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師說 韓愈
課前引導: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是美國老師送給小男孩的見面禮,每一樣都有其特殊意義。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資料來源:簡嫃《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電影中的老師 1.老師,斯卡也答 2.魯冰花 3.真善美 ~ Do Re Mi
一九八二年推出、宋存壽導演的《老師.斯卡也答》,敘述一位教師到南投山區國小服務的故事,從抗拒到適應,逐漸愛上了這個原住民部落。電影的主題曲,曾經緊扣許多人的心弦 。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a4892fc010086ez.html
年輕的美術老師郭雲天由大城市外調到水城鄉任教,雲天發現阿明是個繪畫小天才,阿明自幼喪母,爸爸是個僕實的茶農,姊姊古茶妹身兼母職,善體人意。雲天受校長之託,主持美術選手訓練班,準備選出優秀者代表學校出外比賽。他極力栽培阿明,阿明也是表現傑出的選手。。 此舉引起其他老師的抵制,雲天被迫離開水城鄉,他只帶走了他的畫架和一張阿明畫的茶蟲。傷心的阿明,突然感染了肝病而死。阿明葬後不久,傳來阿明畫的茶蟲獲得世界兒童畫的金牌首獎,記者爭相訪問茶妹,可惜阿明永遠永遠不能再畫畫了。魯冰花謝了還會再開,但是天才殞落了,卻很難再誕生一個天才
《真善美》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奧國修道院的修女瑪麗亞帶著院長的期望前往薩爾茲堡,去照顧退休艦長的七個孩子。 在艦長軍事化的教育中,孩子們不但沒有音樂,更沒有歡笑;然而,瑪麗亞的出現讓一切為之改變。優美的歌聲不但深深打動艦長的心靈,並促使兩人走向地毯的那一端。 適逢德奧合併,受到壓迫的艦長一家人毅然決然決定逃出奧國;然而德軍已在門外等候……。 Do Re Mi
假如你有機會… 當一天的老師 第一篇 第二篇
匹夫為百世師 韓退之 如是說…
第三課 師 說 韓愈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來源 註: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回目次
作者 1.生平履歷 2.文學主張 3.文學成就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6/8/18/57368.html
1.生平履歷 作者第一段 古人「名」與「字」的關係,主要有「同訓」與「對文」兩種。 (1)同訓:即「名」與「字」,意義相同。如:曾鞏字子固、蘇軾字子瞻。 (2)對文:即「名」與「字」,意義相反。如:端木賜字子貢、韓愈字退之。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於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年五十七,謚為「文」,世稱韓文公。又因昌黎(今河北省境內)為其郡望,常自稱昌黎韓愈。宋神宗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韓昌黎。 何謂郡望? 見下頁 回作者目次
郡望:一郡之中顯貴的世族、大族,稱為郡望。意思就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唐代人稱人或是自稱常習慣用「郡望」,而不注重「里居」。唐代初年的宰相,有南陽的韓瑗(ㄩㄢˋ),到了唐代中葉,則以昌黎一地的韓氏為盛,因此韓愈自稱昌黎,而李白稱愈的父親為南陽人,都是當時的一種習慣,其目的在顯揚門閥。朱熹:「是時昌黎之族頗盛,故隨稱之。亦若所謂言劉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隴西者。」 下頁-臺灣的郡望
臺灣早期各地也有名門望族,如板橋 林家是大家所熟悉的。像鹿港有施、黃、許三大家族,所以鹿港有句諺語:「娶到施 黃 許,尊敬如天公祖。」(用閩南語念才有押韻)意思就是說娶到三大家族的大家閨秀,是一件幸運的事。套一句現代的話說,就是少奮鬥三十年,如此「金龜太太」當然要如菩薩般供奉了。
作者第二段 詳情見p.20 國子監是古代掌管教育的機構與京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的長官,稱為祭酒。 韓愈三歲而孤,依兄嫂而成長。早年刻苦為學,博通六經百家之書。德宗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進士,累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職。 京城的行政長官,即首都的市長。簡稱「京兆」。 吏部為隋、唐中央政府六部之首,掌管官員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職務。各部的首長為郎中,次長為侍郎。
因操行堅貞,直言無忌,屢遭貶謫。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因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刺史。 作者第二段 屢遭貶謫詳情見p.28、29 因操行堅貞,直言無忌,屢遭貶謫。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因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刺史。
三歲而孤 承p.18 三歲而孤:韓愈出生才兩個月,母親過世(他母親生他時已近五十歲),三歲父卒,由長兄韓會撫養,(比韓愈大三十一歲)。當時韓會在京師做官,韓愈也就跟著哥哥一起在京師生活。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韓會被貶為韶州(今屬廣東省)刺史。十歲的韓愈,隨兄嫂到了南方的韶州,但禍不單行,韓會四十二歲時,病死在韶州。十三歲的韓愈就由嫂嫂鄭氏撫養長大。
文學主張 作者第三段 詳見 p24 韓愈以發揚儒家學說為己任,排斥佛、老思想。文學上倡導古文,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取代六朝華而不實的駢文,對唐、宋以後古文發展影響甚大。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推崇他在文學及思想上的貢獻。 關於騈文見 p22 詳見 p23 回作者目次 作者第四段
承p.21 駢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它是從古代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逐漸發展形成的,漢末魏、晉盛極一時。駢文有下列幾個特點:(1)句式整齊;(2)辭藻華美;(3)韻律和諧;(4)用典繁多。
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用以下的四句話來概括韓愈的一生: (1)文起八代之衰:指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 承p.21 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用以下的四句話來概括韓愈的一生: (1)文起八代之衰:指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 (2)道濟天下之溺:指排斥佛 老,建立儒家道統。 (3)忠犯人主之怒:指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 (4)勇奪三軍之帥:指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 (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或是「魏、晉、宋、齊、梁、陳、隋、唐」)
振興儒學,倡導古文 韓愈古文的主張有三: 承p.21 在韓愈以前,已有陳子昂、獨孤及、李華、梁肅、柳冕諸人先後倡導古文。韓愈倡導古文,則以振興儒術為目的,曾作原道以探討儒家仁義之道,〈上論佛骨表〉也是為宏揚儒學聖道。他認為孟子闢楊、墨,承孔子道學,醇乎其醇,「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秀才序〉,所以他自比孟軻。 韓愈古文的主張有三:
1.文以載道:韓愈認為寫作文章必出入仁義。 2.務去陳言:韓愈作文章,不肯蹈襲前人一言一句。他認為:師法古賢應當「師其意,不師其辭」,「惟陳言之務去」。文辭力求創新的結果,使他的文章難免會有詰屈聱牙的現象。 3.注重文氣:韓愈力主革除魏、晉以來華靡不實的文風,恢復東漢以前樸實渾厚的風格,並以涵泳詩書,力行仁義,來培養浩然正氣,寫出好的文章。
作者第 四段 文學風格與成就 補充見p32 散文雄渾深厚:宋人李塗的文章精義:「韓(韓愈)如海,柳(柳宗元)如泉,歐(歐陽脩)如瀾,蘇(蘇軾)如潮。」或言:「韓潮蘇海。」 韓愈的散文雄渾深厚,筆力遒勁,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明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脩、曾鞏、王安石、三蘇之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而以韓愈為首。其詩好用奇字拗句,以文入詩,為「奇險派」詩人之一。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昌黎先生集》詳p27 奇險派詳p29 回作者目次
奇險派:除韓愈外,孟郊、賈島亦是此派的代表詩人。奇,指寫詩用意新奇、深刻,塑造形象新穎、奇特。險,指遣詞造句、用韻用字,別開生面,往往取僻字、押險韻,而得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昌黎先生集:由韓愈的女婿兼門人李漢編纂而成。其序言:「又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書,不在集中。」
第一次貶官 彈劾皇親國戚,首貶官陽山 韓愈任監察御史,曾向皇帝告京兆尹李實一狀。李實是皇親國戚,德宗晚年信任的佞臣。這年關中大旱,百姓困苦不堪;而京兆尹李實卻為了諂媚皇帝,照樣橫徵暴斂。滿朝文武為保富貴,對此視而不見;生性鯁直的韓愈提出控告,要求皇帝減免百姓租稅,得罪了權貴李實,被貶到千里之外的陽山做縣令。 承p.19
第二次貶官 諫迎佛骨表,再貶潮州 憲宗晚年迷於佛法,迎佛骨入宮,王公士庶投其所好,競相奔走膜拜。韓愈對唐憲宗鋪張浪費迎接佛骨一事,很不滿意,就上論佛骨表以諫阻,批評佛道不言先王之法言,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又說佛骨乃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東漢奉佛以後,朝代都壽命不長。結果憲宗大怒,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承p.19 迎佛骨詳情見下頁 韓愈貶潮州赴任,旅途勞頓,途經藍關大雪塞途,姪孫韓湘特地趕來相會。韓愈百感交集,作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迎佛骨詳情 承p.29 諫迎佛骨:元和十四年,唐憲宗派遣專使前往鳳翔迎奉釋迦的指骨。先在宮內供奉三天,之後送往長安各寺傳遞供拜。百姓看到皇帝既如此虔誠信奉,於是長安老少,拋下工作,頂禮膜拜。韓愈就上諫迎佛骨表給憲宗。他認為:(1)佛法本是夷狄的一種宗教,本來就不當信奉;(2)佛骨是不祥之物,絕不能迎入宮中,應把佛骨燒掉;(3)歷來信佛的皇帝儘管非常虔誠,但都短命。憲宗得表,大為震怒,下令將韓愈處以極刑。當時朝廷士大夫很震驚惋惜,甚至皇親國戚也認為處刑太重,紛紛替韓愈求情。憲宗終於怒氣稍平,免他死罪,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立廟 韓愈在潮州辦鄉校、興教化、釋奴婢、勵農桑。所以,潮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建廟祭祀他,四時香火不絕。 承p.19 韓愈到潮州以後,探詢民間疾苦,得知鱷魚食民畜產,就寫了〈祭鱷魚文〉,驅走鱷魚,解除民患。 韓愈在潮州辦鄉校、興教化、釋奴婢、勵農桑。所以,潮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建廟祭祀他,四時香火不絕。 潮州韓文公廟
文學成就補充 (一)文以載道之說 韓愈的弟子李漢在昌黎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北宋 周敦頤據此改為「文,所以載道也」,後人因此以「文以載道」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實則韓愈並沒有講過這句話。不過韓愈主張「文所以為理」、「非以誇多而鬥靡」、寫作必須「出入仁義」,這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
(二)提倡古文運動 1.古文運動並不是從韓愈開始的。在其前有元結、獨孤及、柳冕等人,都是提倡古文運動的先驅。 2.韓愈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 (1)既有理論,又能創作傑出的作品。 (2)能抗顏為師,加上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所以門生眾多,形成龐大的勢力。 (3)有朋友同道的幫助,例如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與韓愈互相聲援。 3.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1.焚膏繼晷、兀兀窮年 韓愈曾在他「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說他嘴裏不停地念著六經的文章,手裏不住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要抓住綱要,言論的書一定要探求深意。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學不厭;「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是說非但白天苦讀,夜裏還要點油燈繼續用功,積年累月、努力不懈。
2.推敲成文 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正思索「敲」字是否換為「推」字,撞上韓愈隨從,韓愈未加處罰,反為之建議用「敲」字,二人並成好友。 3.犯懼高症 韓愈與友遊華山,懼高症發作,不敢下山,於是發狂號哭,留遺書與家人及華陰縣令,請朋友帶下山,華陰縣令趕到華山,千方百計地才哄騙成功。韓愈聽了縣令的話,忘了自己身處絕境,與縣令邊走邊談,最後終於下得山來。
三、文心對焦 ~題解 1.文章出處、文體 2. 寫作背景 3.中心意旨 回目次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說」為古文中「論辯類」的一種,用來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題解第一段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說」為古文中「論辯類」的一種,用來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說:據吳訥 文章辨體 序說:「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說之名,起自孔夫子之說卦,厥後漢 許慎著說文,蓋亦祖述其名而為之辭也。……至昌黎 韓子,憫斯文日弊,作師說,抗顏為學者師。迨柳子厚及宋室諸大老出,因各即事即理而為之說,以曉當世,以開悟後學。」可知「說」為解釋義理,並述己意的一種類文體。韓愈的雜說四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劉大櫆的騾說,都是「說」體有名的文章。 2.贈序文體見下頁
師說是否為贈序文體? 本文題為「師說」,過去常因為寫作的目的—以文贈人、勉勵後學,而將本文歸類為「贈序」。按常規,贈序多為讚美或忠告勗勉;然而作者在這裡卻是借題發揮,因此本文也是一篇說理的雜文,屬於議論文。所謂「師說」,亦即說「師」,就「師道」發表感想,議論時弊。師說是不是「贈序體」的文章,常引起廣泛的爭議。舊國編本並無明確標示,但以本文為贈序類者,主要是根據師說末段,韓愈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參考資料:陳必祥著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題解第二段 韓愈慨嘆師道淪喪及士大夫恥於相師。因此藉李蟠請學的機會而作此文,希望能力挽狂瀾,重振師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亦云:「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指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可見韓愈作育英才、轉移風氣不遺餘力。 補充說明見下頁
寫作背景補充 唐代經安史之亂後,國勢漸衰,對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皇室與士大夫之間盛行佛老思想,韓愈則以發揚孔孟學說為己任。 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不重視思想內容,儘管產生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浮靡之風,一直延續到中唐。
唐代仍有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士大夫階層往往自恃出身而恥於從師。 韓愈感慨師道不受重視,所以利用李蟠向他請益的機會,撰寫這篇文章,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能藉此扭轉社會風氣,以重振師道。
〈師說〉一文,時韓愈三十四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雖然官位不高,卻肩負有傳道授業之責。 為了使古文運動有更好的發展,他一方面創作,一方面廣泛和青年後進交往,熱心地指導學業,並積極推荐優秀人才給主考官,因而許多學子投入韓愈門下,稱「韓門弟子」。
唐代以科舉取士,世爵之家自恃門第崇高,不必靠科舉仕宦。因此,習於不重問學,恥於相師,對韓愈收召後學,議論紛紛。師說一文,可以說是反擊那些士大夫對他誹謗譏刺的一篇宣言,嚴詞抨擊士大夫傲慢自大,悖棄師道之恥。
本文駢散兼用,寬疏中有齊整排比之美,嚴謹中有錯綜變化之妙;舉例淺近,寓意深遠,是說理散文中的典範。 題解第三段 本文駢散兼用,寬疏中有齊整排比之美,嚴謹中有錯綜變化之妙;舉例淺近,寓意深遠,是說理散文中的典範。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第一段 第二到四段 第五段 第六到七段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第一段:強調學必有師的道理─點出從師的重要性。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以、用來。道,指修己治人之道。受業,「受」通「授」;「業」,學業,泛指經史百家之書。解惑,解除「道」、「業」上的疑惑。 指學習的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代詞,指上文的「道」與「業」。 那些成為疑惑的問題。
第一段賞析:本段首句開門見山點出主旨:「古之學者必有師。」不但以「必」字強調了從師問學的必要性,也概括了全文論述的內容與範圍,成為中心論點。
第二段:從師既然重要,所以韓愈提出擇師的原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我跟隨他,拜他為師。師,動詞,有學習、從師之意。 指何必在乎他們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夫,發語詞,無義。庸,表反問語氣,豈、何必。之,助詞,無義。 介詞,於、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學習道理。師,動詞,學習。 無論地位高低,不管年紀大小。
第二段賞析:此段圍繞「聞道」來論述擇師的原則。正面概述教師的角色與功用。作者強而有力地言論,廓清了世俗以年齡多寡、地位高低判定能否堪為人師之謬誤,不但拓展了思路,也為下文分論的三組對比奠定了立論基礎。
第三段:成為聖與愚的關鍵─在於從師問學與否。
名詞,從師問學之道。 向老師請教。焉,猶「之」,代詞,指老師。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超出眾人。 不如、不及 何以、為何。 推測語氣,大概、或許。
第三段賞析:再次申論「從師」的重要,並從反面論述眾人恥學於師,而不能解惑。文中以「聖」、「愚」相比,二者天資已差距極大,再加上聖人「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導致二者差距更大,進而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全文以「師」字為文眼,貫串全文;文中正、反兩面對比說理,歸結在「尊師重道」上。
第四段:指陳當代士大夫只為兒子擇師,自身卻恥學於師。
恥於從師學習。 「糊塗」、「不懂事理」之意。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文章的斷句。文中語意完足叫做句;語意未完足,誦讀時須略作停頓叫做讀。讀,音ㄉㄡˋ,通「逗」。 有的從師學習,有的不從師學習。此二句承上文二句而來,意謂「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或,有的。師,從師。焉,代詞,相當於「之」。不,音義同「否」。 學習小知識,卻遺漏大道理。小,指句讀之學;大,指道與業的疑惑。
第四段賞析:本段透過自身矛盾的對比,對於士大夫不明事理的表現給予與直接的否定:一是只為自家小孩擇師,自己卻恥學於師;二是士大夫只要求老師教導小孩習其句讀。這種連「受業」都談不上,更別說是「傳道」了。
第五段: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反襯士大夫恥學於師的荒謬。
指巫師和醫生。接神除邪的稱巫,替人治病的稱醫。 從事各種技藝之人。 以歌唱、奏樂為業的人。 類。 不以互相拜師學習為恥。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十分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諛,音ㄩˊ,奉承討好。 有「如此等等」之意。 不屑與之同列。齒,排比、並列。
諛─音ㄩˊ,美言取悅於人。如:阿諛奉承。 腴─音ㄩˊ,腹部脂肪,引申為肥沃。如:膏腴之地。 臾─音ㄩˊ。「須臾」,疊韻聯綿詞,片刻。 復: (1)恢復。師說:「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2)實踐。論語 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3)回復。論語 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第五段賞析:此段進行了當代的橫向比較,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反襯出「士大夫之族」的見解淺陋和虛榮。語帶諷刺與感慨。因這些士大夫不懂得以「聞」道作為擇師的原則,而荒謬地把年齡、地位作為原則,甚至怕有「近諛」之嫌,而拒絕向「官盛」者請教。對此,作者予以全部否定,從而加強論述的力量。
第六段:舉聖人(孔子)無常師,以凸顯士大夫恥學於師的錯誤。 (此段與第四、五段,一正一反,對比說理)
孔子以郯子為師。郯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以鳥名官的事(見《左傳》昭公十七年)。郯,音ㄊㄢˊ;郯子之「子」為子爵。 固定的老師。 春秋時魯國樂官。師,樂師。襄,樂師之名。《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跟師襄學琴。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東周敬王時大夫。《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曾向萇弘請教古樂。萇,音ㄔㄤˊ。 類、輩。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儀。聃,音ㄉㄢ
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語出《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為虛數,三人指多人。 不一定要樣樣比弟子高明。於,在此有比較之意。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技能和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攻,研究。
第六段賞析:以至聖孔子拜師的言行為例,正面提出擇師原則:說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之理,也有力地體現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既可以替作者公然為人師作辯解,又能給恥學於師的「士大夫之族」重重一擊。
第七段:說明撰寫本文動機─言李蟠不恥相師,故作師說以貽之。
李蟠,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進士。蟠,音ㄆㄢˊ。 指周、秦、兩漢時代的散文。唐代稱魏、晉以來盛行的駢儷文為「時文」,因此稱魏、晉以前的散體文為「古文」。 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經,先聖所著之書。傳,音ㄓㄨㄢ ˋ後賢解經之書。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不受時俗的拘束。時,指當時士大夫恥於相師的習氣。 通曉熟習。 此指古人從師問學之道。 音ㄧˊ,贈送。
深究鑑賞 1.論點賞析 2.寫作手法 3.思想創新 4.寫作技巧
1.論點賞析 本文是作者批評時俗、闡論師道的論說文,歷來得到許多學者很高的評價。 就思想方面來說,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省。
2.寫作手法 (1)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首段提到人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 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人;均從反面批駁。
(2)以對比法突顯主題 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題更加凸顯,意旨更為鮮明。
(3)語言運用,錯綜多變 「聖益聖」到「愚人之所以為愚」,又是對偶句。成功地運用散句和排比句、對偶句的錯綜變化。第四段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則運用交錯語次的手法。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這正是「三代兩漢」文章的本色。
3.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 1.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定義。 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從師之道: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
本文從理論上看,有正面立論,有反面批駁,虛實相生,從結構上看,首段「傳道、受業、解惑」三項並列,下文有的單程「道」,有的單承「惑」,有的雙承「道、惑」,有的雙承「道、業」,既有變化,又能前呼後應;從句法上看,散句、排比句、對偶句、靈活運用,為本文增天許多華采;從修辭上看,頂真格的連續使用,錯綜格交錯語次,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
4.寫作技巧 本文以「師」字脈絡全文,且段段轉換,段段作結,結構嚴謹。 文中以古聖與今人、童子與成人、百工與士夫、孔子與世人對比,力陳時俗之非。 文中駢散相間,句式長短不齊,頗富參差錯落的形式之美,與抑揚頓挫的節奏之美。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
五、國學殿堂 1.古文運動略說 2.韓愈古文運動理論 3.唐代古文大家 4.北宋古文大家 5.古文運動優缺點 6.古文運動發展簡表 7.駢文、散文之比較 8.六經簡述 9.文字演變 10.文壇師生檔 五、國學殿堂 回目次
1.古文運動略說 (1)源起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魏晉以後,文尚駢儷,唐初陳子昂為第一人,力主以清新的散文矯駢文之弊,散文始獲生機,然尚不足蔚成風氣。 (2)蓬勃 到了中唐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3)內涵 韓愈力主以群經子史為文學的典範,一以求其樸實無華;一以求其涵蘊教化。乃啟「文以載道」的先聲。柳宗元應和之,因而唐代文風丕變,古風遂盛。但古文在唐代並未成為正宗。 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2.韓愈古文運動理論 在文學思想 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 ,恢復中國固有的道統。 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 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 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 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3.唐代古文大家 韓愈以不可一世的才氣, 寫下了許多平易流暢的新散文。此外,其弟子李習之,得韓文公之醇厚,寫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韓文公之奇崛,文章雖有險澀之氣,但亦能自出新語,不流於時尚之華媚。 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其峻潔之筆,寫下飽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記,和充滿批判意味的寓言 式散文,這種真思想、真感情的筆觸,真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精神。
4.北宋古文大家 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雖然成果裴然,但如曇花一現,在古文大家相繼凋零之後,立即又被形式華美、音韻精工的四六駢文所淹沒 。 直至北宋時期,歐陽脩登高一呼,拔擢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此六人呼應中唐古文運動的精神,寫出了質量俱優的文學作品,使文從字順的散文,成為散文界中的主流。
優點 5.古文運動優缺點 提倡平淺樸實的散文,不切實、空虛華美的駢文因而衰落。 主張文學的實用主義,使文學與人生社會聯繫。 散文創作極為豐富。
缺點 1.忽視文學進化原理,造成貴古賤今的錯誤觀念。 2.文以載道,使文學淪為道德的附庸。 3.重視古文,經史子集都成文學正統,純文學的詩、小說、戲曲反成末流,文學與學術相混淆。
6.古文運動發展簡表 背景 1.文章自魏晉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至唐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形式和辭藻,而內容則顯空洞 唐代 北周:蘇綽 唐初:陳子昂、元結、李華、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中唐: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代表作家: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發展: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宋代 歐陽脩出而領導,王安石、曾鞏、三蘇於古文都有凸出表現 代表作家: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發展: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再盛於六朝,復興於清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臺閣派)、王守仁、歸有光(唐宋派)
清代 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宗左傳、史記,重義法,承八家) 湘鄉派:曾國藩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取法前秦) 釋義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時文」,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其他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7.駢文、散文之比較 散 文 駢 文 別 名 又稱( 古文 ),針對( 駢文 )而言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 起 源 散 文 駢 文 別 名 又稱( 古文 ),針對( 駢文 )而言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 起 源 ( 尚書 )為散文之祖,散文至唐起復興 ( 秦 )時便有偶句文章,東漢濫觴 時 代 盛於( 宋 ),迄於今仍盛行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特 色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非韻文) 價 值 具( 實用教化 )之用 有( 美化 )之價值 名 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為首要 明代:唐宋派、公安派 清代:桐城派、湘鄉派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李商隱 清代:汪中等人
8.六經簡述 經 書 內 容 又 名 注 疏 詩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分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共三百十一篇 詩三百、 三百篇 經 書 內 容 又 名 注 疏 詩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分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共三百十一篇 詩三百、 三百篇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書 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上古之史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散文之祖 尚書 十三經注疏
禮 記古代禮儀,共十七篇 儀禮、士禮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樂 「樂」只有名而無實體 入漢之後即已亡佚 易 初為( 卜筮 )之書,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寫成十翼,乃成為哲學之書 周易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 春秋 ( 孔子 )所作的一部魯國歷史,( 編年 )而作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9.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 明 殷商 甲骨文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說 明 殷商 甲骨文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秦 小篆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漢 隸書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的文字 其他: 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10.文壇師生檔 師 生 孔子 子貢、曾子 荀子 李斯、韓非 屈原 宋玉 韓愈 李翱、皇甫湜、賈島 歐陽脩 蘇軾、蘇轍、曾鞏 施耐庵 羅貫中 梁啟超 胡適、徐志摩 胡適 羅家倫
六、妙筆生花 (一)修辭探討 1.對比 2.錯綜 3.頂真 4.回文 (二)文法剖析 (三)對聯 回目次
1.對 比 運用對比,可以使說理更加鮮明有力,本文的第三、四、五段,就是運用對比手法來寫的。根據內容,列表如下,可以清楚看出對比手法的運用。
論據 對比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 錯誤的態度 第三段 古今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問學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 愚,其皆出於此乎? 第四段 自身對比 士大夫愛其子,擇 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 對比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第五段 當代橫比 巫、醫、樂師、百 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1.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2.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錯 綜 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2.錯 綜 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方式:一般所指的錯綜句法為:交錯句次:用交互穿插的方式組合句子。如一、三句相接;二、四句相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還原:「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遊記〉還原:「岈然若垤,洼然若穴。」 陟罰臧否。〈出師表〉還原:「陟臧罰否」
至於對話法,也是本文修辭的另一特色。如「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直接採用士大夫們的對話來寫,不僅表明了士大夫們對從師計較年齡、地位的錯誤態度,而且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神情。接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二句,便立刻改用作者評述的口吻,使兩種不同的態度,針鋒相對。這也是作者在修辭方面善於錯綜變化的例子。
3.頂 真 定義: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句法,可以使讀者感到全文天衣無縫,一氣呵成。 3.頂 真 定義: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句法,可以使讀者感到全文天衣無縫,一氣呵成。 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回 文 定義: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環。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 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經八十一》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師說》
回文妙例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晴日晚霞紅藹藹,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蒲遠,傾山雪浪暗回潮 。 蘇軾題金山寺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晴日晚霞紅藹藹,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蒲遠,傾山雪浪暗回潮 。 潮回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藹藹紅霞晚日晴。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二)文法剖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以……為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1.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2.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
(三)詠韓愈對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之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註: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 之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之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語譯:上天有意開啟文風,若不是一封諫迎佛骨表奏章,韓先生怎會被貶至潮州; 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只須要八個月,百代後人們仍以韓先生為師法的導師。 潮州韓文公祠聯之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語譯:韓門的學派如潮水般百川聚集,韓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老師之教育意義 師道不傳之後果 說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字詞性 回目次
一、韓愈所謂的「傳道、受業、解惑」,各指何事?在教育上的價值如何? 答: (1)傳道,傳授道理;受業,「受」通「授」,業,泛指經、史、子、集的作品;解惑,就傳道、受業中發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釋。不過三者並不等同,蓋「傳道」與「受業」並列,在道與業方面有惑時,請老師來詮解,故「解惑」貫串於傳道、受業之中。它們既各有所指,彼此又有涵攝的關係。
(2)現代社會中,學校的制度、課程、教材、教法等,都和古人有別,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重要原則,以及「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的理論則是歷久彌新。例如: 宏揚師道精神:當前社會仍存在著以升學 為導向的教育風氣。回溯千年以前,韓愈 所闡揚的師道精神以及韓愈以師道自任的 風骨,均值得我們引為表率。 術業有專攻的理念:現代社會極重視專業 分工的精神,〈師說〉裡不恥相師的態 度,可以使學者更重視專業智能的提升, 進而強化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二、本文在探討師道不傳的情形時,有三種對比、三種語調,試討論其在語文上所達成的效果。 答:本文有三種對比的文字,對士大夫不重視師道的愚蠢行為,提出了嚴正的撻伐。至於在語言運用上的作用,可以從每個對比的結尾,使用的語氣上看出端倪。 如「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對比後的結語,作「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語帶質疑、設問與論辯的味道。
又父母為子弟擇師,與自己卻不願從師對比後的結語,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語氣肯定,說得斬釘截鐵,毫不含糊。 巫、醫、樂師、百工和士大夫對比後的結語,則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又採用了感嘆語氣,極端表露了自己的不滿、鄙視和輕蔑。 這三種對比,和對比後的三種語調,在次序上的安排,是先疑問,再肯定,後感嘆,不僅使文氣自然流轉,也增加了文章的抑揚、頓挫和論辨的功能。
三、試以當前社會現象為例,說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道理。 答: 國文老師學識淵博,但學電腦時,往往要向比自己年少的人求教。 計程車司機識途老馬,坐計程車必須尊重他的專業知識。 市長必須重視專業幕僚所提的企畫專案。
四、請寫出下列表中各句「師」字的詞性和意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或「師」焉,或不焉。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詞性 意義 例句 1 名詞 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2 動詞 向…學習 吾從而「師」之 或「師」焉,或不焉 3 學習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 形容詞 「從師問學的」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6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7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九、更上一層 回目次
~ 延伸閱讀 ~ 1.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錄) 2. 韓愈詩作 3.求「學」的名篇 4.韓愈名句
輒-音ㄓㄜˊ,往往 1.〈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錄)柳宗元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譁 音ㄏㄨㄚˊ,大聲嘲笑 抗顏-嚴正不苟貌。
2.韓愈詩作 ―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1)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語譯:早朝時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疏激怒了天子,晚上就被貶謫到遙遠的潮州。正想為聖明的國君革除有害的弊政(指迎佛骨之事),怎敢因愛惜自己衰朽之身而顧惜來日無多的殘生。陰雲橫亙,家鄉在哪裡?藍田關大雪紛飛,馬兒都不肯向前進。我知你遠道而來自有一番情意,在這瘴癘瀰漫的江邊,你好好收拾我的屍骨吧。
(2)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①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②。昏昏還就枕,惘惘③夢相值。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語譯:忽聽得敲門聲,驚醒我的午睡。問問是誰?回答是睦州來的差人。他手拿一封書信,上有皇甫湜的字。拆開書信放在床頭,不禁涕淚交垂。感到神思昏昏,再躺回枕頭上,朦朧中彷彿在夢中與他相遇。悲傷啊!恨自己沒有奇術,怎樣才能生出兩翅,飛到他的身旁。(①皇甫: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②垂四:意謂兩眼和兩鼻孔流四行涕淚。③惘惘:神志恍惚貌。)
3.求「學」的名篇 (1)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①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世說新語.規箴) 語譯: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遠公說:「我好比桑榆上的落日餘輝,理當不能照得長久;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燦爛!」手拿經書,登上講壇高聲誦讀,聲音和臉色都顯得很賣力。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恭敬,更加敬重他。(①遠公:指釋慧遠。)
(2) 語譯:有一次,晉平公對他的臣子師曠說:「我年紀已七十啦!很想學習,恐怕太遲了。」師曠說:「為什麼不點支蠟燭呢?」晉平公說:「哪有做人臣的居然和國君開玩笑的呢?」師曠說:「我這已瞎眼的臣子,怎敢跟大王開玩笑!我聽說:少年時期好學的人,就像早晨的太陽,光熱四射;壯年喜歡學問的人,就像中午的太陽,燦爛光輝。老年好學的人,就像點燃一支蠟燭。雖不怎麼明亮,但發出光來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著行走要好得多!」平公說:「你說的真好啊!」(①師曠:晉國的樂師。②盲臣: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師曠也是瞎子。③昧行:暗中摸索著行走。 晉平公問於師曠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劉向說苑卷三.建本)
4.韓愈名句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釋意】早上把一封奏章呈上九重金殿,到了傍晚竟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極言自己向朝廷勸諫而被貶之速。 2.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調張籍) 【釋意】李白與杜甫兩人的文章是光芒萬丈的,他們的詩歌不是當代的人可以比擬的。說明作者對當時不受重視的李、杜,表達了最大的讚賞與傾羨。 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釋意】身軀微小的螞蟻竟異想天開要搖動大樹,牠的不自量力真是可笑。嘲諷人不自量力,妄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釋意】絨毛般細密的雨絲,使街道顯得酥軟;淡淡的小草在春雨中似乎顏色很亮,走近一看,卻不很明顯。 5.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厚墓誌銘) 【釋意】志士處於困境時方顯出他的氣節大義。 6.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原毀) 【釋意】事情成功了,批評就隨之而來;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詆毀也會隨之而來。說明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受到詆毀和批評。 7.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釋意】各種物體有不平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說明人一旦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就會有反抗的聲音。
8.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送窮文) 【釋意】面目令人厭惡,言語沒有內涵。 9.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釋意】一個人學業的精通在於勤奮,學業的荒廢在於貪圖玩樂。說明勤勞與否是導致學業好壞的要因所在。 10.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釋意】言行的正確在於遇事多思,毀敗在於盲目追隨他人。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11.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進學解) 【釋意】點燃油燈,夜以繼日,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勤勉不懈。比喻不分日夜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1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雜說之四) 【釋意】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發現了千里馬。(伯樂:春秋時秦國人,以善相馬著稱。)比喻人才多被埋沒,不能得到識別與任用。 1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之四) 【釋意】善於奔跑千里的良駒常常可得,可是可以識別良馬的人卻不常有。感慨能慧眼識英雄的人不多,以致使得人才常懷才不遇。
十、應用練習 1.字義比較 2.字形辨析 3.疑難辨析 4.應用練習解答 回目次
1.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子 子爵 郯「子」之徒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 有德之人 孔「子」、孟「子」 老師 老夫「子」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子 子爵 郯「子」之徒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 有德之人 孔「子」、孟「子」 老師 老夫「子」 魚卵 烏魚「子」 孩子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 惑 疑難 傳道、受業,解「惑」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3. 賢 才德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高明、勝過 師不必「賢」於弟子 良善的 「賢」妻良母 尊敬 「賢」賢易色 有才德者 賢「賢」易色
4. 習 學習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熟習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積久養成的慣性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積「習」難改 溫習、研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5. 於 向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自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比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6. 其 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豈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無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7. 復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回復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再、又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還自揚州,「復」到舊家(王安石‧傷仲永) 黃鶴一去不「復」返(崔顥‧黃鶴樓)
8. 所以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何以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9. 師道 學習道理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從師問學之道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10. 不恥 不以為恥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1. 不齒 不屑同列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2.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詞 例 臾 阿諛、膏腴、茱萸、須臾、庾澄慶、瘐死 番 蟠根錯節、幡然改悟、籓(藩)籬、蕃衍、燔燒、東郭墦間 偏 旁 詞 例 臾 阿諛、膏腴、茱萸、須臾、庾澄慶、瘐死 番 蟠根錯節、幡然改悟、籓(藩)籬、蕃衍、燔燒、東郭墦間 台 貽笑大方、含飴弄孫、盱眙縣、怡然、愚駘、鮐背、佁然不動、刑笞、苔蘚、颱風、跆拳道、邰縣、胚胎、懈怠、危殆、欺紿、迨此良辰 炎 郯子、談言微中、痰盂、剡斬、琰圭、炎涼、火焱、燄火、地毯、啖食、淡水交情
3.疑難辨析 (一)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1. 糊塗。指唐代士大夫選擇老師教導自己的孩子,而自身卻恥於從師,這種行為真是糊塗啊! 2. 迷惑、疑惑。指韓愈對唐代士大夫的這種行為,感到大惑不解。(本書採第一解) (二)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1. 指誦讀書本。 2. 指識字。
按照殷代的教育制度,八歲孩童進小學,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書」就是指文字。所以學「書」就是識字,授「書」就是教識字。按照唐代教育制度,童子要學習《字林》、《說文》,孩童讀書,首先要識字,所謂書學,實際上就是識字教學。(本書採第一解,編者認為古代塾師或童子之師,教導孩童讀書,往往是不講解文義,只是要孩童跟著老師誦讀而已。而誦讀之前,先要把「句讀」弄清楚,所以說「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但這種跟老師誦讀書本、學習斷句是無法了解書本中的深義,所以韓愈才會感嘆這種童子之師,是「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的老師。)
(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1.古代巫醫不分。巫的職業是為人祝禱、占卜等,也用藥物為人治病。如作此解,巫醫二字間不加頓號。 2.巫、醫為兩種不同行業的人,「巫醫不分」的狀況只是指在春秋以前,不存在於整個古代。戰國時代「巫」、「醫」已有相當大的分野,據《史記‧扁鵲列傳》載,扁鵲把「信巫不信醫」歸為天下六不治之一。到了唐代,二者分野更加凸出,據《舊唐書‧呂才傳》載,曾奉命修過《陰陽書》的呂才,就曾指斥巫術者「矯言禍福」(見祿命傳),揭穿其騙人伎倆。韓愈本人也認為「巫」、「醫」各是一家,在〈進學解〉單提「醫師」,在〈上憲宗書〉單提「巫祝」,不並提「巫醫」。巫、醫雖然分野,但古代百姓生病時,有些人會去看醫生,但還是有不少人會去求助於巫師。(本書採第二解)
(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 互相,指巫、醫、樂師、百工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可恥。 2. 助詞,無義。 3. 代詞,之,指老師。(本書採第一解) (五)師不必「賢於」弟子 1. 老師不一定勝過弟子。 2. 老師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第一解「賢」當動詞,當勝過之意,不妥。第二解「賢」當形容詞,賢明、高明。於,介詞。「於」用在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程度或狀態的比較,可譯為「比」。如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杜牧〈山行〉:「霜葉紅於二月花。」(本書採第二解)
4.應用練習解答 一、請寫出下列表中各句「師」字的詞性和意義: 文句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或「師」焉,或不焉。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詞性 名詞 動詞 意義 老師 學習,拜……為師 學習 拜師 拜師或學習
二、下列成語、題辭與對聯,有哪些與老師有關,請將其代號填入( )中。 二、下列成語、題辭與對聯,有哪些與老師有關,請將其代號填入( )中。 (A)譽滿杏林 (B)師嚴道尊 (C)師出有名 (D)明鏡高懸 (E)春風化雨 (F)杏壇之光 (G)十年心血哺桃李/一代新秀譜華章 (H)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胞與一家春 (I)烈日嚴霜三尺法/迅雷疾雨一庭春 (J)雖無易牙調羹手/卻有孟嘗飽客心 答:( ) (B)(E)(F)(G) 【解析】
【解析】 (A)頌醫生。(D)頌法官。(H)頌醫生。 (I)頌法官。形容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果決俐落。(J)餐廳聯語。 【注釋】 (1)杏林:相傳三國吳國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蔚然成林,後因以「杏林」代指良醫,並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2)師嚴道尊:本謂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後多用以指為師之道的尊貴、莊嚴。《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鄭玄注:「嚴,尊敬也。」
(3)師出有名:言出兵必須有正當的理由。 (4)明鏡高懸:據晉葛洪《西京雜記》載: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內心的善惡邪正。後比喻官吏執法嚴明,公正無私。 (5)春風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稱頌師長的教誨。《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 (6)杏壇:在山東省曲阜縣,為孔子講學處,後代指講學授業之所。 (7)岐黃:指黃帝和岐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 多用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寫成。後來把「岐黃」一詞作中醫學術的代稱。
三、下引文字是《舊唐書‧韓愈傳》有關「韓文」的記載,仔細閱讀後,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常以為自□、□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 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C)「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意同於「唯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 (A)□、□應是指「周、秦」。 (B)「務反近體」,指反對「近體詩」。 (C)「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意同於「唯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 (D)「後學之士,取為師法」、「古之學者必有師」,二句中「師」字的詞性、用法皆相同。 答:( (C) ) 【解析】
【解析】 (A)原文是「魏、晉」。 (B)指反對「駢文」。 (D)動詞,學習/名詞,老師。 【注釋】誥:本是《尚書》中的一種文體,這裡泛指經典著作。 【語譯】 韓愈曾認為從魏、晉時期以來,作文章的人,多被文字上的排偶、對仗所拘束,而表現在儒家經典中的(古雅純正的)思想宗旨,司馬遷、揚雄這些巨匠(豪邁剛健)的氣勢格調,日漸被人淡忘,不再振發(人心)了。所以韓愈的文章,著力反對詞藻華麗的六朝文體,抒發意旨,樹立論點,自己建立起一派新鮮的文采風格。年輕的文士們,將他的文章作為效法的楷模。當時作文章的人很多,可沒有誰能夠超過他,所以當代稱作「韓文」。
四、下列各組「 」內的字詞,何者意義相同? (A)果「賤」傷農/貴遠「賤」近 (B)君子「不齒」/「不恥」相師 (C)術業有專「攻」/鳴鼓而「攻」之 (D)「貽」人口實/「貽」害無窮 答:( (D) ) 【解析】 (A)價格低/輕視。 (B)不屑與之同列/不以……為恥。 (C)鑽研/指責、抨擊。 (D)留給。
五、本文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二句,詞彙部分相同,而詞序大致相反,這種修辭手法稱為「回文」。下列句子中,同樣具有此種結構的選項是:(多選) (A)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B)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C)規矩的人生需要一點不規矩,不規矩的人生需要一點規矩。 (D)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E)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答:( (A)(B)(C)(D) ) 【解析】
【解析】 (A)交通廣告語。 (B)見元管道昇〈我儂詞〉。 (C)見隱地〈兩難〉。 (D)見《老子》八十一章。 (E)為錯綜。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好站收錄 古文運動的領導者 ─ 韓愈http://www.epochtimes.com.hk/6/6/27/26228.htm 唐宋八大家http://hk.chiculture.net/0411/html/a00/0411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