第17章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第七章 肾脏机能 学习目标: 1、掌握代谢产物的排泄途径 2、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3、熟悉肾脏在调节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九章 泌尿系统 诸世居.
第二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高三生物复习课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的环节。 肾脏的主要功能: (1)泌尿功能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学习目标: 1、描述排泄的概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水 肿 诊断学教研室.
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第三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Regulation of urine formation of the kidney
影 响 尿 生 成 的 因 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 物质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reabsorption):物质从肾小管液(原尿)中转运至血液中的过程。
病理生理学 牡丹江医学院 病生教研室.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掌握尿液生成的过程; 熟悉滤过膜的结构和滤过的动力; 理解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Regulation of Urine Formation 湖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尿=尿稀释
丁启龙 副教授 药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G楼557室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的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第五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大纲与要求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掌握: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重点讨论对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Urine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重点讨论对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Regulation of Urine Formation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 代谢的激素 掌握要点: 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1.25 — 二羟VD3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十 章 泌 尿 系 统

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机体不断地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多余的水分以及 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排泄途径: 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机体不断地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多余的水分以及 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排泄途径: 1.经肺排出CO2和少量水分。 2.经消化道排出由肝脏代谢的胆色素和由肠粘膜排出的无机盐。 3.经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出水、少量尿素和盐类。 4.经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水分及大量代谢产物。

一、 肾脏的结构 肾脏为实质性器官 分为皮质和髓质 肾单位是肾脏的 基本功能单位 肾单位 肾盂 肾动脉 肾锥体 肾静脉 皮质 输尿管 髓质

肾脏内部结构 肾脏外形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肾单位 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肾小管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 髓袢升支细段 袢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肾单位 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肾小管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 髓袢升支细段 袢 远球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球小管 袢降粗段 肾小管 袢降细段 近球小管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近球小管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血液循环 入球A口径>出球A 入球A≤出球A 生 化 含肾素颗粒多 含肾素颗粒少 机 能 与钠排泄有关 与尿浓缩有关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分布 皮质外2/3 皮质内1/3 肾小球体积 小 大 髓袢 短(只达外髓) 长(达内髓) 数量 85%-90% 10%-15% 血液循环 入球A口径>出球A 入球A≤出球A 生 化 含肾素颗粒多 含肾素颗粒少 机 能 与钠排泄有关 与尿浓缩有关

(三)近球小体 1. 球旁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 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 肾交感N支配 2.致密斑 斑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 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细胞

肾小球旁器

二、 肾脏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供应很丰富,血管阻力低。 其血液供应经过两次毛细血管,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 的毛细血管网。 肾脏血流量调节主要属于自身调节, 当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 内变化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肾脏的血管

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液分布不匀: ①肌源学说 自身调节机制: ②管-球反馈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①肌源学说 自身调节机制: ②管-球反馈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机制: 肌源学说 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变化直接相关 生理意义:使肾血流量与泌尿机能相适应,使GFR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 管-球反馈

管—球反馈示意图

2、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也能引起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则可舒张肾血管。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主要从胸12至腰2脊髓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腔神经丛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释放肾素的球旁细胞。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一)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及小分子物质滤过到肾小囊的过程。 肾小囊内的液体称为滤液(超滤液、原尿)。

滤液与血浆的区别? 衡量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血浆流量650ml/min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决定和影响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 有效滤过压

(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三层) 1.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膜 3.肾小囊上皮细胞 滤过膜示意图 肾小囊上皮 基膜

滤过膜 内 层: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中间层:非细胞性基膜 外 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滤过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大小不同的小孔,可阻挡 血细胞透出,但不能阻止血浆蛋白的滤出;基膜较 厚,空隙小,可阻止血浆蛋白的滤出;肾小囊上皮 细胞的足突之间也有裂隙,它是物质滤出的最后一 道屏障。 三层膜起到了机械屏障和电屏障作用。

(三)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因此,滤液只有在入球端的一段毛细血管中滤出, 入球端 出球端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渗压 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45mmHg 45mmHg 20mmHg 35mmHg 10mmHg 10mmHg 15mmHg 0mmHg + 45 20 10 15 因此,滤液只有在入球端的一段毛细血管中滤出, 出球端则无滤液生成。

衡量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GFR) S=1.73m2正常成年人 GFR=125ml/min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FF=GFR/RPF=125/660×100%=19%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2.滤过膜通透性及面积 3.肾血浆流量

1、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EFP=PGC-(πGC+PBS) PG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glomerular capillary pressure πGC :血浆胶体渗透压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PBS :肾小囊内压 pressure in Bowman’s capsule

将原尿和终尿在质和量上进行比较: 量:原尿量180L,终尿1.5L 99%的水重吸收 溶质 :Na+、尿素< 100 葡萄糖 = 0 葡萄糖 = 0 肌酐、氨 > 100 选择性重吸收 转运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决定重吸收的两个因素:动力与通透性

(一)近球小管的重吸收 1、Na+和Cl- 近球小管前半段 主动过程 泵-漏模式 近球小管后半段 细胞旁路 被动重吸收 近球小管前半段 主动过程 泵-漏模式 近球小管后半段 细胞旁路 被动重吸收 跨上皮细胞 主动重吸收 Cl-:被动重吸收

Na+的主动重吸收泵-漏模式

近球小管重吸收NaCl 的示意图 A:近球小管的前半段 X代表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 CI- B:近球小管的后半段F 代表甲酸盐 HF,甲酸

2、水 渗透压差作用下而被动吸收 等渗重吸收 与体水是否缺乏无关

3、HCO3- 以CO2形式重吸收 要有H+分泌 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的细胞机制

4、K+ 绝大部分的K+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而进行的主动重吸收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Na+、Cl-: A:远曲小管前段: Na+—Cl-同向转运 B: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 Na+通道

2、水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控,依赖于ADH的存在 调节性重吸收 与机体是否缺水有关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为9--10mmol/L血液 或160—180mg%。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渗透性利尿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 小管液中某溶质浓度 管腔渗透压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某溶质浓度 管腔渗透压 妨碍水的重吸收 水重吸收 尿量 渗透性利尿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作用 概念: 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细胞通过新陈代谢 产生的物质或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到管腔 中去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 排泄。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1、泌H+ ①近球小管: H+-Na+交换 ②远曲小管、集合管: H+泵

2、泌NH3 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和分泌NH3示意图

3、泌K+ 主细胞重吸收Na+、分泌K+示意图 K+-Na+交换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一、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一)来源   ADH大部分由下丘脑视上核,小部分由 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 通过垂体束储存于神经垂体,然后释放。

(二)作用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 通透性,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大剂量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 升高,血压升高。

二、醛固酮激素 (一)来源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二)作用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 同时排出k+,具有“保Na+排k+”作用。

肾髓质为高渗 具有明显的渗透浓度梯度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示意图 线条越密,表示渗透压越高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髓质渗透梯度形成机制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的控制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

一、髓质渗透梯度形成机制 逆流倍增学说 甲管内液体向下流 乙管内液体向上流 丙管内液体向下流 M1膜能将液体中Na+由乙 逆流倍增 作用模型 甲管内液体向下流 乙管内液体向上流 丙管内液体向下流 M1膜能将液体中Na+由乙 管泵入甲管,且对 水不 易通透 M2膜对水易通透 横向梯度小变化→纵向梯度成倍变化

人肾小管不同部分的通透性 水 尿素 NaCl 主动转运 髓袢 升支细段 0 + + 0 升支粗段 0 0 0 + 远曲小管 0 0 0 + 降支细段 + 0 0 0 髓袢 升支细段 0 + + 0 升支粗段 0 0 0 + 远曲小管 0 0 0 + 皮质部 +※ 0 0 + 集合管 外髓部 +※ 0 0 +     内髓部 +※ +※ 0 + ※ 依赖ADH存在

尿浓缩机制示意图

二、髓质渗透梯度形成过程 ①前提:各段肾小管对水、尿素、NaCl通透性不同 ②外髓部高渗梯度: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原动力 ④尿素再循环: a.促进渗透梯度建立 b.节约能量

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控制 1、肾髓质高渗梯度 + 2、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ADH + 浓缩 - 稀释

ADH存在与否对尿浓缩的影响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作用 只带走少量溶质和多余的水,维持高渗梯度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对髓质渗透梯度的维持

三、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1、髓袢的结构与机能 2、尿素浓度 3、直小血管的血流 低容量、低流速 无自身调节 不因交感神经兴奋而收缩 4、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真性尿崩 肾源性尿崩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二)神经-体液调节 1.交感神经系统 2.抗利尿激素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4.心房利尿钠肽

⑴ 收缩肾A,入球A>出球A,GFR↓ ⑵ 刺激球旁细胞,肾素释放增加 1.交感神经系统 NE ⑶ 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增加近球小管和髓 袢对Na+、水的重吸收

2.抗利尿激素 ADH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 作用: 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 受 体→血管收缩 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③促进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 的通透;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

渗透压和血容量、血压对ADH释放影响大小的比较

晶体渗透压和细胞外液容量对ADH释放的影响

3.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

4.心房利尿钠肽 心房肌细胞合成分泌 作用:利钠、利尿 机制: 1、关闭钠通道,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2、舒张血管 入球A>出球A → GFR↑ 3、抑制肾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清水 盐水 一次饮一升清水和等渗盐水后的利尿率

2.pH: 正常pH在5.0~7.0(呈弱酸性),最大变动范围为4.5~8.0。 尿的pH主要取决于食物的成分: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尿呈酸性, 摄入富含水果、蔬菜的食物尿呈弱碱性。 3.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其深浅程度与尿量呈反变关系(尿多色淡,尿少则色深),也常受药物影响,如服用痢特灵后尿色呈深黄色。 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二、排尿反射 尿的生成是持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因有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反射的活动。 (一)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的关系 当膀胱内尿量<300ml时,膀胱内压基本保持稳定; 当膀胱内尿量>400~500ml时,膀胱内压急剧上升。 正常成人,当膀胱贮留尿液100~150ml→充盈感,150~250ml→尿意,350~450ml→不适感,700ml→胀痛感。

(二)排尿反射 膀胱内尿量↑→内压骤然↑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脑桥、中脑和皮层 膀胱逼尿肌收缩 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 盆N 正反馈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脑桥、中脑和皮层 盆N 膀胱逼尿肌收缩 盆N 盆N 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 尿液进入尿道 盆N 盆N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阴部N传出冲动↓ 阴部N 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尿液排出体外

(三)几种排尿异常 1.遗尿:夜间不能控制排尿(小儿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2.尿频: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3.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叫尿潴留(损伤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通路、尿路受阻造成)。 4.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叫尿失禁(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复习思考题 1.正常成年人一次迅速大量的饮用清水、生理盐水1000mL后,血浆渗透浓度及尿量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因呕吐、腹泻引起机体大失水时,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4.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尿量和尿浓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6.正常成年人静脉注射50g/100mL的葡萄糖50mL后,尿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