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企业、贴近职业, 努力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2009年11月
实践与探索 校企携手,互利双赢,共谋事业发展 贴近职业,突出实践,强化能力训练 问题与设想 存在的问题 今后的设想
实践与探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 若干意见》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与探索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 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 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 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 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 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与探索 如何对接学校培养与企业、社会需要, 如何让学校教育贴近实践,贴近职业, 是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 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被认为是实现这种对接的有效途径。
实践与探索 一、校企携手,互利双赢,共谋事业发展 1、建立建全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决策,提出政策、财力、人力支持,各系与教务、就业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如《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指导和规范这一工作过程。 各专业成立由学校、企业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实践与探索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广泛听取专业委员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剖析职业岗位技能。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了课程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教学方式更人性化、更符合人才成长的实际要求,课程体系做到更科学、更合理、更加实用化。
实践与探索 2、以服务求发展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 利用学院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以项目为纽带,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推广提供服务。
实践与探索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 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团队,为国家级鄱阳湖鳜鱼原种场和国家级鄱阳湖团头鲂原种场提供技术服务。鳜鱼原种场作为学校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无偿为学生提供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学院与“江西省农村基层农业技术函授大学”合作,从2005年起,专业老师为函授大学编写培训教材,为函授大学的基层培训部老师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培训,不定期地到基层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
实践与探索 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为周边和省内外养殖户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或参与直接培训企业员工、农村生产能手,开展应用科学研究。 学院畜牧兽医、水产养殖专业10多名教师在企业兼职,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马贵华、欧阳清芳、黄解珠、杨春、李达、肖秀兰等老师。 学院专业教师中有5人被省畜牧兽医局分别聘为生猪、家禽、草食动物、动物营养与饲料和畜禽疫病防治等畜牧生产六个产业专家组成员。
实践与探索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依托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专业技术力量,主动或应邀为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职工培训,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为县市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如为于都县培训技术人员和奶牛养殖户; 学院是全省农业事业单位畜牧兽医、水产养殖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全省农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400余人次; 学院还是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具体承担者,现在正承担着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个县市共1300多人的培训任务和阳光工程项目中农民工创业培训任务。
实践与探索 学院以项目为纽带, 积极为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 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推广提供服务。
实践与探索 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共同参加课题的开发研究。 由学校教师主持的《鄱阳湖黄颡鱼种质资源及繁养殖技术研究》获2007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研究》获2007年“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和2007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6年,我院水产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为武宁县特种水产养殖公司柘林水产基地,成功解决了翘嘴鱼白人工繁殖技术难题,这也是在江西省首次繁殖翘嘴鱼白鱼苗获得成功。
环境有毒元素镉、砷对动物的繁殖毒性及其脱毒方法的研究 中草药组合方剂对乌骨鸡黑色素沉积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课题主持 或参与人 课题类别 立项单位 课题名称 项目状态 杨春(主持) 自然项目 农业厅 鄱阳湖鳜鱼种质资源研究 已结题 翘嘴鲌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杨春(参与) 国家自然 基金项目 基金委 黄鳝退化性腺的研究 李达(主持) 泥鳅无土生态养殖 进行中 马贵华(主持) 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研究 肖秀兰(参与) 鄱阳湖黄颡鱼种质资源及繁养殖技术研究 肖秀兰(主持) 教育厅 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张明(主持) 自然科学 环境有毒元素镉、砷对动物的繁殖毒性及其脱毒方法的研究 刘顺华(主持) 中草药组合方剂对乌骨鸡黑色素沉积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朱吉生(主持) 鸭舟形嗜气管吸虫病的防治研究 发酵饲料在蛋鸭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改进高职农业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研究 已结题 朱吉生(参与) “十一五”规划项目 教育部 课题主持 或参与人 课题类别 立项单位 课题名称 项目状态 朱吉生(主持) 教改立项 教育厅 改进高职农业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研究 已结题 朱吉生(参与) “十一五”规划项目 教育部 高职学生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欧阳清芳 (主持) 质量工程 2008年江西省级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项目 进行中 2008年江西省级教学团队“畜牧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建设 张力(主持) 教改项目 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马贵华(主持) 高职《鱼病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和民(主持) 高职院校《养殖水化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刘顺华(主持) 高职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改革与实践》 魏晓玫(主持) 高职院校《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与探索 3、以“双赢”创联合 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打造“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
实践与探索 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学院与江西高胜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实训中心,建设场地由学院提供,资金主要由公司筹措,由学院畜牧技术教学团队负责具体实施,为畜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换取企业资源,安排学院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就业。
实践与探索 经过友好协商,由大北农集团、中国农民大学和我院共同组建了大北农班,进行订单式培养。 与多家企业联合举办了池塘养殖方向强化班和饲料、渔药营销班; 与梅地亚公司共建生物技术实验室,合作开发生物制品基地。 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了: 实习渔牧场、园林实训基地、ERP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等6个实训基地,功能多样,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
实践与探索 打造“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担任实习基地实践指导等。 由行业企业委派技术骨干到校兼课,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 同时,学院对兼职教师注重进行高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学校支持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目前,我院已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60余人,他们主要活跃于专业实践教学领域。
实践与探索 学院聘用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也定期或应邀为合作单位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共同申报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目前,学院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达76个, 其中可作为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单位10个,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开展工学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践与探索 二、贴近职业,突出实践,强化能力训练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 各专业按照如下基本思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综合型”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顶岗实习与综合性毕业设计环节的有机结合。 现场教学,师生进驻生产现场,边跟班实习,边上课学习,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培训及技能等级考核工作已初具成效,鉴定工种及认证考试项目覆盖学院重点专业,为学生求职、任职和就业提供了条件 。
实践与探索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 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 与大北农集团、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海浩鄱阳湖水产品有限公司、江西赣发农技有限公司、南昌赣东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多次召开了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园林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成立了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实践与探索 各专业按照如下基本思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综合型”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顶岗实习与综合性毕业设计环节的有机结合。 技术应用型专业如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园林技术及应用电子、机电工程等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 应用文科类专业按照“以实务、案例、问题、流程为主”; 设计艺术类专业按照“表现、审美、技法为中心”
实践与探索 遵循“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将与专业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实用性。 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实践与探索 教师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实践培训、进修学习和做访问学者,提高实践能力,科研素质。 近来来,共有10多名教师获相关专业工种的高级考评员证书;8名教师获教育部技能培训证;4名教师获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讲师资格证书;1 名教师通过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考核,师从陈焕春院士,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返校工作。 学院专业教师中有5人被省畜牧兽医局分别聘为生猪、家禽、草食动物、动物营养与饲料和畜禽疫病防治等畜牧生产六个产业专家组成员。 基本形成了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
实践与探索 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实践活动 动科系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为养殖户诊治畜禽疾病,传授科学养殖知识; 园林系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以“筑景社团”为依托,以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园林绿化规划和养护管理; 计算机系组织学生参加电脑爱好者之家,对有兴趣的在校学生培训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还义务为学院教职工和学生维修电脑,解决一些电脑故障,针对“5.12”特大地震,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手绘T恤义卖; 机电工程系每年都与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CAD创新设计大赛等。
实践与探索 在探索实践中各系积极拓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园林系与进贤苗木生产基地、江西赣东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泉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庐山植物园、江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园艺研究所、红壤研究所、南昌景恰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磊鑫花木有限公司、南昌蔬菜研究所; 动科系与大北农集团、江西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猪场、江西银三角种猪公、江西良育种猪公司等。
实践与探索 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 通过与省农业科学院等多个科研、生产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院与毗邻的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牧场、省农科院园艺所、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花卉中心、省种鸡场、省良种繁殖场、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租赁或免费使用其场地和设施作为学院教学实训基地,每个学期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在各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和生产劳动。
师生在实训基地现场教学
实践与探索 职业培训及技能等级考核工作、鉴定工种及认证考试项目覆盖学院重点专业,为学生求职、任职和就业提供了条件 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通过率达到82.9%。 学院现已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项目主要有:动物防疫员、动物检疫员、家畜饲养工、家畜繁殖工、饲料检验工、中兽医员、水生动物饲养工、花卉园艺工、农艺工等29个工种的初、中、高级证书项目,涵盖了学院开设的所有农业类专业
实践与探索 我院设有: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拥有畜牧、水产、农艺、农机等工种的鉴定资格; 农业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拥有29个工种的鉴定资格;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培训基地”; ATA特许授权考试站”;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考点等。 鉴定工种及认证考试项目覆盖学院重点专业,满足了学院实施“双证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问题与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行业合作的层次较低、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绝大多数仅局限于实训、实习阶段,没有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中去。基本上是学校搞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企业提供一些实习、实训场所和条件。 有些实习还停留在打打粗工的层面上。 所培养的学生还难以对企业、社会的路子。 总体上说,还是规模太小,专业基本限制在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人数规模在两位数。
问题与设想 2、学院没有足够的条件吸引企业合作 没有足够的优厚条件来吸引,接触了不少企业,但能签订协议,诚心诚意搞校企合作的却很少。 我院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加大投入。 未能实现“四个共建”和“三个合作”, 即共建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解决学生就业; 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问题与设想 3、师资队伍总体上不适应。 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能力跟不上, 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差。 4、政府没有相应配套的机制和政策。
问题与设想 二、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和相关政策 继续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途径, 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的积极性; 成立相应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 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问题与设想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消除课堂教学和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对接区域农业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联姻相关企业,进一步“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于社会”,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场校联盟; 积极探索前厂(场)后校或前校后厂(场)的办学模式、“专业+企业”,“专业+农场”等专业建设模式。
问题与设想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出发,突破旧有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开发和共建共享,共同制订教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问题与设想 3、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投入,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合作的动力 学院应该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切切实实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信息与技术服务,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 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主动承担了企业员工培训,帮助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 多渠道寻找合作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