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的原則(1/3) 一、一般發展原則 1、頭尾定律: 2、近遠定律: 3、層次組合定律:動作發展是以低層次、簡單的、分化較不精細的動作先出現→高難度之動作、精細動作;是低層次的單一動作反覆練習,並加以組合而成的。
動作發展的原則(2/3) 二、葛塞爾(Gesell)的動作技能發展原則 1、個別化的成熟原則:遺傳因子對動作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即每一個個體均有其先天之本能及個別的潛能。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勢能力。 2、發展方向原則:頭尾定律、近遠定律 3、相互交織原則:動作技能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是的發展歷程是呈螺旋狀的交織方式;動作發展透過簡單或粗動作不斷的分化→統整→再分化、特殊化→再統整而形成。 4、自我調適原則:個體會因應身體生物時鐘或環境之變化而是當的調整發展之步調。如開發中國家嬰兒由照顧者餵食;未開發國家嬰兒自行以手抓取食物。 5、功能不對稱原則:左、右大腦的功能不同,呈現不對稱性之功能;如慣用手(約4-5歲固定)。慣用手乃受到所處環境之社會規範及文化壓力所養成的一種習慣。
動作發展的原則(3/3) 三、動作發展的特徵 1、透過成熟及學習:成熟是生理自然發展的過程,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的成熟是動作發展的基礎。學習則是透過經驗的累積或教導練習,產生持久的改變結果。 2、遵循發展基本原則:中心→邊緣、頭→尾、整體→特殊 3、具有個別差異原則:受到成熟度、性別、學習機會、生活環境與智力差異。
影響動作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環境因素:先天、後天 三、成熟:嚐試、反覆的練習 四、學習:增強
移動能力與身體能力(1/2) 一、移動能力 1、平衡移動:在一定空間內獲取與穩定,如:彎腰、伸展、扭腰、轉圈等動作。 (1)動態平衡:位移時動態的平衡,如學習走路、站立。 (2)體態平衡:站立或步態停止時身體的平衡,如扶東西站立。 (3)身體中軸的平衡:步態靜止執行活動時之肢體平衡,如執行彎腰、扭腰、丟球等活動時之身體平衡。 2、轉位:將身體置身於外在環境中的移動能力,如:走路、跑步、跳高、奔馳、單腳跳、雙腳交互跳躍前進、上下樓梯(約4歲)。 3、操控能力:物件的操作,使嬰幼兒與週遭環境的物品真正的接觸,如:丟、抓、推、拉、打擊、踢、放置玩具的能力。
移動能力與身體能力(2/2) 二、身體能力 1、身體適能:執行每日之日常生活能力而不覺得疲倦,即能量之製造能夠滿足能量之所需;能力之評估:肌肉強度、肌肉耐力、心肺能力及身體彈力。 2、活動適能:活動之速度感、協調性、靈敏度、爆發力及平衡感等,與個人之活動次數、運動經驗之多寡有關。 3、全體適能:包括:身體能力、心智能力、情緒能力及社會能力四大項目。
新生兒動作發展 反射動作 1、為新生兒提供一些適應機能的反射。 2、是合於進化過程中有遺傳關係之惡種生存反射。 3、機能不明的反射。是較複雜行為模式的遺跡。未來適應機能的潛在泉源。
11項新生兒6種反射動作 1.吸吮反射:把手指放在寶寶的口中,寶寶就會像吸奶般地用力吸吮。 2.原始步行:讓腳接觸地板,寶寶就會有雙腳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就好像走路一般,約2個月大後就會消失。 3.手掌抓握反射:用手刺激寶寶的手掌,寶寶會有彎曲指頭,並且握住的動作。 4.摩洛氏反射:當寶寶聽到大的聲響或是肢體突然的改變時,寶寶會出現雙手張開,出現空抓的動作。並應觀察四肢是否有對稱性,若無,則須觀察寶寶大腦的發展狀況是否正常。 5.拉起反射:拉著寶寶的雙手,並拉起上身時,雖然寶寶的頸部尚未發育穩定,但是寶寶卻會有想抬起頭來的動作。 6.足底抓握反射(巴氏反射):將手按於寶寶足部時,寶寶的腳趾會出現彎曲好像要將物體抓住一樣。此項反射動作若長期存在,則會影響寶寶未來爬行與走路行為的發展。反射動作6個月大後便會消失。這6項寶寶的反射動作,雖可作為新生兒出生時的評估指標,但隨著月齡的增加,大腦、視覺與觸覺的發展逐漸成熟,大腦會抑制反射動作的生成,而使得這些原始反射動作逐漸消失。若這些反射動作,該有的時候沒有,或是該消失的時候沒消失,都屬於不正常狀況,甚至與寶寶腦部中樞神經發展有關,父母親應盡快帶著寶寶去尋求專業醫師觀察與診治。
5項基本能力 1.呼吸:成人的呼吸頻率1分鐘約20下,且是穩定的狀態,由於新生兒的肺部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寶寶的呼吸頻率屬於忽快忽慢的狀態,1分鐘約35~50下不等。寶寶是以腹部呼吸的方式,若寶寶呼吸時,起伏的部分是胸部而非腹部時,就要擔心是否為肺炎或酸中毒的可能。 2.消化:由於寶寶的腸、胃等消化系統以及唾液系統尚未發展成熟,所以應提供新生寶寶,液體狀的乳製品(如:母乳或嬰兒配方奶),4個月大前都應先以液體的奶水為主。潘俊伸主任提醒,此階段除了奶水之外,其他的副食品(如:蔬菜泥、米糊或中藥粉等食材,都應盡量避免)。新生兒會有吐、溢奶的狀況發生是正常的。若寶寶奶水從口中呈噴射狀的方式噴出,且超過寶寶1個手臂長,應盡速帶寶寶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治。 3.睡眠:新生兒通常1天會需要15~18小時的睡眠時間,且睡眠狀況較不穩定,等寶寶約2~3個月大時,大部分的寶寶睡眠週期就會類似成人,也就是白天活動,夜晚睡眠的生活作息。新生兒睡1、2小時後醒來的間斷性睡眠狀況,因寶寶尚無法分辨晝夜,所以或多或少都會有日夜顛倒的現象,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的睡眠作息也會逐漸趨於正常與規律。 4.欲求表現.哭泣:新生兒總是利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經驗的增長,照顧者以及父母親,就可以很輕鬆地透過寶寶哭泣的聲音與方式來瞭解寶寶的需求,並且讓寶寶獲得滿足與安撫。 5.體溫: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能尚未成熟,所以照顧者以及父母親應提供新生兒處於一個恆溫的環境之中,避免溫度的變化過大,造成寶寶的不適與危險。冬季:室內可保持25~28℃左右為宜。夏季:室內可保持24~26℃左右為宜。
嬰兒期動作發展
爬行 1-14週 15-20週 20-26週 27-33週 34-38週 38-52週 寶寶會趴著做爬行的動作,在身體的同一側移動他的手腳,他還不能夠從正面翻成背面。 當他趴著時,他會用手臂及彎曲蓋來推起身體。他能滾動讓自己躺著。他被抱著時會開始維持自己的姿勢,如果你讓他失去平衡,他會利用手臂來重新得到平衡。 寶寶能夠將頭轉向側面以及後面,抬起肩膀,及彎曲脊椎;他終於成功的從躺著滾成趴著。當他趴著,他可以用手臂將自己撐起來。 寶寶能用肚子轉動,及匍匐前進。他可能開始用手及蓋不太平穏的爬行。 寶寶開始用滾動及匍匐前進的方式越過一整個房間,儘管他不是用爬的。如果他會爬行,行動會更快速。 寶寶可以翻身成坐姿然後再爬行。當他到達目的地會坐起,當他嚐試爬樓梯時會轉身,而他會用爬的上樓梯。
幼兒期動作發展 輔導幼兒作發展的注意事項: 1、正確的示範 2、提供機會 3、配合身體發展的成熟度 4、用讚許的態度代替責備 5、用耐心取代熱心
兒童期的動作發展 1、粗動作發展 2、精細及小肌肉發展
兒童動作發展的保育原則 保育原則: 1、配合發展原則及個別差異 2、提供幼兒學習的機會 3、提供寓教於樂的環境及活動設計 4、提供正確的示範及指導 5、家長應有的正確態度 錯誤的觀念: 1、剝奪嬰幼兒學習的機會 2、過度保護 3、抱持『時間到了就會的心態』 4、過度注重智能發展
動作發展的原則(1/3) 一、一般發展原則 1、頭尾定律: 2、近遠定律: 3、層次組合定律:動作發展是以低層次、簡單的、分化較不精細的動作先出現→高難度之動作、精細動作;是低層次的單一動作反覆練習,並加以組合而成的。
動作發展的原則(2/3) 二、葛塞爾(Gesell)的動作技能發展原則 1、個別化的成熟原則:遺傳因子對動作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即每一個個體均有其先天之本能及個別的潛能。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勢能力。 2、發展方向原則:頭尾定律、近遠定律 3、相互交織原則:動作技能在成熟與不成熟之間是的發展歷程是呈螺旋狀的交織方式;動作發展透過簡單或粗動作不斷的分化→統整→再分化、特殊化→再統整而形成。 4、自我調適原則:個體會因應身體生物時鐘或環境之變化而是當的調整發展之步調。如開發中國家嬰兒由照顧者餵食;未開發國家嬰兒自行以手抓取食物。 5、功能不對稱原則:左、右大腦的功能不同,呈現不對稱性之功能;如慣用手(約4-5歲固定)。慣用手乃受到所處環境之社會規範及文化壓力所養成的一種習慣。
動作發展的原則(3/3) 三、動作發展的特徵 1、透過成熟及學習:成熟是生理自然發展的過程,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的成熟是動作發展的基礎。學習則是透過經驗的累積或教導練習,產生持久的改變結果。 2、遵循發展基本原則:中心→邊緣、頭→尾、整體→特殊 3、具有個別差異原則:受到成熟度、性別、學習機會、生活環境與智力差異。
影響動作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環境因素:先天、後天 三、成熟:嚐試、反覆的練習 四、學習:增強
移動能力與身體能力(1/2) 一、移動能力 1、平衡移動:在一定空間內獲取與穩定,如:彎腰、伸展、扭腰、轉圈等動作。 (1)動態平衡:位移時動態的平衡,如學習走路、站立。 (2)體態平衡:站立或步態停止時身體的平衡,如扶東西站立。 (3)身體中軸的平衡:步態靜止執行活動時之肢體平衡,如執行彎腰、扭腰、丟球等活動時之身體平衡。 2、轉位:將身體置身於外在環境中的移動能力,如:走路、跑步、跳高、奔馳、單腳跳、雙腳交互跳躍前進、上下樓梯(約4歲)。 3、操控能力:物件的操作,使嬰幼兒與週遭環境的物品真正的接觸,如:丟、抓、推、拉、打擊、踢、放置玩具的能力。
移動能力與身體能力(2/2) 二、身體能力 1、身體適能:執行每日之日常生活能力而不覺得疲倦,即能量之製造能夠滿足能量之所需;能力之評估:肌肉強度、肌肉耐力、心肺能力及身體彈力。 2、活動適能:活動之速度感、協調性、靈敏度、爆發力及平衡感等,與個人之活動次數、運動經驗之多寡有關。 3、全體適能:包括:身體能力、心智能力、情緒能力及社會能力四大項目。
新生兒動作發展 反射動作 1、為新生兒提供一些適應機能的反射。 2、是合於進化過程中有遺傳關係之惡種生存反射。 3、機能不明的反射。是較複雜行為模式的遺跡。未來適應機能的潛在泉源。
11項新生兒6種反射動作 1.吸吮反射:把手指放在寶寶的口中,寶寶就會像吸奶般地用力吸吮。 2.原始步行:讓腳接觸地板,寶寶就會有雙腳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就好像走路一般,約2個月大後就會消失。 3.手掌抓握反射:用手刺激寶寶的手掌,寶寶會有彎曲指頭,並且握住的動作。 4.摩洛氏反射:當寶寶聽到大的聲響或是肢體突然的改變時,寶寶會出現雙手張開,出現空抓的動作。並應觀察四肢是否有對稱性,若無,則須觀察寶寶大腦的發展狀況是否正常。 5.拉起反射:拉著寶寶的雙手,並拉起上身時,雖然寶寶的頸部尚未發育穩定,但是寶寶卻會有想抬起頭來的動作。 6.足底抓握反射(巴氏反射):將手按於寶寶足部時,寶寶的腳趾會出現彎曲好像要將物體抓住一樣。此項反射動作若長期存在,則會影響寶寶未來爬行與走路行為的發展。反射動作6個月大後便會消失。這6項寶寶的反射動作,雖可作為新生兒出生時的評估指標,但隨著月齡的增加,大腦、視覺與觸覺的發展逐漸成熟,大腦會抑制反射動作的生成,而使得這些原始反射動作逐漸消失。若這些反射動作,該有的時候沒有,或是該消失的時候沒消失,都屬於不正常狀況,甚至與寶寶腦部中樞神經發展有關,父母親應盡快帶著寶寶去尋求專業醫師觀察與診治。
5項基本能力 1.呼吸:成人的呼吸頻率1分鐘約20下,且是穩定的狀態,由於新生兒的肺部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寶寶的呼吸頻率屬於忽快忽慢的狀態,1分鐘約35~50下不等。寶寶是以腹部呼吸的方式,若寶寶呼吸時,起伏的部分是胸部而非腹部時,就要擔心是否為肺炎或酸中毒的可能。 2.消化:由於寶寶的腸、胃等消化系統以及唾液系統尚未發展成熟,所以應提供新生寶寶,液體狀的乳製品(如:母乳或嬰兒配方奶),4個月大前都應先以液體的奶水為主。潘俊伸主任提醒,此階段除了奶水之外,其他的副食品(如:蔬菜泥、米糊或中藥粉等食材,都應盡量避免)。新生兒會有吐、溢奶的狀況發生是正常的。若寶寶奶水從口中呈噴射狀的方式噴出,且超過寶寶1個手臂長,應盡速帶寶寶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治。 3.睡眠:新生兒通常1天會需要15~18小時的睡眠時間,且睡眠狀況較不穩定,等寶寶約2~3個月大時,大部分的寶寶睡眠週期就會類似成人,也就是白天活動,夜晚睡眠的生活作息。新生兒睡1、2小時後醒來的間斷性睡眠狀況,因寶寶尚無法分辨晝夜,所以或多或少都會有日夜顛倒的現象,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的睡眠作息也會逐漸趨於正常與規律。 4.欲求表現.哭泣:新生兒總是利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經驗的增長,照顧者以及父母親,就可以很輕鬆地透過寶寶哭泣的聲音與方式來瞭解寶寶的需求,並且讓寶寶獲得滿足與安撫。 5.體溫: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能尚未成熟,所以照顧者以及父母親應提供新生兒處於一個恆溫的環境之中,避免溫度的變化過大,造成寶寶的不適與危險。冬季:室內可保持25~28℃左右為宜。夏季:室內可保持24~26℃左右為宜。
嬰兒期動作發展
爬行 1-14週 15-20週 20-26週 27-33週 34-38週 38-52週 寶寶會趴著做爬行的動作,在身體的同一側移動他的手腳,他還不能夠從正面翻成背面。 當他趴著時,他會用手臂及彎曲蓋來推起身體。他能滾動讓自己躺著。他被抱著時會開始維持自己的姿勢,如果你讓他失去平衡,他會利用手臂來重新得到平衡。 寶寶能夠將頭轉向側面以及後面,抬起肩膀,及彎曲脊椎;他終於成功的從躺著滾成趴著。當他趴著,他可以用手臂將自己撐起來。 寶寶能用肚子轉動,及匍匐前進。他可能開始用手及蓋不太平穏的爬行。 寶寶開始用滾動及匍匐前進的方式越過一整個房間,儘管他不是用爬的。如果他會爬行,行動會更快速。 寶寶可以翻身成坐姿然後再爬行。當他到達目的地會坐起,當他嚐試爬樓梯時會轉身,而他會用爬的上樓梯。
幼兒期動作發展 輔導幼兒作發展的注意事項: 1、正確的示範 2、提供機會 3、配合身體發展的成熟度 4、用讚許的態度代替責備 5、用耐心取代熱心
兒童期的動作發展 1、粗動作發展 2、精細及小肌肉發展
兒童動作發展的保育原則 保育原則: 1、配合發展原則及個別差異 2、提供幼兒學習的機會 3、提供寓教於樂的環境及活動設計 4、提供正確的示範及指導 5、家長應有的正確態度 錯誤的觀念: 1、剝奪嬰幼兒學習的機會 2、過度保護 3、抱持『時間到了就會的心態』 4、過度注重智能發展