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生平簡介 刻苦勵學,科考不順 受文字獄牽連 遇赦編書,著作宏富 作者介紹 方苞生平簡介 刻苦勵學,科考不順 受文字獄牽連 遇赦編書,著作宏富
方苞生平簡介 方苞,字鳳九,又字靈皋,晚號望溪,清安徽省桐城縣人。生於聖祖康熙七年(西元一六六八),卒於高宗乾隆十四年(西元一七四九),年八十二。
刻苦勵學,科考不順 方苞祖父方熾,曾任江蘇省教諭。 父方仲舒,為國子監生,有文名,明亡後隱居。 方苞家道中落,但頗知勵學,與兄方舟、弟方林刻苦攻讀,且以孝悌相勉。
十歲,習作八股文,為其兄勸止。 因此於考場上屢遭挫折,到三十二始中鄉試,然次年及三年後的禮部考試,皆落榜。 康熙四十五年,三十九歲,中進士第四名,惟因母病而束裝返鄉侍疾,未及參加殿試。次年,父病逝,在家守喪。
受文字獄牽連 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中引用不少桐城學士方孝標《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中批評滿清的文字,朝廷大興文字獄,戴名世被凌遲而死,並牽連數百人。 方苞因曾為《南山集》作序,被捕下獄,論罪應斬,幸經李光地奔走營救,始免於難。 方苞
遇赦編書,著作宏富 康熙52年,清聖祖命方苞以平民身分負責編校書。世宗雍正即位,正式赦免方苞罪狀,授侍講學士,歷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乾隆朝,任三禮義疏館副總裁,陞禮部右侍郎,兼經史館總裁,而於七十五歲(乾隆七年)告老還鄉。
方苞著作,除《方望溪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補遺二卷》,合為全集外,近人輯《直介堂叢刻本望溪集》,尚有再補七卷。 學術論著,有《禮記析疑》、《周官辨》、《春秋通論》、《周官集註》、 《周官析疑》、《喪禮或問》、《周官義疏》。至八十二歲,仍著述不輟,完成《儀禮析疑》一書。
標舉義法,創立桐城派 為文力求雅潔 方苞之後桐城派的發展 文學主張 標舉義法,創立桐城派 為文力求雅潔 方苞之後桐城派的發展 桐城派文物陳列館
標舉義法,創立桐城派 方苞學術文章理想: 「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他倡議「文道合一」,提出了一套明確主張,即所謂「古文義法」,這是桐城派的理論基石。
方苞的「義法論」: 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義為內容,法為形式,即內容與形式相照應。充實的內容,必須通過高度藝術技巧表達出來,才能深入人心。對古代文學,他極推崇左傳和史記。
方苞所作古文以「雅潔」著稱,為桐城派初祖。其後劉大櫆、姚鼐承其遺緒,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樹立了桐城派古文之宗風。
為文力求雅潔 方苞為文力求「雅潔」、「澄清無滓」、「澄清之極,自然發其精光」:創造出嚴謹雅潔的純粹散文,不僅是方苞的創作精神,也是方苞以後的桐城文派的共同風格。
方苞為古文的限制條例: 1、不可入語錄中語; 2、不可入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 3、不可入漢賦中板字法; 4、不可入詩歌中雋語; 5、不可入南北史佻巧語。方苞強調 刊落浮辭,刪繁就簡的準則。
方苞之後桐城派的發展 一、性質:清代古文運動 二、代表人物: 歸有光(遠祖)方苞劉大櫆姚鼐(桐城三祖)曾國藩(湘鄉派,主張「義理」、「考據」、「詞章」、「經濟」四者並重)
桐城文廟
篤於孝悌 為文字獄所牽連 臨難不苟,潛心著述 舞杖老翁 剛直嚴謹 不擅作詩 方苞與臺灣 史可法遺聞軼事 張獻忠二三事 補充資料 篤於孝悌 為文字獄所牽連 臨難不苟,潛心著述 舞杖老翁 剛直嚴謹 不擅作詩 方苞與臺灣 史可法遺聞軼事 張獻忠二三事 方苞故居(桐城鳳儀里)
篤於孝悌 23歲時,他因胞弟方林於病死,而喪事未久,因此無意於妻室。父母催促下,只好遵命。 34歲時,兄方舟病,方苞常雞鳴而起,視治藥物以進。方家兄弟甚為友愛,曾相約:「兄弟三人,異日當共葬一邱。」 39歲時,進士第四名,準備參加殿試時, 傳來母病消息,他立刻束裝南歸,以母病 為念,竟棄殿試於不顧。
為文字獄所牽連 方孝標,官至學士,著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書中極多悖逆語。同邑戴名世見之大喜,所著《南山集》,採用許多其中之語,集中序文列有方苞的名字。 朝廷認為戴名世大逆,族人皆判死刑。為序者多人,與方苞都以謗論罪,應受絞刑。幸朝中大臣極力營救,凡議絞者改為編戍,方苞始免於難,被編於漢軍旗下。
臨難不苟,潛心著述 受文字獄牽連,入獄時方苞潛心研究三禮,不以生死為念,始終讀書自若,獄中人搶去他的書摔在地上,說:「命在須臾矣!」方苞不慌不忙,撿起書來回答:「朝聞道,夕死可矣。」 82歲時,方苞臨死的前幾天,才完成最後一部著作《儀禮析疑》。
舞杖老翁 方苞曾前往拜見查相國,其僕依仗主人權勢,不及時稟報。方苞大怒曰:「狗子敢爾!」以杖叩其頭,血涔涔下。其僕狂走告相國。相國迎見,方苞說:「君為天子輔臣,理宜謙沖恭敬,款待下僚,豈可縱豪僕以忤天子卿貳?公誤多矣!」竟拂袖而去。查長揖謝罪,才平息怒氣。後復至查邸,其僕望之而走曰:「舞杖老翁又來矣!」其憚公若此。
剛直嚴謹 方苞身長瘦弱,臉上微有痘斑,目光如電。 個性剛直,常當面指責別人過失。 平日在家,客人來定要子弟奉茶,侍立左右,讓其知長幼有序之禮。 每逢生日,必避居野寺,不接受子孫祝壽。學生如送東西給他,一定用來助人。
不擅作詩 方苞以擅長古文、時文聞名於世,唯不擅作詩。年少時,曾將詩呈送汪琬指點,汪琬粗略一看,就將詩稿扔在地上。又將詩送給王士禎,王亦不加稱讚。 最後拜訪劉體仁,劉讀完後,久久不語,思索之後才說:「足下可不必再作詩,憑文章出名即可。」方苞聽了,悵然回家,從此絕意於詩。今方望溪文集中,僅收錄有他早年詩作十五首。
方苞與臺灣 方苞一生未到臺灣,但他博究經史,對臺灣的風土、地理相當了解。 他的同年友(同榜考上進士者)黃玉圃奉派出任臺灣巡按時,特地寫《方望溪先生全集‧送黃玉圃巡按臺灣序》勉勵其以清廉操守、才能,「緩靖此邦」。 文中說臺灣「農桑肇興,沃壤千里,百產豐饒」,「屹然為海疆重地」。可惜官吏常與姦民勾結,荼毒百姓。
「臺灣建城議」指出一般人認為在臺灣府治(今臺南市)建城困難,因為地質疏鬆,又常有地震,雖建築完成也容易毀壞。但方苞認為臺灣府治附近有鹿耳門天險,足以抵禦外寇,且臺灣的變亂主要來自內作,為捍衛府治,雖工程浩大,卻是勢在必行。文中提到多處臺灣地名,如澎湖、八掌溪、竹塹(今新竹市)、打狗(今高雄地區)、淡水、笨港(今北港地區)等,可見其對臺灣地理的熟稔。
史可法遺聞軼事 文天祥轉世 據明史等書記載,史可法之母尹氏因夢見文天祥而生史可法。此種說法雖出於附會,但史可法之忠義實可與文天祥相比擬,則斷無可疑。 貌不驚人 據載,史可法軀小、面黑、貌陋,語不能出口;然目有光,好誦讀,性精明,有大志,喜經世方略。
堅拒納妾 史可法繼室楊氏(始娶李氏,早卒)以史可法年四十二而無子,擬為置妾,史公太息曰:「王事方殷,敢戀兒女計乎?」堅拒不允。後以堂弟史可程之子炤青為嗣,並收副將史德威為義子。
以生民為念 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之日,持刀自刎,為部將雙手環抱而未死,令史德威助己成仁,德威不忍。清兵擁至,遂被執。滿清主將豫王多鐸勸其效洪承疇投降,史公堅拒,曰:「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既屬於爾,當示以寬大,萬不可殺。」臨死而猶以揚州百姓為念。可惜清人不知恤民,於揚州大開殺戒,屠戮甚慘。王秀楚有〈揚州十日記〉記其事。
史公墓
張獻忠二三事 七殺碑: 殺人魔王張獻忠,曾在四川殺人無數,並立下七殺碑:「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處死妻兒: 某晚張獻忠酒醉,下令將妻妾、獨子處死,下屬照令行事。天亮後張獻忠驚覺,怒斥無人阻攔,下令將左右侍衛數百人全部處死。
殺人如麻: 張獻忠曾經開科取士,放榜後,竟把所有錄取的人都殺了。又有一次,考選武生,令武生騎劣馬,用巨砲轟馬,結果是馬驚人墮,所有的武生都被馬踏死了。
御用人肉: 張獻忠死後,一位縣令無意中發現當初張獻忠駐兵官府中有好幾罈醃肉,上題「御用」二字,食用後發覺味道不對,才知是用人肉醃製而成的,結果病了好幾個月才痊癒。由此可見張獻忠不僅好殺人,而且還嗜食人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