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何不能成功? 2. 有“中国早期现代化”之称的洋务 运动有何贡献? 3.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
清朝前期曾经繁荣了一百多年,引起当时的欧洲还把中国视为楷模。然而进入18世纪后,中国发展停滞下来了,进入了中国历史特有的王朝循环的末期。 康熙帝 乾隆帝 雍正帝
然而这次王朝循环没有成功,西方外来势力把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公式破坏了,我们毫无准备地卷入了世界历史的漩涡,这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剧烈振动。 英国侵略军攻打大角、沙角炮台 上海开埠后的情景 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下的香港岛
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安地躁动起来,希望建立一个自己的理想天国;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也急了,开始了自强求富意在中兴自存;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急了,担心亡国灭种,主张改弦更张发展资本主义。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大地上同时有两股潮流在互相激荡:人民群众不但与英夷为仇雠,而且与官府为冰炭。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以两广、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油画《金田起义》
最后由考不上秀才的青年农民洪秀全用宗教形式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造反队伍,席卷了十多个省区。 油画《金田起义》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背景 广西桂平金田村远景
鸦片战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战费与赔款的转嫁,银贵钱贱的压榨,赋税徭役的重担,官府衙门的贪索,以及大批农民的丧失土地,大量游民的失业流亡,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了。
一名妇女在农村市场上叫卖自己的两个孩子。 饥饿中的农民
洪秀全个人因素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后改名秀全。家里拥有少量土地,勉强糊口,是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家庭。幼年入塾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从16岁起开始考秀才,但4次均未考上,升官路被堵死,深感怀才不遇,并对科举制度和清王朝统治产生愤懑情绪。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大布村官禄布,是洪秀全成长、耕读 之地。 洪秀全
1843年5月,洪秀全认真阅读了《劝世良言》,深信他本人就是拯救中国,使中国“回到敬拜真神上帝之路”的救世主,于是,说服好友同乡李敬芳、冯云山、洪仁玕等人信奉上帝,并根据“只拜上帝,不敬邪神”的信条,把各自村塾中的孔子牌位除去,从此走上了叛逆道路。 广西桂平白石山圣寿寺,拜上帝教活动旧址。 洪秀全为拜上帝教的核心
经过数年准备,洪秀全在教义理论、仪式方面获得成功,而冯云山等人亦发展了几千信徒,而拜上帝教教众与官府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终于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建国号太平天国。 洪秀全金田起义
2.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
《天朝田亩制度》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它还规定天王的高度集权,官员的世袭制等,都表现了明显的封建的等级关系。 太平天国发行的钱币
《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1852年9月太平天国进攻长沙时,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诰谕。 太平天国承认土地私有的田凭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于1859年到达天京后写出的,充满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这部书反映了他在香港耳濡目染欧风美雨的成果,洪仁玕的治国思想已经和洪秀全他们具有天壤之别。 太平天国的女装
洪仁玕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以挽救太平天国。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洪仁玕书写的“磨练风霜存骨相” 太平天国王府台门上的铜钱图案
这些思想的先进性、超前性,这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太平天国的门牌,浙江丽水市博物馆藏 洋人笔下太平军将士
然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再好的现代化纲领也只是画饼充饥。 天 王 府
二、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金田起义 油画
1.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以及有关人员的个人过错,致使制度上的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思想上的日益蜕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天王府
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解体了,极大地损伤了太平天国元气 ,摧折了本不稳固的理想和信仰的支柱,导致战局急剧逆转,对太平天国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石达开电脑合成像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天京城攻破,太平天国起义终归失败。 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之一李秀成,广西藤县人,1851年,参加太平军。 曾国荃 曾国藩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击毙“洋枪队”领队华尔。中外有关官吏在公祭华尔。 1864年7月,曾国荃指挥湘军攻破天京,血洗全城。
2.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马克思在1862年撰写的《中国记事》中,严厉批判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卡尔·马克思
清政府与西方势力联合起来进行镇压,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尔(1831-1862),美国人,洋枪队“常胜军”首领。 李鸿章的淮军 湘军的领导核心 洋枪队“常胜军”的一支炮队
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劝世良言》作者,历史上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
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 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太平军北伐 安徽安庆任家坡简陋的英王府旧址 太平军女官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3.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建立了政权,颂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使用过的铁炮和炮弹。炮身上写着“太平天国”字样。
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歌颂太平天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民间版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晚清颇有现代意识的重臣。 恭亲王奕訢 ,全力支持洋务运动最高满族皇室官员。
外国侵略者只是清朝的“肢体之患”或“肘腋之忧”,而太平天国和捻军等才是“心腹之害”,因此,对列强应当“信义笼络”,以共同对付人民起义。 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1835-l911年),执掌中国海关大权半个世纪,亦参与出谋划策中国的洋务运动。
1861年1月清政府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作为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由奕訢、桂良、文祥三人兼领总理衙门大臣 。它实际上成为各部的综合机构,成了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总理衙门官员在议事
洋务运动在初期以“自强”活动为中心,以获得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和练洋操为主要内容。 1. 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在初期以“自强”活动为中心,以获得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和练洋操为主要内容。 1880年订购于德国的定远舰 购自德国的克虏伯大炮 1881年购自英国的超勇舰
在大量购买洋枪、洋炮的同时,洋务派还开始向外国购买机器等设备,用来开办兵工厂,仿造洋枪、洋炮和弹药等军火。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办军火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制造局生产的大炮
虽然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没有摆脱传统封建官营生产的旧质态,却已不纯粹是昔日封建工业的简单翻版。从它们使用大机器生产和利用雇佣劳动,已体现出近代中国生产方式的缓慢变迁。 正在洋务企业中操作机床的中国工人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将筹办洋务的目标,由“自强”兼及“求富”,开始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企图通过“求富”,达到“兴商务,浚饷源,图自强”,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图为上海总办事处。 上海机器织布局
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进厂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因而,这些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不同,已是道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880年清政府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仪式 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
这些企业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这对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1895年,庞元济与丁丙投资30万两,在杭州投资建立世经缫丝厂。 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这是厂房内的蒸汽锅炉和缫丝机。
2. 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促使清政府1875年下决心在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粤洋三支海军。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遇到台湾人民的抗击。图为当时武装抗日的高山族同胞。
1879年李鸿章总揽海军大权,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1884年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三支海军。 当年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舰队! 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
1885年10月,海军衙门正式设立,实际主持的是李鸿章。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立。此后,海军军费基本被用作修建颐和园。 海军衙门制订的《北洋海军章程》 刘公岛上北洋水师提督府 1911年清朝海军赴美访问 奕譞 、李鸿章、善庆检阅北洋海军
1894年日本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 1894年黄海战役 丁汝昌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招收八旗少年学习英文,以培养洋务人才。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左起为徐建寅、 华衡芳、 徐寿 1863年在李鸿章上海设立广方言馆,1864年瑞麟在广州设立广方言馆。 议政军机大臣奏请同治帝批准在广东设立同文馆的奏折 上海广方言馆:左起为徐建寅、 华衡芳、 徐寿 厦门同文馆外景
京师同文馆30年中翻译西书近200部,尤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为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1868年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40年里翻译的书籍达199部,而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
派遣留学生:在容闳主持下,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被派赴美留学;同一时期,福州船政学堂也曾派遣30余名留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前一批里有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后一批里有翻译《天演论》的严复。 1870年派遣的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詹天佑 严复
随着洋务进展,出现了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机械学校(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设)、船政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天津军工学堂(1893年)等。 李鸿章建于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学生上课的情景。冯国璋、曹锟、段祺瑞、王占元、田中玉、吴佩孚等都毕业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清朝末年的中国火车 1879年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与李鸿章合影。 这幅见诸晚清报端的《跳舞结亲》画。交谊舞在晚清传入并开始流行。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在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之际,东瀛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后,开始了系统地学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变得强大起来,并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从此,虽然各类“洋务”活动仍然在进行,但作为特定历史含义的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了。 日本“吉野”号军舰, 1892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建造的穿甲巡洋舰,为当时第一快舰。日本为了买这艘军舰,明治皇娘把首饰都捐出来了,然后命名“吉野”号。
1.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1895年从英国进口的梳棉机,重4吨。 洋务运动中的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
第二,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现代化思想,成为其理论纲领。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将此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等于承认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 1898年印行的《劝学篇》书影 张之洞(1837-1909 )
第三,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民族利益、争取社会进步的核心。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第四,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对此后长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技术工人,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1905年在北京南口举行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2.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同时期东方的中国和日本,两个曾经是在儒教的控制下的国家进行了现代化,外部环境基本相同,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中国失败了,日本成功了,原因何在? 从洋务运动的内部环境看,大清国在财政、用人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纺纱厂
在财政方面,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的半个世纪中,清廷与各列强共签订了172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而且许多条约涉及到数额巨大的赔款,导致用于兴办近代军工企业财政经费的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洋务运动的进行。 申学锋著《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晚清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在用人制度方面,清廷奉行科举制,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儒士后备军,据估计人数在150万人左右,占当时总人口的3 在用人制度方面,清廷奉行科举制,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儒士后备军,据估计人数在150万人左右,占当时总人口的3.5%;而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素质低下,如以粗通笔墨为标准,当时的识字率可达到30%,若以能够记账、写信作文写诗为标准,识字率则仅占男性人口的5-10%。西学人才严重匮乏,且得不到重视,人人以科举正途入仕为荣,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 京城里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以前学子们最向往又最恐惧的地方 考生正在单个考棚里作八股文 贡院号舍模型图
在思想意识方面,以天朝大国自居、鄙视西学仍然占据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崇尚西学、效法西方在当时无异于洪水猛兽而备受攻击,洋务运动阻力重重。 《走向共和》剧照:张之洞大兴西学 晚清西医在中国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在那个顽固的社会中,洋务派受到顽固派的口诛笔伐,甚至带有切齿腐心的味道。顽固派打着爱国的旗帜诅咒洋务派,迫使洋务派回到老路上来。其实,洋务派有保卫封建的一面,但其事业已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
传统官僚政治制度也严重制约了洋务运动的进行。洋务运动自始至终与传统官僚政治相结合,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权力之争充斥于这场自救运动之中。传统政治体制中的洋务派人士,也难逃传统官僚政治所固有的一切弊端,也是足以导致洋务运动流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86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 慈禧 八旗官学管学大臣保守派徐桐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意识到洋务运动军事至上理念破产,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分子为民族忧患意识驱使,向西方寻求“器物”之外的“技”。打破了传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动摇了“中学为体”的价值观。于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 从政书生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879年后,他游历了香港、上海,目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阅读了一些西学的书籍,逐渐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日益衰败的专制要优越,不能再用旧时代看待“蛮夷”的眼光去衡量它们了,渐渐地产生了要求改变现状的革新思想。 康有为故居-广东南海市丹灶镇苏村 康有为铜像 康氏宗祠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着力引伸和附会孔子的学说,作为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维新运动影响最深。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两书都是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这些著作的发表,给了顽固势力以有力的冲击,为推行维新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5年康有为在京发起公车上书。后来维新派取得光绪帝支持。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
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固然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但在当时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戊戌维新期间办的报刊 湖南维新派人士左二为谭嗣同、右二为唐才常、右四为熊希龄
2. 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的内容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 维 新 派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能变则强,不变则亡” 兴民权会“大乱四起”导致外国干涉而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科举制“锢民智”“坏心术”“滋游手”,“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坚持科举取士制度
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中国面临的危机日深。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书痛言瓜分豆剖的危险局势,提出迅速变法自救。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 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发行的邮票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童年的光绪在骑马 光绪帝
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
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包括经济、军事、文教、政治等各个方面。
戊戌变法时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旧址 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满汉文) 京师大学堂门额
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欢迎。 1903年京师大学堂重要教职员合影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变法运动危及了守旧分子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在各省,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他督抚都未能推行新政。 湖南巡抚陈宝箴(1831—1900),江西修水人。
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幽囚光绪帝于南海瀛台。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被斩于菜市口,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与杨深秀
“戊戌六君子”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 但其生命力为何远逊洋务运动呢? 维新运动缺乏阶级基础。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其人数要比其代表——维新派人数少得多。这使维新运动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运动来得快,消逝得也快。 张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状元资本家,甲午时与维新派已有共同语言,但在百日新政开始前就离开了维新派。 张謇在南通创办的资生铁冶厂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维新思想理论上的不成熟。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弱小,维新派实际上是由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倾向改革的官僚组成。他们的思想理论还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表现在形式上陈旧、学术上武断、方法上激进。 容闳 梁启超 郑观应 康有为 王韬
维新派组织上不成熟,康有为书生气太重,缺乏政治素养,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经验这一点上维新派远逊于洋务派,除了宣传外,其他工作做得很少,一旦厄运临头,便束手无策。当时社会舆论对维新派很轻视。 维新派的最高领导光绪皇帝权力极为有限,无法领导变法运动。
弱小的维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众支持。维新运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改革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支持。相反,反对改革的言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基础。
维新派爱国的赤诚、救国的迫切无疑为后人所敬仰,但其失败却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次受挫,中国又失去了一次现代化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